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用纸建一座桥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案背景】本课是一堂实验探究和成果交流课,是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实验前的探讨和预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合作、交流与分享。
这样,也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激情和智慧。
【教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教材分析】《用纸造一座桥》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告诉我们,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其抗弯曲能力不同;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学生通过对前面七课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这些道理。
教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与巩固。
这是一堂完全的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来进行设计和制作。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按要求完成纸桥建设。
【教学难点】●阐释建桥过程中运用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我评价法【教学准备】1、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自选小组长,分头准备胶带、剪子、尺子;组长负责汇报。
2、教师为各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砝码、镊子一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见过很多桥,也走过不少的桥,上节课我们还了解了几种主要类型桥梁的特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动手,建筑我们自己的桥梁。
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二、新知探究----纸桥的制作与评比(一)检查各组的准备情况1、师:上节课老师安排大家提前做好本节课的准备,一是准备建纸桥的工具,二是小组内商量建纸桥的方案。
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准备的情况。
首先,请各组将工具放在桌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案

《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材简析】:《桥的形状和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7课。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
2.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
3.“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
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加深和拓宽各种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为下一课用纸造一座“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
本课还隐含着这样的一条隐性的线索:桥梁形状与结构不断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人类针对“跨越江河、湖海、山涧……等障碍的主要建筑——桥梁”的不足而进行改进和创造的历史,桥梁的科学史在本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生活中所见的桥,特别是江河上的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但这些认识只停留在桥的模样,部分同学能从材料上简单区分桥,少部分同学能区分桥的不同功能。
从结构上区分,是学生的难点,特别是拱桥的不同,学生更是没有留意过。
即使学生平时看到过,但也只是看到过,没有认识到这两种拱桥的不同。
而对于现代化的钢索桥更是没有唤起注意,这些感受只有在比较,体会了后才能获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重难点】理解作用在拱桥、拉索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器材准备】为小组准备:长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展示桥的初印象,渗透桥的功能通过对学生的简单提问,展示学生对生活中的桥的初印象,引出桥的概念。
使学生体会到桥的存在重要性。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桥,你觉得什么是桥?预设:(1)架在河流上的建筑。
(2)横跨在大江上的建筑。
(3)连接两岸的建筑。
2、师小结:桥一种帮助我们跨越江河、峡谷、道路和其他障碍的建筑。
STEM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

课程篇STEM 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例文|张艺士一、STEM 理念下小学科学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分析(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课):探究形状与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其中,第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与结构,呈现了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的过程,最后进行综合应用。
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一周只有一两次科学课,学生学习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到第8课输出时———“用纸造一座桥”,便很难把碎片化的知识联系起来,导致出现了纸桥制作的完成率低、制作效果不佳等问题。
这样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也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所降低。
(二)STEM 理念下对该单元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分析STEM 是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和数学(Mathematics )四门学科的统称,强调多学科的整合。
[1]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本质,在于将技术与科学、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STEM 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2]《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要从理解到应用,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即摒弃以单个知识点讲解为主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从知识的整体出发,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应用。
[3]漷崔允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围绕大观念或大问题进行的单元教学。
国内外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意义以及实践的研究表明,大单元教学的单元整合形式使知识内容更加系统、课堂内容不再重复,教学环节也更加紧凑,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由此,基于STEM 理念将大单元教学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教科2001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二 形状与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_2

做纸船【单元概述】“桥”是常见建筑,是人类适合自然环境和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
本单元以“搭纸桥”作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桥”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由四个课堂活动组成。
首先,学生收集各种桥梁的资料实行分享,感悟桥梁建筑的多样性和桥梁建设的发展对改善生活的重要作用。
其次,对“桥”的基本结构理解,分别通过:“材料”、“结构”这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面、桥墩和引桥实行探究。
最后,作为单元的拓展活动,学生利用身边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桥梁模型,即丰富了学生对桥梁的认知,又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的愿望。
学生生在实行本单元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验、探究、展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对桥梁实行全面的探索。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了解桥梁的结构及其作用;通过探究,体验纸桥承重与桥面形状和桥墩结构的关系,培养了实验水平和判断归纳概括水平。
促动学生感悟在建筑技术中,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及结构的合理构建的重要性。
并能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构想与设计水平,并能在合作活动中培养组织协调、合理分配任务的整体活动水平。
【单元目标】1、收集各种各样的“桥”的资料,以主题的形式实行信息分享“桥”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桥梁及其特点。
2、理解“桥”的基本结构。
3、对桥面形状实行研究,测试不同形状桥面的承重本领。
4、通过制作和测试“纸立柱”的承重本领,对桥墩的结构实行研究。
5、能利用测力计实行测量,通过实验分析引桥的作用进而了解斜面的特点。
6、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为以后的相关实验做准备。
7、会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桥梁模型。
8、利用收集的资料以及自制的桥梁模型举办一个桥梁博览会。
9、通过自制桥梁模型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建模意识。
并通过该活动为后续的结构方面的内容实行铺垫。
【核心活动方案】活动一:理解各种各样的桥(建议3课时)[活动名称] 理解各种各样的桥[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教学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它薄不薄?(薄)你们可不要小看这张小小的报纸,今天我们就要利用它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比赛造一座桥呢!
③比赛将评出美观奖、省料奖和最佳作品奖。(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材料只有一张报纸,这个省料奖看的就是哪组所用的透明胶或双面胶最少。最佳作品奖就是集各个优点于一身。)
2.交流怎样加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师:我们知道,一张纸不做任何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是很差的。谁能利用我们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怎样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如:把纸折成瓦楞形;可以把纸卷成粗细不同的圆管;把纸弯成拱形的。)
六、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当了一回桥梁设计师。这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吗?(设计和建造一座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虽然这节课我们造的桥还不是很牢固。但是老师看到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和团结合作,这是我们科学课上难能可贵的。说不定,将来在我们班就会出现一位桥梁专家呢!
2.学生分组合作做桥,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班汇报交流
1.逐一测试承重能力。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作品,你们给这座桥取了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来测测它的稳定性。(放钩码)
2.师:刚刚哪个小组设计的桥最稳?你们派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的?
3.师:请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获得美观奖的小组为哪一组?老师看看,哪个小组所用的材料最省?
二、讲解设计要考虑问题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篇一:用纸造一座桥教案】《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案背景】本课是一堂实验探究和成果交流课,是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实验前的探讨和预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合作、交流与分享。
这样,也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激情和智慧。
【教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教材分析】《用纸造一座桥》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告诉我们,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其抗弯曲能力不同;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学生通过对前面七课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这些道理。
教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与巩固。
这是一堂完全的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来进行设计和制作。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按要求完成纸桥建设。
【教学难点】阐释建桥过程中运用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我评价法【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为一小组,自选小组长,分头准备胶带、剪子、尺子;组长负责汇报。
2、教师为各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砝码、镊子一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见过很多桥,也走过不少的桥,上节课我们还了解了几种主要类型桥梁的特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动手,建筑我们自己的桥梁。
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二、新知探究----纸桥的制作与评比(一)检查各组的准备情况 1、师:上节课老师安排大家提前做好本节课的准备,一是准备建纸桥的工具,二是小组内商量建纸桥的方案。
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准备的情况。
首先,请各组将工具放在桌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用纸造一座“桥”》PPT课件(7篇)

第二单元
用纸造一座“桥”
导入新课
我们见过很多桥,也走过不少的桥,上节课 我们还了解了几种主要类型桥梁的特点。今天, 让我们一起动手,建筑我们自己的桥梁。
新课学习
云南丽江 黑龙潭桥
北京卢沟桥
新课学习
乡间小桥
新课学习
纸桥设计制作的要求
材料:
一张报纸,少量胶带,剪刀,双面胶带,线(只限做 吊桥、斜拉桥) 。
需考虑的问题 造“桥”的设计方案 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用纸造一座“桥”
一张报纸,薄而柔软,用它能造一座“桥”吗?
造“桥”标准 造“桥”要考虑的问题 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造“桥”标准
在规定的时间里,用一张报纸,少量的胶带建造一座“桥”。
要求: “桥”能跨越35厘米宽的“峡谷” 宽度大于10厘米 能承载200克重的“车辆”
动手实践
纸“桥”设计简图
动手实践
准备旧报纸时要注意: 一是大小要一样,大多是报纸展开的尺寸是 长77厘米,宽55厘米; 二是报纸应该是没有揉搓过或过多折叠过的; 三是要准备备用的报纸。
动手实践
纸“桥“制作中
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
介绍我们制作的纸“桥”
介绍标准: 1.纸桥的长、宽尺寸,承重的能力。 2.我们是怎样改变纸的形状和结构的,应用了哪些 科学知识。 3.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4.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可以怎样改进。
水平 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 弯曲能力。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设计制作桥最重要的是考虑桥能够承重 ,不会弯曲。( √ ) 2.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它抵抗弯 曲的能力。( √ )
作业布置
思考一下,用纸设计桥需考虑哪些问题?
第8课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复习巩固形状与结构单元相关知识,加深形状结构对于生活建筑应用理解。
2.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1.经历设计、制作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2.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性思考,科学评价,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认真倾听、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形状与结构单元相关知识,加深形状结构对于生活建筑应用理解。
【教学难点】理性思考,科学评价,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认真倾听、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一)开门见山,出示今天的挑战任务。
(二)出示材料和挑战任务主要材料:一张报纸(72cm×55cm)挑战任务:1.需要能够跨越25cm的“峡谷”2.桥梁的宽度不小于8cm,3.至少能够承重200克。
二、分析部分桥梁构造特点1、用一分钟时间初步考虑构思自己想怎样来完成这个挑战。
2、多媒体出示三种不同构造的桥梁,分析它们的特点。
(框架结构、拱形、拉索)3、讨论除了这些设计特点,在完成挑战过程中还会用到哪些科学知识?(改变材料形状、横梁立放、增加框架……)三、完成设计方案各小组设计纸桥,并用简图形式画下来,并作简单说明。
小组进行方案展示。
其他小组谈看法、提建议。
互相交流,讨论建议可行性。
四、实践制作(材料员取出材料,动手制作)小组改进方案。
尝试进行制作,要求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设计方案。
五、展示评价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汇报展示,班级交流、评价(你觉得那座桥最满意,理由是什么)。
【板书设计】用纸造一座“桥”框架结构利用拱形使用拉索改变形状……【教学反思】本节课《用纸造一座桥》的主要目的是1、引导学生发现与明确问题。
2、指导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3让学生进行收集材料、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的流程3、制作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纸建一座“桥”》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
《用纸建一座‘桥'》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
本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统一提供的材料设计、建造一座纸桥。
二、课程领域科学、技术、工程、物理、数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类型的桥,提高设计和操作的能力(科学)学会对资源的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技术)
了解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和桥梁的结构(工程)掌握基本的测量和计算
的方法(数学)
1.过程与方法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制作纸桥(科学)
使用平台辅助设计并展示小组成果(技术)设计纸桥的构造,使用正确的方法连接桥身,建造纸桥(工程)
建造符合尺寸要求的纸桥(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科学)感悟科学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技术)
体会到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和将科学的理论应用到生活中的成就感(工
程)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数学)
四、材料准备
废报纸、剪刀、胶带、胶水、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任务。
请结合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张废报纸建一座纸桥。
要求:用统一提供的材料设计、建造一座纸桥跨度35厘米以上,能通过最低重量200克、宽10厘米的小车。
(二)执行任务
1.设计方案
教师出示“桥梁制作评价量规”,让学生明确桥梁评价标准后,学生分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完成图纸绘制。
2.建造纸桥
设计好的小组将图纸交给老师检查,领取制作材料,开展制作活动。
教师出示PPT帮助学生了解纸桥各部分的连接方法。
3.测试纸桥
完成制作的小组将纸桥交给老师检查、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在“桥梁测量用表”上。
纸桥测量用表
(三)展示总结
每个小组到展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创意、设计、分工、建造、最终完善过程)根据前面得分和展示情况评出最佳团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