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一、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不能随意买卖实行井田制,由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集体耕种的经营方式二、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①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给百姓④确立土地私有制,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三、秦朝田租: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人头税: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徭役:更卒、正卒、戍卒四、汉代汉初:田赋税率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五、魏晋南北朝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配合)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六、隋朝租调役,废除许多苛捐杂税,向民众征收租调役七、唐朝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庸代役:男子不去服徭役,则可交一定数额绢或布以代役,称为庸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唐中期的两税法: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两税法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八、宋朝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3.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的变迁(二)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的变迁(二)

的 解 决 军 粮 危 机 的 一 种 土 地 制 度 。 源 未 触 动 世 家 豪 族 大 地 主 的 既 得 利 益 , 们 占 有 土 地 的 他 于 西 汉 , 曹 魏 形 成 完 整 制 度 。公 元 前 权 益 , 然 远 远 超 过 劳 动 人 民 。 造 成 了 大 批 农 民抛 弃 至 仍 1 9年 , 文 帝 以 罪 人 、 婢 和 招 募 的 土 地 , 亡 他 乡 , 断 发 动 起 义 , 终 加 速 了 西 晋 政 权 6 汉 奴 逃 不 最 农 民 戍 边 屯 田 ,汉 武 帝 调 发 大 批 戍 卒 的 崩 溃 。 西 晋 灭 亡 后 , 国 历 史 上 再 未 实 行 过 类 似 占 中 屯 田 西 域 。但 当 时 屯 田 主 要 集 中 于 西 、 田 制 的 土 地 制 度 , 它 为 后 世 均 田 制 的 颁 行 提 供 了 不 但 北 部 边 陲 , 要 方 式 为 军 屯 , 规 模 不 少 的 借 鉴 。 主 且 大 。 东 汉 末 年 , 乱 频 仍 , 会 生 产 力 战 社
买 卖 , 以 帝 王 给 官 吏 赏 赐 大 量 的 土 地 加
西 晋 占 田 制 曹 魏 后 期 , 治 日益 黑 暗 , 多 屯 田 政 许
和 黄 金 , 富 者 愈 富 , 者 日贫 。到 武 帝 被 贵 族 官 僚 据 为 己有 , 削 不 断 加 重 , 量 的 屯 田客 沦 使 贫 剥 大 时 , 出 现 了 严 重 的 土 地 兼 并 和 贫 富 悬 为 私 家 的农 奴 。这 样 的 屯 田 实 在 无 法 继 续 下 去 。为 了保 便 西 殊 的 现 象 。汉 代 初 年 董 仲 舒 提 出 了 “ 证 国 家 掌 握 适 当 数 量 的 土 地 、 劳 动 力 和 赋 税 收 入 , 晋 限 田 ” 主 张 , 国 家 要 采 取 政 策 , 制 私 司 马 氏政 权 决 定 罢 屯 田官 , 布 占 田法 令 。 的 即 限 颁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我国历史上最早有田制记载的为井田制。

较为系统介绍井田制是《孟子.滕文公上》。

其称:“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

古代井田制的主要特点是把土地划分成九块,每块百亩,其中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形状如“井”字,故曰“井田”。

农奴首先要在公田上进行无偿劳作,然后才能在私田上耕种,且在公田耕种的收入全归领主所有。

此外,农奴耕种私田收入也要拿出一部分贡奉给土地领主。

农奴对领主承担的无代价耕种公田的义务,表现为封建地租的最初形态,就是孟子称之为“助”的劳役地租。

但是,领主对土地并不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土地不能买卖,即所谓“田里不鬻”。

西周时还设有专门负责土地和农业生产管理的官员大司空。

同时,为解决土地质量不等引起的纠纷,规定土地定期轮换,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种田积极性。

《汉书·食货志》载:“三年一换而居”[2]。

此为换田易居的爰田制。

至公元前350 年,商鞅在秦国进行第二次变法时,正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自此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名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并并不十分严重。

但秦国时期,地主阶级已经占有大量的土地,且逃避赋税的上缴,造成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国家税收显著缩减,使得国家与地主阶级间反兼并与兼并的斗争十分激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削弱大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实力,防止危害到国家政权,迁徙“天下豪官于咸阳十二万户。

”并改革战国以来各国普遍实行的授田制,在全国推行“名田制”。

公元前216 年,秦政府颁布“使黔首自实田”令,要求农民向政府呈报自己占有的土地数,以便政府对全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同时鼓励广大农民自行开垦并占有土地,国家不再对其加以限制,也不再继续进行授田。

此项法令的颁布,标志着秦朝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权。

名田制的实施开创了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先河,为秦朝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地兼并等问题。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课标解读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材重点: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过程难点: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导学结构;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形成2、特点3、瓦解4、土地私有制确立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制2、自耕农土地私有3、地主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经济2、租佃关系的演变:①产生②特点③发展重点、难点解析:1、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人产的劳动。

(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例题: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C.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D.直接耕种土地者要交纳租税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要认识井田制的性质,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租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的产物。

2、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3、特点4、瓦解原因春秋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均田制:前提条件: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

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内容: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B、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向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者身死时,再把土地还给政府。

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按规定还给政府,不能买卖。

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按规定不必还给政府,可以买卖。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

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1、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3、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4、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展开全文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建立初的土改才被消灭。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1)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王田制,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2)屯田制:屯田古已有之,汉代实行过,曹操总结汉朝屯田经验实行屯田制。

曹魏的屯田制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其基本特点是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后来,金朝、元朝、明朝都实行过。

(3)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

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

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屡禁不绝,分析其原因,途径,及影响原因:1.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土地可以买卖。

4.封建地主经济实力不断装大。

5.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向土地途径:1.土地买卖2.土地圈占3.官府剥削。

影响:1.影响封建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2.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不利于民生的改善。

4。

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土地兼并原因:①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②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土地兼并危害:①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③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历代限制兼并的措施:①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②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③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使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我国历代土地制度演变

我国历代土地制度演变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有三种:1.原始社会的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先秦时期土地属于国有。

当时曾实行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

因土地被划用“井”字形,故名。

井田在法律上属于王属所有。

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差数的土地,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

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

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秦国在统一之后,实行爰田制,虽然承认土地私有,但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休耕地,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权干预较多,赋税的征收也比较繁琐。

统一之后,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

在此基础上,废除爰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

两汉时期,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称作“公田”,由皇帝“假”给农民耕种。

曹魏建国后,实行屯田制。

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军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

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门阀政治的需要,西晋王朝实行了占田制。

国家准许个人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不是由国家授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均田制。

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为备休耕,露田加倍授给。

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

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

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

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刺史15顷,县令6顷。

均田制也是唐朝前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制度

土地改革制度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关键提示: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关键提示: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8.《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跟踪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篇一: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一一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圭寸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
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
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
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
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
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
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
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
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
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
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完成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
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②我国农村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为迎
接挑战,农业发展必须保证落实以下几方面:
a.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农村人口稳定。

b.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
为农村中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

c.实行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现代化。

d.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e.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

F.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

g.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h.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

i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篇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授课1课时20XX.2.27周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了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培养整合教材主线及深入挖掘历史名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案和多媒体相结合,宏观整合与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相结合,师生合作探究,从他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
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培养对本民族农业文明的温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及表现难点:土地兼并的原因、危害,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统治者的措施、目的。

三、教学方法史论结合、创设情境、讲授法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中国的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域,其中南北各
具特色,分别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有无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