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人物照片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2]革命背景变革之道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军队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末代皇帝与“皇族内阁”(16张)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辛亥革命十大关键人物

二,黄兴:顾全大局的革命领袖
民国史学家冯自由如此评价黄兴:“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黄兴被赞为民国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孙中山的第一知交。从同盟会时期到民国初年,黄兴有许多次机会执掌领袖之权,他都坚决地拒绝了。黄兴有名言为:“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这恰可形容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个性与历史功绩。
武昌起义爆发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告失败。孙中山毫不气馁继续领导革命,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告独立。
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消息后,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支持。同年12月,孙中山回到中国,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百年前的辛亥年,一场起初略显慌张的起义正式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中国历史的沉重齿轮终于再度向前拨动了,皇权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建制、理论和信仰即将灰飞烟灭,代之而崛起的是两个令中国人感到陌生的词汇——民主、共和。
革命深深刺痛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帝制观念和利益,也因此遭遇反扑和挫折。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很多双手于必然或是偶然中推动了历史的沉重齿轮。本文选取的,就是10位在辛亥革命的关键节点上施力转动了历史齿轮的人物。
四,瑞:格杀令引爆 起义烈火
辛亥年任湖广总督的瑞,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辛亥革命中的关键性人物。瑞曾任职上海道、江苏布政使,在湖广总督任上,他办新政卓有成效,处理了湖南饥民暴动,惩治若干劣绅,还给湖北官库积累下数千万元银两。但就是这个瑞,也成为促成武昌起义爆发和成功的反面推手。
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曾领导了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在新军将士中逐步发展了势力,这成为瑞心头的最大担忧。
辛亥革命人物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 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 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 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 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 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 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 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 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 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 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 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 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 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 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孙中山有一半以上 的时间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足迹遍及欧、美、 亚洲各地,历经各种艰险。他频繁地接触国内外 各个阶层的人士,他的爱国革命活动也对外国发 生了影响。所以,他又是一位世界性的伟人。孙 中山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我们祖国的 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一辈子,给中国的民主 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永远受到中国 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

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几个以死唤醒中国人的辛亥革命志士一百年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当时的中国不但政治,文化,经济落后薄弱,身体素质差,中国大多数人也处于自私愚昧状态,只知道自身利益,对国家有前途和命运不管不顾,这在鲁迅的笔下有充分的描述。
在辛亥革命中有许多革命志士对此痛心疾首,不惜用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唤醒中国人民,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一,陈天华: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
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
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
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
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
他挥笔写下《绝命书》。
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
有《陈天华集》。
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陈天华用死告诉人们:一,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二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
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警世钟。
二,邹容:(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
字蔚丹,四川巴县(今四川巴县)人。
1891年就读私塾,于1897年开始关心社会时事,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
次年遭到清朝驻日公使蔡钧的迫害回国,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著名共产党人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著名共产党人作者:王树人来源:《党史博览》2011年第10期熊雄(1892-1927),江西宜丰人。
1911年初在南昌考入江西新军学生军,并参加辛亥革命。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去苏联学习。
1925年回国后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东征军总指挥部秘书长。
1926年1月6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
3月16日兼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部长等职。
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孙炳文(1885-1927),四川南溪人。
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时,被举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部长,一切宣言文件、往来函电都出自他手。
1922年10月,在德国柏林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秋回国。
后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
1927年4月16日被敌人逮捕,4月20日在上海龙华被杀害。
萧楚女(1891-1927),湖北汉阳人。
1910年在武汉参加湖北新军。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
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8月任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并任《新蜀报》主笔。
1925年5月,到上海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
1926年10月底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927年2月兼任华侨运动讲习所讲师。
4月15日,在广州的反革命大屠杀中被逮捕,4月22日被杀害。
李蔚如(1883-1927),重庆人。
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
返回重庆任体育教习,秘密组织学生军、炸弹队。
同年11月22日,同盟会在重庆发动起义,被任命为“炸弹队长”,在参加重庆起义时立下大功。
1912年任熊克武师参谋兼重庆镇守使参谋。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涪陵四镇乡组建8000人的农民自卫军,与刘伯承等领导的顺泸起义相呼应。
1927年7月,被军阀郭汝栋诱捕。
英勇就义。
林伟民(1887-1927),广东珠海人。
辛亥革命 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

成为一场“骗局
1901年初 清末新政 1906年9月 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8月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请愿运动
1911年5月 “皇族内阁”
1905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 皇族内阁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 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 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 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功今 名日 富得 贵此 ,, 非死 我亦 乐无 意憾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辛亥革清命帝形退势位图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照片
探究2:对比两则史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与原则
大清皇帝统第治一大章清:帝国国,之万主世权属于国民全体。 一系,永永尊第戴二。…章…:用国人民之一权律平等 ,操之君上,第而三大臣-六辅章弼之:,参议议员行使立法权; 院不得干预。……君上调遣临全时国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军队……得以全权执行。凡司一法切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军事,皆非议第院五所得章干:预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 转而支持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兴中会 组织 同盟会 准备
舆论阵地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成立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 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民报》
思想 同盟会纲领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
武昌起义后,1912年2月 12日,末代皇帝溥仪下诏退 位,标志着清朝统治结束。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在心的。
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肩负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为己任。
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弃别子,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祖国独立富强。
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始终与一个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革命领袖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造就了伟大的孙中山,使他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
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
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中。
父亲孙达成靠务农为生。
从6岁开始干农家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
10岁入村塾读书。
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的生活。
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
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
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
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进入南华医校读书,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直到1892年毕业。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
上书未果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时期的元老

辛亥革命时期的元老兴中会:孙中山、陈天华、杨衢云、杨鹤龄、陈少白、尤列、陆皓东华兴会:黄兴、宋教仁、章士钊、刘揆一光复会:蔡元培、陶成章、秋瑾、徐锡麟、龚宝铨、章炳麟、熊成基、陈魏共进会:张振武、焦达峰、孙武、熊秉坤、伍廷芳文学社:蒋翊武、刘复基、张廷辅、胡瑛革命军:黎元洪、吴兆麟、何贯中、李济深其他成员:邹容、陈其美、徐宗汉、林觉民、廖仲恺、谭人凤、林森、唐绍仪荷马李、阎锡山、胡汉民、赵声、陈炯明、郑祖荫、蔡锷、汪兆铭简介附后兴中会孙中山(1866—1925)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汉族,汉民族英雄。
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
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清新化县知方团(今荣华乡)人。
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
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尤喜读传奇小说,亦爱民间说唱弹词。
杨衢云(1861-1901)名飞鸿,字肇春,别号衢云,福建海澄(今厦门)人。
在广东东莞出生,中国近代革命家,1890年于香港创立最早的革命组织辅仁文社,并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负责策划广州起义。
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杀。
杨鹤龄(1868-1934)字礼遐,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与孙中山同村,自幼相识。
1886年入广州算学馆,与尤列同窗,又与孙重逢相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 元 洪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加 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 戊戌政变后逃往台湾,后赴日本。 1900年剪辫绝清,立志革命。1903年 回上海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后“苏报 案”发,被捕入狱。1904年发起成立 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任《民 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1911年上 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 顾问。宋教仁被刺后,参与讨袁,被 袁禁锢。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 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 国民党,在苏州以讲学为业。晚年赞 助抗日救国运动。
革 命 军 总 司 令 黄 兴
黄兴在讨袁期间颁发的委任状
宋教仁(1882—1913), 湖南桃源人。1904年参与创立 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策划长 沙起义,后逃亡日本。1905年 参加同盟会,并任《民报》撰 述。1911年回上海任《民立报》 主笔,4月赴香港筹备广州起义, 并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 起义后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 任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8月改 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 事长。1913年初在长沙、武汉 等地发表竞选演讲,主张制定 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3月20日晚被袁世凯刺伤 于上海车站。22日身亡。有《宋教仁集》。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 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参加爱国学社,拟创立中 国学生同盟会,并撰成《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共和国,影响甚大。苏报案发后,被判徒刑二 年,1905年死于狱中。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 为“大将军”。
邹 容 著 《 革 命 军 》 绪 论
轩亭口秋瑾广场
Hale Waihona Puke 稿秋 瑾 遗 诗 手熊秉坤(1885—— 1969),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者。湖北江夏(今武汉)人。 早年立志武装推翻清朝,入 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为士 兵,在军内开展革命活动。 1906年参加日知会,后入共 进会,任第八镇工程营总代 表,积极从事革命运动。 1911年10月9日,设在汉口 的革命机关遭破坏,名册被 搜,清政府正按册搜捕革命 党人,鉴于形势危机
遇刺后的宋教仁
秋瑾(1875—1907), 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 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 次年由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刊 《中国女号》,提倡女权, 宣传革命。1907年,回绍兴 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 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 起义。7月徐起义失败,为 清政府发现皖浙两省联系, 被捕。她坚贞不屈,反书 “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 对,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工诗词,有《秋瑾集》。
隆裕太后 : 孝定景皇后(1868年2月3日- 1913年2月22日),姓叶赫那 拉氏,讳静芬,或称隆裕太后、 隆裕皇后、光绪皇后,是光绪 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 弟都统桂祥的女儿。
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 她和光绪帝之间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她为光 绪帝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 动。1913年(民国二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 极殿病逝,享年45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 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 (河北易县清西陵)。
辛亥革命中的人物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改号 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 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早年行 医。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主张被 拒,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香港 设机关,准备广州起义未成。1905年在日本 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三民 主义”学说。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临时大总 统。 后因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 事长。1913年起兵讨袁失败,次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次年陈炯明叛变退职。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帮助 下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5年3 月12日病逝于北京。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熊秉坤
乃于10日夜7时首先发难,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迅 即占领楚望台军械局,攻 克督署。起义后任第五旅 旅长。1913年在南京参加 “二次革命”,失败后流 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 护法运动期间任广州大元 帅府参军,1927年参加北 伐,后长期任国民政府参 军,直至1946年退役。解 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政协常委等职。 熊秉坤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 的手稿
彭楚藩(1884——1911), 原名家栋,湖北武昌人。初投
身新军,结识刘静庵。1905年
加入日知会,任评议。日知会 被破坏,易名楚藩。1910年考 入宪兵营,先后加入共进会和
彭楚藩
文学社。次年共进会、文学社联合成立湖北革命
军总指挥部,被推为军事筹备员之一,准备武装
起义。10月9日因汉口机关遭破坏而暴露被捕。10 日晨就义。为武昌起义三烈士之一。
•
奕劻(1838~1917)中国清末大臣。 满族。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 永璘之孙。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 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 • 奕譞办理海军事务。1894年,封庆亲王。1901年,代 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 外务部后,仍任总理大臣。1903年,入军机处任领班 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 权于一身。1911年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武昌起 义后,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不久,袁入京 代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 裁。宣统帝退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病死, 葬于北京昌平庆王坟。
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1.26),清末大臣、宗社党 首领。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 氏,字赉臣。曾留学日本,入士 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 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 • 副使升司长。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 统。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年制,练新军,立军 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 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 镇压,反对起用袁世凯。1912年1月与溥伟、铁良等皇 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 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死。
孙武(?——1940),近
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共进会领 袖。湖北夏口人,早年入湖北
武备学堂,后任湖南新军教练
官、威武营管带。1900年,参 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1904年 加入湖北科学补习所,策划武 装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后 归国。1908年复往日本,与焦 达峰等共组共进会,被推为军
孙 武
务部长。同年返武汉设立 机关部进行革命工作。 1909年逃往香港,入同盟 会。后返湖北响应广州起
章炳麟
袁 世 凯
•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 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 城”。 •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 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 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 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 “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 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 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 “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 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 议的人物之一。 •
义,未成,即与文学社联
合,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 被推为参谋长。在起义前夕
孙武记述湖北革命运动和宝善里爆炸
试制炸弹,因失慎爆炸,身负重伤。伤愈后,任湖北军 政府军务部长,抵抗清军。1912年因组织民社,遭革命
党人反对,自此消沉,不问政事。
蒋翊武(1885——1913),湖南醴 县人。1905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学习。 与杨卓霖创办《兢业旬报》,并入同 盟会。1909年入湖北新军。1911年振 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被荐为社长。 继续与共进社合作,布置起义。10月 9日,武昌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 被迫出走。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返回 任军事顾问。11月27日代黄兴任战时 总司令。袁世凯窃国后,调到北京, 授高等军事顾问,又授陆军中将加上 将衔,均拒不受。1913年7月回湖南 策动反袁,事败被捕。10月于桂林就 义。1921年,孙中山驻跸桂林时,为 之立碑,亲题“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 就义处”。
写林 给觉 妻民 子参 陈加 意黄 映花 的岗 绝起 笔义 书前 夕
黄兴(1874—1916),原名 轸,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1902年留学日本,创办《游 学译编》杂志。次年参加拒 俄运动及军国民教育会。 1904年回国与陈天华、宋教 仁等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 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 年助孙中山创中国同盟会。 后多次参与指挥武装起义。 1911年领导广州起义。 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任南京临 时政府陆军总长。次年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 日本。袁世凯死后,回到上海。1916年10月病逝。有 《黄兴集》。
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汪精卫: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 日),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 以“汪精卫”称呼。 曾谋刺清摄政王载 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 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 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 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陈璧君。 1945年8月16日,汪精卫政权宣布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