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1.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盛夏,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在干活,小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他们也都不闲着。
你看,在一个茂盛的桑树下,几个孩子正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刨坑,插苗,掩土,浇水。
别看他们年纪很小,却学得有模有样。
虽然在树阴下,但忙活的大半天,额头上全是汗珠,有几个孩子干脆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在忙活。
再看他们的小脸和身上,全都是泥巴,就像一只只脏兮兮的小花猫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起来,虽然天气寒冷,但仍然阻挡不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
他们来到院子里一看,铜盆里的水早已结成厚厚的冰。
他们把铜盆翻过来,扣在地上,再朝着盆地使劲敲击,哈哈!一块完整的冰块出来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找来一根麦管,对着冰块用力吹。
你看,他的腮帮子鼓得高高的,就像一只吹起的青蛙。
其他的小孩子一起喊:“加油!加油!加油!”哈哈!冰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穴。
于是,他们又找来一束彩丝,从空穴中穿过,再打上活结,提在手上。
一个晶莹透亮的冰制打击乐器就完成了!一个孩子提着,其他的孩子围在四周,不时地用小手在冰上打击着,就像立春时节大人们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一样。
虽然他们的小手都冻得红红的,可是再冷的冬天也冻不住孩童们的快乐!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傍晚,夕阳西下。
大人们都收工回家,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
放牛的孩子们也都陆陆续续骑着牛儿往家赶。
晚风轻轻地吹着,吹走了白天的炎热。
你看,走在最前面的这位小牧童,他侧身坐在牛背上,身子随着老牛的步伐轻轻晃荡,就连那一双小脚也不安分,一前一后仿佛在打着节拍。
他的手上拿着用脱空的树皮做成的笛子,使劲地吹着。
虽然听不出他吹奏的曲调,但清亮的笛声中,那份轻松和快乐也怎么也掩饰不住。
2.选做题: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三首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课堂笔记如下:第一首:《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诗歌描写的是作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景物包括群山、滔滔黄河水和县城的建筑等。
3. 诗歌尾声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感。
第二首:《静夜思》1.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2. 诗歌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时对故乡的思念。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深切而长久。
第三首:《悯农》1. 作者:唐代著名历史人物李绅2. 诗歌描写的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中的艰难困苦和富贵人们的冷漠。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命的尊重和对农业的重视。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简介和主要内容,老师还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
登鹳雀楼的描写堪称雄奇壮丽,将大自然的伟大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写,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辽阔和城市的孤独,还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和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静夜思是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抒情诗,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
李白通过连续并列的景物,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营造出静谧、感性的意境,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作者孤独、思乡的情感,引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悯农诗歌通过描写农民艰辛的劳动和富贵人物的冷漠,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残酷。
最后一句“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含深刻的道理,表明农民作为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的尊严和价值,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
古诗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境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价值意义。
读完这三首诗歌,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重视文学艺术的修养,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文及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以下是我准备的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用“√”画出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3.草满池塘水满陂。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近反义词词语解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近义词:回——反、和——与。
反义词:断——续、开——关、出——入、来——去、后——前、晴——阴、好——坏、空——满、淡——浓、无——有、来——去。
断拼音:duàn,部首:斤,笔画:11,繁体:断,五笔:ONRH。
释义: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
2、断绝;隔绝。
3、间断。
4、拦截。
5、戒除(烟酒)。
6、姓。
7、判断;决定。
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
组词:折断、断定、判断、武断、断言、妄断、臆断、诊断、垄断、拗断、隔断、独断。
词语解释:一、折断[ zhéduàn ]释义:因受力过大或过分弯曲而断裂,从树上折断下来的树枝。
二、断定[ duàn dìng ]释义:(动)对事物做出明确的结论或预断。
判断[ pàn duàn ]释义:(名)断定某些事物是否存在或有无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动)判断决定。
四、武断[ wǔduàn ]释义:(动)没有充分根据,只凭主观判断。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减jiǎn(减少)二、会写字及组词融(融化)(融合)(融通)燕(燕子)(乳燕)(燕窝)鸳(鸳鸯)(海鸳)(鸳凤)鸯(鸳鸯)(鸯锦)(鸯龟)惠(恩惠)(实惠)(优惠)崇(崇尚)(崇高)(崇拜)芦(芦苇)(芦柑)(芦荟)芽(发芽)(豆芽)(麦芽)梅(梅花)(杨梅)(腊梅)溪(小溪)(溪水)(溪谷)泛(广泛)(泛滥)(泛应)减(减少)(加减)(减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寒假预习知识点

3.《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天真稚气的小孩子“脱冰做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4.《村晚》一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草满池塘、山衔落日、牧童晚归的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重点诗句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默写)(1)“也"字说明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像大人一样热爱劳动。朗读时,要带着对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语调要轻快。(2)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顽皮可爱的小孩子们还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下种瓜。我感受到了农村小孩子的天真有趣。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1)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清晨,孩子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2)这两句诗中描写儿童动作的词语有“脱,穿”。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了农村初夏时节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农村儿童学种瓜的天真情趣,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 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 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 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 的语言不通,心可是一样。握手再 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 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给到上了,奶 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 都有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 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 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 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 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有稍有点儿羞涩,来给 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 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1.草原
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 老舍 • (1899年2月3日-1966 年8月24日),本名舒庆 春,字舍予,北京满族 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 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 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 1966年8月24日深夜, 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 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 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
理解词语
渲染 勾勒
鄂温克
中国画的一种说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用线条画出轮廓
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蓄牧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涯 天涯
边际 天边,大地与天相接的地方
•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 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 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 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 碧草话斜阳!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 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 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 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 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 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 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 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读这句话时应语气轻柔
•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 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 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 都可以。出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 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看 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 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 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时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 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 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 呼声,车声 ,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