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服气法和食气法

合集下载

什么是道家的“辟谷”?

什么是道家的“辟谷”?

辟谷,又称避谷、去谷、断谷、绝谷、绝粒、休粮、清肠等,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去谷食气篇》,其中有“去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的叙述,意思是说辟谷者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表明至少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辟谷法流行。

秦以后,有关辟谷食饵和辟谷食饵方的描述与记载散见于各代中医学著作中,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开创了有关辟谷食饵养生的先河,特别是道教的兴起更加推动了辟谷术的发展,认为人体可以通过辟谷达到“不饥轻身,益寿延年”的目的,并创立独特的道教服食术。

有关道教服食方,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屡见于各种史籍。

古人是如何看待辟谷的呢?成书于汉代的礼仪论著《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这可能是辟谷术的最早理论根据。

晋代的道家、医学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称:“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说如果希望益寿延年的话,就要肠胃中清洁,没有粪便残渣。

辟谷术专著《庄周气诀解》中也有一段话:“其天下之人,不达其要者,但以味适口充腹饱胃,以养其性命,恐隔滋味而已;然其脏腑,长欲蒸心乱神,反资百疾,以至夭殂”,说明不懂得饮食养生的人过多地摄取食物,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甚至引起早亡。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人物,开始追求衣食住行方面的享受,喜欢吃那些“膏粱厚味”的食品,并纵酒为乐,损伤健康。

针对这种时弊,人们受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影响,称那些肥甘厚味食物为“烂肠之食”,而转向天然的植物类食品,并提出辟谷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辟谷真相:是“限食”而非“绝食”现代人通常以为,辟谷就是“绝食”,与现在流行的断食疗法如出一辙。

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误会。

办公室人员要服气、服从、服务

办公室人员要服气、服从、服务

办公室人员要服气、服从、服务服气才会服从,服从才会服务。

服气、服从、服务,可以说是办公室人员需要走过的一段心路历程。

服气。

服气是道家的一种吐纳术,又称“食气”“行气”,《论衡·道虚论》:“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

”“食气”时要心情平静,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吐纳导养。

后来,逐渐把服气一词演变成甘心信服的意思。

星云大师认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遇到欢喜的事是福气,不欢喜的事要服气。

一个集体,一个团队都有一个带头人,也可以叫着领导或领袖,唯其马首是瞻,没有甘心信服的态度,就不会有心悦诚服的服从。

当然服气要有前提条件,必须是正确的,没有个体利益的,是利他性的。

办公室人员一定要将服气作为底气,坚持服气就是福气。

把领导批评、同事误会作为很好的学习机会。

自己犯的错,不能犯第二次;别人犯的错,引以为戒。

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面对表扬,心态从容,谦虚清醒。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要知道,经验是花钱买不到的真经、批评是成长进步的阶梯,今天难咽的苦果撑开明天宽广的胸怀,不要赌气,更不要生气,服气才能赢得争气。

服从。

1938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党内“四个服从”的新理念,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服从,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个体服从有两种,一是在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二是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

社会生活要求每一个体服从基本规范,任何一个群体,不论其规模大小与层次高低,都要求其成员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完成其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实现群体目标并维护团结。

服从是办公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办公室是组织内的综合办事机构,是为一定的领导或领导集团服务的,因此必须服从单位领导的领导,按领导意图去处理各项工作。

把办公室的管理目标纳入组织的总体目标之内,紧紧地围绕组织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任何时候也不可超越自己的管理权限,违背组织的方针而自行其是。

道家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道家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道家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1. 引言1.1 什么是道家腹式呼吸道家腹式呼吸是一种古老的练功方法,起源于道家气功。

它通过调节呼吸,达到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

道家腹式呼吸注重以腹部为主导,用腹部的运动控制呼吸的深浅和频率,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内部气机的目的。

道家腹式呼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深长的腹式呼吸,使气息满足自然需求,使体内血气充足,从而调整体内生理平衡。

在进行道家腹式呼吸时,重点是要让呼吸自然而顺畅地进出体内,重心放在腹部的扩张和收缩上,让腹部在呼吸时自然地起伏起伏,从而达到调理气血的效果。

道家腹式呼吸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调理身体的方法,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练习,使呼吸更加深长而自然,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2. 正文2.1 腹式呼吸的好处腹式呼吸是一种深层呼吸方式,以腹部扩张和收缩为主要动作。

腹式呼吸有许多好处,包括但不限于:1. 降低压力和焦虑:腹式呼吸可以帮助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减少身体紧张和焦虑情绪。

通过缓慢深呼吸,可以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减轻压力感受。

2. 提高免疫功能:深度呼吸有助于改善氧气供应,增加氧气在血液中的含量,从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这有助于身体抵抗疾病和保持健康。

3. 促进消化:腹式呼吸可以刺激胃肠道的活动,促进消化和代谢。

通过帮助减轻压力和提高胃肠道血液循环,腹式呼吸有助于改善消化问题。

4. 提高气量和肺活量:深呼吸可以扩展肺部的容量,增加吸氧量,提高气量和肺活量。

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力和体能水平。

5. 改善睡眠质量:腹式呼吸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通过深呼吸练习,可以促进身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达到更好的休息效果。

腹式呼吸有着多种益处,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心理素质。

定期练习腹式呼吸,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调整和保养,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2 道家腹式呼吸的步骤1. 坐姿调整: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放松身体,保持直立而不僵硬的姿势。

道家行气导引术: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道家行气导引术: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道家行气导引术: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

导,指导气,引,指引动肢体,因此,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配合的一种健身治病的道教方术。

《抱朴子内篇·别旨》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这几乎是把所有的肢体活动都看成了导引。

不过,导引与一般的肢体活动还是有区别的,如《云笈七签》卷三十六《云鉴导引法》中就说:“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节。

”即是说,导引之时,首先精神上必须祥和,身体俯仰之时,也要不徐不疾,肢体伸曲时,也必须有节奏和节制。

道教素重导引功夫,意图借此益寿长生。

关于导引的作用,《云笈七签》卷三十六《玄鉴导引法》中说:“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炁。

……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益盛也。

”即是说,人通过导引,可以调和体内阴阳,促进消化,抗除外病的侵入,还可以使气血充盈,精神旺盛。

实践证明,导引术对于健身、疗病等,确实有积极的作用。

后世传行的八段锦、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与道教导引术有密切的联系。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说:常常用两手搓脸面,可以使人面有光泽,并不生皱纹。

这样坚持做五年,可以使面色如少女一样红润。

每次搓面的数目为十四次。

另外,睡觉醒来后,平心静气,端正坐立,先交叉两手,两手按于颈项,目视南上方,手与颈项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两者互相争持,这样做三四次,可以使人气脉流畅,邪气不入,避免疾病。

此外,还应屈曲、摇动身体,伸展四肢,并不断摇动,使关节活络,这样各做三次。

《服气精义论》则对导引的方法和意义有这样具体的介绍:人的肢体关节,本来就是用来运动的,人的经脉荣卫,是必须让它通畅和顺的。

闲居无事时,就应该行导引之法,所谓“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气血精神,是与人的生命一体并用来保护生命的。

人体内的经脉,是用来让气血运行的。

气的作用是勾通津血、强健筋骨、活络关窍的;卫气的作用是使肌肉温和、皮肤饱满、腠理肥实、呼吸开阖自如,通过导引,就可以让它们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道家文化中的六大呼吸方法

道家文化中的六大呼吸方法

道家文化中的六大呼吸方法1 介绍道家文化中有六大呼吸方法,这些方法在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提高,使其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健康,身心调理的需要。

它包括牡丹云深呼吸法、内息法、吸鞭术、偏颇呼吸法、举腿吐气法和开关心情法。

通过这些呼吸方法,促进气血循环,进而去调节身体的健康,缓解身体的疲劳,完成全身的放松。

2 牡丹云深呼吸法牡丹云深呼吸法,是一种古老的呼吸技巧,被称为“道家呼吸”。

据说牡丹云深呼吸法可以加强体内气血循环,促进血液流动,达到增强体质、活化神经末梢等功效。

它是一种无极真气深呼吸,将真气灌入全身,有助于放松肌肉和神经,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3 内息法内息法源于道家,是一种调节身心平衡的气功呼吸方法,可以通过静心而获得真气,静坐进入“太极涌明”的状态,开放气血循环,活化神经末梢,调节身心状态,增强体质。

此法不仅可运用以心为中心的集中注意力调控、安静状态的感知和感悟等技法,而且可以在内敛之境中滋养阴阳平衡,进而还原自身本质,从而可以达到放松身心,增强自身免疫力等效果。

4 吸鞭法吸鞭法是古老中国气功呼吸法之一,古老传说,当你受伤后常常采用这种法则可以使伤口时刻散发出微小的能量,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血液的流动,增强抗病能力等。

吸鞭法是一种以吸气、呼气、收放机械节奏为宗旨的技法,它可以促进呼吸系统稳定,调节心血管系统,防治肠胃疾病,缓解肌肉疲劳,促进体内元气循环,有助于强身健体。

5 偏颇呼吸法偏颇呼吸法也叫“八卦呼吸”。

它是按照两侧肺部分别膨胀、收缩的呼吸方式,意指将双肺部分从裤脚进行规整的深呼吸。

呼吸不同的部位,以及不同的深度,以及不同的时间,营造出一种具有“八卦”风格的恒定拍子。

偏颇呼吸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腹腔和肩颈和胯部肌肉的灵活性,排除肌肉收缩,增强腰部力量等作用。

6 举腿吐气法举腿吐气法的动作比较复杂,不仅要有大的动作,而且还要有四部,这四部是上腿、出气、下腿、吸气。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身体内的气血循环,从而加强身体的支撑力,增强聪明瞬间的敏捷,缓解背部疼痛,增强血液循环,助于缓解腹腔脊椎的收缩,达到顺畅气血的效果。

略谈道家呼吸法

略谈道家呼吸法

略谈道家呼吸法道家养生十分重视呼吸的锻炼。

道家典籍中记载了许许多多锻炼呼吸的方法。

这些方法如果加以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一、强调呼气类。

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侧重呼气,呼气时限要长于吸气。

其主要功能是起排浊祛邪作用,同时也能激发脏腑气机。

如'昙鸾法师服气法'的'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傍人闻气出入声'(说:'古之真人……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性命圭旨》释踵息时说,'常人呼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至人呼吸则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将以祖气相连',所以'踵者,真息深深之意'。

丹经中常常提到的胎息,也是一种柔长深呼吸,只不过是一种极微细、微细到若有若无的柔长呼吸。

《胎息铭》说的'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便是这种呼吸的描述。

炼胎息,不仅要掌握呼吸柔长的要领,还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只有做到神气相抱,才能神闭气静,妙生胎息。

六、强调呼吸结合意念存想类。

特点是在深吸气或深呼气或闭气、咽气时,结合进行明显的意念存想活动。

其主要功能是,将意念存想和呼吸运动时吸气肌、膈肌、腹肌活动所产生的动觉、力度以及震动波统一起来,对机体的重要气穴和经脉进行激惹和揉荡,进而引发内气并促使内气循经运行。

这类呼吸法同上述各类实际上是交叉的,如深吸气结合意念存想,便是属于强调吸气一类,余同。

但这类呼吸法同单纯的深吸气、深呼气等,在作功方式上有明显区别,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另归一类。

呼吸结合意念存想有几种情况:深吸气结合意念存想的,如《太上老君养生诀》:'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

'吸气和呼气均结合意念存想的,如《神仙食气金柜妙录》记述的'京黑先生睡功行气法',要求呼吸自然、柔和,随着吸气和呼气,'觉气如云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旧疾皆散'。

「紫宸道」道教养生秘术——服气术

「紫宸道」道教养生秘术——服气术

「紫宸道」道教养生秘术——服气术1.行气法《养性延命录》所载行气法为: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日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

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凡人极者,则多嘘呬。

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

嘘呬者,长息之心也。

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

若天露恶风,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

这个行气法的吐气方式在治疗疾病方面是非常经典的,发展到后来又专门独立为行气六字诀,在辅助治疗五脏疾病方面很有效果。

2.上清气秘法此法载于《太上养生胎息气经》,功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选择安静的时间调身以集中心念。

其法说:“常以夜半子时寅时起,正衣冠以金梁叩玉英,调华池,漱醴泉及灵液。

”这是一种叩齿咽液以集神的方法。

第二,集中意念以导引气液。

其法说:将醴泉与灵液(指口中津)'缩鼻还之上至头,下引人口中,变为玉泉,引气至于舌根,咽而送之,令喉中鸣腹中鸣,引气人丹田,如儿声能啼。

”第三,运用想象力,服食各方之气液。

其法说:“东方青牙(青牙者肝),服食青牙,引以朝华(朝华上齿根也),以舌表舐漱而咽之;南方朱丹(朱丹者心),服食朱丹,饮以丹池(丹池者下齿根),以舌表搅齿根漱而咽之西方明石(明石者肺),服食明石,饮以灵液(灵液者唇里津),以舌搅齿七匝,漱而咽之;北方玄滋(玄滋者肾),服食玄滋,饮以玉饴(玉饴者舌),以鼻导引元气人口呼吸而咽之中央戊己,昂昂大山(太山者守精也),服食精气饮以醴泉。

”此段功法表达了修炼者这样一种心理愿望,即想通过意念力而将东西南北中各方之气吸人口中,混合口中特定之处的津液,咽以滋补相应的脏器。

这是天人一体思想的运用,它的实质是通过意念力的集中与增强来改善和加强脏器之功能,现代气功中亦有类似的修炼功法。

以上三点表明,上清气秘法的核心是心念的集中和意念的运用,在方法上有不少合理之处。

服气辟谷,道家治疗糖尿病的良方

服气辟谷,道家治疗糖尿病的良方

服气辟谷,道家治疗糖尿病的良方张子龙摘要:《服气辟谷在糖尿病康复中的应用》作者张子龙,系湖南省湘潭市道教协会秘书长,湘潭市东岳庙主持。

张子龙先生认为:糖尿病是由於房事不节和过食甘肥厚味造成的,站在东方道医养生的高度来考量,战胜糖尿病要以道家养生为主,从节制房事和饮食等道德方面下功夫,通过服气辟谷,净化身心,达到排毒祛邪,引动肾间真气元阳扶正,激发人体潜能,修复细胞、肌肉功能,唤醒神经并激活胰腺胰岛的分泌功能,促进胰岛素的产生,从而使糖尿病患者彻底走向健康。

辟谷排毒,补肾养元,禅修养心,合理膳食,是糖尿病快速、彻底康复的捷径。

辟谷,是中国道教特有的一种修炼法门,与导引、服气、炼丹等并称于世。

辟谷修炼的层次较高,对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开慧长功、激发内在潜能都有相当好的效果,因而受到古今一些修炼名家的重视。

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会阻碍成仙。

《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却还婴?”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辟谷又称却谷、绝谷、绝粒、休粮、清肠,西方称断食,即不吃五谷饭食之意,但并不是不吃任何东西,更不是绝食或不饮不食。

明白这一点,可以打消许多人对辟谷的恐惧,消除其心理负担。

辟谷是自然界所以得以繁衍、更新、康复的准则。

动物界中,不论大、小型动物,倘若病了,并非径自送往动物医院,而是自己寻找一静谧处所,借着全然地放松、休息、不吃不喝的方法,克服病痛从而达到痊愈康复,此乃动物界的断食;植物界随四时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地得以生生不息,其关键乃是循着周期性的冬藏、冬眠,得以孕育万物,此乃植物界的断食;唯独自视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挟科技文明过度之泛滥,不眠不休,率意而为,愈来愈远离自然的法则。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污染,糖尿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已是继心血管病和癌症后又一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服气法
2013-06-14 陈禾塬阅 5919 转 149
服气法是一种内丹静功修炼方法,并于辟谷中使用,主要通过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结合存想以充实内气。

本法与“食气法”、“胎息法”等同属一源之分化。

唐代前后,道家服气法颇为盛行,各种形式的服气法争奇斗艳,如“张果报气法”,“李奉时服气法”,“王说山人服气法”,“昙鸾服气法,“君房服气法”,“茅山贤者服气法”,等等。

功法:
(一)无论何时何地,行、住、坐、卧之际,凡空腹之时,皆可服气。

(二)服气前,须摒除杂念,凝神一志,闭口合齿、以鼻引气,同时放松两肋及小腹,使其自然充满。

(三)等气液满口时,即以意向下吞咽;如吞食物般,头后仰,颊肌收缩,气液存于两肾,气存于胃肠,如出现肠鸣,是气液已下行之征。

每次连咽3—5咽,每隔2小时许可再咽之。

服气日久,气存元海;当有病患之时,即可运无海之气,以之攻疾。

食气法是一种以吸为主的吐纳锻炼方法,即通过吸纳自然界之清气,同时自然地减少饮食的摄取量,籍以达到辟除邪秽、强壮延年的目的。

因此,在秦汉古籍中也将此法称为“食气却谷”法。

食气法是道家辟谷服气的重要修炼术,《庄子》、《韩非子》等文献中,就有关于“食气却谷”方法的记载。

自然界龟、鹤、蛇、鹿等动物之所以长寿,在于其“食少而服气”,故《却谷食气》篇中有“深息以为寿”的说法。

自战国以迄明清,食气却谷之法沿袭不衰。

功法:
(一)修炼者可于夜半子时、清晨初寤及空腹之时,择取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修习食气法。

(二)修炼者站立坐卧随意,修炼时静心凝神,掘除杂念,待心静气和,即呼修行。

先闭口,以鼻缓缓引气,待吸满后将口中清气如吞咽状咽入腹中;随后想象体内秽浊之气,待吸满后将口中清气如吞咽状咽入腹中;随后想象体内秽浊之气随吐而上出于喉中;待吐气已极则闭口,再行引气吞咽之法。

如此吐纳一次,称之为“一咽”。

(三)初练者每日应不少于百咽,熟练后可增益其数。

在练习食气法的同时,应适当减少食物的摄入量。

一般在修习10天后,可使摄食量明显减少,而精神却较往日更为饱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