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人物照片
辛亥革命英雄

第三次婚姻
相差22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 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 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 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 人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 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 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 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蔡元培和黄仲玉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 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 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 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 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 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 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 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 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红楼

一楼:
❖ 说着说着,我们就已经进了都督府。走进一 楼,我们可以看到一楼是鄂军都督府会议厅 的所在地,会议厅原本是咨议局议事堂。武 昌起义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 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此集会,推举黎元 洪为都督。
大都督黎元洪
❖ 说起黎元洪,我可以稍稍给大家介绍一下, 黎元洪原本是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起义兵 希望能借助他的威信定军心,不料一开始黎 元洪却死活不愿意当这么个大都督直到后来 局势好转才开始心甘情愿接受这一职。
❖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 月12日清帝退位。自此,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 帝制宣告。华夏神州,换了人间。
这里的展墙是波浪式的,象征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中华民国的五色国旗悬挂天棚,清朝的黄龙旗破损 滑落,寓意是民国建立了,皇权自此终结。
第七部分:纪念武昌起义
❖ 首义的枪声已经渺远,辛亥革命带给古老中国的 变化却是巨大的。时至今日其影响依旧可见。民元 以来,人们就以各种方式纪念武昌起义,纪念这个 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丰碑不朽!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们伟业念设施的彩照, 反映了这场革命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汹涌的波涛上 浮现的孙中山像和他的名言,则让你感悟和感慨: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业,是顺应中国 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潮流的,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 命先烈们,将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纪念。
❖ ❖
❖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8营率先发难,迅速夺取楚望台军械 库,各营随即奋起响应,血战通宵,攻克湖广总督署,并占 领武昌全城。起义军旗——十八星旗插上了黄鹤楼头,辛亥 革命在武昌首义成功。
❖
❖ 这是展览的主体部分,分两个展区,先用一个小展区介绍 起义的过程,接着用一个大展区以背景油画、雕塑组合成武 昌起义的大场景;观众步入场景区,仿佛与起义士兵—起经 受战火的洗礼,并能感受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分享他们 首义成功的喜悦。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2]革命背景变革之道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军队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末代皇帝与“皇族内阁”(16张)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一百年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当时的中国不但政治,文化,经济落后薄弱,身体素质差,中国大多数人也处于自私愚昧状态,只知道自身利益,对国家有前途和命运不管不顾,这在鲁迅的笔下有充分的描述。
在辛亥革命中有许多革命志士对此痛心疾首,不惜用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唤醒中国人民,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一,陈天华: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
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
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
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
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
他挥笔写下《绝命书》。
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
有《陈天华集》。
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陈天华用死告诉人们:一,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二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
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警世钟。
二,邹容:(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
字蔚丹,四川巴县(今四川巴县)人。
1891年就读私塾,于1897年开始关心社会时事,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
次年遭到清朝驻日公使蔡钧的迫害回国,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
辛亥革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 山市)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业: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 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 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 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 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 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 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 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 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 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 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 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 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 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 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 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 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 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 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回 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 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 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 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 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 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 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 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 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 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 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 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 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 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 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 阀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 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 金山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
影评 《辛亥革命》

革命中的那些女人--- 浅谈《辛亥革命》中的女性角色《辛亥革命》作为一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由赵文瑄、成龙、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等70多位明星出演。
豪华的明星阵容和精良的制作班底,使该片自上映以来就备受关注。
其中有肯定和赞誉,也有反对和批评。
在这种复杂的话语环境下,其实我最欣赏的还是这部电影中的那些或温柔或坚强或无奈的女性角色。
影片开篇就是一组百年前的旧照片,黑白之中,历历在目的是二十世纪初的满目苍夷和血腥。
第一个出场的女性角色是宁静扮演的秋瑾,哀伤的背景音乐和沉重的脚链声将这个倔强而又坚强的女人推向的大屏幕前,缓慢的步伐,坚定的表情,从容地从那些已经麻木的群众的身边走过,而前面就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断头台,但是在她的脸上我没有看出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革命不屈不挠的信念。
她露出慈爱的微笑,用这般慈悲渡人的笑容述说着“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尽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对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只宁静温和为何物。
”影片中以秋瑾这位女烈士奔赴刑场作为影片的开头,是一种很巧妙的剪辑手法,它可以瞬间将我们观众从嘈杂的现实环境中带到那个充满压迫、血腥、迷茫的年代,使我们的内心顿时安静下来,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却又不能忘记的历史。
当刽子手的钢刀挥起的那一刻,她的鲜血飞溅起来,幻化成四个大字“辛亥革命”。
一个弱女子,用自己的行动和信念间接地向我们传达了革命的意义。
与以往拍摄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还刻意的安排了黄兴与徐宗汉,林觉民与陈意映这两段感情故事,虽然这两段感情在整部影片中占的篇幅很少,甚至在某些片段间的剪辑中稍显突兀,但是从整个主旋律电影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变化,主旋律电影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的塑造各种英雄形象,而是让那些高大伟岸的英雄变成了可以有私人情感的革命人,更加衬托出了革命的残酷和革命党人的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大家知道吗?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武昌爆发的。
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28亩。
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年建成。
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
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
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
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府雏形了。
共设五个部,即参谋部、军令部、军务部、民政府、外交部,还有黎都督起居室、总监察长室、各部稽查长室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政府,却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上册 第9 课 辛亥革命课件 (共23张PPT)

1950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学习、改造
溥仪晚年,想写一部 《我的后半生》,可惜 因过早去世而未成。
溥仪晚年生活照片
1959年12月4日发布的特 赦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共和国的公民
1960年分配到北京植物园 工作,后被调到全国政协文 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
溥仪和毛泽东在一起
辛亥革命轶事
黎元洪:清朝官僚、新军协统。 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自己的部下 从姨太太的床底下拖出,黎元 洪:“莫害我,莫害我”,后 被革命党人用手枪逼迫就任湖 北军政府都督,以致后来有人 在背后叫他“床下都督”。 “床下都督”——黎元洪
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组织的武装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特点 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 1906年 刘道一、 第一次
义
冬
蔡绍南
安庆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 由此大振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 1907年
黄花岗起 义
1911
孙中山、 黄兴
黄兴等 影响最
人
大
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1911年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 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 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
辛亥革命存在的危机以及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问题思考
辛亥革命有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阿Q正传》片段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 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 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 总。”
近 代
中 国 梦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
《林 与觉 节妻民 选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秉坤
下一页
10日夜7时首先发难,打 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迅即 占领楚望台军械局,攻克 督署。起义后任第五旅旅 长。1913年在南京参加 “二次革命”,失败后流 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 护法运动期间任广州大元 帅府参军,1927年参加北 伐,后长期任国民政府参 军,直至1946年退役。解 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政协常委等职。 熊秉坤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的手稿 返回
黎元洪
返回
章炳麟(1869——1936),号太 炎。浙江余杭人。《马关条约》签订 后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 撰述。戊戌政变后逃往台湾,后赴日 本。1900年剪辫绝清,立志革命。 1903年回上海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 书》,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后 “苏报案”发,被捕入狱。1904年发 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 任《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 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 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被刺后,参与 讨袁,被袁禁锢。1917年,参加护法 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 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以讲学为业。 晚年赞助抗日救国运动。
返回
妻 子林 陈觉 意民 映参 的加 绝黄 笔花 书岗 起 义 前 夕 写 给 返回
黄兴(1874—1916), 原名轸,湖南善化(今长沙) 人。1902年留学日本,创办 《游学译编》杂志。次年参 加拒俄运动及军国民教育会。 1904年回国与陈天华、宋教 仁等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 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 年助孙中山创中国同盟会。 后多次参与指挥武装起义。 1911年领导广州起义。 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任南京临 时政府陆军总长。次年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 日本。袁世凯死后,回到上海。1916年10月病逝。有 《黄兴集》。 返回
章炳麟
返回
孙武(?——1940),近 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共进会领
袖。湖北夏口人,早年入湖北
武备学堂,后任湖南新军教练 官、威武营管带。1900年,参 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1904年 加入湖北科学补习所,策划武
装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后
归国。1908年复往日本,与焦 达峰等共组共进会,被推为军
孙
武
下一页
务部长。同年返武汉设立 机关部进行革命工作。 1909年逃往香港,入同盟 会。后返湖北响应广州起
彭楚藩(1884——1911), 原会,任评议。日知会 被破坏,易名楚藩。1910年考
入宪兵营,先后加入共进会和
彭楚藩
文学社。次年共进会、文学社联合成立湖北革命 军总指挥部,被推为军事筹备员之一,准备武装 起义。10月9日因汉口机关遭破坏而暴露被捕。10 日晨就义。为武昌起义三烈士之一。 返回
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一)
孙中山
邹容
林觉民 黄兴
宋教仁
秋瑾
返回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改号 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 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早年行医。 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主张被拒, 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香港设机 关,准备广州起义未成。1905年在日本组建 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 学说。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 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临时大总统。 后因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长。 1913年起兵讨袁失败,次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1921年就任非常 大总统,次年陈炯明叛变退职。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帮助下决心改 组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病 逝于北京。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革 命 军 总 司 令 黄 兴
返回
黄兴在讨袁期间颁发的委任状
返回
宋教仁(1882—1913), 湖南桃源人。1904年参与创立 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策划长 沙起义,后逃亡日本。1905年 参加同盟会,并任《民报》撰 述。1911年回上海任《民立报》 主笔,4月赴香港筹备广州起义, 并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 起义后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 任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8月改 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 事长。1913年初在长沙、武汉 等地发表竞选演讲,主张制定 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3月20日晚被袁世凯刺伤 于上海车站。22日身亡。有《宋教仁集》。 返回
蒋翊武
返回
黎元洪(1861——1928),湖北黄 陂人。祖籍安徽宿松。北洋水师学堂 毕业。应张之洞之招,随德国教官训 练湖北新军,升至第二十一混成协统 领。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军 政府鄂军大都督。1912年被选为中华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1914年任 参政院议长。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 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段 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后到天津闲 居。1922年直奉战争,直系取胜,复 任总统。次年被直系军阀驱走。1928 年病死于天津。
返回
轩亭口秋瑾广场
返回
秋 瑾 遗 诗 手 稿
返回
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二)
熊秉坤
彭楚藩 蒋翊武
孙 武 黎元洪
章炳麟
熊秉坤(1885—— 1969),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者。湖北江夏(今武汉)人。 早年立志武装推翻清朝,入 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为士 兵,在军内开展革命活动。 1906年参加日知会,后入共 进会,任第八镇工程营总代 表,积极从事革命运动。 1911年10月9日,设在汉口 的革命机关遭破坏,名册被 搜,清政府正按册搜捕革命 党人,鉴于形势危机,乃于
邹 容 著 《 革 命 军 》 绪 论
返回
林觉民(1887— 1911),福建闽侯人。自 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 日本,加入同盟会,与革 命党人林之及族弟林尹民 号称“三林”。1911年回 国约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 义(黄花岗之役)。起义 前夕,写《绝笔书》,感 深挚,痛言为国牺牲“百死不辞”。4月 情 27日起义发动,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 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 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参加爱国学社,拟创立中 国学生同盟会,并撰成《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共和国,影响甚大。苏报案发后,被判徒刑二 年,1905年死于狱中。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 返回 为“大将军”。
义,未成,即与文学社联
合,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 被推为参谋长。在起义前夕
孙武记述湖北革命运动和宝善里爆炸
试制炸弹,因失慎爆炸,身负重伤。伤愈后,任湖北军 政府军务部长,抵抗清军。1912年因组织民社,遭革命
党人反对,自此消沉,不问政事。
返回
蒋翊武(1885——1913),湖南 醴县人。1905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学习。 与杨卓霖创办《兢业旬报》,并入同 盟会。1909年入湖北新军。1911年振 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被荐为社长。 继续与共进社合作,布置起义。10月 9日,武昌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 被迫出走。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返回 任军事顾问。11月27日代黄兴任战时 总司令。袁世凯窃国后,调到北京, 授高等军事顾问,又授陆军中将加上 将衔,均拒不受。1913年7月回湖南 策动反袁,事败被捕。10月于桂林就 义。1921年,孙中山驻跸桂林时,为 之立碑,亲题“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 就义处”。
遇刺后的宋教仁
返回
秋瑾(1875—1907), 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 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 次年由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刊 《中国女号》,提倡女权, 宣传革命。1907年,回绍兴 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 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 起义。7月徐起义失败,为 清政府发现皖浙两省联系, 被捕。她坚贞不屈,反书 “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 对,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工诗词,有《秋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