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英雄
在辛亥革命中死去的革命先烈!

。。。。。。
蒋翊武 栢文蔚
孙武
傅良佐
居正
刘公
扬洪胜 吴兆麟 刘复基 蔡济民 汤化龙 刘道一 谭人凤 吴禄贞 蓝天蔚
彭楚藩
刘静庵
在作战时,清军疯狂扫射,汉口江面民船上积尸累 累!!ຫໍສະໝຸດ 愿烈士革命精神 永世长存!!
谢谢!
经济2班历史小组名单及人员安排
组长:胡志建 副组长:薛宝佳
• 英勇就义 10月9号下午,杨洪省秘密前往工程营交送枪 弹时,被军警发现,受伤被捕。此时,各地起义机 关均先后被破获。彭楚藩、刘复基也被捕。 当清廷官员一再问谁是党羽,他骂着说: “老子是革命党!杀便杀!除你满奴一人外,都 是革命党!”10日凌晨,与革命党人彭、刘同于 清署衙门外英勇就义。之后,军政府将武昌平阅 路改名为“彭刘杨路”,以纪念这三位首义烈士。
辛亥革命一切成果都与为之 奋斗的人密切相关!
没有他们,就没有辛亥革民!!
秋瑾--辛亥革命巾帼英雄
• 人物介绍
秋瑾1875年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官僚地 主家庭、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神州大地满目疮痍、 危象丛生。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904年夏,在丈夫的鼓励下,自费东渡 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后入青山实 践女校。
• 主要事迹 1、冲破封建束缚、东渡日本学习 2、在日本留学时、联络留日的女同学,成立“共 爱会”,担任会长、积极组织革命活动。 3、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担任同盟会评议部 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 4、1906年,加入了光复会。在上海设立革命机 关,主持《中国女报》、提出创建“妇人协会” 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讲演:胡志建 播放:薛宝佳
我们组每个人员都积极参加这个历史活动中、 没有打酱油的!!!
辛亥人物故事简短50字

辛亥人物故事简短50字
摘要:
1.辛亥人物简介
2.辛亥人物故事概述
3.辛亥人物影响及意义
正文:
【辛亥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英雄人物。
以下是五位辛亥人物的简要介绍,他们分别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和张謇。
【辛亥人物故事概述】
1.孙中山:革命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领导多次反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
2.黄兴: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组织并参与多次起义活动,被誉为“革命军魂”。
3.宋教仁:辛亥革命后成立民主政党,担任国民党党务总裁,推动民主宪政。
4.蔡锷: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军事家,领导云南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5.张謇: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理念,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辛亥人物影响及意义】
1.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终结,为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奠定基础。
2.黄兴:以其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国民为民主自由而奋斗的信念。
3.宋教仁:成立民主政党,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4.蔡锷:领导起义,推动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5.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人物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 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 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 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 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 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 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 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 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 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 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 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 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 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 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孙中山有一半以上 的时间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足迹遍及欧、美、 亚洲各地,历经各种艰险。他频繁地接触国内外 各个阶层的人士,他的爱国革命活动也对外国发 生了影响。所以,他又是一位世界性的伟人。孙 中山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我们祖国的 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一辈子,给中国的民主 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永远受到中国 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在心的。
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肩负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为己任。
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弃别子,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祖国独立富强。
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始终与一个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革命领袖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造就了伟大的孙中山,使他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
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
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中。
父亲孙达成靠务农为生。
从6岁开始干农家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
10岁入村塾读书。
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的生活。
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
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
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
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进入南华医校读书,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直到1892年毕业。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
上书未果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的先驱陈天华

辛亥革命的先驱陈天华辛亥革命的先驱陈天华。
陈天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先驱者之一。
中文名,陈天华。
出生日期,1875年3月6日。
职业,革命家。
性别,男。
个人介绍。
他原名显宿。
字星台。
亦字过庭。
别号思黄。
1875年3月6日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下乐村一个贫寒的塾师家庭。
父亲陈善。
是个落第秀才。
教书糊口。
为人正直善良。
乐于助人。
母亲早逝。
哥哥残废。
幼年的陈天华经常提个篮子做小买卖。
过着半流浪生活。
陈天华5岁随父识字。
9岁便熟读《左传》。
他酷爱民间弹唱之词。
小说。
熟读《西游记》。
《封神榜》等书。
且间尝摹拟。
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
或山歌小调。
这为他后来在思想上和文字技巧上从事革命著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个人履历。
陈天华自小生长于农村。
深刻地了解民间疾苦。
痛恨清廷腐败。
同情太平军起义。
憎恨曾国藩等汉人官僚。
因此。
少时即以光复汉族为念。
遇乡人之称颂胡。
曾。
左。
彭功业者。
辄唾弃不顾。
在路旁的亭柱上他曾书写一副对联: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1895年。
陈天华随父亲迁居新化县城。
他穿梭于街头巷尾。
仍以提篮小卖作营生。
由于他求知若渴。
有时候他提着篮子到县里的资江书院旁听。
族人陈御丞见他如此好学。
就主动拿钱资助他人该院就读。
陈天华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
把书院里的一部二十四史。
整日整夜。
细心研读。
从而使他对中国古代典籍有了深入了解。
每当他读到奸佞乱朝。
夷狄滑变。
制度废弛之处。
就禁不住掩卷长叹。
发出对民族危机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1898年。
陈天华考入新化实学堂。
这时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陈天华在学堂中受到影响。
无比振奋。
有一次。
他在教习罗仪陆出的一道作文题《述志》中写道:大丈夫立功绝域。
决胜疆场。
如班定远。
岳武忠之流。
吾闻其语。
未见其人。
至若运筹帷幄。
赞划庙堂。
定变法之权衡。
操时政之损益。
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不幸而布衣终老。
名山著述。
亦所愿也。
至若徇时俗之所好。
返素真之所行。
与老学究争胜负于盈尺地。
有死而已。
不能为也。
罗仪陆阅后不禁拍案称奇。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1.黄兴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南善化(今长沙)出生年月:1874年10月25日逝世日期:1916年10月31日生平概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生。
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
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二十二岁中秀才。
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
署名竞武、庆午。
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
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
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
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1902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并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
1903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同留日学生二百多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
随后以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的名义归国。
回长沙后,任教于明德、修业等学堂,暗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1903年11月4日(九月十六),借他三十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宋教仁、张继、刘揆一、章行严等二十余人筹商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后被选为会长。
他提出在湖南首先发难,争取各省响应的方略,并决定从联络军、学两界和会党入手,准备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时,乘机起义。
事泄,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在东京,他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全国革命团体同盟会。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
辛亥革命之后的英雄事迹材料800字以上

辛亥革命之后的英雄事迹材料800字以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它也召唤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为民主共和的目标而奋斗!同学们也应该谨记这句话,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断为之奋斗。
今天本文库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辛亥革命之后的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本文库一起来看看吧!辛亥革命之后的英雄事迹1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
他们不畏强权,殊死奋战,终于推翻了清王朝260多年的专制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百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今天,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日。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倡导辛亥革命先烈的敢为天下先、敢为民生洒热血的精神,将首义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贡献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周末或是放假到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地去参观游览,切身体会革命烈士的不朽功绩和爱国精神。
积极向家人和朋友宣传,让周围的人能与我们一起感受革命精神。
我们还要追随辛亥革命先驱者的步伐,继续前行,努力学习,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只在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抑或干脆崇洋媚外,“哈韩”,“哈日”,忘记历史,忘记过去,又怎么对得起先烈的热血和忠魂。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
江水浩荡,青山矗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奋斗不懈!时代在召唤,征途上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怎能踌躇不行?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继承起辛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将对祖国的这份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发挥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繁荣,更昌盛!辛亥革命之后的英雄事迹2盛夏时节,爸妈带我一道游览武汉三镇——听江涛声、登黄鹤楼、看二七遗址、闻琴台知音,名胜古迹,应接不暇,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参观武昌首义纪念馆。
近代英雄人物介绍

近代英雄人物介绍本文将介绍近代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一、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和杰出领袖。
他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也被誉为“辛亥革命功臣”。
孙中山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科学的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他的革命事业影响深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
二、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袖,被誉为“现代革命的杰出代表”。
他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事业,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思想被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三、田汉田汉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田汉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组织过爱国歌曲创作和演唱,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广泛,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歌曲,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四、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最敬仰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为中国的开放和改革做出了贡献。
周恩来精通多国语言,曾担任过中国的驻外大使、外交部长等职务,为中国外交争取过巨大的国际声誉。
五、邓小平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导人,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之一。
邓小平引入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理念,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他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得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六、胡适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强调“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制度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求知进取,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胡适在生前就已被誉为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年轻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婚姻
相差22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 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 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 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 人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 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 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 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蔡元培和黄仲玉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 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 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 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 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 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 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 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 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目录
(一)蔡元培 肖像及故居 (二)人物名片 (三)蔡元培情感 (四)生平主要简介 (五)教育的奉献 (六)革命事业 (七)北大生涯简介 (八)传世名言 (九)生涯总结
(一)蔡元培肖像及故居
(二)人物名片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 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 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 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 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 “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 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三)蔡元培情感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礼之前从未见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 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 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 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 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 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 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 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四)生平主要简介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 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 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 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 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 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 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 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 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 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 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著辑有《蔡元培全 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 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 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 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 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 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