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读后感

合集下载

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调查与对策研究

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调查与对策研究

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调查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沟通,与此社交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群体性孤独的加剧。

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面临着群体性孤独问题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形式,研究有效缓解群体性孤独的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才能找到解决群体性孤独问题的途径,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社交关系。

本文将围绕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为提升大学生群体幸福感和社交支持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2 问题意识在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

群体性孤独指的是在社交网络充斥的环境下,大量的人群中存在着孤独感和沟通障碍,即使周围有众多朋友,也难以找到真正的心灵伴侣,心理距离感弥漫在人际交往中。

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时代中高度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群体性孤独的困扰。

问题意识在于要认识到群体性孤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它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情感状态和社交能力,也可能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只有深入了解群体性孤独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有效缓解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困境,建立健康的社交支持体系,实现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问题意识】的提出将有助于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促进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开展,为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3 研究意义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是群体性孤独现象的一大受害者。

研究社交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群体性孤独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有助于对群体性孤独进行更精准的识别和干预。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群体性孤单》读后感文/拈花合梅那原书模板尔花了二周读完。

做者雪莉特克我是麻省理工教院社会教传授、哈佛年夜教社会教战人格心思教专士。

她对人取疑息手艺的闭系停止了少达15年的体系钻研。

所谓群体性孤单,是做者以为的正在新手艺配景高的糊口常态。

做者晚期的电子辱物开端谈起,入而聊到了机械人、德律风、脚机、欠疑、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经由过程年夜质的实真案例,讨论了手艺的开展对糊口方法战心思流动的影响。

此中也没有累比力深入的话习题,好比人类取机械人的区分,野生智能开展对付人类的意思,应该拥抱手艺借是应该怀有戒口,社交网络外人们的身份认异,等等。

不外尔小我私家的觉得是,书模板外的案例非常丰盛,然而比力零星并且稍隐流于外表。

有些类似的案例正在差别章节重复呈现也彷佛出有必要。

那使失浏览的体验有些薄弱。

但是,原书模板另有有一些话习题战不雅点能惹起尔的共识,借是值失一读的。

上面举几个例子。

正在运用机械人关照白叟战儿童的答习题上,做者以为机械人即使能体现没心疼、友擅等情绪,也只是一种止为,而没有是立场。

正在机械人时期,也有着人类能够胜任而机械无奈胜任的事情。

无论科技开展到甚么境界,尔以为人类总有无独有偶的地方,无机器无奈胜任的地方,那是一种崇奉。

从熟物教角度看,人类出有甚么出格的,但从人类的角度看,咱们便是出格的。

若是说人类有才能讨论人类取机械的闭系那类的话习题,这那自身便注明人类的共同。

何行友擅,机械人所谓自领的情感抒发,哪同样没有是人类的设计呢?或许将来,机械人实的能够自立孕育发生感情,这否不成以说一种新物种的野生智能驱动的机械区分取人类的实质起因便正在于,它们由人类发明。

人类发明没野生智能时,智能的含意的便领熟了变迁;当计较机具备忘忆时,忘忆的含意也便领熟了变迁。

人类的各类特色,智能、情绪、忘忆、思维、性格等等,其造成战开展皆是贯通一小我私家零个熟命过程的,机械的那些相似特色皆是取得性的,缺累根基的,出有开展脉络的,兴许那也是两者的一个实质区分。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这本书我花了两周读完。

作者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

她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

所谓群体性孤独,是作者认为的在新技术背景下的生活常态。

作者早期的电子宠物开始谈起,进而聊到了机器人、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探讨了技术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其中也不乏比较深刻的话题,比如人类与机器人的区别,人工智能发展对于人类的意义,应该拥抱技术还是应该怀有戒心,社交网络中人们的身份认同,等等。

不过我个人的感觉是,书中的案例十分丰富,但是比较零散而且稍显流于表面。

有些相似的案例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也似乎没有必要。

这使得阅读的体验有些单薄。

然而,本书还有有一些话题和观点能引起我的共鸣,还是值得一读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使用机器人照顾老人和儿童的问题上,作者认为机器人即便能表现出疼爱、友善等情绪,也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态度。

在机器人时代,也有着人类可以胜任而机器无法胜任的工作。

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境界,我认为人类总有独一无二之处,有机器无法胜任之处,这是一种信仰。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从人类的角度看,我们就是特别的。

如果说人类有能力探讨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这类的话题,那这本身就说明人类的独特。

何止友善,机器人所谓自发的感情表达,哪一样不是人类的设计呢?或许未来,机器人真的可以自主产生情感,那可不可以说一种新物种的诞生呢?毕竟物种不一定局限于非机器的躯壳,到那时到另当别论了。

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区别与人类的本质原因就在于,它们由人类创造。

人类创造出人工智能时,智能的含义的就发生了变化;当计算机具有记忆时,记忆的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人类的各种特征,智能、情绪、记忆、思想、性格等等,其形成和发展都是贯穿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的,机器的这些类似特征都是获得性的,缺乏根基的,没有发展脉络的,也许这也是二者的一个本质区别。

群体性孤独

群体性孤独
She sleeps with her cellphone, so do I.
And I've just written a new book, but this time it's not one
that will get me on the cover of wired magazine.
But you can end up hiding from each other, even as we're all constantly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A 50-year-old business man lamented to me that he feels he doesn't have
Just a moment ago, my daughter Rebecca texted me for good luck.
Her text said,"Mom, you will rock."
I love this.
Getting that text was like getting a hug.
tho we are.
Some of the things we do now with oue devices are things that, only a few years ago,
we would have found odd or disturbing bue they're quickly come to seen familiar,
ourselves ,about our identity, to live better lives in the real world.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全文,回答1-3题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

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

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

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

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

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

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

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

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提倡“慈爱、俭啬”。

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高三作文】群体的孤独

【高三作文】群体的孤独

【高三作文】群体的孤独“早起第一件事,不是洗脸,不是刷牙,而是伴着微存的睡意看看昨夜群友们深夜彻谈的言语。

”“每天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点开手机,看一看微信群的动态,而后关上手机,一天重复几十次。

”以上种种,皆成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当看到上述现象时,我总是不喜欢它们。

这不是我的天性,但大多数“团体”除了消磨时间之外毫无意义和用处。

虽然当时谈话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仔细地想,除了谈论一些琐碎的事情和做一些毫无意义的表达之外,我什么也得不到。

后来,他指责自己浪费时间,并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了。

但当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时,他的手在瞬间伸了出来。

毫无疑问,人们被群体困住和纠缠。

在人群的背后是疲乏和难以言表的孤独,他们正忙于应对。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由单个的人慢慢发展为一个群体,可以促进发展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办事更有效率,无论是封建时代的男耕女织,还是现代社会的团结协作,皆是如此,如果人们反而被网络的“群”和生活的“群”迷了本心,阻碍前进,再可就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更多的人拥有一个群体,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消除孤独。

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巨大压力下,人们遭受着“精神孤独”的症状,即不想一直证明自己的存在,也不想被所有人遗忘。

因此,不停地刷微信和预约晚餐真的没有必要让自己瘫痪。

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运用于百姓的万家灯火中有点不合适,但这点至少可以给我们点一些启示,不要被眼前的苟且了双眼,生活中还是诗和远方值得关注。

从这句话中,其实流露出了一种真正的自信。

一个真正有着充实的心灵和强大自信的人,不会因为害怕孤独而去迎合喧嚣,而是选择拥抱孤独,与自我对话,不再为浮事所累,活出了一个真正完整的自我。

不管是李白喝酒唱歌《影子变成三个人》或者张岱独自静静地意识到:“只有长堤是水平的,亭子在湖的中间有一点,其余的船是芥末,只有两三个人在船上”已经证实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只要他不害怕孤独,他就不会再孤独了。

群体性孤独

群体性孤独

群体性孤独,就是说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

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

1,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哪怕前方是一片黑暗,也要为自己点上一盏明灯......。

2,总以为生活就那么样,靠自己的小聪明足够应付一切,现在才知道生活打起脸来不一定很响,但绝对够痛。

3,你就做你自己,我靠近你,走进你的世界。

我去学与你有关的一切.。

4,我相信冥冥中有一种力量主宰一切,至少主导一切;我也相信有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有自己。

5,越长大才越发现不能靠自己的任性掌控的事好多,我期望自己是童话故事的编撰者,能把一切都重归于美好。

6,不要接受文字和别人的语言暗示,一切靠自己判断有利于右脑发展。

7,以为自己只要活成你的样子就能更靠近你一点.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罢了...。

8,人到中年,送给自己:1“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2学会去爱,去传播爱,3自尊,自立。

9,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己,我们只有不惜一切得努力才能慢慢向他靠近,才配得上这样的自己。

10,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11,爱情能改变一切,但不能成就一切,未来的幸福生活,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12,当你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也不要依靠任何人,振作起来,一切靠自己。

13,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缘也是靠自己,自己是个半吊子,哪里来的朋友。

14,不要期望他人对自己的亲爱,不要渴望世界对自己的善意,不要奢求命运的垂青,一切都要靠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
文/拈花折梅
这本书我花了两周读完。

作者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

她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

所谓群体性孤独,是作者认为的在新技术背景下的生活常态。

作者早期的电子宠物开始谈起,进而聊到了机器人、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探讨了技术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其中也不乏比较深刻的话题,比如人类与机器人的区别,人工智能发展对于人类的意义,应该拥抱技术还是应该怀有戒心,社交网络中人们的身份认同,等等。

不过我个人的感觉是,书中的案例十分丰富,但是比较零散而且稍显流于表面。

有些相似的案例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也似乎没有必要。

这使得阅读的体验有些单薄。

然而,本书还有有一些话题和观点能引起我的共鸣,还是值得一读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使用机器人照顾老人和儿童的问题上,作者认为机器人即便能表现出疼爱、友善等情绪,也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态度。

在机器人时代,也有着人类可以胜任而机器无法胜任的工作。

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境界,我认为人类总有独一无二之处,有机器无法胜任之处,这
是一种信仰。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从人类的角度看,我们就是特别的。

如果说人类有能力探讨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这类的话题,那这本身就说明人类的独特。

何止友善,机器人所谓自发的感情表达,哪一样不是人类的设计呢?或许未来,机器人真的可以自主产生情感,那可不可以说一种新物种的诞生呢?毕竟物种不一定局限于非机器的躯壳,到那时到另当别论了。

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区别与人类的本质原因就在于,它们由人类创造。

人类创造出人工智能时,智能的含义的就发生了变化;当计算机具有记忆时,记忆的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人类的各种特征,智能、情绪、记忆、思想、性格等等,其形成和发展都是贯穿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的,机器的这些类似特征都是获得性的,缺乏根基的,没有发展脉络的,也许这也是二者的一个本质区别。

社交网络也在无形当中改变了我们的性格、心理和习惯,这可算是老生常谈了。

不过每次提起,总有新的共鸣。

总的来说,互联网或者具体到社交网络,让人们变得更脆弱。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空间,作为现实生活的弥补。

在现实中短期无法实现和改变的,在新空间里可以迅速得到,这会磨灭我们的进取心和耐心。

更可怕和可悲的是,我们认为这就是规律和经验。

我们也可以做出承诺而不去履行,商议、约定、道歉甚至分手都可以在网上完成,这些好像都是例行公事,没有人情味可言,少了人情的躯壳必然变得脆弱。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漠吧。

网络的身份让我们更会伪装、更会演戏,人人都是老戏骨,互相配合又互相拆台。

这不仅让我们变得不真实,也变得自恋。

自恋不是爱自己,而是一种脆弱的个性,即需要源源不断的外界支持来进行自我确认。

我们的演出需要掌声。

想想看,你发个微博、朋友圈后,写个博客或者评论后,心里真的是静如止水吗?没有期待和焦虑吗?如果没有,你为什么要发呢?这种表演-期待-认可或者表演-焦虑-失望成为了日常的生活方式,人们参与其中而不自知。

作者总结说,尽管网络身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但是人们最终感觉唯一深思熟虑的东西只是自己投身网络的决定。

做完这个决定之后,人们开始在网络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了。

最后说说独处。

独处是自我状态的刷新和精力的恢复。

尤其对于内向者来说,独处尤为必要。

然而,孤独是失败的独处。

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独处就不是必要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安静让我门烦躁不安。

我就有。

独自一人在房间里,一定要弄出些声音来,比如开着电视或者视频,但是并不去看内容,只是作为背景声,该看书看书,该玩手机玩手机。

这不是出于恐惧或者无聊,就是想打破独处的局面。

作为内向者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回需要独处的那个我。

书中最后提到梭罗的《瓦尔登湖》,表面上看梭罗好像远离了人群和世事,其实他强调的不是放弃社交,而是进行有效的社交。

他在隐居湖畔期间,也不时地与好友约会交谈。

我们需要的不是放弃关系,而是重建或者发掘已经坍塌和埋没的关系。

这才是独处之道吧。

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推荐你选择性地阅读该书,只要有共鸣之处,即是收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