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活动一: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备多媒体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生: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1.兴中会的成立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教案案例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教案案例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优秀教案案例第一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2 教学内容1.2.1 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1.2.2 民族危机的加深1.2.3 辛亥革命的前奏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历史资料,分析清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辛亥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1 教学目标掌握辛亥革命的前期酝酿和爆发过程,理解革命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2.2.1 革命团体的形成与发展2.2.2 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2.2.3 辛亥革命的意义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辛亥革命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酝酿与爆发过程,理解革命的意义。

2.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酝酿与爆发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革命意义的认识。

第三章: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形势3.2.2 政治变革的过程与特点3.2.3 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结合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变革的过程与特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后政治变革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4.1 教学目标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4.2.1 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4.2.2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4.2.3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报告,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评价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第五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改革5.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改革措施,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第一章:辛亥革命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不满;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朝灭亡;3.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二次革命。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2.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讲解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前中国历史的背景;2. 掌握辛亥革命前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理解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背景: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2. 辛亥革命前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3. 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民众的生活困苦、官僚腐败、民族危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背景;2.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讲解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前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的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朝灭亡;2.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二次革命;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2.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讲解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原因
1911年,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在
同盟会的推动下, 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的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前的形势
10月初, 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 不慎爆炸, 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形势非常紧迫。

展示“相关史事”
4.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过程
出示湖北军政府的图片和课本知识拓展讲述辛亥革命的概念
思考: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初, 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没落,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 满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 其反学生阅读课
本归纳过程
学生分组讨

使学生明白武
昌起义比较仓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并增加对起义
过程的记忆。

提高学生学习
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
并通过讨论使
学生更深刻地
理解辛亥革命
能够取得胜利
的原因。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并
通过讨论使学
生更深刻地理
解辛亥革命能
够取得胜利的
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

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

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

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

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

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