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体制分类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

1、在所有权和管理模式上 、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是一种介于完全的商业化和完全的政府控制之 间的模式,既不属于私人,也不属于政府。它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但并不由国家直接管理,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广 播电视节目。比如英国广播公司。 1927年,英国王室为改组后的英国广播公司颁发了皇家特许权, 根据特许权,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共营业性质的独立广播事业组织 ,拥有在英国进行全国无线电广播的垄断权。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首相、反对党领袖等,具体操作由下设的总 经理负责。
5、媒介格局 、
公共广播电视不仅是商业广播电视的补充, 公共广播电视不仅是商业广播电视的补充,提供市场无 法提供的公共产品。更重要的是, 法提供的公共产品。更重要的是,公共广播电视的存在对于 商业广播电视来说会形成一种竞争压力, 商业广播电视来说会形成一种竞争压力,使得它们在某种程 度上按照公共服务的标准来改进自己的节目, 度上按照公共服务的标准来改进自己的节目,形成一种健康 的媒体环境。 的媒体环境。 但必须注意到的是, 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积极因素也给公共 广播电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遵循市场的原则, 广播电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遵循市场的原则,商业 广播电视对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尤其关注, 广播电视对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尤其关注,使得商业广播电视体 制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引用各式各样的的技术、 制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引用各式各样的的技术、提高制作 水平,满足观众。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虽然节目品位高雅, 水平,满足观众。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虽然节目品位高雅,但 缺乏观众;虽然经费能够保证播出,但是却有质量提升乏力。 缺乏观众;虽然经费能够保证播出,但是却有质量提升乏力。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需要借鉴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积极因素,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需要借鉴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积极因素,引入 市场的手段。 市场的手段。
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

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比较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在以上五种体制中,国有国营、国有公营和社会公营的广播机构,通常被称为公共广播;私有私营、公私合营两种机构通常被称为商业广播。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五种经营管理体制中,国有公营体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该体制是欧洲各国多年来在广播电视经营管理方面奉行的标准模式,从而与美国广播电视业奉行的私有私营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二者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两大模式。
而我们这里研究的英国广播业正是国有公营体制的典范,因此,英国广播研究在世界广播事业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
英国选择了公共服务广播, 而美国却确立了完全不同的商业广播。
英国虽然在50年代引入了商业电视( 70年代引入商业广播)与公共台竞争, 但仍然以公共体制为主导。
英国公共广播强调“服务”观念。
对于两国广播制度的起源, 学者们进行了分别的论述。
斯坎内尔从文化角度分析了19世纪中后期在中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服务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兴起的公共广播事业, 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对广播制度形成的作用。
克里塞尔则认为频率资源的有限性对英国广播制度的制约, 强调的是技术的决定作用, 同时他也承认广播事业兴起之前的公共事业组织模式对广播事业的资鉴作用。
麦克切斯尼从社会阶层对广播利益的不同期许及其矛盾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商业广播制度形成的决定因素。
当本文作者对两个国家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原因做对比探讨时, 发现上述分析尚不足以解释它们之间差异的根源。
作者认为, 把它们放在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加以观照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一语境下, 商业力量和经济逻辑在形成美国广播制度中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这正是美国不同于英国的地方。
在20年代的英国, 准商业化的英国广播公司还没有形成今天意义上的广告经营形式, 广播只是用来促销收音机的手段, 走不走靠广告作为经济来源的纯商业化路线, 对组成广播公司的电器制造商销售收音机获取利益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将目前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分为三大类。
体制类型代表国家或媒体体制主要特点主要优势主要劣势国有体制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国营台(1)媒体资产为国家所有;(2)政府将其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直接领导和管理;(3)媒体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活动受政府监督;(4)媒体运作经费大多由国家拨款。
(1)便于国家实施统一管理,有计划地安排人力物力财力;(2)合理安排各台设置,协调互补;(3)使广播业务更符合国家需要,从而使社会效益得到保证。
(1)广播事业受政治干预多,业务侧重于对政府、领导负责,忽视对受众多样化需求的满足;(2)行政化管理,高度集中,缺少激励机制,缺乏活力。
公共体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台,如西欧的BBC、日本的NHK。
(1)媒体资产为国家所有;(2)电台保持相对独立性,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3)媒体领导者是该媒体的董事会,其成员由政府提名、国家元首批准;(4)媒体受到政府规范和监督,具体业务由电台自主决定;(5)媒体运作(1)便于国家宏观调控,使广播业务符合国家整体需要;(2)媒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避免了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运作有活力;(3)董事会成员来自社会各界,有利于实现媒体的社会化管理;(4)收入来源以视听费为主,一方面(1)由于国家介入媒体组织管理,媒体运作仍会或多或少有“行政化”倾向;(2)由于受到政府保护,财政来源有保障,因此媒体容易在社会上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不利于自身的改进,经营活力也会减小。
经费来自受众缴纳的视听费和国家拨款,辅之以广告收入。
使媒体经营运作有财政上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媒体始终受到受众监督,为受众服务意识强。
广播电视体制与经营管理

目录
• 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 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 广播电视体制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 我国广播电视体制与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 优化广播电视体制与经营管理的策略建议
01
CATALOGUE
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广播电视体制的定义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广播电视的组织制 度和管理方式,包括所有权、经营权 、管理权等。
品牌化建设
未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将更加注重品牌化建设,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来吸引 和留住观众。
05
CATALOGUE
优化广播电视体制与经营管理的策略建议
完善广播电视体制,促进经营管理
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广播电视行业行为,确保 广播电视体制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优化广播电视资源配置
由于体制和政策限制,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有 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经营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收入主要依靠广告,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使得媒体经营风险加 大,也限制了媒体的创新和发展。
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策略
许多广播电视媒体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策略,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无法有效地吸引容生产、广告销售、传 输覆盖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 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动态性
随着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广 播电视经营管理需要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外部 环境的变化。
风险性
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技术更新风险等多种风险,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确保机构的稳定发展。
04
CATALOGUE
我国广播电视体制与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第二章-广播电视体制

(二)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
❖ 核心因素: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 其它因素:地理、人口、语言、成本、历史 传统等。
(三)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 广播电视媒介具有社会属性,是人们享 有的普遍的权利,但是,由于电子资源有限, 往往是由社会精英分子去经营,他们要有公 信心。
(四)广播电视体制的法制化管理
二、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 私营商业制; ❖ 公共服务制; ❖ 公有国营制
(一)私营商业制
❖ 广播电视机构由财团或个人所有或经营,赢利为 其重要目的,其财政收入来源于商业广告、节目收 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和 法规来进行管理。
❖ 代表机构: ❖ ——美国CBS、NBC、ABC、CNN、FOX ❖ ——台湾台视、中视、华视 ❖ ——香港TVB、ATV
❖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美国模式、西欧/日本 模式和中国模式。
为,而不直接控制、监管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即 “内容中立”。
❖ 3、媒介法律的主要内容 ❖ 之一 ❖ 以法律形式确认信息自由流动的基本原则及实现
这一原则的具体保障: ❖ (一)自由表达的权利; ❖ (二)知情权。
❖ 之二 ❖ 以法律形式调整媒介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侵权问题: ❖ (一)维护公共权利; ❖ (二)保障公民的私权利。
(三)公有国营制
❖ 广播电视直接由执政党或政府来管理、控制,以 国家利益为最高指针,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 款。
❖; ❖ ——美国政府新闻署下属的国际广播电台(VOA美
国之音等); ❖ ——古巴、北朝鲜等国的电视台。
❖ 以上三种体制各有利弊,都是在媒介、政 府、市场三者的冲突、平衡中作出自己的选 择,现在很多国家都是多种体制并存。
电视体制

1.电视体制是电视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包括制度和体系两个部分,既包括理念和法规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
电视体制的属性主要取决于国家对电视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规定,特别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包括电视传媒机构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线、方针、政策。
2.三大体制⏹商业电视体制(以美国为例)⏹公共电视体制(以英国为例)⏹国家电视体制(以中国为例)3.美国商业电视体制三大网之间的关系:三大电视网鼎立局面形成NBC:全国广播公司以商业赞助和插播收费广告作为基本收入来源垄断性大企业为后台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27年)为与大公司大财阀垄断的NBC抗衡而建ABC:美国广播公司1943年出于反垄断的考虑,NBC蓝网改为美国广播公司4.网台之间的关系:•商业电视网+地方电视台(直属台O&O 25%和加盟台affiliate 75%)•电视网向电视台提供节目,并不直接面对观众。
加盟台是独立法人,独立经营,通常都分别隶属于自己的母公司,与电视网只是合同关系。
加盟台在规定时段(开机率高的时段)播出电视网节目,由此赚取“电视网补贴”;电视网则赚取广告。
•相互依存:电视网借助加盟台完成全国性网络覆盖,从而有了可靠的广告收入;加盟台依附电视网保证基本节目质量和威信,并获得经济上的实利。
合理配置电视资源(台虽多,节目却有限;既有高收视,以保障高价的广告受益,又有足够的资金,确保节目质量),适合高成本的现代电视传播。
5.市场区:与美国的州、县、市这类行政或社会的区划没有必然联系,是指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能够被一座大功率无线电视台覆盖(半径在60英里以内)的居民区。
其中既包括纽约、洛杉矶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和旧金山湾区这样的城市群,也包括阿拉斯加白令海峡沿岸地旷人稀的居民点组合,但不包括少数特别孤立的小居民点,因为后者观众人口太少,无法形成有利可图的电视市场。
6.节目辛迪加:是一个节目分销系统,节目分销商把同一个新节目或旧节目的播出权分别卖给不同的电视台以及某些全国有线电视网。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主要类型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主要类型:1国有社会公营型:是以资产国家所有和经营活动中公司在社会参与下自主进行为基本特点.由于法律的明确规定或强大的文化传统,政府和国会都不能主导国有公营型广播电视公司最高管理机构的人选.(英国BBC)2社会联合公营体制:是以众方政治力量共同认可公共广播电视组织结构、领导人选和大政方针为核心特征的.1)公有制形态多样,主要有国家所有、地方所有、公众团体所有和社区所有等;2)经费来源更加多元,除了视听费、国家财政补贴和广告收入之外,还有公司、社团、个人捐资等;3)众方政治力量的共同认可发挥着主导性的政治调控作用,这可以说是此类广播电视体制的突出特点.(地方联合型(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社区/文化联合型(比利时公共广播电视)、党派联合型(荷兰公共广播电视)、公众团体联合型(美国公共广播电视))3国有国会主导型:与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的相同点:1) 国家所有;2) 以法确定公共广播电视的独立法人地位,以免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成为政府或国会及其它社会势力的附庸,从而保证其服务公众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性、多元性,维护其监督社会、动员舆论和传播信息的独立性.不同点:在国有国会主导型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国会是决定全国性公共广播电视的中心力量,在机构组建,尤其是公共传媒领导人选安排,或在日常行业行政监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在以BBC为代表的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内,一般情况下,国会重在立法,而在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实际组建活动及其人事构成方面主要行使监督和同意权,另外国会也不直接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行业行政管理,而是让独立的国家广播电视行政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宏观调控.(1975年后的意大利和1980年后的西班牙公共广播电视体制)4国有政府主导型:是以中央政府作为最终向国会负责的主要角色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领导为基本特征.在此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虽然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原则上依法具有独立公益法人地位,但是中央政府首脑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也习惯于对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一方面在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在微观上以行政手段主导其经营方式、财政收支、人员调动,甚至节目安排及其内容.而在其它当代西方广播电视体制中,不管是国有社会公营型,还是社会联合公营型和国会主导之下的国有公营型,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都是此领域的中心主体,政府一般不能左右其依法开展自主经营活动;另外,由于国会、法院以及其它社会政治势力广泛而又深入参与公共广播电视宏观层面的建构和运作(诸如高层领导任免、财政预算、各类节目传送比例等),形成政治调控关系的多元均衡态势,因此政府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而只能作为众多影响公共广播电视的重要一方,主要是发挥些宏观行政调控功能,并且还深受其它政治势力的制约.(80年代中以前的法国和葡萄牙以及澳大利亚,北欧的挪威和瑞士)【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精品文档交流。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和节目

英国:公营的BBC和私营的ITV 法国:公营的 日本:公营的NHK和私营的四大电视网
-
欧日广播电视体制双轨制的原因:
1,在政治上,旨在防止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 控制全国舆论。公司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持政治 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
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与基础 1,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 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国土幅员、人口、
语言、地理、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 等许多种,而且相互作用。
-
2,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与传统的报业不同,从广播电视初创阶段起,人们
就认为广播是“公共”的媒介,是应当严格管理和 认真规范的事业。这和电波频率的有限性和电子传 播范围的无边界有关。
2,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 从不同渠道获取利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 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3,在文化上,旨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 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 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和节目
-
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广播电视体制是一国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 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制 度”和“体系”两个部分,它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 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广播电视体制主 要取决于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 政法规,特别是广播电视事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也包括广播电视媒介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线方针.
-
广播电视频率为公共资源,是公民人人皆可享有的 普遍权利,不过,由于电子资源有限,实施广播服 务的只能是被选中从事传播的专门媒介机构。这些 机构接受社会的委托,向人们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于是“公共媒介”和“公众信托者”的概念就发展 起来了。这些见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总理在今年《求是》第14期上,发表重要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给IT信产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为什么在《求是》上发表?“求”追求、探究;“是”,真也。
《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
但是许多人士乃至业内公众、业内专家,都说总理说的是真话,但也是被大家说了无数次的话,至今也没搞清楚广电发展的最大障碍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表面上说的是体制,实质是技术不能适应体制,只有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才是真“求是”。
一、体制是个不变量业内外人士、公众、专家、学者、教授、领导,都众口一词直指,广电的“体制问题”是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
我们反问一句凡持此类观点的人,你们认为要什么样的体制才不至于成为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大都是目瞪口呆,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
国家的体制是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规划和制定的,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是不可变更的,决不可能朝令夕改。
1、什么是体制?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
广电系的体制说的直白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也就是行业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而电信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工信部为核心集中、垂直的管理体制。
电信的属性:电信是纯企业,是大型国企,是以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唯一性。
所以是一张全囯性的大网,与当地政府毫无关系的严格的分级管理。
各省仅保留纯行政的电管局部门。
广电的属性:广电是党和国家的喉舌,隶属中宣部主管。
所以,一是具有国家垄断性;二是国家负于的宣传职能具有的公益性;三是具有服务获取合理盈利的经营性;这三种属性就决定了广电的地位。
各地都有广电局是政府执能部门,国家广电总局也是双重管理2、不可变的是体制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信息安全的政治需要是决不会改变,这是国家上层建筑问题,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
国家需要一个宣传喉舌的舞台,而无论文化产业的舞台、其他产业的舞台或者电信产业的舞台怎么动摇、改革、改变,这个最高意识安全领域的舞台绝不会动摇。
不要说下一届,就是再下一届也不会去动摇广电系的这一根本属性。
(1)四级办广电众所周知,我国有线电视是自发于闭路电规,而后广电行业实行“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政策,即将有线电视网大致划分省、地、市、县级传输网,号召执行一地一网、一城一网的网络建设,这样的体制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在数字电视整转以及三网融合的今天也是正确的,从上到下不应去否认、抵毁、怪罪“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政策、功绩,怪罪它的“散、乱、差”(这是強加之罪)。
广电就是一级一级的属地管理,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必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当地新闻谁又能剥夺。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障党和政府对广电系统的宏观调控扎实有效,籍以保证舆论导向正确;如何保障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如何增强经济实力,构建强势的主流媒体;这三个问题是未来广播电视生存、竞争与发展的三个支撑点。
这种体制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政令畅通,结合当地实际,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促进和繁荣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样的体制,谁能打破和改变。
这是党和国家的各级地方基础。
(2)监管体制很多人想让国家建立一个高于广电和电信管理部门之上的协调、监管机构。
这可行吗?绝对不行,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有中国的国情。
在舆论导向上在网络的安全上严保党和国家绝对正确性和安全性,这样的重任只有广电莫属,又起能傍落他人。
试问高于广电和电信管理部门之上的又是什么部门?是中宣部还是国务院,这可能吗?决无可能。
广电和电信管理部门自我拨高出一个部门,这不符合简政原则;况且这个部门行使的是什么性质的权利,归属监管,监管政治、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安全或者市场;最后这个部门是中宣部管,国家管,协会管,民间管,集体管还是向武汉一样轮流坐庄管理,还有什么横向监管、中立监管。
诸如美国的FCC、英国的OFCOM、法国的CSA和ARCEP,借鉴它们都会是水土不服,国情不容。
这个最高意识安全领域的舞台绝不会让第三方来管辖。
这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石。
(3)台网体制国函〔1998〕33号文规定:“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管理,应严格实行政企分开,成立企业化的广播电视传输公司”。
这就是所谓的体制改革:政企分离、事企分离的“台网分离”。
2010年3月22日,张海涛副局长在CCBN主题报告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和网两个积极性,台网联动,共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我们放眼全球,世界著名的电视网(不论是有线电视网、无线移动电视网还是卫星电视网)都是在通过收购、合并将内容制作与传输渠道联合起来以增加各自的竞争实力,而中国的广电系却在努力的“台网分离”,“台网联动”。
台网体制可有三种组合体制共选择,总的来说三种体制的实施对数字电视整转和三网融合的推进有影响但不大。
不过“台网分离”,“台网联动”则是要把内容和网络被分别孤立,这样的体制实为不利,从十多年的实践和现今三网融合来看,应该重新思考是分离、是联动、还是联(融)合。
像罗小布所直言:“笔和手要在一起不能分,台网要融合,而不是分离,否则就动摇了整个笔杆子”。
不然就会向电信一样撤销各级的广电局,谁会赞同这样的体制,让广电系的三性变一性。
所以体制是一个不变量,这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属性。
二、利益也是个不变量1、行业内部间利益行业内部间有利益纠葛吗?有!因为是四级办广播电视,现而今的四级非以前的四级,现为中央(总局)、省、市(地)、县四级,是双重管理,在业务上是重直纵向管理,一级管一级,上级管下级;在市场运营上是横向管理,受地方行政辖区管理,各级是独立核算,地方财税,为各地方辖区服务,各级广电行政领导任免由各级政府人大任免,地方说了算。
由此不难看出利益是横向的,业务是纵问向的,可以共享(都是有偿服务)。
广电系自身的传输媒介又多达四种,卫星电视、CMMB、无线(移动)电视、有线电视,这四种传媒利益平衡无不触动广电系内部的敏感神经,一定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笔者认为广电系在四种媒介中重点是有线,以有线为主,其它都是辅助,填空补缺,调料和葱花。
这些利益都是相对固定的,是不能隨意打破的。
现今整合就用行政(体制)手段去打破相对固定的利益,怎能无障碍。
假设体制是可变的,现行的技术是永恒不变的,那会是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广电在艰难地爬行。
整合,说到底是你动了别人的奶酪,小举一例,下面要一颗螺丝钉,一米线都要省公司层层批,下面还有积极性吗?人、财、物全部统到省公司,这样垄断的腐败最容易滋生,也是可怕的。
现行技术上的小孤岛又怎么联网,所以行业内部间利益也是个相对的不变量,不能隨意去侵占。
2,部门间有什么利益三网融合在中国已经提了10多年,但因为涉及广电和电信两个部门、两个行业的利益之争,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三网融合造就的新业态、新产业的巨大“蛋糕”,电信系和广电系都想独食,各自站在行业利益以及部门利益之上去争抢“蛋糕”。
电信系和广电系同属IT信产业,是IT信产业的两个分支,各自侧重不同,所以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
其中工信部占尽了宽带技术出口、网关、资费结算和资金优势,但广电总局对于节目源的控制,让在先进的技术和在强大的资金都无计可施。
因此,广电总局抓起手中的“宝剑”斩杀竞争对手的产业优势,好让自己的产业能站住脚。
工信部也要求参与到监管之中,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产业保驾护航,谋求长远的福祉。
而广电总局坚决不放权,总想以自身的某一种职能作为挡箭牌来阻滞改革,拒绝市场竞争,同时又需要工信部的渠道来推广自己的市场,表现为颁布许可证、牌照、入网证等。
而这些资源正是三网融合需要的资源,部门之间的限制会阻碍三网融合的推进,因此很有必要消除行业及部门之间的壁垒。
发改委史炜指出,“如果站在广电的角度,三网融合肯定是新媒体;如果站在电信的角度,三网融合肯定是增值业务”。
显然三网融合的“死结”不在于双方的体制,这与体制毫无关系,是和各自利益密不可分。
在三网融合中实际上这两个部门的利益也是相对固定的,是不会因体制而发生变化的,在三网融合中电信系和广电系在技术上互有优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只有各自发挥所长,相互谦恭合作,重新定位,共同去服务于老百姓,才会有两个部门各自的最大利益。
但广电在现行技术上不能给力不能给以双方利益均衡的保障,弥补不了广电自身的短处,自然不会有共同大方向,只能照旧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三网融合依然充满内耗,利益之争难免。
所以,部门之间的利益是个相对的不变量。
三、为什么会怪罪体制其实大家都知道体制是个不变量,要想变动体制谈何容易,但是可以用它来说事,让它阻挡一阵子,所以广电选中体制,怪罪体制,有其六大原由。
1、广电系老以喉舌垄断自居,但广电自身现行技术的无能,处处事事处于风口浪尖,数字电视三网融合历经“九年抗战”,进展沉缓。
给党给政府给全国人民总得有个说词吧,于是乎“体制”就成了挡箭牌,“体制”成了广电的一大障碍。
2、广电系的技术有它的先天不足,广电是一个点对面的单向树型宽带同轴线传输网。
但是广电系死抱着现行技术不放,总是标榜技术不是问题,现行技术很好。
于是乎“体制”就成了阻挡现行技术的绊脚石,现行技术就起到了借壳(体制)上市,来愚弄欺骗大众的宣传品。
就连工信部部长苗圩都在表示“三网融合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体制性的障碍。
”3、在看整合,为了整合。
首先是贬低自己,诸如广电是诸侯割据,一盘散沙,土豆一框,有系无統,什么散、乱、差等等,使舆论哗然,继而宣扬整合,全国要形成一張大网。
要成为全国性的第四张大网,不是采用技术(现行技术无能)手段操作整合,而是用大跃进的操作手法,采取行政的整合方针和政策推进整合,那绝对是大欺小,蛇吞象。
因为它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多方受阻后,只能抛出“体制”在阻碍整合的惯用杀手锏。
4、三网融合也已进行了十多年,实际已近“夭折”。
其因在温总理的文中已指出“体制问题是影响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此说是广电系长期忽悠的结果,好像总理在帮广电解围。
总理或许不知有无创新与时俱进的新技术,但也不赞成体制真是一大障碍的这一看法。
所以总理“认为融合的方向与技术路线还不太明确、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明明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应该扯不上体制的关系。
5、其实广电心知肚明不是什么体制问题,体制是不变量,而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才是变量,然而死抱现行技术既得利益不放,不是他们没有看到,而是旧的利益或既得利益的不舍中竭尽全力地以各种理由去拒绝牺牲和放弃落后的东西,竭尽全力地以各种方式贬低、底毁和刁难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