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2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4)请用箭头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观看视频:人体内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组成①血液是由全身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中循环运动。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这是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血浆中约90%为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约1%),_____________(7%~9%),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组织液(tissue fuid)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②它主要由血浆通过_______________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____________回血浆。
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下图险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示:人体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构成,它们虽然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但基本化学成分相同,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假如将你身体的一个细胞或一块组织拿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特殊的环境条件,它很快就会死亡。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答案:提出一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
-原理:微生物具有降解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能力,如分解有机污染物、转化重金属等。
-方法:筛选出具有降解特定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将其接种到受污染的环境中,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减少污染物的浓度。
-撰写报告:鼓励学生撰写关于细胞生活环境的报告,包括对环境污染对细胞生活环境影响的分析,或者对细胞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的建议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胞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
内容:
-简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答案: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细胞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有机物等,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维持适宜的温度和pH:细胞生活的环境需要维持适宜的温度和pH,以保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细胞需要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同时,细胞会产生二氧化碳,需要排出体外。
2.细胞生活的环境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细胞生活的环境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特性和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课时上课时间:星期:节次:【教学目标】生命观念: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科学思维: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科学探究:通过分析人体对O2的利用和CO2排出过程,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培育同学科学探究的力量。
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组织发烧等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力量,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
【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环节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情境引入】PPT展现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动画图。
【活动1】阅读教材并观看细胞生活的环境,说出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可分为几类?2.体内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样吗?为什么?3.依据已学的学问概括内环境的概念,并解释其含义。
【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1.体液。
(1)概念: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根底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
细胞的内环境不同3.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
(3)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设计意图】提高同学阅读、观看,分析和处理信息及表达的力量,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活动2】观看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过程图,思索并争论以下问题;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并构建它们的概念关系模型。
2.毛细血管壁细胞、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评价2】代表小组展现争论结果成分与细胞外液的关系2.常见细胞的内环境环节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情境1】PPT展现血浆化学组成表。
【活动1】观看血浆化学组成表,将相关物质进行分类并找出血浆的主要组成物质,比照分析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异同,思索血浆的成分有哪些?【评价1】代表小组展现结论结果,相互评价订正1.细胞外液的成分。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无论是在冰 天雪地还是在炼 钢炉前体温都是 37℃左右,这是 为什么? 大量出汗或严 重腹泻时,需要 及时补充含盐的 水,这又是为什 么?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C
3、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B 小肠内的消化液 C 心室腔内的血浆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4、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 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B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K+ B.Na+ C.C1— D.Na+和C1—
小 结: 内环境的成分(以血浆为例)
营养物质 例: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
血 浆
代谢废物 例:尿酸、尿素等 气体 例:O2、CO2等
调节物质 例:各种激素
组织液、淋巴: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
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学习目标二: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 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 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 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7、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
C.血浆 8、血浆中的水来自(
B.组织液
代谢废物
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为了加深学生对“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章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以下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建议。
1.拓展阅读材料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详细介绍了细胞外液的成分、功能及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4.题目:请解释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温度对细胞代谢有影响。
答案:细胞外液的温度对细胞代谢有影响,因为细胞代谢过程需要酶的参与,而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调节。如果细胞外液的温度过高,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速度。相反,如果细胞外液的温度过低,会导致酶的活性升高,但可能会导致酶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速度。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细胞外液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题目:请解释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答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因为细胞膜是半透膜,只能允许水分子和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影响水分子的进出细胞。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水分会从细胞内流出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相反,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水分会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吸水而膨胀,最终导致细胞破裂死亡。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 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