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合集下载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是王之涣以芙蓉楼为背景,写与好友辛渐相别之情,抒发离别之时的深情厚意。

下面是这首诗的教案。

一、教学要求1. 了解和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表意和表达方式。

3. 写好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和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表意和表现方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了解背景知识,唐朝芙蓉楼的情况)芙蓉楼位于唐朝长安城的东门外,是以芙蓉为名的楼阁,整个芙蓉楼庄严而宏伟,以白石砌成。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主人公对好友辛渐的深情厚意。

2.阅读诗歌,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默读全诗,并回答以下问题: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诗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意象?3.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3.分析诗歌表意要求学生把诗歌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分析每个部分的表意,选取几处关键句子进行解读,并回答问题。

4.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并加以描述。

5.讨论诗歌情感特点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和讨论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列举诗中表达深情厚意的句子。

6.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离别和友情的感受和想法,并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分析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特点。

学生通过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六、课后作业1. 练习默写《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2. 背诵并理解课文。

以上就是《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3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一篇(1349)字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

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

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

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

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

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

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

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8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第1篇】教学技能:《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对友人的无限厚意,和内在的凛然风骨、无限情思,都表现得曲折尽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送别诗中的佳品。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 想象画面,通过对重点词的推敲、体会,感悟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诗意,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江畔夜景芙蓉楼饯别)问学生: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首古诗来描述这幅画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句。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年,王昌龄返回长安,改任江宁县丞。

至德年间因被谤而谪往岭南。

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全唐诗》对他有二百余首诗作和评论的记载。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为后人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永远光耀文学史册的光辉诗篇。

(三)初读课文(自由读)1. 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芙、蓉、洛、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猜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苍山、白日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友情之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并解释其效果。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诗歌。

教学内容:1. 总结诗的主题和意义,强调诗歌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人杜牧的诗作《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
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2.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
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运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杜牧的背景和成就,引发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
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艺术特点分析(20分钟)
解读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韵律、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诗句的结构和用词的巧妙,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敏感性和深度理解能力。

4. 阅读感悟(10分钟)
让学生阅读诗歌,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中表达的爱情观、对人生的思考等。

5. 延伸拓展(15分钟)
介绍《芙蓉楼》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以及其他诗人对此诗的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杜牧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了解。

6. 总结反思(10分钟)
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对文学的需求和价值。

四、教学资源
1. 杜牧《芙蓉楼送辛渐》诗歌原文。

2. 课堂讨论所需的幻灯片或黑板。

3. 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和扩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评估。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程度。

2. 诗歌感悟写作评估。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度
和个人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
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拓展对古
代诗歌的了解。

2. 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或人物
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3. 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人的启示和意义,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