散文阅读考点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五分析概括文章主旨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五分析概括文章主旨五、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一、啥是文章的主旨主旨,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算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要紧体如今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归纳文章主旨的办法归纳主旨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读知道原文,深入明白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由表及里,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咨询题?),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最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体的表述分为两点:1、首先概述文章内容,本文经过记叙(描写)……情节(事迹、通过),塑造(刻画、反映、表现)了……形象(性格、精神、思想);2、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予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例如《木车的激情》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这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能够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别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将来。
……当我们人类别断地将自个儿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很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如此一具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不管怎么样现代的工具都别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这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徐徐爬行的木车,也别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能够使他穷尽一切艰苦险阻,能够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别能阻挠眼前的危机。
可能当我们现代人知道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个儿的觉悟。
文章经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判。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解题指导】一、段(层)意概括题(1)摘取法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
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特定内容概括题(1)原因概括①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
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②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
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③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
“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2) 特点概括①直接摘录词句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综合句(3)(层)意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①分析句子关系,梳理出答案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77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河南丁彬考点阐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2014年高考考纲针对高中生古诗文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其能力等级为C级。
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和综合,梳理文章线索,总结文章大意;“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本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以体会作者观点。
要想顺利攻克此类考题,我们必须准确理解词义、句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注重细节赏读,做好题目和原文的分析比较。
考题回放(2014年高考新课标一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的典型试题。
从文体类型上看,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文章,它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人物生平,介绍了于休烈的政治成就和精神品格,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根据这一文体特征对文段进行分层,总结文本大意,然后依据各选项的次序,找出其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把选项和原文进行分析比对。
最后结合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我们便不难发现A选项中“谨遵职业操守”一句在文本中并无依据,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由此可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命题预测从多年来各省市的高考真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基本不变,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选项的设置则和文本写作顺序保持一致,内容多为文段层次大意的分析概括。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二考点突破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Ⅰ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一、了解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的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词语的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多指名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粮食》(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题干中“综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第9段和第10段,整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2015·江苏)《比邻而居》(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散文复习——归纳内容要点

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
①风拂炊烟,感受书法艺术的虚实之美; ②风吹莲荡,观赏乱荷随意之大美; ③风摇树木,领略落叶飘零之凄美。
方法总结 一、看文题,明确对象; 二、扣题干,紧抓关键; 三、分层次,提炼整合。
樱
桃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 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 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 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 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 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 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真题训练:
问题三:作者描写了这几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分 ①风拂炊烟图 问题二:这段文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别体现了怎样的美?
乡村的风
炊烟 诗意 缘故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
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 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 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 莲荡 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 树木 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 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 鸟巢 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 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 在枝柯上…… (2007年安徽《乡村的风》) 问题一: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内容要点概括类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主旨概括和特定指向概括。
题型1 主旨概括考点阐释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解题方略内容主旨概括“5法”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4.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
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1)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2)写景状物散文。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案《归纳概括文章主旨》及例题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
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
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
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有删节)
1.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 清净脱俗。 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 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 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 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 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 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 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精要点拨】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 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常见的提问 方 式 有 : (1)××× 具 有 怎 样 的 特 点 ( 特 征 ) ? (2) 请 概 括 ×××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 较大,不只在一段中。
2.注意内容的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 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 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 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 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试题的多数要点是不 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 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 需要自己挖掘概括。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 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 文中提取,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
(三)原因概括题 (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 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 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 性和必要性。
3.舍取法 (1)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 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 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掌握答题的基本要求:准而全 (201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 平静。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 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 禁不住说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节选自贾平凹《壁画》,有删改)
4.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 答案 内容多是宫女和骏马,生动逼真,体现了热烈、 外向(或“开放”)、放恣而大胆(或“充满力量”)的唐代 精神。
散文阅读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淘尽狂沙始到金
Ⅰ 如何做好局部文意概括题 Ⅱ 如何做好概括主旨题
Ⅰ 如何做好局部文意概括题
一、掌握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 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 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 的主要内容。
【精要点拨】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 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也 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这里,我 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以便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 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 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要遵循“就近”原 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 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 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 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系。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 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 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 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 说部分概括。
(二)特点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除了挖掘出一大 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 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 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
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 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 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 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 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 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 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 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 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 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 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 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 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 戒?
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 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 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 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 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 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 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 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 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 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 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
我爱唐美人。 我走进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 九十三年。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 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 使我感受到真正的人的气息。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 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至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 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她们是矜持的, 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
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 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 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唐的精神是热烈,外 向,放恣而大胆的,它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 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 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说唐人 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马的时代与我们 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 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 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 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 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 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 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
3.第二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答案 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
【精要点拨】 这种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有:①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 内容。(2011年高考湖北卷)②第×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2012年高考四川卷)③请概括第×节至×节的内容。 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直接提 取即可;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的,对此,首先 要确定本段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提取各层关 键词或把层意相加即可。当然,更要注意该段与前后文的联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 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 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 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 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 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 生命中的生命。
浙江的感兴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 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 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 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 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 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 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这种题不像其他题1点2分,而多数情况下是1点1分,甚至 答满6点才得4分。因此要根据分值的多寡来大致确定要点 的数目。
三、有针对性掌握三种具体题型的规范要求 (一)段(层)意概括题 (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 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 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