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精)3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精)3
Company Logo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柳毅传》)
❖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 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 出战胜了假丑陋,反应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 生活的向往。
Company Logo
情节安排的评价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 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
人寻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
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应5)生文活章中语极言短特时色间。内产生的较
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 人物[描写手法]
要 情节[构建方法] 素 环境[自然社会]
把握形象特点
把握主题思想
鉴赏写作技能
Company Logo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 写、心理描写等。(注意概括介绍) ⑵侧面描写: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情,反应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 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 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 性情,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对人物 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Co表mpa现ny Lo力go

高考小说阅读 高考复习(高三)

高考小说阅读 高考复习(高三)

高考小说阅读高考复习(高三)考纲考点解析【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考点透析】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资料

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资料

高三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题复习资料【作用类】(07年)情节设置作用(第一段)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08年)环境描写作用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09年)意象设置作用(整体构思)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10年)引用叙述作用(情节安排)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方略】1、紧扣“情节、人物、环境”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作答,2、这些作用都有主旨、艺术性方面的考虑3、从读者心理、审美角度去思考小说的艺术性4、从写作意图、社会意义角度去思考小说主旨作用类分类小结一、开头作用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当然,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

二、结尾作用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高三语文上学期46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特殊身份视角的作用

高三语文上学期46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特殊身份视角的作用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小说特殊身份视角的作用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小说特殊身份视角的有关知识。

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

2.掌握小说特殊身份视角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特殊身份视角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

难点:准确解答小说特殊身份视角题型。

【自主学习】一、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我、我们):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增强小说的可信度。

第二人称(你、你们):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它,他,她他们):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视角及其作用内视角: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外视角:神秘莫测,既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

读者面临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阅读时不得不多动脑筋,故而他们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全知视角: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全知全能”的叙述,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人物”叙述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后视角”的叙述,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课堂探究】百合花茹志鹃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专题复习-2022年学习资料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专题复习-2022年学习资料

归纳小说的情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根据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来划分和归纳 抓住场面(小说描绘了哪几个场面或写了-哪几件事情
2.鉴赏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 有什么作用?
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何目的?-①体现了乌米的苦难和内心的忧怨,-更体现-了其坚忍执着、乐观向 的性格-反映人物性格-2唤起读者对她的命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仰-引起读者兴趣-渲染 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3-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氛围,奠定小说基调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作用-1.线索人物,通过“我”的体悟和发现,写-出乌米的苦难命运-2.赞美 乌米直面苦难、-坚韧执着、乐观向-上的品格
“情节作用”的解题思路-1.内容作用十结构作用-2.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 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线索、伏笔-③照应前文。-④推动情 发展。-米-⑤刻画人物性格-⑥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⑦奠定小说基调-⑧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 趣。
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 为情节线索;伏笔作用-⑥揭示或深化主旨。-本身即是感悟《我与地坛》5,7段环境描写
·环境类答题角度:-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 暗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象征寄托,暗示揭示。
四、衬托人物心情-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半—鲁迅 祝福》
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外面可以看到的只是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的一幢砖砌房屋的墙 。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 残缺的砖墙上。-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考完整小说阅读复习

高考完整小说阅读复习
31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 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021/10/10
10
位于开头:
结构上的作用:
(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
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4)营造气氛,奠定
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
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 把握小说的主题。
④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 环2境021/1,0/10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19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并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 要人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 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 重的力量,既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 的魅力。
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
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
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
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2021/10/10
12
特殊情节的作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必背答题理论知识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必背答题理论知识课件

位、性情等;3.暗示命运
会基础
1.暗示推动情节发展;2.做铺 1.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
垫、制造悬念;3.作为线索4. 因素
首尾环境描写,首尾呼应
2.预示人物或喜或悲的 命运
主题 1.揭示主题 方面 2.深化主旨
1.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2.凸显小说主题
具体场景作用
场景 位置
作用分析
开头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 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情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 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二、情节
小说情节作用

,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
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
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 艺术再创造,也引人寻思。
三、环境
(1)
——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显示时代特
线索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结构清楚,情节集中 3.揭示主题,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4.使行文富于变化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 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 之感,读起来有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真实感,抒 情自由灵活,便与感情交流,容 易感染读者。

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资料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资料一、引言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小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有效备考。

二、小说的基本概念小说是一种以虚构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社会生活等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特点。

小说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等不同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三、小说的分类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小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小说类型包括爱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小说有所了解。

四、小说的结构和要素小说的结构由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要素组成。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部分。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

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它可以为故事增添情感色彩和真实感。

语言是小说的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五、小说的阅读技巧在阅读小说时,考生可以采用以下技巧:1.了解作者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图。

2.把握故事情节: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把握故事的起承转合,分清主次线索,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3.品味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核心,通过品味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

4.挖掘语言细节:语言是小说的表达方式,要仔细品味小说中的语言细节,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意图。

六、名著推荐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阅读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名著:1.《红楼梦》: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

2.《骆驼祥子》: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祥子的命运沉浮,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常考的重要内容,对小说阅读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小说阅读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
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
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
① 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

(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
四、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