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横塘路》赏析精选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原文赏析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原文赏析《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原文赏析《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原文赏析1版本一青玉案⑴凌波不过横塘路⑵,但目送、芳尘去⑶。
锦瑟华年谁与度⑷?月桥花院⑸,琐窗朱户⑹,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⑺,彩笔新题断肠句⑻。
试问闲情都几许⑼?一川烟草⑽,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⑾。
[2]版本二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词语注释⑴青玉案:词牌名。
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因取以为调名。
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⑵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⑶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⑷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
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⑸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
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桥。
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⑹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
朱户:朱红的大门。
⑺飞:一作“碧”。
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
蘅皋(hénggāo):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⑻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断肠句:伤感的诗句。
⑼试问:一说“若问”。
闲愁:一说“闲情”。
都几许:总计为多少。
⑽一川:遍地,一片。
⑾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
《岁时广记》卷一引《东皋杂录》:“后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3][4]白话译文你步履轻盈却不肯来到横塘,依旧凝望目送你带走了芬芳。
你与谁相伴共度这美好时光?月桥花屋朱门映着美丽花窗,只有春风才知你生活的地方。
碧云飘飘的杜恒洲暮色茫茫,我用彩笔写下这伤心的诗行。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赏析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赏析青玉案贺铸[1]凌波[2]不过横塘[3]路,但目送,芳尘[4]去。
锦瑟华年[5]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6]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7]蘅皋[8]暮,彩笔[9]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10]。
【注释】[1]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属河南)人。
贺铸博学能文,词作风格多样。
有《东山词》。
[2]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3]横塘:在苏州西南,贺铸曾在此居住。
[4]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5]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6]琐窗:雕刻或彩绘的带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
[7]冉冉:流动的样子。
[8]蘅皋: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9]彩笔:比喻写作才华出众。
传说江淹得五色笔而能写出漂亮的诗文。
[10]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期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赏析】这是一首恋词,写于贺铸闲居江苏横塘之时。
这首词刚一问世,便被称为“绝唱”,广为流传,成了贺铸的代表作。
词的前三句借曹植的《洛神赋》,描写了他与一位女子的艳遇。
这位步履轻盈的女子不到作者居住的这条路上来,他只能“目送”她的“芳尘”远去。
后四句是作者的联想,他不知道这位女子的来历,也不知道她的身世,但仍对她念念不忘,以致有些痴迷,所以就十分自然地想象她的身世。
“锦瑟”出自神女传说,李商隐又赋予它更深层的含义,不禁让人想到大好青春年华的易逝。
“琐窗朱户”就是想象中那位女子的住处,那深深的闺阁旁人是无法进入的,所以作者说“只有春知处”。
下阕写作者对那位女子恋恋不舍,于是就站在路边苦苦守候,不觉天色已晚。
他无计可施,只有用“彩笔”写几句“断肠”的诗,以慰相思之苦。
而美人终不可得,于是便引出一问三叠答之句。
这三句是全词中最为精彩的句子,向来被人们所称道。
用“草、絮、雨”具体事物形容无形的“闲愁”,它们都是自春至夏时常见的景物,而且非常之多,所以给人以形象生动之感。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年华谁与度?全词翻译赏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年华谁与度?全词翻译赏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年华谁与度?”全词翻译赏《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是宋代词人贺铸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①。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②?月桥花院,琐窗朱户③,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②横塘:在苏州南十时许。
③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④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
⑤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蘅即杜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⑥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
⑦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⑧冉冉:流动的样子。
⑨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译文】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
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的美好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
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译文二】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飘然远去。
这锦绣年华可和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有花窗的朱门大户?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住处。
白云飘浮城郊已到日暮,我提笔写下断肠诗句。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地,满城翻飞的柳絮,和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词中最美的一阙《青玉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渡横塘路》赏析

词中最美的一阙《青玉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渡横塘路》赏析词中最美的一阙《青玉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渡横塘路》赏析大诗人李白在游览黄鹤楼时,一时技痒,也想题诗,但一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他就不得不感叹道:'前面有景道不得'!因为崔颢的诗已经完美了,诗中的黄鹤楼也是完美的,想超越是不太可能的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词中更为常见。
写词是有词牌的如《如梦令》、《木兰花》、《鹊桥仙》、《踏莎行》等等都是词牌,写的时候是按照这些词牌来写,所以也成为填词,像柳永就号称'奉旨填词'。
而一旦某一个词牌被某一位词人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后人可能就不会再轻易去用这个词牌了,以至于这个词牌成为了某个词人的代名词。
词牌:《鹊桥仙》《念娇奴》这个词牌,自从苏东坡以此填写《念娇奴·赤壁怀古》以来,'余词皆废',后来甚至演变成以'大江东去'代替《念娇奴》。
与此交相辉映的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词史上,找不出几首《雨霖铃》,为什么?因为柳永已经写过了,珠玉在前,后人不敢碰啊。
这有点儿像赵光胤之后很少有人再取同样的名字一般。
像较于苏轼柳永这等大家,北宋时期也有一位词人,他用过一个词牌后,后人也不太敢用了,这就是著名词人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渡横塘路》,也堪称史上最好的一阙《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是北宋时期的词人,与苏东坡生活在一个时代,他是贵族出身,据说是唐朝贺知章的后人。
他这个人长相甚是丑陋,被人称为'贺鬼头'。
但他的词却是非常美好,婉约处'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不让秦观等人专美;豪放处'全阕声情激壮……跃然于间',辛弃疾的风采与此一脉相承。
贺铸《横塘路》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贺铸《横塘路》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②锦瑟华年谁与度③?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④若问闲愁都几许?⑤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⑥【注释】①横塘路:本篇词调为《青玉案》,“横塘路”是作者根据文义改题的新名。
亦自残宋本《东山词》卷上抄出。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贺方回》条:“贺铸……徙姑苏(今苏州)之醋坊桥。
……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馀里,地名横塘。
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
”②凌波: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
”本谓洛水女神步行于水上,后多用指女子的轻盈步态。
但:只。
芳尘:指美人行走时蹴起的尘土。
③“锦瑟”句: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岁月谁与度?”④蘅皋,长满杜蘅(一种香草)的沼泽地。
彩笔: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条:“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
”后以“彩笔”称文学家的生花妙笔。
题:写诗词。
⑤都:总共。
几许:多少。
⑥一川:遍地。
“梅子”句:宋·陆佃《埤雅》卷十三《释木·梅》:“今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郁成雨,其霏如雾,谓之‘梅雨’。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春》《花信风》条引《本皋杂录》:“后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译文】陌路上,我瞥见了一位美丽的女郎。
她轻盈的脚步不指向我所居住的横塘,我只能目送着她渐渐远去,留下一道尘土芬芳。
是谁有那个福份陪伴她欢度青春时光?她的住所,想必有着能观赏水中月影的小桥、开满鲜花的庭院、红漆的门户、雕花的轩窗——她与春天同在,只有春之神才知道她住在什么地方。
飞云冉冉飘过,长满香草的水边平地已是暮色苍茫。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年华谁与度?全词翻译赏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年华谁与度?”全词翻译赏《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是宋代词人贺铸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①。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②?月桥花院,琐窗朱户③,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②横塘:在苏州南十时许。
③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④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
⑤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蘅即杜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⑥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
⑦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⑧冉冉:流动的样子。
⑨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译文】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
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的美好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
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译文二】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飘然远去。
这锦绣年华可和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有花窗的朱门大户?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住处。
白云飘浮城郊已到日暮,我提笔写下断肠诗句。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地,满城翻飞的柳絮,和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评点】本篇为相思怀人之词,是词人晚年退隐苏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偶遇佳丽生起眷慕相思和无缘相见的惆怅之情。
贺铸《青玉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青玉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青玉案 [11]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12] 。
但目送、芳尘去 [13] 。
锦瑟华年谁与度 [14] ?月桥花院,琐窗珠户[15]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16] 。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11]青玉案:又名《横塘路》,以词中有“凌波不过横塘路”而得名。
[12]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
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横塘:苏州地名,在盘门之南十余里。
[13]芳尘:美人身后的尘土,借指美人身影。
[14]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语出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谁与度:即“与谁同度”之倒装。
[15]琐窗:镂花的窗户。
[16]冉冉:缓缓流动。
蘅皋: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蘅,杜蘅。
译文: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
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
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评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上片所写皆自一个行路女子的倩影生出。
一缕遐思,变幻空际,见出文心之巧。
下片转写怅悒之情怀。
“试问”宕开一笔,然后连用烟草、风絮、梅子三个排句作结。
以眼前的、具体的景物,表现抽象的、难以形迹的情绪,便格外显得鲜明、饱满、强烈感人了。
“梅子”一句化裁口语,以俗为雅,尤为奇警空灵,因此博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行路人的匆匆一瞥,何以会生发出偌大的感慨呢?其实不过借为发端,以写其坎坷的境遇和索居的枯寂吧。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后贺氏族孙,本以武职供奉朝班。
元祐间,苏轼等荐改文职,为承事郎。
贺铸《青玉案》原文、注释及解析

贺铸《青玉案》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青玉案[宋] 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②,但目送、芳尘去③。
锦瑟华年谁与度④?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⑤,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①本篇选自贺铸《东山词》。
贺铸改“青玉案”为“横塘路”,今仍旧。
词的内容是对偶然相遇者的思慕。
②凌波,形容妇女步履轻美。
横塘,在苏州附近,是个经贯南北的大塘。
那里有贺铸的别墅。
③芳尘,行迹。
“尘”,迹。
④锦瑟华年,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句本此。
⑤蘅皋,生有香草的水边。
⑥都,总。
〔解析〕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
此词当是其时其地所作。
它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是发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上片,情之间阻;下片,愁之纷乱。
上是宾;下是主。
起三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语。
凌波微步,不过横塘,是其人没有来;面对芳尘,只能目送,是自己也不能去。
“但”,犹言仅、只。
她没有来,已不能去,则极目远望,只能从所见到的一片芳尘之中,想像其“凌波微步”的美妙姿态而已。
“锦瑟”一句提问,直用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问她美好的青春与谁共度,亦即悬揣其无人共度之意。
点出盛年不偶,必致“美人迟暮”,暗暗关合到自己的遭际。
“月桥”两句,是想像中其人的住处。
“只有”句是说其地无人知,自然也就更无人到。
“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写房室之富丽,由外及内,而结以“只有春知处”,就从绚烂繁华的时间和空间里,显示出其人的寂寞来。
这三句,共有两层意思:其一,其人深居独处,虚度华年,非常值得同情和怜惜;其二,深闺邃远,除了一年一年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与相思、相惜之情。
这也完全与词人自己沉沦下僚,一辈子不被人知重的情况相吻合。
过片“飞云冉冉”,是实写当前景色,同时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以补足首句“凌波不过”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铸《横塘路》赏析精选
【原文】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二】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
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横塘,在苏州城外。
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盤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
方回往来于其间。
”是作者隐居之所。
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
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
“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
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
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
“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
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
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
“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
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刘熙载云:“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其未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
”笔者认为,“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
“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
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
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宋·罗大经云:“以三者比愁之多,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
”都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
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
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
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赏析【二】
这首词说来好笑,原是贺方回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
这事本身并不新奇,好象也没有“重大意义”,值不得表彰。
无奈它确实写来美妙动人,当世就已膺盛名,历代传为佳句,——这就不容以“侧艳之词”而轻加蔑视了。
方回在苏州筑“企鸿居”,大约就也是因此而作。
何以言之?试看此词开头就以子建忽睹洛神为比,而《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句,脍炙千古,企鸿者,岂不是企望此一惊鸿般的宓妃之来临也?可知他为
此人,倾心眷慕,真诚以之,而非轻薄文人一时戏语可以并论。
闲话且置,如今只说子建当日写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其设想异常,出人意表,盖女子细步,轻盈而风致之态如见,所以贺方回上来便用此为比。
姑苏本是水乡,横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苏州盘门之南十余里处筑企鸿居,其地即是横塘。
过,非“经过”“越过”义,在古用“过”,皆是“来到”“莅临”之谓。
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横塘近处,而不料翩然径去,怅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为作也。
美人既远,木立如痴,芳尘目送,何以为怀。
此芳尘之尘字,仍是遥遥承自“凌波”而来,波者,原谓水面也,而乃美人过处,有若陆行,亦有微尘细馥随之!人不可留,尘亦难驻,目送之劳,惆怅极矣!——全篇主旨,尽于开端三句。
以下全是想象——古来则或谓之“遐思”者是。
义山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以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岁美(生活之丰盛也)。
词人用此,而加以拟想,不知如许华年,与谁同度?以下月桥也,花院也,琐窗也,朱户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闺密居,凡此种种,毕竟何似?并想象也无从耳!于是无计奈何,而结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独目送,亦且心随。
下片说来更是好笑:词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里,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
这似乎又是暗与“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江淹名句有脱化关系。
本是极可笑的呆事,却写得异样风雅。
然后,则自誉“彩笔”,毫不客气,说他自家为此痴情而写出了这断肠难遣的词句。
纵笔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问三叠答。
闲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可笑也可爱的异名,其意义大约相当或接近于今日的所谓“爱情”。
剧曲家写鲁智深,他是“烦恼天来大”,而词人贺方回的烦恼却也曲异而工则同——他巧扣当前的季节风物,一连串举出了三喻,作为叠答:草、絮、雨,皆多极之物,多到不可胜数。
方回自问自答说:“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几多?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你去数数看倒是有多少吧!这已巧妙地答毕,然而尚有一层巧妙,同时呈现,即词人也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
的愁怀恨绪!你看,词人之巧,一至于此。
若识此义,也就不怪词人自诩为“彩笔”“新题”了。
贺方回因此一词而得名“贺梅子”。
看来古人原本风趣开明。
若在后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说他种种难听的话,笑骂前人,显示自己的“正派”与“崇高”。
晚近时代,似乎再也没有听说哪位诗人词人因哪个名篇名句而得享别名,而传为佳话,——这难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个文坛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