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1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结合。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电子云由电子按能级排布,电子排布遵循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周期表位置变化呈现规律性。

4. 化学键-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电荷吸引力形成,共价键由电子对共享形成,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海形成。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多种反应物合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 + B → AB。

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分解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如:A+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AD + CB。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浓度计算- 溶液浓度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通过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体积计算。

3. 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4. 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热效应。

四、溶液与酸碱1. 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溶液分为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和固态溶液。

2. 酸碱理论- 酸碱指示剂、pH值、缓冲溶液等概念,以及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第1篇示例: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 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电荷数目的原子组成的,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例如氧、氢、铜等。

元素的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分类。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H2O)、氨(NH3)、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需要掌握常见的离子和分子式。

2. 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单质燃烧反应、置换反应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反应,需要了解其特点和示例,并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内容。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和解读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互相吸引而形成的强力联系,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

(2)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方式,需要掌握分子的几何构型和键角度等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对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稳定状态,反应速率相等。

化学平衡常用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5. 酸碱理论和溶液平衡(1)酸碱理论:酸碱理论包括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等,用于描述和解释酸碱反应的性质和规律。

了解酸碱指示剂、pH值等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溶液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平衡:溶液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平衡状态,包括饱和溶解度、离子平衡等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原子序数: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以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2)周期的分类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短周期;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周期,排列的元素类型:18,18,32,32,长周期。

此外: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第六周期,IB族;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第七周期,IB族;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增加的顺序,从上到下垂直排列,称为一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2)族的分类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族类ABⅧ0族数7711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列序号1、2、13、14、15、16、173、4、5、6、7、11、128、9、1018(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高中化学必修1 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基础。

下面就来为大家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例如,分离泥沙和水。

蒸发:用于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

比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蒸馏:利用沸点的不同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

像制取蒸馏水。

萃取和分液: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分液则是将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同的液体分离开。

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单位是摩尔(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A):约为 602×10²³ mol⁻¹,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均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Vm):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0℃,101 kPa),Vm 约为 224 L/mol。

物质的量浓度(c):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包括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和浊液。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2、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书写时要遵循“写、拆、删、查”的步骤。

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1、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如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1)Na2CO3在BaCl2之后;(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高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质子带正电,中子无电荷,电子带负电。

2. 元素与原子量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量是一个元素的相对质量。

元素的原子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量为16,表示一个氧原子的相对质量为16。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同一周期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反应性。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过渡金属元素。

4.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以能级分布,每个壳层包含的电子数有一定规律。

第一主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主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主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共价键是物质中最强的化学键,离子键和金属键也是常见的化学键。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结构。

6. 气体的性质气体是无定形无体积的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体积呈一定关系,可以通过查找气体的状态方程计算。

7. 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摩尔体积是指单位摩尔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态下,1摩尔理想气体的体积为22.4升。

8. 气体的摩尔质量气体的摩尔质量是指单位摩尔气体的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表示。

9. 溶液稀释与浓度溶液的浓度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量浓度,可以通过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值来表示。

10.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描述。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可以通过平衡方程式确定。

1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通过电子转移来描述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是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物质。

12. 化学键的性质化学键的性质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具有不同的强度和特点。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全面总结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具有固定组成和性质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单质,化合物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溶液、合金、天然气等。

2.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3.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能力•稳定性、活泼性•毒性、腐蚀性二、物质的量及其相关计算1. 物质的量(n)•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物理量。

•单位: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Nₐ)•定义:1mol任何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相同,约为6.022×10²³个/mol。

3. 摩尔质量(M)•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计算:M = m/n4. 气体摩尔体积(Vₘ)•定义: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值:约为22.4L/mol。

5. 物质的量浓度(c)•定义: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计算:c = n/V三、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例子:酸碱中和、盐类水解等。

3. 离子方程式•定义:用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例子:H⁺ + OH⁻ = H₂O四、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分类: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的物质。

3.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得到的产物。

4. 电化学•定义: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科学。

•应用:原电池、电解池等。

五、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元素•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氢气的制备。

2. 碳元素•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金刚石、石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 量子数- 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能级,与原子半径有关。

- 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亚层形状,与电子云的轨道有关。

- 磁量子数(m_l):决定电子在亚层中的具体轨道。

- 自旋量子数(m_s):描述电子自旋方向,可为+1/2或-1/2。

3. 电子排布- 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填充轨道。

- 遵循奥布定律和保尔排布原理。

4.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递增排列。

- 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18个族。

- 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5.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 推断元素可能的化合物。

- 解释元素的物理性质变化。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间的键角和键长决定。

- VSEPR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几何结构。

3. 分子间力- 范德华力:分子间的瞬时偶极引起的吸引。

- 氢键:一种特殊的分子间力,影响水的许多性质。

三、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多物质合并成一物质。

- 分解反应:一物质分解成多物质。

-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

- 还原-氧化反应:电子转移的反应。

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生成。

- 勒夏特列原理:系统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

3.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质子转移。

- 水的离子积常数Kw。

- pH和pOH:表示溶液酸碱性。

四、溶液与电化学1. 溶液-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浓度等。

- 溶液的沸点、冰点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2. 电化学- 电解质:能导电的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