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浙江革命人物评述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 导人物有哪些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有哪些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有众多杰出的领导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孙中山先生无疑是辛亥革命的核心领导者。
他被誉为“国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早年目睹了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和人民的苦难,于是立志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人民幸福的理念,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孙中山奔走于世界各地,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力量。
他多次发动起义,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始终坚定不移,毫不气馁。
终于,在 1911 年的武昌起义中,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黄兴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被称为“孙黄”。
黄兴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起义中亲自指挥作战,身先士卒。
他组织领导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重要的武装斗争,为推翻封建帝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另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致力于通过政治手段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积极倡导责任内阁制,主张通过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
他为了组建国民党,整合各方政治力量,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付出了不懈努力。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革命家,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想批判封建制度。
他的文章和演讲激发了无数人的革命热情,为辛亥革命的思想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也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
他倡导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新思想的人才,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还有秋瑾、徐锡麟等众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秋瑾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她积极投身革命,组织起义,最终英勇就义。
辛亥人物故事简短50字

辛亥人物故事简短50字
摘要:
1.辛亥人物简介
2.辛亥人物故事概述
3.辛亥人物影响及意义
正文:
【辛亥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英雄人物。
以下是五位辛亥人物的简要介绍,他们分别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和张謇。
【辛亥人物故事概述】
1.孙中山:革命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领导多次反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
2.黄兴: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组织并参与多次起义活动,被誉为“革命军魂”。
3.宋教仁:辛亥革命后成立民主政党,担任国民党党务总裁,推动民主宪政。
4.蔡锷: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军事家,领导云南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5.张謇: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理念,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辛亥人物影响及意义】
1.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终结,为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奠定基础。
2.黄兴:以其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国民为民主自由而奋斗的信念。
3.宋教仁:成立民主政党,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4.蔡锷:领导起义,推动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5.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趣闻戴季陶是谁?戴季陶人物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戴季陶是谁?戴季陶人物生平简介导语:戴季陶是谁?戴季陶(1891年1949年),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
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元老和理论家。
早年戴季陶是谁?戴季陶(1891年—1949年),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
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元老和理论家。
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
五四期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
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
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
后来任职于《上海日报》,后任《天铎报》总编辑。
著有《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青年之路》、《日本论》、《学礼录》等。
1905年,戴季陶去日本留学,进法政大学。
1909年回国,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
后因在上海《中外日报》、《天铎报》撰文抨击清王朝而受通缉,逃往南洋槟榔屿,主办《光华报》,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戴季陶回国。
参加了陈其美、钮永建等人组织的上海起义。
1912年回国,他在上海创办《民权报》,后任孙中山秘书,并受命进行二次革命的军事联络活动。
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戴季陶随孙中山回国。
次年由上海去广东任大元帅府秘书长。
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
评述辛亥革命

评述辛亥革命导言在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一.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2. 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帝国主义在华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政府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 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论影片《辛亥革命》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论影片《辛亥革命》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学生姓名刘彦志班级、学号121111203指导教师蔡淑华2013 年 12 月摘要:史诗巨作《辛亥革命》从台词设计艺术、蒙太奇运用艺术、对比衬托艺术、环境渲染艺术、细节刻画艺术等各个方面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形创造,使得影片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倍增。
关键词:《辛亥革命》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支持拍摄,长影集团、上影集团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投资过亿元的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诗巨作《辛亥革命》于2011年在全国各地上映,引发了强烈的观众共鸣与社会反响。
影片中对各色人物形象的塑造精彩纷呈,让我们见识了影视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多角度塑造的艺术手法。
“艺术”一词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义项为“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1]而本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可谓苦心孤诣,虽没有开辟性地第一次使用某些艺术手法,但对已有的影视文学艺术手法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巧用活用了多种艺术方式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台词设计艺术、蒙太奇运用艺术、对比衬托艺术、环境渲染艺术、细节刻画艺术。
一、台词设计艺术台词原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
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
但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密切,“或许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向戏剧与电影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影与戏剧处在混杂、连体的状态中电影观念中风靡一时的所谓影戏观,或可表明两者之间那种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后来伴随着影戏观的深入发展,台词的概念也就广泛的应用到影视文学作品中。
辛亥革命的台词出自编剧王兴东、陈宝光之手,其台词设计延续了两位编剧的一贯风格。
为了使台词能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所了解,不因台词的晦涩而削弱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影片的编剧煞费苦心。
在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那个人物、那种境遇的前提下,影片将台词尽可能地多借用历史上的白话文原文或者适当改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2020浙江省必修1人民历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领域
影响
史实
政治
推动政治民主化
(破旧)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 年的 君主专制 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立新)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
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
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经济
促进了民族工业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的发展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 理念,推动了中华 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民族思想解放
生活 生活近代化
破除封建习俗和观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发生变迁
世界意义 推动亚洲觉醒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史学争鸣: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 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 种观点? [提示] 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若同意辛亥革命失败说,可采用以下论 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华民国有名无实、封建土地 所有制没有改变、列强侵略加剧。若同意社会转型说,可采用以下论 据:民主共和政体代替了君主政体、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等。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革命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 往北京。 2.革命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3.历史意义:
2.爆发: 1911 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攻占武
昌,成立 湖北军政府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亥⾰命的主要⼈物有哪些 ⾟亥⾰命是⼀次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共和政体的全国性⾰命,那么你了解⾟亥⾰命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亥⾰命的主要⼈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亥⾰命的主要⼈物介绍 ⾟亥⾰命主要⼈物有很多,因为⾟亥⾰命是⼀⼤批仁⼈志⼠共同努⼒的结果,他们为了推翻清政府到处奔⾛,筹集资⾦、宣传⾰命、发动起义,不少⾰命志⼠甚⾄献出了宝贵的⽣命。
他们中不仅有伟⼤的⾰命先⾏者孙中⼭先⽣,还有为⾰命浴⾎奋战的黄兴,更有饱受争议的袁世凯、黎元洪等,他们都是⾟亥⾰命主要⼈物。
说起⾟亥⾰命的主要⼈物⾸先就要提到孙中⼭先⽣,早在1895年,孙中⼭就领导成⽴了第⼀个资产阶级⾰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号,1905年⼜领导成⽴同盟会,倡导三民主义,成为⾟亥⾰命的起义纲领。
⾟亥⾰命成功后,它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第⼀任总统,为⾰命事业奉献了⼀⽣。
⾟亥⾰命的主要⼈物中还有⼀位不得不提,那就是孙中⼭的挚友黄兴,他长期为⾰命事业积极奔⾛,⼏次发动推翻清王朝的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他本⼈也多次遭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海外,但是黄兴却不改初衷,坚持信念,⽽且为了⾰命⼤局,不计较个⼈得失,最终积劳成疾,不幸早逝。
⾟亥⾰命的主要⼈物中有⼀位很受争议,那就是袁世凯,后世都认为就是因为袁世凯窃取了⾰命果实,导致⾟亥⾰命进⾏得不彻底,但是应该看到⾯对复杂的局⾯,袁世凯能够迫使清帝退位,维护中国统⼀,从这⼀点来说袁世凯也算是⾟亥⾰命的功⾂了。
⾟亥⾰命的性质 ⾟亥⾰命的性质是⼀场伟⼤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民主⾰命。
⽽导致这场⾰命失败的原因离不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虽然⾟亥⾰命是那么轰轰烈烈,却仍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依旧没有变化。
从⾟亥⾰命的性质看,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命派的进步,从⾟亥⾰命失败的原因来看,后⼈可以得出了不少的教训。
资产阶级⾰命派必须要发挥⼈民群众最⼤的⼒量,⾟亥⾰命的失败原因之⼀就是没有⼀个强⼤的武装⼒量。
张鸣,不一样的辛亥革命

张鸣,不一样的辛亥革命知识分子,也不喜欢干这类事。
可是,大学里的事太糟糕了,我又不是一个压得住火气的人,受不了就会发牢骚,正好人家请我写点随笔和评论,我就开始骂大学,什么都骂。
正好2007年赶上这么件事。
”虽然免掉了他的政治系主任职务,校方和国际关系学院事后对张鸣一直客客气气的;他和往常一样给学生上课、写论文,业余时间给媒体写评论、随笔。
一个不好的后果是:一些原来想请他去的大学都不敢再要他,“领导都怕你到他们那里会惹事。
”客厅里挂着易中天赠他的一副对联:“是侠客,也是书生,有话就讲;非言官,亦非仗马,不平则鸣。
”两人义气相投,常常著述往来,成了朋友。
《辛亥:摇晃的中国》勾勒了一幅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个群体的全景画。
若穿越到一百年前那个斑斓的时代,张鸣自认为最接近的是报人——那时,有坐过西牢的名士章士钊,写过“煽动祸乱”文章的黄侃、何海鸣,开过天窗的《国风日报》报人……“没有他们牛。
”这也是有历史前提的——“报纸当时都是私人办的,报人是无冕之王,只要你敢说,就有人来买你的报纸。
清政府也是按法律来管,所以他们基本也不怕,当然牛了。
”“掺和”了2008年的风波后,张鸣照常在媒体上写专栏、写评论、出镜。
各大门户网站拉他开博,电视台邀他做节目,影视公司请他写历史题材的剧本。
他背靠“市场”,从不忌讳当面和人谈钱谈稿酬,“但是,你若出钱逼我做不爱做的事,门都没有!”“我就是个写字说话的人,写稿子赚钱,用独立身份讲点常识、说点该说的话。
我不是革命者,不是行动派,不是意见领袖,不是公共分子,我也不是极右的,我就是这德性。
”“就是旧士大夫的脾气。
以前古书看多了,看到不平的事,我冒多大的风险都敢说话,你若出钱让我别说,没门!如果你让我参与具体的事务,我不干,我也不是干这块的料。
”在朋友丁东眼中,放在民国,像张鸣这样的教授并不稀有,他既而感慨道:“在当今大学里,却是太缺也太少了。
”一个写史的“局外人”梁文道评价说,张鸣写史,颇有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作家唐德刚的风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辛亥革命时期浙江革命人——杨哲商
不可不说,孙中山领导的那帮革命人是一帮疯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帮亡命之徒。
他们没有恐惧可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可以从孙中山和地下势力结合窥见一斑。
一个年代的人有一个年代的特征。
我所要说的杨哲商烈士也是如此。
杨哲商中学毕业后曾在县学任教,可后来不满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来到了上海启动学校任教,并在这期间广泛接触了革命思想,阅览了《革命军》、《浙江潮》、《警世钟》等进步书刊。
后来,他又结识了革命人秋瑾,从此献身于革命事业。
但不幸的是,杨在后来“因公殉职”。
在王葆桢所著《杨旭东传赞》中这样记载到当时的情况:“闻之矍然起曰:‘果如此,死亦何憾!’不禁拍案叫绝,灯花忽落,药乃爆,屋瓦皆飞,骸骨俱化。
於戏语竟谶耶!”说来这也是可笑,一个投身于伟大革命事业的人,竟然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命丧黄泉!这难道是命运弄人?然而我们无法确认这段记述是否可靠,毕竟作家的文字带有修改的印记。
但是我们可以从杨的死得出一个结论——当时的革命人缺乏严密的思维。
可能这个说法过于偏激,怕有人会说:“当时的条件如此艰苦,哪有优良的环境给你制造炸药?”更有人会说:“就算是条件优良也不能确保不会出意外,现今的实验室不也是照样会出意外?”的确,我不否认以上的观点。
但是,当时的革命人的举动也太“大无畏”吧。
且看看杨制造炸弹的方法,“将硝镪水、黑铅等置于玻璃管内,封紧两端后装入香烟灌、牛肉罐等铁盒内,四周再用硫磺粉、盐酸、多角铁片塞满,加盖封口。
”要知道,铁片和盐酸混合后就会产生氢气,这种及其易燃党的气体哪怕是碰到一点静电也会发生爆炸,这种方法就算是在现代也是要及其小心的。
而当时的杨在恶劣的条件下竟然敢大规模制造这样的“土炸弹”,这不是典型的“不怕死”吗?
此处联想到孙文私自制造炸弹一事,不也是因为“疏忽”,差点赔了命吗?想想看,当时中国民居普遍采用木材,在这样的环境下热火朝天的制造炸药,那不就是送死吗?
其实,当年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还不仅体现在随意乱制造炸药上。
我想说说清末流行的刺杀活动。
这里提到徐锡麟。
当年徐锡麟为杀一个恩铭可谓是煞费苦心。
不仅是买官接近,更是趁教学一职培养了大批革命学生。
然而具有戏剧性色彩的是,刺杀当天,陈伯平扔的手雷居然没有炸!这精心策划的刺杀大计就被一颗小小的手雷给搅黄了!估计徐锡麟在执行刺杀计划的前一天还在为自己的“完美”计划沾沾自喜呢!但是,徐锡麟究竟还是做了功课的,在短暂地犹豫之后立马拔枪,将自己手中两支枪的子弹尽数打光,然而这数枪均未置恩铭于死地!还是那陈伯平的补刀送了恩铭最后一程。
然而,我还是想说当时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
他们当时刺杀的全是清政府的改良派!恩铭就是其一。
他们试图通过杀死清政府内的改良派,留下保守派加速清政府的灭亡,而他们的目的也确实实现了。
但是,他们是否想过,这样的举动可能让当时错综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不利?在我看来,他们完全可以私下创立、发展一直人民支持的军队力量,把腐朽的清政府送进历史的垃圾箱,而保住这些有能力和想法的改革家。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革命人的“努力”使得清政府加速腐朽并未后来的革命创立基础,怕也无日后的“辛亥革命”以及共产党的“开天辟地”。
可能我的想法显得幼稚,但这就是我读这段历史的些许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