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美的教育

合集下载

美术欣赏课中关于人体美的教学探讨

美术欣赏课中关于人体美的教学探讨

美术欣赏课中关于人体美的教学探讨作者:李莹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32期【摘要】人体美的渗透,它受着社会的制约,它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人体美在欣赏课中的渗透教育。

人体艺术鉴赏既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人体美美术教学审美观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课是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生活情趣,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在中学美术教材中,有不少涉及人体艺术的美术作品,如何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对一切事物又充满好奇。

因此,通过人体美这一艺术欣赏过程,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人体美的真正涵义,以达纯化其心灵,树立其积极向上、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人生价值观,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通常在课堂上有关于人体的知识或者展示人体绘画作品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男生窃窃私语,有些女生却眼帘低垂羞涩之态一目了然;特别是有些学生对人体绘画作品与裸体图片、淫秽画刊等区别不清。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如何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如何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淫秽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如何升华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自觉去追求高尚的美?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一、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就应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陶冶功能。

首先在美术教室的布置上要做到高雅、整洁、美观、舒适,教室里设有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专栏,还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图片装框上墙,其中就有一些东西方的人体绘画作品,还摆设有《米洛斯的维纳斯》、《被束缚的奴隶》等人体石膏像,使学生每次来到美术教室都能感受到别具一格的艺术氛围。

美育

美育

3、西方古代美育思想
缪斯是艺术美女神,古希腊重视人体美。 柏拉图主张通过艺术美(音乐)和自然美培养人 们热爱美和容美于心的好习惯。 亚里士多德:音乐的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作 用

4、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席勒主张用游戏活动(审美活动)克服由于感性 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造成的人性创伤。“只 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 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美 育是“培养我们感性的精神力量的整体尽可 能和谐”席勒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
(二)美育的功能

人在审美活动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形成新 的审美观,新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契机, 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力量和创造力 量。
1、陶冶情性



审美欣赏是能够使人超脱,但不是逃避。 欣赏美的事物能让人感到安静、愉快,能洗净人身 上的世俗气而获得精神升华,积淀审美素质。 审美活动能使心灵得到荡涤和净化,从而培养出一 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美育是一种身心陶冶,是人性的自我品味和人格的 陶塑:一方面侧重于把感性的人塑造成理性的人; 另一方面侧重于将单向度机械枯燥的人塑造成完整 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一)美育的由来

1795年德国戏剧家诗人席勒发表了一部重要 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 美育的性质、特征、作用等理论,被公认为 “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孔子诗教、乐教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 以艺为手段。 A、“兴于诗”:因为《诗经》是百科全书,知识 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兴于诗;塑造生命活力 B、“立于礼”:就是要诗教乐教把人培养成符合 礼的要求的人,从而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 C、“成于乐”:通过集诗乐舞于一身的“乐”, 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趣味和审美能 力。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

美育设计方案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具体过程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

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从育人目的看,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

一、美育的目标1、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

2、重建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生态度。

3、培养审美能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美育的过程表演艺术是以人工符号和表情姿态符号通过表演去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通过流动和人体动作,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情绪变化的过程。

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动作与姿态、抒情与表现、节奏与旋律。

(一)活动主题:欣赏舞蹈艺术,提升审美情趣。

(二)活动内容:欣赏不同种类的舞蹈,分析不同舞蹈的特点。

舞蹈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等。

通过欣赏不同的舞蹈类型,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欣赏古典舞《春江花夜月》、芭蕾舞《天鹅湖》、民族舞《孔雀舞》,感受舞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分析不同种类舞蹈的特点。

(三)活动过程第一,创设情境,注重交流。

艺术体验首先是情感体验,是一种直觉性的把握,需要分享、交流、共鸣。

大家一起欣赏舞蹈表演,有一种不一样的情境和氛围,更好地引起共鸣。

第二,选择优秀作品,获得艺术审美享受,培养鉴赏力。

通过欣赏古典舞《春江花夜月》、芭蕾舞《天鹅湖》、民族舞《孔雀舞》,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形成强烈的冲击,收到更好地审美效果,并且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1、欣赏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

人们习惯的称谓,把美育叫做“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话,就一定要明确美育作为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所包括的全部丰富内容。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

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人的性格和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说:“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的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储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我们知道,德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解决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体现着“善”的要求。

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解决一个“真”的问题。

体育则在于通过运动和锻炼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进人们健康水平,使健全的精神富于健康的身体。

与之相比,美育则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通过审美实践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启发人的自觉性,提高对于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德、智、体、美四育相关联,相辅相成,同时又是互相不能代替的。

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富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人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身体美学的概念

身体美学的概念

身体美学的概念1. 介绍身体美学是指对身体美的研究和推崇,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们对于身体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身体美学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

本文将就身体美学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2. 身体美学的历史身体美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在古希腊文化中,体魄修炼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古希腊雕塑中的完美肌肉线条和比例被奉为典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身体美的追求。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身体美学的概念开始从单纯的审美转向了更综合的角度。

还原人体的自然状态、强调身体与心灵的综合性以及尊重个体差异成为了现代身体美学的重要内容。

3. 身体美学的多元化3.1 文化差异身体美学的概念因文化而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体美的标准和追求有所不同。

如在东方文化中,瘦削苗条被视为美的标准,而在西方文化中,健壮有力更受欢迎。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对身体美的审美观念的多样性。

3.2 性别差异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身体美的标准也存在差异。

在大多数文化中,对女性来说,纤细、曲线优美的身材被认为是迷人和吸引人的。

而对于男性,具有肌肉线条和体魄的体型更符合美的标准。

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身体美的标准开始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更加注重个体的健康和快乐。

4. 身体美学的影响因素4.1 媒体和社交网络媒体和社交网络对于塑造和传播身体美的标准起着重要作用。

广告、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形象经常呈现出完美的身材和外貌,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对于身体美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社交网络上的自拍和照片分享更加放大了对于外貌的重视和追求,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4.2 个人经历和环境个人的经历和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于身体美的认知和追求。

家庭教育、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个人的身体美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某些个人经历,如被歧视或欺凌,可能导致对身体的不自信和不满,影响身体美的追求。

以美育之华,醒生活之花解释

以美育之华,醒生活之花解释

以美育之华,醒生活之花解释美育可以提升个人审美素养,涵养个人品性,提高立德树人的品质。

1.美育可以丰富生活、提升品位,能促进身心健康美育是一种终身学习理念,即所谓“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美育也是一种健康有情趣的休闲,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美育更是一种快乐工作方式,如古人所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通过阅读经典、鉴赏美术和音乐作品、参加戏曲表演、参观各类艺术博物馆等美育活动,如感受旋律恢宏、气概豪迈的《第九交响曲》,聆听乐曲激烈、震撼人心的《十面埋伏》,阅读展现人性美丑的《悲惨世界》,赏析想象丰富、充满动感的《向日葵》,朗诵隽永含蓄的《园丁集》,观赏一场美轮美奂的歌舞盛宴……这些可以提高艺术修养、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位。

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才说:“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艺术、思想和爱,在于美的创造和瞑想以及对于世界的合乎科学的了解。

”美育还能调节神经、消除大脑疲劳,能倾泻情感、疏导情绪,能引导欢快、追求美好,促进身心和谐。

《荀子·致仕》有“美意延年”之说。

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因此,音乐、舞蹈、书画等美育活动能够使人健康长寿的功能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美国有学者对已故著名乐队指标的平均寿命与当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作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高出5岁。

2.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提升育人品质美能育人,以美育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等都有积极影响,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美育强调情感化、审美化,德育强调品德教化,二者相互渗透。

柏拉图曾说过:“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

”美育以一种更自然、和谐的方式放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通过美育的熏陶,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道德修养得以提升,心灵更美,品性更善良、正直、坚强。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美育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美育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刘维丽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

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

本文在对美育、素质教育阐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美育的特点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讨论了美育的积极作用及其在现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1.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德育中含有多方面的美育因素。

例如,德育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公德教育是与美育的心灵美、行为美的要求完全一致的。

用爱国主义、先进集体、英雄人物事迹去教育学生,以鼓舞和提高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用祖国辽阔疆土、名胜古迹、灿烂文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仅欣赏祖国美丽的山川,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也使其对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更加热爱,从而学习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用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上的文学家、科学家及其成就,帮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志向,从而勤奋学习,改变我们以往干巴巴的说教、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讲与练结合等形式,用树典型、创情境、激情感等生动的办法,使教育手段艺术化。

美育和德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实施德育同时能产生美育效果,实施美育同时也能产生德育效果。

2.美育与智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美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不仅酷爱音乐,而且倾慕文字,他把文艺审美与科学完善地结合起来,以至有人称他为“科学艺术家”。

不仅爱因斯坦如此,许多科学家也是这样。

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量子论”发现者普郎克,我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物理学家钱学森等等,都十分重视美育,都对艺术有较强的爱好。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给他们带来活波舒畅的情绪及乐观主义精神。

美育也是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事物的美的教育。

虽然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在整个社会、学校、家长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学习,家长的观点,使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扼杀。

据调查,99%的学龄前儿童都喜欢绘画,随着年级的升高百分数愈来愈低。

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

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趁机好,忽略了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上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校各方面,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认识不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出问题普遍学校、家长、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识不到美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认识,更新观念,确立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思想,把美育工作视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的一种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各种社会进步,唤醒了人们多年的社会审美需要。

二、分析问题(一)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美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体美的教育
摘要:人体美受着社会的制约,它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人体美的教育,人体美的教育主要包括健、力、美的教育。

关键词:人体美;健、力、美;教育
人是自然的产儿,也是社会的产儿。

因此,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人体具有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生态学方面所含的特点。

以身体的高矮而论,和遗传基因有密切的联系。

一个男子的身高,百分之七十九取决于遗传基因。

一个女子的身高,百分之九十二取决于遗传基因。

此外,人的高矮和后天的营养水平、生活条件、劳动状况等方面也有密切的联系,人体美也受着社会的制约。

由于人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定型的,而且是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因而人体美就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

也就是说,人体美是有社会性的。

关于人体美的教育,古代人就很重视。

在古希腊时代,人体美的教育蔚然成风,十分普及。

他们通过体育、舞蹈去发展人体美,并艺术地凝结成雕塑,通过千千万万的雕塑去肯定人体美的价值。

例如:公元前460年左右,宙斯神庙东部大三角墙上的主要雕塑《阿波罗》;公元前480至470年,爱琴岛阿法伊阿神庙东部大三角墙上的雕塑《弓箭手赫刺克勒斯》;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米隆所创造的《掷铁饼者》,都生动地再现和表现了人体美。

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教育当时的年轻人,只要听从他的指导,身体就一定会康强健美:“你将来能胸部饱满,皮肤白皙,肩膀宽阔,大腿粗壮……在练身场上成为体格俊美,生气勃勃的青年。

”[1](294)在这里,阿里斯托芬所强调的乃是后天的、经过教育培养的健美。

健美是人体美的根本标志,培养人体美的主要途径,就是狠抓健美教育。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已经逐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人们可以在大力发展遗传工程的同时,也大力提倡优生学,提倡优生优育。

当前,我国城乡广泛展开的计划生育宣传,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对我国提高健美水平,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发展我国人民的人体美,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健美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健康教育,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病魔缠身,就会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脸色苍白,肌肉萎缩,其形体美就会因之减色,甚至于消失。

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中的武林英杰霍元甲,小时身体虚弱多病,影响了形体美,但他由于坚持联系霍家拳,不仅武艺超群,而且体魄健全,英俊儒雅,富裕美的魅力。

在与俄国大力士,日本武士的较量中,屡次获胜,不仅挫败了洋人的嚣张气焰,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而且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因而这部电视片,对我们实施健美教育是有意义的。

健康仿佛是一面镜子,它可照见附着在人体美上面的阶级偏见、民族偏见、传统偏见,并教育那些有偏见的人,服从健康的原则,放弃自己的偏见。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就是以健康作为衡量人体美的标准的。

农村里的
少女,体格健壮、结实,脸色鲜嫩红润,大手大脚。

她们由于常年劳动,形成了健美的身体。

而俄国上流社会的美人,由于常年脱离劳动,四肢不发达,血液欠流畅,因而便形成了上流社会妇女的审美观。

她们认为手足纤细才是美的,而农妇的大手大脚则不美。

小耳朵是美的,连偏头痛也是一种美。

苍白、懒散、困倦、萎顿,都获得了美的价值。

这种变态心理,同她们长期养成的阶级偏见有关。

尽管她们很欣赏,但却违反了健康的标准,所以实际上是不美的。

不仅如此,健康这面镜子,还能照见那些冒充美的民族偏见和落后的传统偏见。

游牧民族巴托克人,认为没有拔除上门牙是丑的,而拔除上门牙才美。

因此,他们尽力把自己上门牙拔掉。

难道上门牙同美是势不两立的仇敌吗?显然,这种违反健康的做法,同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可见,健美教育必须同摧残人体的现象作斗争,特别是要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同形形色色的残害儿童身心的现象作无情的斗争。

人体美教育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强调一个力字。

力,既包含力量、力气,又体现特定的技能技巧,还显示出精力旺盛、神采奕奕的姿态。

力,是在健康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磨练而成的。

健康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有健美的力。

欲获得力,还必须下苦功夫锻炼。

在健美教育中,必须经常提醒人们:要锲而不舍,自讨苦吃!
人体美教育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美的教育。

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在《论美》中说:“……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这是美的精华。

”[2](77)在这里,培根把人体美分为三个等级和层次:色泽美、相貌美、动作美(包括姿态美和风度美),而动作美则是其中最高等级和层次。

这种分析,是可以参考的。

农村姑娘,经常活跃在空气新鲜的田野上,愉快地进行劳动,故脸色红润,皮肤柔韧,富于色泽美。

五官端正,面容美丽,肌肉匀称,骨骼发达,发育健全的人,其相貌的美,是令人羡慕的。

动作灵敏,姿态自然,风度翩翩,也是使人悦目的。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并不是人人十全十美的。

因而在审美教育时,就要发展他的美的方面,弥补、克服或避免其不美的方面。

衡量健美,不能光看相貌,还要结合人体美的其他因素,联系起来看。

有的人容貌平常,但其动作、姿态、风度却很美。

在体操比赛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运动员,虽然相貌平平,但他们在表演时,却轻如云,柔如丝,坚如钢,飞如燕,快如风,其健、力、美和谐结合,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作为人体美教育,就应着重强调发展人体之所长,避免人体之所短。

如果说人体美是人的一种外在美,那么人格美就是人的一种内在美。

注重培养人体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格美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