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专业 《35三书六礼的婚俗——人伦之始,两姓之好》

合集下载

三书六礼的内容

三书六礼的内容

三书六礼的内容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程序,它体现了中国婚姻家庭文化中的许多传统价值观和礼制。

以下将详细解读三书六礼的内容。

一、三书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婚书。

在中国古代婚姻观念中,婚姻是一种家族联姻,不仅要考虑男女双方的喜好,还要考虑社会和家族的认同,所以三书十分重要。

(一)聘书聘书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出结婚意向的书信,这是联姻的第一步。

聘书一般由男方代表全家的父亲或长辈写成,内容要简单明了,表述自己的姓氏、排行、宗族、职业等,并说明想要与女方联姻的意图。

聘书一旦递交,就意味着男方已经正式向女方家族提出了婚姻要求。

(二)礼书礼书是女方家族答复聘书的书信,女方一旦接受男方的婚姻提议,就必须回复礼书。

礼书应该表达女方家族对男方的认可和尊重,表述自家女儿的姓名、年龄、籍贯、家世和嫁妆等事项,并感谢男方家族的青睐。

礼书发送后,男方家族就会筹备礼品,在约定的时间与女方家族一起商定婚礼的详细安排。

(三)婚书婚书是男方家族到女方家族递交的婚姻告知书,表明双方已经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结婚仪式。

婚书的内容包括结婚日期时间、地点、详细场所等信息。

在婚前,双方还需要商定聘礼、嫁妆、婚宴、婚车、婚床等细节习俗,对于婚礼的具体规范,会在六礼之中详细介绍。

二、六礼中国传统婚礼的六礼分别是:问名礼、纳吉礼、定礼、送茶礼、请期礼和迎亲礼。

这六个环节颁发在婚礼的全过程,是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

(一)问名礼问名礼是男方家族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族了解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家世背景,以及探讨女方是否愿意与男方结婚的重要环节。

如果双方各方面条件合适,女方家族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同意进一步商谈结婚事宜。

(二)纳吉礼纳吉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递交红包,以显示男方诚意迎娶女方,表达男方家族对女方家族的尊重。

红包中的钱数通常是奇数,男方家长会在红包内挂上一枚银镯子,代表男方的家族诚意。

(三)定礼定礼是男方家族选定良辰吉日,将聘礼送到女方家,向女方家族及女方下世叩拜,表明双方已正式进入婚姻仪式的准备阶段,以示诚意。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一、传统婚俗仪式1.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3.换庚谱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

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

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三书六礼中三书范文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

三书六礼中三书范文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

三书六礼中三书范文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1、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2、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3、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1、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3、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

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4、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

5、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6、三书六礼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

历史起源: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五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什么是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清单)、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而六礼,在《仪礼》和〈〈礼记〉〉都有记载。

其实这是中国传统(约先秦时代已形成)的结婚礼必经六道手续,即是:纳采(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提亲(迎亲)三书: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古代的婚姻礼仪。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

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

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

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

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

《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

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

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请迎五礼。

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一,纳采六礼之首礼。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纳采”为六礼之首。

《礼记.昏义》日“: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

”清人秦蕙田解释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

”意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为转达。

女家同意后,再收纳男家送来议婚的礼物。

纳采礼物用“雁”。

《仪礼士昏礼》“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

”至于何故用“雁”?《仪礼士昏礼》者认为“: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者。

婚嫁习俗_三书六礼

婚嫁习俗_三书六礼

婚嫁习俗_三书六礼三书是什么聘书:所谓的聘书指的是订亲之书,在古代用于男女双方互许,缔结婚约;在六礼中的纳吉﹝过文定﹞步骤时就会用到聘书。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什么六礼是汉族传统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种婚姻程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另《梦梁录。

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

”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在每一个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只大雁,因为大雁是候鸟,所以守时讲信用,而且大雁忠贞不二,丧偶的都独身。

原来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后来都统一为大雁,如果想多送钱物,可以在纳征时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征意义。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现在一般民间风俗仅也以此为参考,结婚已经变得简单了,但是一些规矩还是不能忘。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

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

《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后世夫妇成婚成为“合卺”就是从这里来的。

“三书六礼”传统汉族婚嫁习俗你知道是什么吗

“三书六礼”传统汉族婚嫁习俗你知道是什么吗

“三书六礼”传统汉族婚嫁习俗你知道是什么吗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族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自说媒开始的每一步双方都在权衡,从社会背景、经济实力再到人品学识。

能把这套流程走下来,双方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如果兴趣不大多半会早早放弃。

那么,大家是否清楚,在传统汉族婚嫁习俗中最为重要的“三书六礼”指的是什么呢?今天一起来学习学习吧!婚嫁讲求的“三书六礼”其实这是自秦朝就留下来的传统习俗。

古时候,娶妻必须要遵循“三书六礼”的规矩,而这其中的“三书”和“六礼”分别指什么呢?“三书”古时候娶妻时候奉行“六礼”必要的文书,也是古代婚姻的一种保证,准确来说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

其中这“三书”具体是指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就是定亲的文书,在古代男女立定婚约的时候,男方家就交给女方家聘书。

礼书:是在过大礼时候需要用到的文书,主要列明过大礼的物品以及数量。

迎书:就是迎娶新娘的文书,在迎娶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那么,说完了“三书”,就要讲一下“六礼”了。

“六礼”是古代娶妻的一个流程,其中包括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采纳:采纳是指男方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请,在提亲的时候需要送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给女方家,女方也可以在这时向媒人问取男方家的情况。

问名:在女方家接受提亲之后,男方家将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便于计算结婚的良辰吉日。

纳吉(又称文定):将男女双方的庚帖放在神像前或者祖先案上请示吉凶,如果两人没有相克相冲之象,那么婚事基本也定了。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

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男方家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并且征求女方家同意。

亲迎(又称迎亲):迎娶新娘,在男方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等仪式后送入洞房。

中华最传统的婚礼——“三书六礼”

中华最传统的婚礼——“三书六礼”

夫妻洞房之中要喝合卺酒,卺是指一瓠两瓢,夫妻双方一人一半,用来盛酒叫做醑。慢慢地,醑从卺简化成酒杯,但礼仪还是一样,男方喝完后要将酒杯倒着放,表示男尊女卑,顺应阴阳。
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速度的加快,六礼便逐渐缩减,北宋变成四礼,南宋则变成了三礼,并一直沿用到明清。但无论六礼被如何缩减,其男尊女卑都不曾改变。从六礼的第一个环节开始,男方便一直占据主导、主动地位,女方只需要应和。
请女方过目。这个环节虽然不复杂,却十分有趣。中国对吉日向来十分考究,婚丧嫁娶都要挑选吉利顺遂的日子。
但是古来占卜结果总是随着占卜方法变化,十个占卜师就能算出十个不同的吉日。后来推行阴阳五行演算法,占卜的结果误差就小了。推算吉日主要是避开一些大凶之日,甚至还要避开一些不吉的年分。
“请期”过了,就是最热闹的“亲迎”。新郎迎娶新娘入门,行合卺之礼,享百年好合。
这个过程最为繁杂,新郎要驭车至新娘家中,拜见女方父母有及所有的亲戚。新娘上车之前,新郎要绕着车马转三圈,然后先行回府,新娘由亲人陪伴在后跟随。新娘送亲的车马都是女方自备,成婚三个月后再由男方亲自送回,被称做“反马”。
值得一提的是婚礼的一些细节,比如夫妻拜堂。拜堂之“堂”是在唐朝形成的,在此之前夫妻行礼都不在堂上。再者是夫妻对拜之“对拜”,古礼中女方先拜,男方回礼,四次之后礼成,这叫“对拜”。
“三书六礼”的形成,是中华文明的积淀,也代表着文明程度的升华,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几千年,其根本原因还是她的文明和理性。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而文明的礼仪有很多程式被扬弃了,这被扬弃的不是简单的一种礼仪程式,而是扬弃了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有深邃内涵的文化精髓。长此以往,这使人们对婚姻的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尊重程度大为降低。
人心不古,游戏婚姻,婚外恋,包二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未婚同居、频频堕胎,不以为耻,竟为常态。不道德的婚姻比比皆是,最终导致离婚率持续攀升,居高不下,皆与否定文化传统有极大的关系。

传统婚礼礼仪

传统婚礼礼仪
迎亲 接新娘是婚礼的高潮。新郎在戥穿石陪同下携同花球到女 家接新娘。姊妹团应以茶点招待兄弟团。新娘由大妗姐或 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过 夫妻见面礼,跟着拜天地、祖先,再站着向岳父母奉茶 (旧俗例是新娘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新娘 需准备三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拜祖利是」和 「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传 统 婚 礼 礼 仪
过大礼
「三书六礼」的婚嫁礼仪,相传始于先秦时代,当中纳征 (又称过大礼)尤其重要。仪式约在大婚一个月前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通常 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取成 双成对之意。
礼饼是过大礼不可缺少的,越丰厚讲究就越显体面气派, 以示新娘子风光出嫁。女家收到礼饼后会派予亲友,藉此 宣布女儿即将出嫁的喜讯。此礼仪一直保存至今,象征对 婚姻的尊重及承诺,时至今日,中式礼饼仍是过大礼的主 角,年轻一辈多以中式礼饼券代替部份礼饼,方便女家随 伞护着新娘,寓意开枝散叶。一边行, 一边向上空、伞顶、花车顶撒红豆、绿豆和米,意谓「喂金 鸡」,让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新娘上花车前由大妗姐搀 扶,边说吉祥话向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过门 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 辈。新人在男家需先拜天地、祖先,向翁姑跪拜奉茶。翁姑 说过祝福语后给新人利是,再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需 实时戴上,以示谢意。新人向其他长辈奉茶,然后留在家中 吃中午饭。翁姑需准备九道菜,象征长长久久。不过现时一 切从简,许多长辈都主张不用奉茶。吃过中饭便实时「回 门」,晚上欢宴亲朋戚友。
回礼及嫁妆
回礼 回礼金及礼书:礼书详列礼品清单及好意头金句;礼金多少 随意,必定双数。 男家礼品:回男家送来礼品之一半或部分礼品;女家可收一 个槟榔,余数全回给男家,指一郎到尾。「龙凤对饼」回一 对给男家留待上头时使用,同时可回若干唐饼或饼咭供男家 拜神之用。 女婿礼物:贺帷巾(即毛巾)。送予女婿的西装或衣料,皮 带、银包(内置利是)、鞋一对及袜两对等;可用利是代替, 称为「女婿衣料金」。 莲藕、石榴、芋头、姜:莲藕、石榴各一对,芋头叶、姜茶 各一束。 回茶礼:大茶一份(大发、松榚、煎堆、红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婚姻的含义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于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姻〞字在古代代表“席子〞,引申为凭靠之意,意思是女方到了婿家,就有依靠了。所以?礼记·昏义?解释为“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班固的?白虎通义·嫁娶?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古代婚姻的实质
古代婚姻的目的只在于宗族的延续及祖先的祭祀。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两性的结合,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和社会文化的特点。一是婚姻被视为人伦之始。?礼记·经解?云:“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昏姻之礼废,那么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二是婚姻被视为礼的根本。?礼记·昏义?云:“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三是婚姻关乎社会治乱。?新唐书·后妃传上?说:“礼本于夫妇,治乱因之,兴亡系焉。〞但从古代建立婚姻关系的初衷看,表达了三方面的实质内容。
◇继嗣——?礼记·哀公问?中说:“大昏,万世之嗣也。〞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根底,宗法观念支配下的婚姻,以广家族、繁子孙为首要目的。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从古代的汉字形体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婚姻使女子变成母亲,就是为了延续子嗣。由于古代婚姻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传宗接代,而不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结合,使得一大局部妇女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没有地位和权力。
◇婚礼六证——古代婚礼上,新人拜天地,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粮食有多少,升子〔斗〕作证;衣裳裁得好坏,剪子作证;布料有多长,尺子作证;自己的真面目,镜子作证;自己收入有多少,算盘作证;东西有多重,秤作证。
◇蒙红盖头——古时候的婚礼中,新娘头上要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亲自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假设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假设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伏羲成婚,“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花轿迎亲——古代迎亲要使用花轿,但在汉代迎亲用的是轩车,唐代用带有图绘的障惋车。可以说,在隋唐以前,亲迎用的都是车,直到宋代以后才流行使用花轿。新娘子下轿的时候双脚是不能着地的。这是古人出于对天地诸神的敬畏,认为地与天都是不可的,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土地之神,故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防止。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内助——班昭在?女诫?中说家庭中的妻子要“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礼记·内侧?:“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似无不平,但所谓内,以事而言,指育婴、烹饪、浣洗、缝纫及指挥仆妇丫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扫清洁一类的工作,在家无二主最高原那么之下,女子便被排斥于家长之外。
?周易·序卦?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祭祀——宗法社会重视血缘,把祖先血脉不绝视为家族的头等大事。古代婚礼常在祖先牌位前举行,叫做“庙见〞,表示新婚夫妇共承祖先,同奉宗庙。?唐律疏议·户婚?中说:“妻者,传家事,承祭祀。〞?礼记·礼器?中也强调:“大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可见,古代的婚姻更多的是为了宗庙祭祀的延续。
文化精粹教案
章·节
第七章
民俗文化
第一节
三书六礼的婚俗——人伦之始,两姓之好
内容导读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民俗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民俗有很强的民族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民俗是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透过民俗能够反映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心理状态和文化科学水平,反映各个民族的特点、性格,反映一个国家历史的变迁。民俗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开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古代婚姻习俗蕴含丰富且特色鲜明。
◆古代婚姻的习俗
◇三书六礼的程序——古代婚礼要经过“三书六礼〞的繁琐过程,“三书〞实际是在“六礼〞的程序中所形成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迎书〞。“聘书〞是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礼书〞为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书。古代举行婚礼有很多民间习俗。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呼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桔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