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卫生经济学复习重点
《卫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卫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选择题:卫生总费用特点:信息性、社会性、动态性、基础性卫生总费用影响因素:人口因素、物价上涨、技术密集程度、疾病模式的转变、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卫生筹资职能:资金筹集、集中统筹、购买服务卫生筹集影响因素:公平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政策、社会文化卫生筹集渠道:政府卫生筹集、社区卫生筹集、患者直接支付、社会健康保险、私人健康保险医疗保障制度特征:社会性、均等性、福利性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概念:产出、效果、效益、效用的概念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效用疾病负担常用指标:传统指标、潜在寿命损失年、质量调整生命年、失能调整生命年经济负担分类: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无形经济负担测定疾病经济负担的相关指标:死亡指标、疾病(发病)指标、残伤(失能)指标、时间指标卫生服务需求条件:有获得卫生服务的愿望和要求;具备支付卫生服务的能力卫生服务供给条件: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卫生服务供给弹性影响因素:时间、供给量调整的难易程度、卫生服务项目的替代性、需求弹性卫生服务价格构成:卫生服务市场构成:卫生服务筹资市场、卫生服务要素市场、狭义卫生服务市场名词解释:卫生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经济领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新兴学科。
卫生服务需要:从消费者健康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者使自身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的卫生服务量。
卫生服务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个人需求: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购买的卫生服务以及其数量。
市场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卫生服务供给: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方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数量。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卫生服务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卫生服务价格:由卫生服务机构或医务人员向卫生服务消费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时所收取的服务费用卫生服务市场: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卫生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关系总和卫生筹资:卫生筹资是为了购买卫生服务而进行的资金筹集活动。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卫生经济学(卫生资源更稀缺)P2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FI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看病贵的四大原因P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先进技术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人们対卫生服务需求水平和对健康要求的不断增加3.为什么服务,服务什么,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准能得到服务?如何提供服务?(眼务的分配〉图1 - 1医疗服务提供过程与三个基本选择问题4.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内容5.卫生服务市场问题(方法一定不考)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1.卫生服务需求(从需求概念为基础)2.卫生服务需求与需求之间的特殊之处P183.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严重稀缺,前五点)P214.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健康)P31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1.什么是卫生服务供给2.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5个以上)3.柯布道德拉斯函数(最佳产品总合)4.范围经济的三大模型(没有利润最大化)5.什么是卫生服务诱导需求(主观恶意)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1.卫生服务市场的特点(垄断,…)2.医疗服务市场的构成P703.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7个)P754. P78页最后一段倒数第二行:没有管制的卫生服务市场, 尤其是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险体系外第五章卫生筹资1.卫生筹资的概念(狭义和广义)P922.卫生筹资的功能P933.卫生筹资的目标P96〜P974.卫生筹资的来源P985.我国卫生筹资资金的来源(图)P1046・我国卫生筹资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图)P113~P114第六章卫生总费用1.卫生总费用的概念(一年)P1202.卫生费用核算的一般口径(OECD,中国护理少)P1233.卫生核算的三个层次4.卫生费用核算的来源,四大渠道(公立支出)P2185.社会医疗保障支出P1296.公共卫生机构的费用P1327.卫生费用核算结果表的主要项目(图)P140~P141第七章卫生资源配置1.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硬件和软件(技术和信息资源))2.配置的主要问题P145〜P1463.新医改的六个阶段P154〜P1554.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和指标P158第八章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险市场1.八八没听到,待补2.风险3.对风险的态度4.风险管理的三种方式5.保险的(定,合,功)6.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1/2的几率会考,不是a卷就是b卷第九章四大医疗模式看ppt,国家型,社会统筹型etc的特点!第十章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1.医院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和分类P33142・医疗成本的构成P3173・成本科室的划分P3194・分摊参数P3205.十四类P322第十一章药品市场与价格管制1.什么是药品(服务组成,合格的投入品)P352药品是卫生服务过程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表现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改 善病人的生命质量以及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影响生物学过程等方面。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卫生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得理论与方法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投入与产出得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得学科,研究资源如何向卫生行业分配以及卫生行业内得资源配置。
二.卫生经济学得特征:1)•不确定性存在及其程度:需求、供给2)•保险得显著作用:改变价格杠杄3)•信息问题4)•非营利机构得巨大作用5)•对竞争得限制6)•公平不需要得作用7)•政府补劣不公共提供三.卫生经济学得研究内容:a、卫生服务市场;b、卫生服务体系;c、卫生筹资;d、卫生利用与费用控制;e、卫生资源配置及利用评价;f、医疗保障制度;g、卫生机构得经济管理;h。
卫生经济学评价;i、卫生经济研究与卫生改革。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稀缺:一种商品或服务无论何时都有非零得机会成本,称之为稀缺。
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得资源去获得某项收益(货币得与非货币得),所放弃得以同样得资源从事其她而获得得相应得收益。
1.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系列不同得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得数量。
2.卫生服务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系列不同得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卫生服务得数量。
3.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得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得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得卫生服务量。
4.需要与需求得区别及联系:⑴、过度需求:及没有需要得需求,如保健品、整形美容、抗生素等。
⑵、有需要得需求: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医生从专业得角度也认为有必要提供得卫生服务量。
⑶、潜在需求:个体没有认识到就不会去利用得服务或认识到得需要,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转化为需求。
(计划经济缺陷:消费不足,激励不够)5.卫生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需要得政策意义:⑴.根据需要为基础得分配倾向于以公平为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对市场分配结果地肯定。
⑵.根据需求为基础得分配倾向于市场得手段配置,提高了资源得利用率,但导致卫生服务公平性得降低。
6.卫生服务需求得特点:⑴.消费信息缺乏。
卫生经济重点

1、卫生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揭示其中的经济规律,为实现卫生保健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使用提供依据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2、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对象:卫生保健领域的经济活动;卫生经济活动的经济关系(2)内容:卫生服务市场研究;卫生筹资研究;卫生资源配置方式研究;卫生资源利用效果和效益研究;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分析和评价;临床经济学和药物经济学研究。
3、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消费者信息缺乏,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卫生服务需求效益的外在性,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元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1)一般经济因素:卫生服务价格,互补商品或替代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与货币的储蓄,主观偏好,对未来商品和服务的预期(2)人口社会文化因素:人口数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住房条件(3)健康状况(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制度起伏线,按比例补偿,封顶线5、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专业技术性;垄断性和主导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即时性;福利性;外部性6、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卫生服务价格;目标;成本;需求;技术;机构的设置和布局。
7、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卫生服务经济主体的多元性;消费者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专业技术垄断性;信息不对称;卫生服务需求的社会因素制约性;价格机制的局限性;供求机制的局限性;供给者利润适度。
8、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因:(1)信息的不对称影响卫生资源效率和使用效率的提高(2)效益的外在性影响市场调节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3)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限(4)市场调节带来不公平问题(5)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6)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可持续发展问题9、卫生总费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卫生保健支出的货币总和,也就是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个人对卫生投入的总和。
卫生经济学重点(医院管理)

第一章 绪论1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它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卫生服务系统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名词解释)2、卫生经济学四个基本问题(简答)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医学和非医学服务和产品?配置效率从卫生经济角度看应该生产什么样特定的医疗服务和产品?配置效率什么样特定的卫生服务资源应该用于生产最终的医疗服务和产品?生产效率谁应该得到医疗服务和产品?分配问题(公平和效率)3、1963年,Arrow 的“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真正建立的标志。
(选择)4、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研究:描述。
运用经验观察及描述方法,说明和分析过去、目前和将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规律;规范经济学研究:解释。
研究各种规范、标准并做出分析、解释和判断。
(看病贵、看病难)第二章 卫生服务需求1、 卫生服务需求——由健康需求派生定义:指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卫生服务数量。
或一定时期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
(名词解释)2、 指标(选择):两周就诊率——调查人群中调查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住院率——调查人群中调查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潜在需求:未就诊率——两周内有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患病人次数(%);未住院率——一年内经医生诊断应住院未住院人次数/应住院人次数(%)3、 需要是需求的基础需求和需要是政策和计划的出发点(多选题)P174、 卫生服务需求特点?P21卫生服务需求的盲目性;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四个阶段:自我判断→求医→医务人员诊断→服务利用);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卫生服务需求的外部性;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5、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其它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预期、政策的变化。
6、 A (意义见课本)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卫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

卫生经济学复习重点卫生经济学第一章绪论1、代表人物、代表作 P2① 缪尔达尔被一些人推崇为研究健康在经济上的重要性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他在《世界卫生组织记事》上发表《卫生经济问题》一文,被称为是卫生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② 美国卫生经济学家赖斯在1966年发表了《计算疾病成本》、1967年发表了与柯柏合写的《人类生命的经济价值》,这两篇著作,系统地总结了计算疾病经济负担的人力资本计算方法。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①抽象法②矛盾分析法③系统分析法:A.投入产出分析 B.需要、需求与供给分析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1、卫生服务需要的定义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的数量。
2、卫生服务需求的定义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购买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3、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①消费者信息缺乏;②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③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④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⑤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4、了解卫生服务需求弹性 P21 (价格弹性的计算)5、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①健康状况;②社会人口文化因素:婚姻、教育程度等③一般经济因素:个人主观偏好、相关物品价格、对未来物品供应情况的预期④时间价值;⑤卫生服务供给者;⑥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1、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表现①信息不对称;②效益的外在性影响市场调节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③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限;④市场调节带来不公平的问题;⑤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⑥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政府失灵的表现3、政府失灵的原因①政府决策失误具体体现:信息的有限性;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决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②官僚主义主要原因:A.官僚机构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竞争,造成产品提供和使用效率的低下B.官僚机构的官员缺乏追求公共利润的动机C.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督③特殊利益集团作用政府的干预是为了保护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回导致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造成政府干预的失灵第六章卫生总费用1、卫生总费用的定义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

卫生经济学复习参考资料1、卫生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和医学的办法和理论,分析卫生保健产业的经济学活动,是研究资源如何向卫生行业分派以及卫生行业内资源如何分派的学科。
研究对象:卫生服务过程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即卫生生产力和卫生生产关系;研究内容: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成最优化地筹集、开发、配备和运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研究目的:最佳、有效、公平地使用稀缺的卫生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或需要。
研究办法: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2、卫生总费用(THE):以货币形式作为综累计量手段,全方面反映一种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普通指一年),全社会在卫生保健服务上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与宏观经济:经济发展是卫生资源投入的基础/卫生资源投入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3、卫生资源:用于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生产要素的总称(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4、卫生筹资:狭义:指卫生资金的筹集,涉及卫生资金的来源渠道,各渠道具体内容、数量、比例等。
广义:不仅涉及卫生资金的筹集,还涉及卫生资金的分派和使用。
(构造分析:政府卫生支出分析/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分析)5、卫生服务需求:由健康需求派生。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乐意购置并且有能力购置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或一定时期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实际运用。
(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拟定性/外部性/支付的多源性)6、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Ed=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率。
=0 完全无弹性,>1 需求富有弹性,<缺少,=1 单位弹性,=∞弹性无穷大7、影响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急迫性与强度/费用水平在收入或总预算支出所占比例/卫生服务和医疗产品持续时间长短/第三方支付能力8、影响卫生服务供应弹性因素:伸缩性/时间因素/替代品9、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将引发需求量的变动。
卫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期末考试题型如下名词解释 5题每题4分共20分单选题 10题每题1分共10分计算题 2题每题10分共20分简答题 2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分析题 2题每题15分共30分名词解释复习重点:第一章卫生经济学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需要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第四章卫生服务价格第五章卫生服务市场第七章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核算第八章疾病风险医疗保障第九章卫生资源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第十章医疗成本成本分析第十一章疾病负担疾病经济负担第十二章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计算题复习重点:第十章 连环替代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 直接分摊法第十一章 潜在寿命损失(PYLL )1982年,美国的CDC (疾病控制中心)提出PYLL (Pa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指标,即用疾病造成寿命的损失来评价不同的疾病负担的大小。
其计算公式如下:PYLL=1n i ii a d =∑, i i a E j =-式中,i a ——第i 年龄组死亡者的平均减寿年数;i d ——第i 年龄组死亡者的人数;i j ——各相应年龄组的组中值;E ——当地平均预期寿命第十二章 成本-效果分析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复习重点:第一章卫生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和需要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影响因素第四章卫生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定价方法第五章卫生服务市场的特点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第六章我国药品流通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第七章卫生总费用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第八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点第九章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第十章医疗机构成本核算的意义、原则第十一章疾病经济负担的内涵、分类第十二章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经济学1.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卫生服务领域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学科。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揭示卫生服务过程中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的规律,最优化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卫生服务市场:在卫生服务市场,需求、供给和价格的相互关系、卫生服务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相互作用、影响供求行为的因素以及市场和政府各自在卫生服务领域作用的发挥等,构成了卫生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卫生服务的供给体系由各类不同特征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卫生机构)所组成,是提供各种卫生服务的资源基础和前提条件。
对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卫生服务的供给类型、数量、结构和卫生费用的影响等方面。
卫生资源的筹资、分配与使用:卫生资源的开发,不仅反映卫生部门的卫生供给行为,而且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事业的影响。
卫生经济学研究涉及卫生资源的筹资、分配与使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卫生人力资源与技术的开发、卫生设施的建设、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以及卫生资源的筹集渠道、筹集水平、分配方式、流向与结构、卫生资源的使用效果与效率等方面。
卫生经济学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是应用一定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卫生资源投入效果和效益所进行评价,目的是探讨有限的卫生资源如何发挥最优的配置作用。
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三种方法。
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和卫生资源(资金)筹集的一种形式,具有调节卫生资源配置的作用,并通过不同的支付方式和费用分担方式影响卫生服务供需双方的行为,进而对卫生服务利用和提供以及卫生费用产生影响。
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如医疗保险系统、医疗保障模式以及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等方面。
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机构如何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机制,使卫生服务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达到最优,从而效率的提供卫生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
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涉及卫生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完善以及相应的卫生机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成本控制制度等内容的研究。
药品经济学研究:药品经济学时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品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及药品与其他卫生服务和资源的经济关系,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进而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完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并为政府制定药品政策提供依据。
3.卫生服务需要是指根据已有的医学知识,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消费者个体认识和医学专业人员分析,认为一个人尽可能保持健康或变得健康应得到的卫生服务及其合理数量。
卫生服务需求是指消费者有购买愿望并有支付能力的卫生服务需要,是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有了卫生服务需要不一定产生卫生服务需求,只有具有了一定的购买力,卫生服务需要才能转化为卫生服务需求。
再者,消费者由于信息缺乏和医疗知识的欠缺,对卫生需要的判断不一定准确,这就需要医学专业人员为消费者提供建议。
一般情况下,医疗服务的提供需要更多考虑卫生服务需求,而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需要更多考虑卫生服务需要。
4.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人口发展状况、性别、婚姻状况和家庭关系、教育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健康状况、时间价值。
5.卫生服务诱导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医疗服务市场存在需求被动和供方垄断的特殊性。
供方医生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决定作用,并能左右消费者的卫生服务选择。
在病人对医学知识缺乏又存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医生即是顾问又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医生在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卫生服务中,可能创造额外需求即供方创造需求。
正因为如此,如果增加某一地区的医生数,无论是卫生服务的价格,还是提供服务的数量都会随之增加。
卫生服务诱导需求会产生两种可能:一是提供有益的服务;二是有些额外服务可能是不必要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而患者很难判断一些额外卫生服务是否必要。
6.卫生服务供给: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根据定义,如果提供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提供的愿望,但没有提供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或者有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能力,但没有提供的愿望,也构不成供给。
7.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卫生服务需求水平、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成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状况、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医疗保障制度。
8.卫生服务的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卫生服务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卫生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简称卫生服务的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卫生服务供给量的变动率与该服务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其表示在一定时期内该服务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卫生服务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变化量相对于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9.根据供给弹性系数值的大小,通常将供给弹性分为五种类型:Es>1,富有弹性,即供给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Es=I,单一弹性,即供给量的变化率等于价格的变化率;Es<1,缺乏弹性,即供给量的变化率小于价格的变化率;Es=oo,完全弹性,即价格变化引起供给量的无限变化:Es=O,完全无弹性,即价格变化对供给量无影响;10.影响卫生供给弹性的因素:需求弹性、时间因素、供给量调整的难易程度。
11.劳动的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可变要素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AP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产量之比。
1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规律,这一规律被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生产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增加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时,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某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是: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
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零,而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越来越接近最佳组合比例。
在这一过程中,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在这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将越来越偏离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递减的趋势。
13.医疗服务市场是指医疗服务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医疗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医疗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14.医疗服务市场的结构:医疗服务市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医疗服务市场包括医疗服务筹资市场、医疗服务市场和医疗服务要素市场。
这三个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医疗服务市场是核心,医疗服务筹资市场是前提,医疗服务要素市场是基础。
通常又把医疗服务筹资市场和要素市场称为医疗服务的相关市场。
除政府医疗支出外,社会卫生支出、居民卫生支出和商业医疗保险等构成了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筹资市场的主要方面。
其中,健康保险市场是医疗服务筹资市场的主体。
通过医疗服务筹资市场筹集的资金只有转入医疗服务要素市场才能发挥作用。
医疗服务要素市场即医疗服务投入市场,主要包括医疗人力市场、药品市场、材料市场和仪器设备市场等。
通常意义上讲的医疗服务市场即狭义医疗服务市场,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的生产者向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
15.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①医疗服务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共性:a.从市场构成要素看,医疗服务市场具备一般市场的五个要素:商品交换的场所、供方和需方、可供交换的商品、可供交换的媒介一一货币、商品的价格水平。
b.从市场主体看,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市场独立性,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经济关联性。
c.从市场机制的作用看,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市场同样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同样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②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a.市场准入;b.供需关系;c.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d.市场的垄断性;e.医疗服务价格形成的特殊性;f.不确定性;g.拥有三个经济主体;16.医疗服务成本是医疗机构在提高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物化劳动C)和必要劳动价值(活劳动V)的货币表现。
17.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的方法:通常,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的方法有三种:项目法、综合法和病种法。
①项目法项目法是以医疗服务项目为核算对象,归集费用与分配费用核算的方法。
项目成本核算是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加上分摊的间接成本,在科室所提供的各项目间进行分配。
②病种法病种法是以病种为测算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费用,计算出每一病种成本的方法。
病种成本包括:病房床日成本;各项检查治疗成本;药品成本;手术成本;输血、吸氧成本等。
③综合法综合法也称部门法,是以门诊部、住院部为核算单位归集与分配费用从而计算医疗服务成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医院分成门诊、住院两大部分,分别测算门诊医疗成本和住院医疗综合成本,通过计算可以反映出门诊每一诊疗人次和每一住院床日的单位成本,可以看出医院管理水平和病人的负担情况。
18.卫生总费用即卫生保健总支出(THE),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卫生保健支出的货币总和,也就是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个人对卫生投入的总和。
19.卫生总费用的核算方法: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法、卫生总费用实际使用法。
20.如何应对诱导需求?①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的意识,改善医生与患者之间信息不平衡的状况;②设立医院审查机构,加强监控,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③改进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④加强医疗风险教育;⑤对存在诱导需求的医疗广告进行必要的审查和限制;⑥强化医生的经济伦理教育;20.直接疾病经济负担:是指由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所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计算:①确定直接疾病经济负担范围;②确定疾病经济负担的调查期限;③确定调查样本;④样本人群卫生部门费用调查方法:查阅卫生机构的病案记录、询问调查;⑤样本人群非卫生部门费用的调查方法:询问调查法;⑥某地某病直接经济负担总值的计算;影响病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因素:①病人本身的情况;②疾病本身的情况;③病人患病后是否利用卫生服务;④病人利用卫生服务的地点;⑤病人利用卫生服务的机构;⑥病人利用卫生服务的次数;⑦病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水平;⑧病人对卫生服务效果的预期;疾病直接经济负担增加的原因:①落后药物的淘汰;②现代化医疗手段层出不穷;③医用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④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上升,新的病种不断出现;21.间接疾病经济负担:是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而损失的劳动时间,或由于劳动力降低所引起的社会和家庭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