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合集下载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思想理论的概述
柏 拉 图 第 的 乌 托 第 迄 今 仍 第 第 第 是 知 觉 哲 一 邦 二 未 三 四 五 的 学 , 中 , 解 , , , 那 中 最 重 要 的 东 西 : 是 他 的 乌 托 邦 , 它是 一 长 串 最 早 的 一 个 ; 是 他 的 理 念 论 , 它 是 要 解 决 决 的 共 相 问 题 的 开 山 的 尝 试 ; 是他 主 张 灵 魂 不 朽 的 论 证 ; 是 他 的 宇 宙 起 源 论 ; 是他 把 知 识 看 成 是 回 忆 而 不 种 知 识 观 。
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贡献
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后人简直将他奉若神明。 在他之后的千多年中,亚里 士多德的思想像皇帝一样统 治着欧洲的科学界。两个科 学家在争论问题时,只要其 中一个说“亚里士多德就是 这样认为的”,另一个科学 家立刻就闭上了嘴巴。
探索真知的精神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思考一下:
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
尊师而不盲从
这句话给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 了怎样的启示?
良师益友
勇于创新
亚历山大大帝
• 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学 生,青年军事奇才,从波斯帝国, 一直打到叙利亚、腓尼基、埃及, 直到印度 • 传播希腊文化,缔造了历史上的 希腊化时期 • 重视学术事业,地理学家绘图, 博物学家收集标本,工程师帮助 攻城 • 有意识的进行欧亚文化融合,建 都巴比伦,与波斯人通婚 •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一分为三 Alexander the Great
首先,这段政治实践的经历深化了柏拉图对僭主政体的认识, 深化了他对公民教育必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这些在柏拉图中后期 的著作中都有反映。 其次,政治的失意并没有泯灭柏拉图心中的理想,他开始创办 雅典学园,通过传道授业培养一批既懂哲学、自然科学,又能治国 的人才,即他设想的哲学王,通过他们去改变社会现实,间接地实 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希腊三贤(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希腊三贤(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 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 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 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 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 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 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 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 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 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 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 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 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柏拉图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
勒斯(Aristocles),却又何以改 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 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 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 “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 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 今。
柏拉图学院:不懂几何禁止入内
灵魂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思想:灵魂是单纯不能加以分解 的,有生命和自发性,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 粹的,因他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堕落到地上,被 圈入于肉体中,注定要经过一个净化的阶段。 理想的灵魂是一个有条理的灵魂,其中较高的 功能驾驭较低的功能,他有聪明勇敢、克己和正直 四种德行。有理性的生活是至善的,物质是不完善 的,灵魂要从这种障碍物中解脱出来。 柏拉图将心灵“存有” 的高层世界当作是不变 的,和肉体的感官变异做对比。柏拉图的形式或理 念,也就是永恒的绝对者。对柏拉图主义者而言, 普遍概念要比个别事例更真实。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儿童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他们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注重优
生优育,都重视儿童道德教育,都强调儿童身心发展。

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
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
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两人又为师生关系,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又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
同以及各自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离异,二者的教育思想又更多地表现出分岐.本文主要探讨柏与亚教商思想差异所在.(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柏
拉图非常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在其《理想国》一书中,他把教育作为其
恢复奴隶制的稳定的重要手段.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于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追求真理,提高灵魂的品质。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来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

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他设立了不同的阶段,例如幼童阶段、游戏阶段和青年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幼童阶段,他主张提供愉快的游戏和音乐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审美能力。

在青年阶段,他注重数学和几何等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些学科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育锻炼等。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他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目标、方法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柏拉图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和追求真理,强调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的培养。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目标是所有人,不论其阶层和社会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关注有公民资格的男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有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 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在我们看来,“艺术”只限于前一类,至于后者,我们则大多叫它们为“手艺”。

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性的知识,只能形成意见。

只有当我们为这些事物确定了“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

2、唯一真实的“理式”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每天所见所感的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而已。

依他看,“我们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宇宙间只有“理式”、“原理大法”——他所谓的“理式”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只是这一“理式”的具化现象,是“摹仿”理式而来的,是理式的影子或摹本。

柏拉图讲的真实,其实并不是以客观事实为参照物,而是以“理念”为参照物。

“理念”其实就是一种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木匠则摹仿这个床的理念,制作出个别的床,这只是一个与真实体相似的东西;画家再摹仿木匠的床,画出一个艺术的床。

这样,艺术世界是摹仿现实世界而来,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式世界而来,所以,画家画的这个床就成柏拉图说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他认为,“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写得一切题材,都只是影象,并不曾抓住真理”,无论是木匠或是画家,都不能认识到理式,因为二者都不过是摹仿而已。

从表面上看,因为他承认了艺术摹仿现实世界,似乎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但是,现实世界也不过摹仿理式世界而已,所以,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而真正能认识到“理式”的人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即柏拉图认为的哲学家。

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柏拉图要求寻找的是真知和普遍的真理,而像诗歌书画等艺术给人的只是迷惑的幻相。

3、哲学家的崇高地位在《理想国》中,他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最好的是理智,其次是意志,最坏的是情欲。

只有当意志和情欲受节制于理智,才能达到人格的正义。

同时,在理想国中,应有相对应的三个阶级:哲学家代表理智,管理国家秩序的武士相当于意志,工商者等则是情欲,只有当武士和工商受统治于哲学家时,才是理想的人,才能建立起理想国。

所以,在他看来,只有哲学家才能担当起认识真理,统治国家的任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文艺从总体上持贬斥的态度,认为诗人和艺术家们的摹仿“题材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知识;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从事于悲剧的诗人,无论是用短长格还是英雄格,都不过是高度的摹仿者”,文艺作品“讨好群众”,“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这无助于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并会阻碍人们的认识能力。

他拒绝诗人“进到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来,因为他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4、“迷狂似”文艺创作灵感说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论并不否认艺术是一种创造,并且从创造主体和心理方面试图揭示艺术创造的实质,并提出了著名的“灵感说”。

诗人所做的优美篇章“本质上不是人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昭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柏拉图认识到了艺术创造时这一灵感的“迷狂状态”的重要性,只是他的解释不科学。

柏拉图的思想源于自己雅典贵族的出身。

柏拉图要保卫的是正在走向没落的贵族阶级,所以他强调的“理式”,实际上就是神。

他强调的理式的普遍真理性和永恒性,实际上意味着贵族统治的永恒性。

三、在延伸中完善的亚士摹仿论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在中世纪并没有受到重视,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才被得到重新的肯定和推崇。

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修正、创新,已从古希腊早期思想家所说的艺术对自然事物的摹仿,转移到着重对现实中人的行为的摹仿,摹仿论在亚里士多德的文学艺术本质观中最终得以完善,并成为西方文论传统的主流。

1、以哲学为逻辑起点的艺术论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的理论著作《诗学》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的提出“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这一问题,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摹仿”,这是对古希腊早期摹仿论的继承。

但是他首先把艺术和技术区分开来,明确肯定了艺术本质就是摹仿,而技术则已分离艺术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恢复了摹仿说唯物主义的内涵。

他指出,脱离特殊并先于特殊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是没有的,实际存在的只有木匠制造的特殊的、个别的、具象的床。

一切艺术都是现实的摹仿,这是亚里士多德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主义解释,是对艺术本质的科学回答。

2、艺术摹仿真实的现实世界他在《诗学》第一章还写道“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只有三点的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摹仿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这里所说的“酒神颂”,“双管箫乐”和“竖琴乐”都是古希腊时期的抒情诗。

亚里士多德把抒情诗、诗、悲喜剧并称为三大类,认为它们都是幕仿的结果,所不同的只是其幕仿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而已。

所谓“幕仿所用的媒介不同”,也就是“用什么”摹仿。

很明显的看出,他认为艺术的目的不在于个别而在于一般,通过个别描述揭示出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表现出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做到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矛盾统一。

可以肯定的说,他摒弃了柏拉图的艺术是对理式摹仿的论断,而郑重提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摹仿,而现实是真实的,非理式的影子。

“摹仿说”是他阐释文艺问题的出发点。

他在《诗学》中提出了三种摹仿:按照事物已有的样子、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按照事物传说的样子摹仿。

对应这三种模仿对象,实际是三种创作方法,即艺术创造的“再现”、“表现”、“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他认为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叙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的职责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诗所描述的事情带有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也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创造”。

他把“摹仿”艺术看作是摹仿者对摹仿对象的能动反映。

在他的观点中,亚里士多德把文艺所摹仿的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看成是“第一实体”,而且文艺这种摹仿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还应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不是简单地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规律,因此艺术要比现实更真实,更具有普遍意义,更美。

3、闪现理性光辉的艺术再现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人生,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摹仿现实,再现人生。

亚里士多德主张,在不违背规律或必然的前提下,文艺创作应当允许虚构。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艺术摹仿的能力,艺术摹仿不是被动的复制和抄袭,他将艺术创造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肯定了人作为艺术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代神立言”,给艺术家一个合理的地位。

他指出,人是万物之灵,人从孩提时就具备了摹仿的本能,人对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根本不存在,而感性世界是真实的,摹仿感性世界的艺术同样是真实的,艺术的力量正在于它摹仿的是现实世界,因而它能够把握真理。

柏拉图把艺术看成是对自然、也就是对理念的影子的摹仿,而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看做是艺术摹仿的主要对象,艺术所摹仿的是“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是“有行动和感受的人物”。

这样,就彻底否定了柏拉图的灵感说,这充分说明了这两位思想家、文论家思想的矛盾对立面。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文中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没有一字提及自然:他说人、人的行为、人的遭遇就是诗所摹仿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对“摹仿”本身也作了深刻的解释,他这样阐释:摹仿的艺术的任务不是去简单的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要去表现他们内在本质。

他所赞成的是对“应当有的事”的摹仿,而反对把摹仿当作对事物本来面貌的机械再现,他主张根据可然律和必然律去摹仿,对事物加以适当的理想化,进行艺术的创造。

他提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在行动的人”,是人的行为,人的性格,人的遭遇,人的情感,即人的生活,这就使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深化了。

这思想对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摹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这在美学史上占据高远的地位并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以“摹仿”为艺术的核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了艺术的相关问题,独创了一个完整的摹仿论艺术理论体系;其次,他赋予“摹仿”以更加深远的意义,即它的再现功能,在创新中完善了文艺本质观。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艺术,是合情合理,合乎规律的,它并不停留在平庸地摹仿现实,而是必须对现实进行概括,经过提炼把现实生活集中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艺术观的萌芽,并且可以说是现实主义艺术观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