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中医是怎样讲述魂魄的呢

中医是怎样讲述魂魄的呢?魂魄在中医里是没有迷信色彩的。
什么是魂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魂。
它是一种物质,其本质是精气。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气,而是精气的外在变化形式和功用。
《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它是如何变化的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它的表现是随着人体内的“神”而往来。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
”可见,“魂”是“魄”的属于阳的功能。
那么什么是“魄”呢?《说文》:“魄,阴神也。
”可见它是人体的阴神。
而由于“魂”是“魄”的属于阳的功能,而魂本身又是精气,《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所以我们认为“魂”应该是阳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魄则是阴神,是由人的精气(形)所化趋向于属于“阴”的功能的神。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
”其注:“形也,既生魄。
”其疏:“附形之灵为魄。
”《国语·晋语》:“魄,意之精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由此可见,作为人的“神”,属于阳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魂”,而属于“阴”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魄”。
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都是精气。
魂魄神三者的关系是:“神”是本体(本性,参见《中医文化随笔63·本性》),魂魄为功用,其中阳神为魂,阴神为魄。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魂魄不散,专意一神。
”也就是说,所谓守神,就是守住神的本体(本性),魂魄的功用也归于本体中。
中医认为魂魄藏于脏,《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
”其中“肝藏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大意是说,肝脏可以使人承受疲劳,藏魂。
同时认为“肺藏魄。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与自然密切结合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指四时言。
《淮南子·原道》高注:“孟春与孟秋合,仲春与仲秋合,季春与季秋合;孟夏与孟冬合,仲夏与仲冬合,季夏与季冬合:曰六合。
”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俞樾:“九窍是衍文。
九州即九窍,古谓窍为州。
”九窍,指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阴、后阴、五藏心、肝、脾、胃、肾、十二节,指十二关节: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股,左右共十二关节。
皆通乎天气自然之气。
其生五,沈祖绵:“春木肝、夏火心、秋金肺、冬水肾,皆由中五所生,故曰其生五。
五者,中央脾土也。
”其气三,沈祖绵:“天地人为三气。
《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旧注据三阴三阳释之,非是。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指天空。
张志聪:“天色深玄,故曰苍天。
”之气,清静则志意治平和,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俞樾:“传读为抟,聚也。
‘传精神’即抟精神。
”,服天气谓阳气运作。
“服”作“运转”解,见《荀子·宥坐》杨注。
“天气”即“阳气”。
而通神明阴阳变化。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孙鼎宜:“壅,肿也。
《释名》:‘肿,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
’壅、闭皆不通之名。
”肌肉,卫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减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当作“行”,则折寿而不彰。
“彰”与“章”通。
《匡谬正俗·六》:“古谓大木为章。
”引申“章”有长大之意。
这是说阳气不固,则人易致夭折,而不能生长壮大。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当作“是故阳阳因上而”。
上,轻清上浮卫外姚止庵:“阳气轻清上浮,善养之,则气自周密,足以卫固一身;不善养之,则寒暑湿气诸邪,乘之而入。
”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当作“连枢”。
“连枢”是说动转不灵,以喻志意不畅。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7

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陷脉为瘘。
流连肉腠,命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0。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日: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翻译√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
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
寒气深陷脉中,流连肉体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
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
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削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始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邪在人体内留滞日久,就会向内发展而造成进一步的病变。
如果造成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的情况,就是良医也不能治疗了。
所以说,阳气蓄积过多,也会使人病重以至死亡。
因为阳气蓄积过多,会造成气机壅阻,而气机壅阻,自然应当疏散并使之和顺;如果不赶快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是粗心大意,浅薄从事,就会使阳气衰败而致人死亡。
、人体的阳气,在白天主要发挥卫护肌表的作用。
内经讲义原文填空题

二、填空题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2.男子,,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
3.女子,, 二七而天癸竭,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4. 女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5.男子,,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6.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7.春三月,此谓发陈。
夏三月,此谓蕃秀8.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9.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10.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11.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12.《内经》以五音归五行,角音属木;宫音属土13.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14.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5.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1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17.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18.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9.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
20.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
21、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2.阴者,藏精而起焏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3.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4.阳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为绝25、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6.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27.28.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29.30.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31.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发泄,薄则通。
32. 33.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34. 35.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36. 37.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38.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1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130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1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104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中医学问答题库

中医学问答题库1、中医学有什么显著特点?答: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阴阳学说有哪些内容?答: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混长转化,自与平衡等方面。
3、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制定治则是什么?答:治则是补母深子。
4、相乘与相侮有何区别与联系?答:区别是:相乘是顺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克制太过,相侮是遍五行相克次序而出现反克。
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出现相化现象。
同样,在产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乘现象。
5、阴阳学说概话人体病理变化总纲是什么?答:中医学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纳。
6、阳盛则热,与阴虚则热有何不同?答:阳盛则热,“盛”指邪气盛,表现为实热证;阴虚则热,“虚”指阴虚,表现为虚热证;两者临床表现不同。
7、阴阳特征是什么?答:凡是运动、外向、上升、湿热、无形、明亮、兴奋均属于阳。
凡是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晦暗、有形均属于阴。
8、阴阳转化内在根据是什么?答:是阴阳互根互用,互藏互寓。
9、发生阴阳转化条件是什么?答:是“重”与“极”。
10、阴阳学说用于指导疾病治疗基本原则是什么?答;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深其有余,恢复阴阳相对平衡。
11、如何运用五行母子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答:是“补母”与“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2、如何用阴阳属性归纳药物性能?答: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
寒凉属阴,湿热属阳。
五味有辛、甘、酸、苦、咸五种。
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有升降浮沉作用趋向,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13、如何对中药五味进行五行归类?答: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七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14、什么说必为“君主之官”?答:主要是心藏神,能主官人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15、哪一脏称为“娇脏”?答:肺。
16、肺肋心行血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表现在一是全身三四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二是全身三四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
三是肺生成宗气,宗气贯通心脉而肋心行血。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2,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4,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5,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6,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7,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8,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人使煎厥。
9,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10,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1,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12,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4,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15,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16,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17,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天之阳与人之阳相应2.“其气三”,三的解读: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②湿燥寒三种阴气,风暑火三种阳气;③三阴为坤,三阳为乾,两者组成天地否、地天泰两卦。
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死,无阳,身体冰冷;人活,身体有热,阳气在。
故,温补阳气是人养生最重要任务之一。
怎么温补阳气呢?顺天德,接地气,重养生,节阴阳(阴平阳秘或阴阳平衡),不伤神,藏好魂,强体魄,静安心,去杂念(专精神),存大志,勤动脑,慕将来,有办法。
4.“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卫气)VS贼邪、邪气。
5.“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应改成:“失之则五脏伤,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虚,贼邪乘虚而入,壅(堵塞)肌肉之气,破坏肌肉这堵墙,继而卫气(士兵)自动溃散,接着九窍不通,五脏受伤。
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张介宾读此,悟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故十病九寒。
阳气学说体现在体温上,所以医生常测体温以了解阴阳失衡情况,现在新冠肺炎也测体温,也是该学说的应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而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驰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阳气在人体的地位、作用和生理病理时, 指出: “阳气者, 精则通神, 柔则养筋”。
历代注家对此多有注释和训诂,均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根据前人所云阳气之重要性, 后世将调补阳气、振奋阳气的治法,用于改善某些老年性顽固性疾病、中风病中出现的神志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经筋病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历代注家的注释和训诂
王冰注: “然阳气者, 内化精微养于神气, 外为柔软以固于筋”。
意思是阳气可以通过气化作用, 内化为精微来充养神气, 通过柔软四布的阳气来温养坚固筋腱。
张介宾注: “神之灵通变化, 阳气之精明也, 筋之运动便利, 阳气之柔和也”。
意思是神在于人是灵通变化的, 阳气可使其精明, 筋在于人是要运动便利的, 阳气可使之柔和。
张志聪注: “阳气者, 水谷之精也, 故先养于五脏之神。
柔者, 少阳初生之气也, 初出之微阳, 而荣养于筋, 是以少阳主筋也”。
意思是阳气是水谷的精华, 所以先养五脏之神, 柔阳是少阳初生的阳气, 是人体初发的微小的阳气, 之所以荣养于筋, 是因为少阳是主筋的。
高世栻注: “精, 精粹也。
柔, 柔和也。
上文烦劳精绝, 至目盲耳闭而神气散乱, 故曰: -阳气者, 精则养神. , 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
上文大怒气绝, 至血菀而伤筋, 故曰: 阳气者, 柔则养筋. , 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而筋无所养也”。
高氏互参前文, 把“精”释为精粹之阳, 把“柔”释为柔和之阳。
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教授认为: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是说明安静则阳气正常而神形皆治。
他认为,“精”字与“靖”字因同声假借, “靖字与“静”字因同义而假借, 因此精可训为静。
因“柔”义为安, 静义亦为安, 二者可互训。
王冰把阳气与神的关系, 用阳气内化精微的过程连接, 阳气与筋的关系以阳气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流动的、柔软的性状来说明, 讲的是阳气的状态与神和筋的关系; 张介宾用阳气能使神和筋的特性充分发挥, 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讲的仍然是阳气的状态与神和筋的关系; 张志聪则把阳气分为水谷化生的精微和少阳初生之气, 并与五脏之神和少阳所主之筋相联系。
所有的注家中只有张氏讲的是物质; 高世栻把阳气分为精粹的和柔和的两种, 精粹的负责养神, 柔和的负责养筋; 李今庸先生认为保持安静状态的人体的阳气能神形皆冶, 同样是讲阳气的状态与神、筋的关系。
综上所述,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意思有三: 一是阳气具有精和柔的状态; 二是阳气既可养神, 又可养筋; 三是精阳养神, 柔阳养筋。
2、临床应用
中风偏瘫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病候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与动作障碍有关的疾患。
根据"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理论,认为经筋拘挛责之阳气不足,失于养神柔筋。
故治疗应调补阳气为主,通过重点加强背部及腰骶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线的针灸治疗,振奋阳气,从根本上发挥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以改善中风病中出现的神志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经筋病症。
另外,有报道称对老年某些顽固性疾病, 采用振奋阳气之法进行治疗, 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