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情节概括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第4课小说的情节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全考点普查教学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①艺术性:
1.采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使板书内容一目了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讨论的积极参与、观点的分享、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展现。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小说情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
1.请阅读《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全考点普查》第4课《小说的情节》中的小说片段,分析其中的情节推进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自己设计板书,以展示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③重点知识点:
1.小说的基本情节构成: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推进手法:悬念、转折、高潮等。
3.情节与人物性格、主题的联系: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展示分享等。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使用图标、图形等元素,将抽象的小说情节知识点具体化,增强板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高中小说情节概括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高中小说情节概括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小说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
2. 如何准确、简洁地概括小说情节。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概括过程中把握小说情节的脉络。
2. 如何避免在概括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文本、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预习小说文本,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为什么?2.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概括小说情节,更好地欣赏小说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a. 理解小说的叙事结构,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关注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如矛盾冲突、人物命运转折等。
c. 分析小说情节的内在逻辑,把握情节的起承转合。
2. 以具体小说为例,展示如何概括小说情节。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小说文本,尝试概括小说情节。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概括的情节,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小说情节概括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小说,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情节概括的方法,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2. 引导:今天,我们将继续巩固这一知识点,并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二、课堂讲授1. 复习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
2. 讲解如何避免在概括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a. 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关注细节描写。
b. 分析小说情节的内在逻辑,确保概括的完整性。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新的小说文本,尝试概括小说情节。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概括的情节,互相评价。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教案 小说:情节

(第2讲高考小说:情节)2023年【知识积累】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题型二情节之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对比、衬托、伏笔、巧合等。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理解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读者四个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一般考虑本身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
结构上一般考虑位置,然后思考前后关联的问题。
手法上既要注意常规的修辞,更要关注关涉全文的修辞;既要注意修辞手法,更要关注表现手法,尤其是抑扬、对比等。
读者方面则主要关注给读者的感受,比如悬念、想象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等。
对此类题,既要积累一些名词术语,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规范。
【专项训练】(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
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高考写作指导: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教案

高考写作指导: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来梳理小说情节。
4. 提高学生的小说写作水平,为高考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小说情节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练习:梳理小说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3. 分析:介绍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梳理一部小说的情节。
5. 反馈:对学生练习成果进行评价,给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学生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小说情节梳理的准确性。
4. 学生对小说情节在写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及分析方法等内容。
2. 小说文本:用于让学生实践分析、概括情节。
3. 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4. 教学视频或音频:可用于辅助讲解和示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小说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的构成和作用。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分析、概括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小说情节的构思和梳理。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与分析:讲解小说情节的分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并进行小组讨论。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高考小说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优秀的小说作品。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 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情节。
2. 掌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学会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阅读2.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3.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教学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
然后教师请学生打开课本,找到《高考小说选读》这个章节的介绍,让学生大概浏览一下目录和作品的封面,猜测一下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课时:分组阅读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阅读其中一篇小说。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所读的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这些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3. 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如何?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第四课时: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接着,教师请学生就自己所读的小说中的某一个片段,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课时:总结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让学生就本次阅读的小说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六课时:评价反思教师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就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并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
高考写作指导: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教案

高考写作指导: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来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定义和作用2. 小说情节的概括方法3. 小说情节的梳理技巧4. 实例分析和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情节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小说情节的定义和作用,介绍概括和梳理的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篇小说,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概括和梳理给定的小说情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小说情节概括和梳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小说情节的定义、作用、方法和技巧。
2. 小说文本:用于实例分析和练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分组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经典小说情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情节的构成和特点。
2.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练习概括、梳理小说情节的技巧,提高合作能力。
3. 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方法,能独立完成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情节概括,使表达更为准确、简洁。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的定义、作用、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以一篇小说为例,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3. 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概括和梳理方法。
九、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认识。
2. 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以一篇小说为例,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高考复习之概括小说情节课件

对话式 将他们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
出较丰富的思想。
作者竭力给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
“延迟”式 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
一环,凸显小说的结构张力。
模式
阐释
又称“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 “突转”式
平叙
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作用: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叙述方式 ①对话 小说多用对话情势,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 人物的内心等,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②现实与回忆交错 现实与回忆交错,把对×××的真实的感受与对×××的回忆奇妙 融会,推动故事×××的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心理,突出人 物×××的形象。将时间跨度大、内容复杂的故事情节进行了艺术化处 理,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可读性。现实与回忆互相映照,使小说情节 更具张力,使主题表达更加厚重而深刻。
(1)叙述人称(叙述视角)
类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
有限视角) 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 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束缚,相对自由。它可以 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知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 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产生的事情。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 路抬上来,可不得扯破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 把路障撤了。这是众人走的路,你不能这样。”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内容:1. 阅读目标:通过阅读高考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抓住核心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与心理变化,并学会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与心理变化。
3.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4. 教学准备:高考小说故事文本,学生手册,黑板,笔。
5.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 老师展示一段高考小说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
- 老师提问:你们对高考小说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读这类小说吗?步骤二:阅读训练(15分钟)- 学生阅读一篇高考小说,并理解故事情节。
-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主人公经历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步骤三:人物分析(15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呈现人物分析报告,包括人物形象、人物发展和心理变化等方面。
-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供反馈意见。
步骤四:词汇与表达训练(15分钟)- 老师出示一些与高考小说中常见的词汇,学生进行单词理解和拓展联想。
- 学生讨论并分享常用的表达方式,如描写人物外貌、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等。
- 老师讲解生词和语法问题。
步骤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 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阅读训练和学习,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与反思。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高考小说,并写一篇读后感。
- 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并分享给同学们。
教案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情节概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对全国卷近6年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文体上比较固定,长期考查小说阅读,只有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和全国川卷考查了散文阅读,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仍然考查小说阅读。
因此,二轮复习,我们一定要把小说阅读作为重点,力求做到规范答题。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三、常见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
3、情节作用类。
4、情节探究类。
四、分析各种题型,掌握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一)情节概况类常见设问方式
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真题示例:略
思考方式:
①围绕贯穿小说的线索。
②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规范答题模式:主谓句: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注意】
1、答题时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2、主谓宾形式组织答案,不可纠缠细节、面面俱到。
3、由于小说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所以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前后一致。
举例(略)
真题讲解:略
二)情节手法类常见提问方式:
1、情节结构,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某情节在文中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3、小说以“XXX”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XXX,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小说线索安排很有特色,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小说叙述角度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7、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知识回扣:
1、情节叙述手法
2、情节叙述人称
3、情节安排技巧
真题示例:略
规范答题模式:情节结构特色+作用指向
三)情节作用类常见提问方式: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作者这样安排XX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请分析小说开头/结尾的作用/意义。
5、请赏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方法
规范答题模式:作用点+体现点
真题示例:略
四)情节探究类
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
3、有人认为小说的XX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XX,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5、请探究小说结尾XXXXX的意蕴。
规范答题模式:
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
方法指导: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