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阅读指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懂得做事要顺应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 理解并实践“顺应规律,事半功倍”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南辕北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2)故事导入:讲述故事《南辕北辙》,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理。
(2)回答问题: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顺应规律,事半功倍”的小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道理的理解。
3. 知识点测试: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重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南辕北辙》原文。
2. 图片资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2. 下一节课:检查课后作业,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行知识点测试。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学会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行动与目标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2)学会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南辕北辙》的故事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图片和教学课件。
3. 教学卡片:用于生字词的学习和复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南辕北辙》的故事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文本,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自查字典或小组讨论,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例分析:(1)举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让学生结合实例,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5. 课堂小结:(2)强调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教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教材版本
•课文:《南辕北辙》
•课型:应用性课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助人为乐的积极态度,懂得关爱他人。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难点:能够吸取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二、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通过谈论路标、指路牌等引导学生理解关于指引方向的话题,为课文导入做铺垫。
2. 讲授课文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和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展开
交流,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4. 情感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或其他形式,让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展现助人为乐的行为。
5. 课文赏析
•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人生哲理进行思考和赏析,以启发学生对
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后作业
1. 课后练习
•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作文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发人深省的作文,体现出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教学评价
1. 考核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课后作文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以上为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懂得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了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3. 提高朗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 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验课文内容。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的故事素材或图片。
4. 录音机、磁带或音频文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南辕北辙》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并记录生字词。
3.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口头造句,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2. 设计一个类似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应用课文中的道理。
八、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 拓展作业:让学生搜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找出不足,为下次课做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寓意,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优秀8篇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优秀8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
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1)认读生字词语。
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
请同学们齐读较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较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朋友()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坐车人()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南辕北辙》。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思想,并能复述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耐心倾听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南辕北辙》。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析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故事情节:(1)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探讨寓意。
5.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拓展作业: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准备几个类似的寓言故事,如《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等。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南辕北辙”及其含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上网搜索,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资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成语“南辕北辙”。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方向”、“目标”等。
(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4. 巩固式教学法:通过课后作业、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或黑板。
4. 作业本、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
3. 讨论与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全班交流,总结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成语“南辕北辙”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行动与目标一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成语“南辕北辙”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用法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南辕北辙》的文本。
2. 相关资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 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南辕北辙》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课文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南辕北辙”的意义。
4.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成语“南辕北辙”的用法。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多运用成语,提高语文水平。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设计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评价建议:1. 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链接
《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一、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
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
(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
目标就越远了”。
4.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2)探究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的道理。
5.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
注意朗读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6.补充阅读:《掩耳盗铃》,课外拓展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四、课堂学习
(一)展示预习
1. 我会标小节序号,发现这则寓言共个小节。
2. 我能认认真真读两遍寓言。
自评:A、流利()B、有感情()
3.我给同桌读一遍寓言,请同桌签名。
4.我会用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南辕北辙:
(2)把式:
(3)盘缠:
5.我知道这些词的近义词。
盘缠—()把式—()本领—()
7.我收集的资料古文《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
(二)我能读懂寓言意思。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2.楚国在,他硬要往走。
他的越好,赶车的越大,
盘缠带得,走得,就越楚国。
(三)像南辕北辙这样包含反义词的词语还有哪些?
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倒西歪东张西望南腔北调南辕北辙南来北往南征北讨南征北战前赴后继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俯后仰左邻右舍左思右想左顾右盼左推右挡
(四)达标测评。
1.学了寓言,我会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南辕北辙:
把式:
盘缠:
2.学了寓言,我懂得的道理是
3.故事中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使干部、教师、学生掌握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有关法规和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1.法规政策教育
各类安全法规和政策是安全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的政策水平,增强安全意识,达到零指标。
2.安全知识教育
主要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须知》一书的教育及其他有关资料教育。
每学期至少一次大型的安全知识教育。
3.典型经验和事故的教训教育
学校第一负责人根据上级的通报情况,结合本校与兄弟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师生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
从事故教训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4.经常性安全教育
每学期每月必须进行安全教育一次,全校性教育一次,红领巾广播站安全教育每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