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3 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备多媒体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生: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1.兴中会的成立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
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本次说课是课前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1、说课标: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内容。
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革失败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奋斗。
推翻旧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中华民国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江泽民在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提到三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开启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3、重点、难点:重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准确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培养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通过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富强敢于承担历史的民族责任感;建立革命党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件和视频为辅助。
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四、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容易情感化、简单化。
需创设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历史发展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孙中山导入新课,学生对孙中山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孙中山,进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的探索。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课标理解: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课标要求,除了涉及到了解、知道,还要求能够探讨,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从识记到应用,又必然经历理解这一关。
整个近代史内容中,运用层次的要求仅占全部内容的10%,由此足见本课教学难度较大。
化难为易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并理顺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幺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
对于如何开展探讨,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来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沿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
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本文将对辛亥革命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背景与原因1.1 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介绍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外国侵略等因素。
- 讲述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对革命的渴望,以及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1.2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介绍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即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 讲述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抗争运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1.3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和宣言- 介绍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即推翻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 引用辛亥革命的宣言和口号,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2.1 辛亥革命的策划与组织- 介绍辛亥革命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如孙中山、黄兴等。
- 讲述辛亥革命前的秘密组织和宣传活动。
2.2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发展- 描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如武昌起义等。
- 详细叙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包括各地响应和加入革命的情况。
2.3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介绍辛亥革命的胜利,即推翻满清政权和建立临时政府。
- 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如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各方利益的冲突。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3.1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讲述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如建立中华民国等。
-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如推动民主化进程。
3.2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介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改变,如废除科举制度等。
- 讲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如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崛起。
3.3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国际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 讲述辛亥革命对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启示和影响。
四、辛亥革命的启示与意义4.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引用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如“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等。
2024《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范文

2024《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为《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章节,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下进行教学的,是历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难点是: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和研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堂导入法,情景再现法;学法是:主动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历史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开始时,我会通过展示一张辛亥革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出示导入问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意义?”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和兴趣。
环节二、情景再现,再现历史事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我将使用幻灯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再现辛亥革命期间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
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辛亥革命的激烈与伟大,从而深入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环节三、合作探究,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份针对该主题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辛亥革命。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疾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华。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地方商人和民众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武昌起义的成功,迅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深入人心。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革命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使得局势复杂多变。
清政府的顽固派、立宪派、革命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革命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最终在1912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革命后的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的斗争并未停息。
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都使得新生的民国面临着重重困难。
《辛亥革命》说课稿.doc

《辛亥革命》说课稿环县二中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一、说教材《辛亥革命》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三课,本课上承《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我校高一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依然需要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同盟会的成立和黄花岗起义的史实,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增强学生透过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一代伟人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重难点突破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确定为本课重点。
我主要通过史料分析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史料,并加以点拨突出重点。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这需要从史实中分析总结出来,并因为评价视角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我通过合作探究和自由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再由老师分析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解决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五、1、教法六、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
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
动性。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