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
描写广州骑楼的作文

描写广州骑楼的作文《神奇的广州骑楼》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广州有个特别神奇的建筑叫骑楼吗?反正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简直被它迷得不行!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广州逛街。
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街道两旁出现了一排排特别的房子。
它们就像一列列整齐的士兵,守护着这条热闹的街道。
这些房子和我平时看到的可太不一样啦!一楼的部分往街道里延伸,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骑楼。
我好奇地走进骑楼的走廊里,哇!瞬间感觉凉快了好多,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大大的阴凉棚。
走廊里人来人往,有的人在悠闲地散步,有的人在匆忙地赶路,还有的人坐在椅子上聊天。
这场景,难道不像一个小小的“社会舞台”吗?我看到一位卖糖葫芦的老爷爷,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问:“小朋友,要不要来一串糖葫芦呀?”我摇摇头,继续往前走。
骑楼的二楼往上,那风格更是多样。
有的窗户是圆圆的,就像一个大大的月亮;有的窗户是方方的,像一块整齐的豆腐。
还有的阳台上种满了花花草草,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这难道不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吗?走着走着,我看到一家卖玩具的店铺,我拉着妈妈的手,撒娇地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玩偶。
”妈妈笑着答应了我。
再往前走,我看到几个小朋友在骑楼下面玩耍,他们嘻嘻哈哈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
我忍不住想,骑楼是不是也像一个大大的游乐场,给大家带来无尽的欢乐呢?骑楼不仅好看,还特别实用呢!下雨的时候,人们不用打伞就能在走廊里穿梭;太阳大的时候,又能在下面乘凉。
这不就像一个超级贴心的好朋友,时时刻刻都在照顾着大家吗?我觉得广州的骑楼真的太神奇、太独特啦!它既有好看的外表,又有实用的功能。
它见证了广州的历史,也陪伴着广州人度过了一个个平凡又美好的日子。
你们难道不想来亲眼看看这么棒的骑楼吗?。
北京路骑楼简介

北京路骑楼简介
骑楼是广州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骑楼在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很常见,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佛山等地,特别是在深圳等城市,由于
其具有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而被称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北京
路骑楼是由“英国人”于1902年在广州珠江北岸沿街建筑而成,沿路有天后宫、培正中学、广东省立女子师范等建筑。
路两旁骑
楼建筑沿街而建,其中大部分为二至三层骑楼建筑,少数为四至
五层骑楼建筑,也有个别六层以上的骑楼。
这些骑楼大多以红砖
砌墙,外墙多为水泥抹面。
因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
口之一,许多外商为了适应商业需要而修建了骑楼街。
骑楼的样
式有二层三层和四层,一般是两层结构,底层多为铺面铺位或门面;二、三层多为楼梯间或电梯间。
由于骑楼的外观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购物或居住。
骑楼街是广州西关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也是广州最富有异
国情调的街道。
—— 1 —1 —。
参观广州骑楼的详细描写过程

参观广州骑楼的详细描写过程广州的骑楼啊,就像是城市里一群穿着复古装的老绅士,一排排地站在街道两旁。
我刚走到骑楼街,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骑楼的柱子那叫一个粗壮,就像一个个大力士稳稳地撑着上面的楼层。
我都怀疑这些柱子是不是偷偷练过举重,不然怎么能撑得住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呢。
柱子上有些地方还有岁月斑驳的痕迹,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
抬头看骑楼的顶,那顶像一把巨大无比的伞。
夏天的时候,阳光想使劲儿往里钻,可都被这把“大伞”给挡住了,只能在外面干着急。
走在骑楼下面,那阴凉的感觉就像是躲在大树底下乘凉,还不用担心有虫子掉下来。
骑楼的窗户也是很有特色的。
那些精致的雕花窗户,就像是姑娘们漂亮的睫毛,一扇扇窗户眨呀眨的,好像在偷偷打量着路过的行人。
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有些小店,那些店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每打开一个,都可能有惊喜。
再看看骑楼里的店铺,那真是五花八门。
有卖传统小吃的,那些小吃散发的香味就像一只只小手,一个劲儿地把我的鼻子往店里拽。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香味牵着走的小木偶,完全没有抵抗力。
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店,走进店里就像走进了一个宝藏洞,眼睛都看不过来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我都怀疑老板是不是有个哆啦A梦的口袋。
骑楼的街道地面有点不平坦,就像一个老人脸上的麻子。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逛街的乐趣,反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走在上面,感觉就像是在给脚做按摩,虽然有点硌脚,但还挺有趣的。
走着走着,看到一些老人坐在骑楼下面的椅子上聊天。
他们就像一群历史学家,嘴里不停地讲着骑楼的过去,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珍珠,被他们串起来,讲得绘声绘色的。
我凑过去听了一会儿,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绝伦的评书。
骑楼之间的小巷子就像迷宫一样。
我一头扎进去,差点就找不到出来的路了。
那些小巷子弯弯曲曲的,像一条条扭动的小蛇。
我在里面转来转去,就像一个迷失在童话世界里的小矮人。
到了晚上,骑楼被灯光一照,又像是一个盛装打扮的姑娘。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西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骑楼建筑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将自己的店铺建在两旁的街道上,为了方便行人和交通,他们在店铺前面建造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即骑楼。
骑楼建筑通常由两层组成,底层是店铺,上层是住宅。
这种设计使商人既可以经营生意,又可以居住在同一个建筑物里,非常方便。
广州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的外观通常是红砖墙和石雕装饰,而内部则是木质结构和瓷砖装饰。
骑楼的屋顶通常是瓦片或石板,形状各异,有的是歇山顶,有的是筒瓦顶。
骑楼的门窗也非常精美,常常使用木雕和石雕来装饰,展现了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除了建筑风格,广州西关骑楼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骑楼是广州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流、购物、休闲。
骑楼下的街道上常常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小吃摊位也是琳琅满目。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广州美食,如叉烧、鲜肉包子和糖水等。
骑楼下的街道上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们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展现了广州的繁荣和活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总结起来,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广州,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商铺和店铺林立。
为了方便行人和货物的运输,商家们开始在店铺前面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骑楼。
骑楼是一种在建筑物前面搭建的走廊,通常由木质或石质的柱子和横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石板。
骑楼的高度一般在 2.5米左右,宽度则根据需要而定,有的只有一人宽,有的则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营场所,也为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
此外,骑楼还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广州的老城区,骑楼建筑依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有的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
其中,以北京路为代表的中山六路商业区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风格独特,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指在建筑物的二楼或以上,沿街或街角设有一条或多条连续的走廊,用于行人通行或商业经营。
广州骑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广州市区的商业繁荣和建筑密集度高,为了方便行人和商家经营,便开始兴建骑楼。
在广州的旧城区,尤其是荔湾区和越秀区,骑楼建筑密度较高,成为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中西合璧的花园式骑楼、传统的闽南式骑楼和西式建筑风格的骑楼等。
骑楼的墙壁多为红、黄、白、黑等色调,悬挂着红纱灯笼、彩带和花篮等装饰物,显得十分喜庆和热闹。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宽敞、明亮、通风,保证了顾客和商家的舒适度。
广州骑楼的商业氛围浓厚,是广州独特的商业文化之一。
骑楼楼下设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包括餐饮、服装、饰品、娱乐等,其中以传统的餐饮店最为著名。
骑楼里的餐饮店以粤菜、海鲜、早茶等广州特色美食为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人前来品尝。
此外,在广州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骑楼会挂满彩灯和花篮,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总之,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 1 -。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骑楼,又称西关风情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关骑楼是广州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广州作为南国商埠的独特风貌的象征。
西关骑楼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广州是南海出海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商贾和移民涌入。
为了适应商贸繁荣的需要,当时的商人们开始兴建骑楼,以满足商业活动和居住需求。
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西关骑楼通常由两层或三层组成,下层是商铺,上层是居住空间。
骑楼外观多以红砖砌筑,搭配木质窗框和雕花扶栏,展现了浓厚的岭南风格。
骑楼内部则采用了典型的中式装修风格,以木质家具和红木雕花为主,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西关骑楼不仅是广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重要符号。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体验到古老的生活方式。
漫步在狭窄的巷弄中,你可以看到红砖墙上的石狮,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你可以看到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店,品味到传统工艺的精湛;你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尝到地道的广州美食。
除了保存完好的传统骑楼,西关骑楼也吸引了一些年轻创业者和文化艺术从业者,他们将骑楼内的商铺改造成了咖啡馆、书店、艺术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空间,为西关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与传统建筑和文化相融合,使西关骑楼焕发出新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西关骑楼还是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的春节期间,西关骑楼会举办盛大的花市,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年花年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鲜花、盆景和年货,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热闹的氛围。
总的来说,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广州人民的骄傲。
它既是广州商贸繁荣的见证,又是广州人对家乡记忆的寄托。
无论是作为旅游景点还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西关骑楼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展示了广州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广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骑楼
增多等等。
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各种风格的骑楼有:
仿哥特式例子: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
南洋式
古罗马券廊式
仿巴洛克式
中国传统式例子: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现代式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
类别
仿哥特式
代表作:长堤爱群大厦
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作。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
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
代表作:文明路186号
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罗马券廊式
代表作:新华大酒店
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
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
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仿巴洛克式
代表作: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
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
在广州的骑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现代式
代表作:泰康路一带
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中国传统式
代表作:德政南路139号
该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
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骑楼风貌
广州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
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
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受到关注,保护广州骑楼的呼声开始响起。
1998年6月12日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在名城内,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区域,或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寨、风景名胜,应当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中第7节对各种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确规定。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长寿路、恩宁路、龙津路、长堤;东山区的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