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恒 化工原理 第十一章(1)
化工原理陈敏恒课后习题答案

4
D 2(P
P 0)
mg
P
mg D2
P0
4
P P0 h g
7. 已知:P(真)=82kPa,Pa=100kPa 求: P(绝),H
解题思路:P(绝)=Pa-P(真) P(绝)+ρgH=Pa
8. 已知:ρA=ρB=ρ,指示剂密度为ρi 求:(1) R 与 H 之关系 (2)PA 与 PB 之关系
1
F=P·A=ρg(H-h)· 1 π d2 4
(2) P=ρg H 4. 已知:HS=500mm,ρ油=780 kg/m3, ρ水=1000 kg/m3
求:H(m)。
解题思路:假定:由于液体流动速度缓慢,可作静力学处理,HSρ油 g=Hρg
H H
S
油
5. 已知:ρi=13600kg/m3, ρ=1000 kg/m3, h1=1.2m,h2=0.3m,h3=1.3m, h4=0.25m。
P1
gz1
解:大气层仅考虑重力,所以 X=0,Y=0,Z=-g,dz=dh ∴dp=-ρgdh
又理想气体 pM
RT 其中 M 为气体平均分子量,R 为气体通用常数。
4
11.已知:钢管φ114×4.5mm (标准状态),
求:u、qm、G 解题思路:(1)Pqv=nRT
P=2MPa (绝),T=20℃,空气流量 qV0=6300m3/h
∴ PA= Pa+ρiRg+ρ(H-R)g PA(表)= PA(绝)- pa
2. 已知:R=130mm, h=20cm, D=2m, ρ=980kg/m3, ρi=13600kg/m3。管道中 空气缓慢流动。
求:贮槽内液体的储存量 W。
解题思路:(1) 管道内空气缓慢鼓泡 u=0,可用静力学原理求解。 (2) 空气的ρ很小,忽略空气柱的影响。
化工原理第三版陈敏恒课件章

2
对桶内液体作质量衡算 输入+生成=输出+积累
π π dh 0 0 d 2u D2
4 4 dt
D2 dh
u 2gh
d 2 dt
D2 dh dt
d2 2g h
0
dt
D2
d2 2g
0
0.5
dh h
200s
问题: 1.行使的列车旁,人为什么不能靠得太近? 2.飞机的升力如何来的? 3.旋转的乒乓球为什么走弧线? 4.穿堂风是什么?(空气对流原理) 5.山上的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pa
u2 2
这时的流动条件是定态的
实际: u C0 2gza u 2gza
机械能衡算式导出步骤: ① 简化
将问题先简化到可分析的状况,得理论解。 ② 修正
逐一解决与实际的差距,使结果可工程应用。
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 看是否符合应用条件(连续流,满流) ② 画示意图 ③ 截面选取
均匀流,已知量最多,大截面u=0
理想流体: 假定μ=0
说明: (1)流体剪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与正压力无关;
(不同于固体表面的摩擦力) (2)当流体静止时du/dy=0, τ=0; (3)相邻流体层的流速,只能是连续变化的,紧靠静止
固体壁面处的流体流速为0。 黏度的单位较早的手册常用泊(达因∙秒/厘米2)或厘泊
1cP(厘泊)=0.001 Pa∙s(水的黏度1cP,20度) 有时也用ν=μ/ρ,称运动黏度,单位m2/s。
真空吸料
现要将30℃的乙醇输送到高位槽, 800kg/m3 , 管子 57 3.5mm ,流量0.004m3/s。有人建议抽真 空,使料液吸上。忽略hf 。求:p=?
解:从1-2排柏努利方程
陈敏恒《化工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流体流动 课后习题详解)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1-8 证明:已知:如图 1-8 所示,求证: 作 1-1 等压面,由静力学方程得
即
1-10 试利用流体平衡的一般表达式(1-9)推导大气压 P 与海拔高度 h 之间的关系。
因液体在器内及管内的流动缓慢,本题可作静力学处理。
3 / 5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1-3 解:已知: 假定:由于液体流动速度缓慢,可作静力学处理
求:H(m)。
=0.5 780 =0.39m 1000
1-5 如图 1-4 所示复式 U 形压差计测定水管 A、B 两点的压差。指示液为汞,其间充 满水。今测得 h1=1.20m,h2=0.3m,h3=1.30m,h4=0.25m。试以 Pa 为单位表示 A、 B 两点的压差△p。
解:已知:T=20℃(苯),
求:(1)
入孔盖受力 F(N);(2)槽底压强 P(Pa)。
(1)由于入孔盖对中心水平线有对称性,且静压强随深度作线性变化,所以能够以孔
盖中心处的压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全面积求积得 F。
=8809.819-0.6 0.785 0.52 =1.42 N
(2)P=ρgH=880×9.81×9=7.77×104(Pa)
图 1-2 解:已知: 气缓慢流动。求:储槽内液体的储存量 W。 (1)管道内空气缓慢鼓泡 u=0,可用静力学原理求解。 (2)空气的 ρ 很小,忽略空气柱的影响。 ∴
H= i R=13600 0.13=1.8 980
∴
2 / 51
管道中空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1-6
化工原理 第11章-2-

Ym 1
B S
Xm XN
Z
全塔物 料衡算
溶剂比
S B
XF Y1
XN Z
XF
X
11.4 萃取设备
11.4.1 萃取设备的主要类型 11.4.1.1 混合澄清槽
11.4.1.2 筛板塔
11.4.1.3 振动筛板塔
11.4.1.4 转盘塔
分率,下同),选择性系数为6,在萃余相中x A xB 0.25 , kA < 1 ,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求:
(1) 萃取液量与萃余液量的比值;
A
F,xF S,yS
S R,xR
E,yE S
R,xR E,yE
B
S
单级萃取计算举例
纯溶剂,xF=0.3 ,选择性系数为6,
kA < 1
x A xB 0.25
B、S完全不互溶时
原料液
萃取剂 S
S
A+B
A
物料衡算:
萃取相 E
BX F SZ BX SY
S+A 萃余相 R B+A
Y
B S
X
XF
Z
相平衡关系:Y f X
------------操作线 过点(XF,Z), (X,Y)
Y
R
B,XF
B,X
Y
S,Z
S,Y E
A
Z
S
0
斜率
B S
(XF,Z)
X XF
11.3.5 完全不互溶物系萃取过程的计算 11.3.5.1 组成与相平衡的表示方法
以惰性组分为基准表示溶液的浓度。
X — R相组成, kgA / kgB
Y — E 相组成, kgA / kgS
陈敏恒《化工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 复习笔记一、化工生产过程1.化学工业的定义化学工业是对原料进行化学加工以获得有用产品的工业,核心是化学反应过程及其设备——反应器。
2.化工生产的要求为使反应器内保持适宜的压力、温度和物料的组成等条件,原料需经过前处理。
前处理是指原料经过的一系列预处理以除去杂质,达到必要的纯度、温度和压力的过程。
反应产物同样需要经过各种后处理过程加以精制。
二、单元操作1.单元操作的分类按操作的目的可分为:(1)物料的增压、减压和输送;(2)物料的混合或分散;(3)物料的加热或冷却;(4)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5)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2.常用单元操作及内容(1)常见单元操作单元操作是按物理过程的目的,兼顾过程的原理、相态,将各种前、后处理归纳成的系列操作,如表0-1所示。
表0-1(2)单元操作的内容各单元操作的内容包括:过程和设备。
三、“化工原理”课程的两条主线1.传递过程(1)动量传递过程(单相或多相流动);(2)热量传递过程——传热;(3)物质传递过程——传质。
表0-1中各单元操作皆属传递过程。
传递过程成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也是联系各单元操作的一条主线。
2.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论(1)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①实验研究方法,即经验的方法;②数学模型方法,即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
(2)方法论的必要性实验研究方法避免了方程的建立,直接用实验测取各变量之间的联系。
当实验工作遍历各种规格的设备和各种不同的物料时,实验研究的方法论可使实验结果在几何尺寸上能“由小见大”,在物料品种上能“由此及彼”。
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一、简答题什么是化工原理中的三传?试论述三传的可比拟性。
[中山大学2010研]答:化工原理的三传: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动量传递。
三传的类比:(1)传递本质类比①动量传递是由于流体层之间速度不等,动量将从速度大处向速度小处传递。
②热量传递是流体内部因温度不同,有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③质量传递是因物质在流体内存在浓度差,物质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传递。
陈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3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9.2课后习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3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名校考研真题 详解
13.2课后习题详解
陈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笔记 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笔记
真题
书
知识 精华
真题
教材 笔记
颗粒
传质
流体原理习题Fra bibliotek层复习
流动
名校
设备
内容摘要
本书是陈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 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 陈敏恒主编的《化工原理》(第4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 归纳。(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均以该教 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 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读书笔记
陈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绪论及第1章【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概念汇总】表0-1-1本章重点概念【重点归纳】一、“化工原理”主要学习内容“化工原理”学习内容包括单元操作(重点内容)、传递过程(全书主线)、研究方法(重要手段)。
1.单元操作各单元操作的内容包括:过程和设备。
常见单元操作见表0-1-2。
表0-1-2化工常见单元操作【注意】①单元操作以物理过程为目的,兼顾过程原理和相态;②上表中各单元操作皆属传递过程。
2.传递过程(1)动量传递过程(单相或多相流动)。
(2)热量传递过程——传热。
(3)物质传递过程——传质。
3.基本研究方法(1)数学分析法。
(2)实验研究方法,是经验方法。
(3)数学模型方法,是半理论半经验方法。
总体来说,化工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经验上,解决实际工业问题的一门课程。
二、化工生产过程1.化学工业的定义化学工业核心是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器,其定义为对原料进行化学加工以获得有用产品的工业。
2.化工生产的要求在化工生产中,原料需经过前处理,产物需要经过后处理。
前处理是指原料经过一系列预处理除去杂质,达到特定的纯度、温度和压力的过程。
后处理是指反应产物经过各种处理加以精制的过程,例如回收压强能、热能等。
0.2课后习题详解本章无课后习题。
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什么是化工原理中的三传?试论述三传的可比拟性。
[中山大学2010研]答:(1)化工原理的三传是指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动量传递。
(2)三传的可比拟性如下:①传递本质类比a.动量传递是由于流体层之间速度不等,动量将从速度大处向速度小处传递。
b.热量传递是流体内部因温度不同,有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c.质量传递是因物质在流体内存在浓度差,物质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传递。
②基础定律数学模型类比a.动量传递的牛顿黏性定律。
b.热量传递的傅立叶定律。
c.质量传递的费克扩散定律。
③物性系数类比a.动量传递的黏度系数。
b.热量传递的导热系数。
c.质量传递的分子扩散系数。
第1章流体流动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概念汇总】表1-1-1本章基本概念表1-1-2本章重点概念【注意1】流体质点不是真正几何意义上的点,而是具有质点尺寸的点。
化工原理上册课后习题答案陈敏恒版

化工原理上册课后习题答案流体力学与传热第一章 流体流动1.1 解: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Mn 为Mn=M 2co y 2co + M 2o y 2o + M 2N y 2N + M O H 2y O H 2 =44×0.085+32×0.075+28×0.76+18×0.08 =28.86kg/kmol该混合气体在500℃,1atm 时的密度为 ρ=po T p To Mm **4.22**=4.2286.28×273273=0.455kg/m ³1.2 解:设备上真空表的绝对压强为 绝对压强=大气压―真空度 =740―100=640mmHg=640×760100133.15⨯=8.53×104N/m²设备内的表压强为表压强=―真空度=―100mmHg=―(100×760100133.15⨯)=―1.33×104N/m²或表压强=―(100×1.33×102)=―1.33×104N/m²1.3 解:设通过孔盖中心的0—0水平面上液体的静压强为p ,则p 便是罐内液体作用于孔盖上的平均压强。
根据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知 p=p a +ρg h作用在孔盖外侧的是大气压强p a ,故孔盖内外两侧所受压强差为Δp =p ―p a = p a +ρgh ―=a p ρghΔp=960×9.81(9.6―0.8)=8.29×104N/m²作用在孔盖上的静压力为=pΔp ×24d π=8.29×104241076.376.04⨯=⨯⨯πN每个螺钉能承受的力为N 321004.6014.04807.9400⨯=⨯⨯⨯π螺钉的个数=3.76×10341004.6⨯=6.23个1.4解:U 管压差计连接管中是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S = ϕ ( y A ) xS = ϕ ( x A )
处于单相区的三组分溶液的组成有两个自由度 处于两相区的三组分溶液的组成有一个自由度
2-3 液液相平衡与萃取操作的关系 一、萃取操作的自由度 自由度: 自由度: F = N − φ + 2 = 3 当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时, 当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时,组成只占用一个自由 度,所以操作压强和温度可以人为选择。 所以操作压强和温度可以人为选择。
x B = 1 − x A − xS x :质量分数
二、物料衡算与杠杆定律 混合, 溶液 R ( x A , xB , xS ) 与溶液 E ( y A , yB , yS ) 混合, 得溶液 M ( z A , z B , zS )
M =R+E Mz A = Rx A + Ey A MzS = RxS &离组分 之间的相对挥发度要高 )与被分离组分A之间的相对挥发度要高 (4)在混合液中的溶解度要小 ) 1-2 两相的接触方式 微分接触式和分级接触式
第二节 液液相平衡 2-1 三角形相图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三组分溶液的组成包含2个自由度 个自由度, 三组分溶液的组成包含 个自由度,一般规定 x A , x S ,则
y A xA > y B xB
二、工业萃取过程 须解决的问题: 须解决的问题: (1)选择一合适的萃取剂 ) (2)提供优良的萃取设备 ) (3)完成萃取相、萃余相的脱溶剂 )完成萃取相、
三、萃取过程的经济性 萃取过程的经济性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 萃取剂的技术指标: 萃取剂的技术指标: (1)溶解能力强 )
二、级式萃取过程的图示
整个过程将组成为F点的混合物分成含 较多的 整个过程将组成为 点的混合物分成含A较多的 点的混合物分成含 与含A较少的萃余液 萃取液 E 与含 较少的萃余液 R 。
三、溶剂的选择性系数 β 溶质A在两液体中含量的差异可用 表示: 溶质 在两液体中含量的差异可用 β 表示:
k A y A yB y A yB β= = = k B x A x B x A xB
利于萃取。 温度 ↓,互溶度 ↓ ,利于萃取。
第十一章 液液萃取 第一节 概述 1-1 液液萃取过程 一、液液萃取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 目的:分离液体混合物 依据: 依据: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 度的差异
溶剂S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溶剂S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不能与被分离物完全互溶,只能部分互溶 )不能与被分离物完全互溶, 两组分有不同的溶解能力, (2)对A、B两组分有不同的溶解能力,即具 ) A、B两组分有不同的溶解能力 有选择性: 有选择性:
∵ yB = 1 − y A
取分离 β → ∞ :B与S完全不互溶 与 完全不互溶
能萃取分离; β > 1 :能萃取分离; 平衡联结线的延长线过S点 β = 1 :平衡联结线的延长线过 点,不能萃
βx A ∴ yA = 1 + ( β − 1) x A
xB = 1 − x A
四、互溶度的影响 o 互溶度 ↓ ,萃取的操作范围 ↑ , y A max ↑ 对于相同的 k A ,互溶度 ↓ , ↑ ,分离效果好 β
四、平衡联结线的内插 五、相平衡关系的数学描述 (1) 分配曲线 )
萃取相中A的质量分数 y A kA = = 萃余相中A的质量分数 x A
yB kB = xB
不是常数,随温度、 k 不是常数,随温度、组成 而异; 而异; 相平衡方程 y A = f ( x A ) ——相平衡方程
(2)溶解度曲线 )
2-2 部分互溶物系的相平衡 一、溶解度曲线
将所有分层点联成一条光滑的曲线, 将所有分层点联成一条光滑的曲线,称为溶解 度曲线
二、平衡联结线 互成平衡的两相 称为共轭相。 称为共轭相。 平衡联结线两端为 互成平衡的共轭相。 互成平衡的共轭相。 三、临界混溶点
两共轭相的组成无限 趋近而变为一相, 趋近而变为一相,表 示这一组成的点称为 临界混溶点。 临界混溶点。
E z A − x A z S − xS = = R y A − z A yS − z S
E RM = R EM
此式为物料衡算的简捷图示法, 此式为物料衡算的简捷图示法, 称为杠杆定律
三、混合物的和点和差点 的和点; M 为 R 与 E 的和点; 的差点; R 为 M与 E 的差点; 的差点; E 为 M 与 R 的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