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试小说精读——毕飞宇:《马家父子》附试题解析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草李娟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
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须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综合训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综合训练与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攀高亲蒋平“新来的唐市长是江村当年的放牛娃啊!”虽然是小道消息,但在大学生都没出过一个的小江村,不亚于发生了一场七级地震。
最先从电视里发现这个秘密的是村里的鳏夫铁葫芦:“就是三十年前村里的二愣。
当年,他爸妈过世,无依无靠的,出去乞讨前,还从我摊担里拿过两块灶糖呢!”“你那么肯定他就是二愣?没弄错吧!”“千真万确,二愣那模样,化成灰我也认得!”不光是铁葫芦,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跟着作证。
小江村出了个市长!消息不胫而走,不光是村里,乡里和县里也认为是特大喜讯。
不过,接下来的消息让大伙无论如何也喜不起来了:据内线考证,唐市长档案里的籍贯可不是小江村。
有人对铁葫芦的记忆表示怀疑,铁葫芦这边呢,则以脑袋担保,并声称可以带领大伙前去市里朝见,当面攀上这个高亲。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不过,唐市长眼下正率团去香港招商,只能等他回来。
这段时间,铁葫芦成了县乡各级领导关照的重点,每日里迎来送往,觥筹交错。
村里甚至有人张罗着将最漂亮的寡妇介绍给他续房,铁葫芦就这样完成了身份的巨变。
举起酒杯的时候,似乎自己就成了市长的代言人,只消他开口表达,唐市长就会乖乖地在县乡联合报告上签字,一大笔扶助资金立马手到擒来。
一星期后,唐市长终于回来了。
县长、乡长这边也准备停当,一帮人浩浩荡荡开到市政府,把保安吓一大跳,以为是上访闹事的。
后听说是唐市长的家乡人,保安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弯。
唐市长这边呢,见到这一大帮家乡人,连连摇头:“你们可能是弄错了,我不是小江村的,也不是那个什么二愣,我父母还健在呢!”面对满口酒气,大讲灶糖往事的铁葫芦,唐市长更是一脸莫名其妙:“您老人家可能是认错人了,我小时候闹牙疼,家里从来不让我吃糖的!”唐市长不认帐,县长和乡长精心准备的要钱报告便没有递上去。
碰了一鼻子灰,走出市政府大门,县乡二长的脸色都很难看。
只有铁葫芦一脸的不在乎:“他妈的,真是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学霸题库|2022高考备考小说阅读次要人物分析提升专练

学霸题库|2022高考备考小说阅读次要人物分析提升专练一、岑燮钧《琴师》琴师岑燮钧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县剧团里,父亲是团里的琴师。
有一阵,父亲总是晚回来,母亲知道他是给团里一个小姑娘马玉娘拉琴后,就时不时跟父亲吵架。
有一回,她拍着巴掌骂道:你以为你是好人,好人会被撵到乡下来?父亲似乎恼羞成怒,一个反手巴掌甩了过去,母亲摸着脸,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
从此,但凡要吃饭了,我就跑去叫父亲,我怕母亲去闹。
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我经常听到他说道:对,对,就这样唱,唱高音时,可以用气息托着,若断若续……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那时,剧团青黄不接。
老演员经过“文革”的耽搁,有的荒废了,有的形象不行了,正需要年轻演员顶上去。
终于,马玉娘成了剧团的主角,可她的神态总是幽幽的。
母亲是团里烧饭的。
她不喜欢马玉娘,她喜欢李铁梅一样的,人精精神神,嗓子脆亮脆亮的。
父亲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
果然。
马玉娘渐渐地红了起来。
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
那天,父亲倒了酒慢慢地喝着,直到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在喝。
母亲催了几次,父亲喝道:你有完没完!大概是半年后,有一晚,我们听到敲门声,母亲走出去,一会儿转身向里喊道:马玉娘来了!父亲既没激动,也没热情,只是淡淡说,坐。
马玉娘说了些省团的事,父亲只是“嗯”“噢”“啊”地应着,有时点点头。
临到马玉娘要走时,他说:东西拿走!马玉娘说:只是一点点意思!父亲说: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
人家说这话是客气话,可是父亲却是一本正经的,弄得马玉娘很下不来台。
父亲把东西硬是拿了出去,然后关了门。
门敲了几下,然后听到马玉娘走了。
母亲看看父亲,白了他一眼。
本来,剧团刚刚有点生气。
可是,马玉娘一走,又黯淡下去了。
一个好演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后来,马玉娘托团里的一个老同事,给父亲捎来一把新的胡琴。
父亲试了一下,收下了。
马玉娘越来越红,新戏一个接着一个。
可是,父亲越来越落寞,因为剧团解散了。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解读与巩固训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解读与巩固训练(附答案解析)考点:1.迈尔尼《战争》——物象的作用2.孙凤国《耳沉张》——赏析画线的句子3.川端康成《雪》——词语运用上的表现力4.罗广斌、杨益言《被捕》——称呼变化【考点研究】1.词语运用上的表现力2.称呼变化3.物象的作用4.赏析画线的句子【考点示例】一、迈尔尼《战争》——物象的作用【考点解读】1.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2.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3.人物的性格特点4.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物象的作用二、孙凤国《耳沉张》——赏析画线的句子【考点解读】1.人物形象特征2.分析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3.赏析画线的句子【巩固训练】1.分析第⑧段在词语运用上的表现力。
2.作品通过不同的雪景来推进叙述层次,对此作简析。
3.小说家福斯特曾说:“引入小说中的梦都另有目的,此目的并非用于展现人物整个一生,而只为了他醒时的那部分生活。
”从这个角度分析三吉梦的内涵。
【答案解析】1.用“栗粒”形容黑暗中的光点(或比喻),不但让读者感受到形状,还传达出立体感和质感;“翩跹”与“起舞”搭配,用拟人手法写出轻快、跳跃的律动感;用“金色”和“白色”来描绘雪花颜色的变化过程,画面感强;用“冷却”来刻画“金色”到“白色”的转换,用词新颖,十分准确地写出三吉从闭上眼时纷乱无序的画面慢慢转向他特定的“雪”世界过程。
2.三吉紧闭双眼召唤来雪,雪先是从“远方飘忽的细雪”渐变成“鹅毛大雪”,将三吉包裹,带入梦境;接着墙上出现雪景,只有厚雪没有其他景物,荒凉冷寂,暗示三吉内心的孤寂;随着梦境深入,景物随之丰富生动,水流融化了雪,将三吉引入记忆深处,看见他的父亲和曾经爱他的姑娘们;最后雪仿佛变成鸟的翅膀,画面变得轻快灵动,三吉在梦幻中实现自由。
3.(1)示例一:三吉通过梦幻方式与过去的人幽会,在三吉梦中出现了抱着他的父亲和曾经爱过她的姑娘们;“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而出现的姑娘,也是“爱过三吉的”而非“三吉爱过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三吉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怀。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2 小说(分析情节艺术)(练习)

精准分析情节艺术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节选)巴金①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奇怪的药引煎在药罐里,熬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
然而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
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②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
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的,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
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可以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③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
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
“见鬼!”觉慧骂着。
“你只配干这些事!”④然而另一个花样又来了。
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
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⑤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
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
⑥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
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
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被烧焦了两处。
⑦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
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
虽然觉慧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
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
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开演了。
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⑧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
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够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⑨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
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单元 第二节 鉴赏小说形象 word版含答案

鉴赏小说形象(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长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老子的地盘韦如辉同学们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谈起自己的爸爸,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
在这个拼爹时代,同学们优秀的爸爸们,无疑幻化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马小明的爸爸是个摆摊修鞋的,自然不是所谓的优秀,甚至是十分低下卑贱的。
可是,马小明的爸爸却将自己吹得神乎其神,比优秀还无比优秀。
那一年寒假,爸爸带马小明去乡下省亲。
爸爸掏着上等的香烟,见人就前言不搭后语地嚷嚷,你知道现在城里的房价涨多少了吗?乡亲们猜来猜去,眼珠子瞪得快蹦出来了,仍然猜不准。
马小明的爸爸大手一挥,满脸得意地说,六千,每平方米六千块呐!一片唏嘘声之后,有人问马小明的爸爸,您老在城里有地点?马小明的爸爸此时显得极不耐烦,反问道,你知道百货大楼那地点吗?百货大楼那地点,市中心,黄金地段,傻子都知道!马小明的爸爸突然间哈哈大笑,那是老子的地盘,寸土寸金的地盘。
乡亲们重新睁大眼睛,乖乖,得值多少钱?马小明的爸爸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反一正,再一反一正,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去,嘴里说,无可奉告。
马小明心想,爸爸真能吹。
马小明心里亮如明镜,爸爸所说的地盘,是百货大楼对面一棵法国梧桐树下,那里有他的修鞋摊。
那个如巴掌大的地点,爸爸每月要向市容局交三百元的占道费,外加打折赠送无数个点头哈腰。
爸爸不着边际地神吹海侃,莫明其妙地让马小明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虚荣和满足。
那一次,郑小莉突如其来的恶语相向,才让马小明刚刚得到的自尊灰飞烟灭。
课间休息时,一向直言快语的郑小莉,像新闻发言人一样对一大堆同学说,大家知道百货大楼对面那个修鞋的老头吗?同学们说,知道知道,我们找他修过鞋。
郑小莉故意压低嗓音绘声绘色地再说,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我去那里修鞋,只钉一颗钉,就要了十块钱。
同学们知道郑小莉的鞋很贵,不是韩国货就是日本牌。
照郑小莉这一说,一颗钉十块钱,的确黑了点。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无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的天然权力。
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
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当然,有时议论仅仅是为了调节叙事节奏。
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
②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
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
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
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
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
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③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
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
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20世纪经典小说之一——《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穆齐尔的代表作,小说主体部分由一系列思想性随笔构成,故事成了承载思想议论的容器。
《父子》阅读答案(集锦11篇)

《父子》阅读答案(集锦11篇)篇1:《父子》阅读答案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
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
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
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
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
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
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
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
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
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
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
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
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
“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
”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
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
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考试小说精读——毕飞宇:《马家父子》附试题解析毕飞宇的小说很少描写重大事件,通常以日常琐事为切入口,见微知著,发人深思。
他的小说没有雕琢做作之痕迹,给人以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之感。
很多作品写出了当下社会比较敏感和人们比较关心的事件。
老马祖籍四川,尽管他已经在北京娶妻生子,但他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是一个四川人,任何时候总是把一口川腔挂在嘴边,固执地认为只有四川话才是最标准的语言形式。
然而老马的儿子马多却不喜欢说四川话,他觉得北京话洋气、时尚、好听。
一边是对乡土、乡情的执着,一边是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示的是时代的潮流与漂泊的忧思。
文本研读马家父子作者:毕飞宇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
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
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
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
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
语言即人。
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
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马家父子的矛盾聚焦于对“川腔”与“京腔”的各执己意,背后的根源是两代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
小说开头即叙述老马的祖籍、读书定居北京的经历、启蒙马多讲四川话、对马多的“京腔”感到失望等等,为小说情节和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
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
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
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
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
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
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老马的家庭生活中喜乐与苦涩参半。
老马考了大学,娶了媳妇,生了儿子,可妻子却又离他而去,正值青春期的儿子马多也比较叛逆。
儿子虽然在外面八面和气,考试成绩也历来出众,但在家里却老是跟老马对着干。
普通人的琐碎、漂泊者的忧思,老马都遇上了。
这一段文字是全篇的序章,这为下文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做了很好的铺垫,也是最终父子和解的逻辑基础。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丰田牌面包车接到了校内。
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
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
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
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
”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
”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dɑo,不是zīdɑo。
”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
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
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
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
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
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
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
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
只是马多的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
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
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小说始终从老马的视角叙述事件,作者也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觉、思想等,这种外聚集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的叙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效果。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
”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看似平常的交代却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达元素,这种场景中的相互生发,读来饶有趣味。
引入动物世界部分桥段主要有以下几信方面和作用:1、推动故事自然发展;2、丰富故事情节的生活化气息,让读者感到非常亲切自然。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
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我打你个龟儿!”“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
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
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
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
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
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
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
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
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
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
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
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
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体现了对过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与儿子沟通不畅的失望和沮丧。
“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这样的表达通过照片的介入打破时空的限制,侧面虚写与正面实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精短的句子与快捷的节奏彰显了父子间紧张的关系,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交流,熟悉的语言因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被赋予新的意趣和张力,也构成作品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
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
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
”马多说:“抬头看呗。
”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生活的艰辛、父子的不和勾起了老马伤心的沉渣,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举动凸显了老马对现状的不满,也增强了有关人物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叙事张力,有力推动小说主要矛盾冲突向情节纵深发展。
“喝多了。
”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简短的言语中折射出内心细微的变化,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和体谅。
知识建构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必须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
《马家父子》中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的细节以及“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的细节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
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老马祖籍四川,在北京娶妻生子,却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是一个四川人,任何时候总是把一口川腔挂在嘴边。
老马“漂泊者”的性格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并且具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社会将社会意义。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马家父子》非常巧妙地借用老马翻看全家福的细节描写将故事情节的叙述折向过去,虚实结合的写法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时空限制,丰富了人物活动的思想意蕴与情感内涵。
试题解析1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笔墨聚焦老马父子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小说基本矛盾冲突的展开;②老马报告前的自信和报告后的自豪与马多的反应形成落差,给原本让人心酸的场景增添了幽默感;③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读者可以通过报告前的父子对话和报告后老马的回顾来推想,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及写作技巧的能力。
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写更能突出报告前后老马父子的变化。
作报告前,“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而他的儿子则要求他讲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
’”“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作报告后,老马自我感觉良好,“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
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
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他还感觉“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
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而儿子却认为很糟糕,“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
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还讽刺老马“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由于没有写报告的内容,就使得老马报告前的自信和报告后的自豪与马多的反应形成落差,给原本让人心酸的场景增添了幽默感;另外不写报告的内容,笔墨聚焦父子之间的互动,突出父子俩对报告的不同感受,有利于小说矛盾冲突的展开;从读者角度看,虚实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报告前的父子对话和报告后老马的回顾来推想,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
2小说结尾说,“老马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老马流泪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上定格的幸福,在现实的反照下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滋味;②与青春期儿子难以沟通的中年单身父亲无人言说的隐痛;③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家庭破裂,儿子叛逆,异乡漂泊、有家难回的孤独与寂寞;④从马多延缓的回答和放低的声调中,感受到儿子的反省和对自己的理解后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