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

合集下载

梁启超

梁启超

5.主要思想
• 诗歌文学 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 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 “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所以提出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 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梁启超以他 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 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 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 (亦称“新民体”)。
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 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 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 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 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 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尽管如此, 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 多的支持。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 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 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 称帝者必亡。
• 书法艺术 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 宗汉魏六朝碑刻。
• 赋税思想
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 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 “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 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 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 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 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 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 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 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 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 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 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 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 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 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 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 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梁启超小学知识点

梁启超小学知识点

梁启超小学知识点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宜非,号借庐,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涉猎广泛,对于教育事业的推动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小学知识点涵盖了他的主要思想和理念。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梁启超小学知识点。

第一步:梁启超的生平梁启超于1873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早年展示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涉猎西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梁启超曾经担任过教育家、政治家、报纸编辑等多个职务,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主张“教育兴国”,认为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基石。

梁启超提倡普及教育,主张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机会,无论男女、贫富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他追求的是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来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第三步:梁启超的社会改革思想梁启超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他主张推行科学和民主的制度,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借助科学的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强盛。

梁启超主张民主政治,主张人民的参与和自由表达,以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第四步:梁启超的文化思想梁启超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

但他同时也主张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进行文化的创新和改革。

他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主张人人都应该有权利接触和学习各种文化,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梁启超小学知识点包括了他的生平、教育思想、社会改革思想和文化思想。

他主张普及教育,推行科学和民主的制度,保护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

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 第四个阶段是从1918年到1929年。1918年
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到欧洲游历,了解 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 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 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 界”。在这之后他到清华大学研究院从事 学术研究,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29年1 月19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病逝。
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 史学家、文学家。曾有人评价梁启超为中 国历史上的第一奇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人物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今天我们就 一同走近梁启超。
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 东新会人,笔名有饮冰室主人、哀时客、 少年中国之少年、中国之新民等,是清末 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梁 启超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梁启超的一生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追随
时代进步的需要。从清末维新倡导变法,到民国 从政维护共和,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他对于中 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政治革命都作出了重要贡 献。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 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 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 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 新阶段。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三个阶段
•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
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 文中。在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 “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 情的通与塞。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 他指出,“中国受辱数十年”,就是因为上下不通,内外 不通。要改变这种状况,开设报馆是最好的方法。同时, 梁启超对怎样才能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还提出四条 要求,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 搜交涉要案”和“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只有这样,国家 才能“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梁 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 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梁启超(1873-1929),字如是,号静思居士,江苏镇江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也是维新派代表之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特点以及家庭对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一、梁启超家庭背景梁启超的父亲梁绳武是江苏省的乡绅,是一位秉持儒家思想的士人。

梁启超的母亲方细蒙则来自一个文化世家,她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家中也有着相当的学术氛围。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梁启超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父母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他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自由思想,使得梁启超在他的一生中都能够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

二、家庭成员特点在梁启超的家庭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物。

除了梁启超父母的激励之外,他的三位兄长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哥梁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进步人士,他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是梁启超的榜样和启蒙老师。

二哥梁铎和三哥梁铨,同样是积极投身社会运动的先驱,对于梁启超的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

他们共同的追求,为梁启超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三、家庭对他的影响梁启超的家庭对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他的事业选择上。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很多人选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

然而,梁启超的家庭鼓励他追求真理、勇于改革,这使得他选择了投身维新事业。

梁启超在他的一生中积极倡导科学思想、民主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起来,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特点以及家庭对他的影响,皆是构成梁启超杰出人格的重要因素。

他的家庭秉持着进取的精神,注重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为他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品格,也为他在维新运动中的付出提供了坚实支持。

他以自己的努力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梁启超的家庭与时代相互映衬,展示出了一个智慧、勇敢、真诚的家庭形象。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复初,祖籍广东番禺(今属广州),清末民初杰出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伟人之一、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丰富的事迹和贡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894年他考入北京的京师大学堂,由于学习优秀,获得了一系列奖学金和荣誉称号。

在大学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启迪,并开始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此后成为了中国早期的维新主义者。

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后,梁启超积极支持变法,并为之撰写文章辩护,他将变法看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全面,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变法失败后,他陷入了长期的失望和思索之中。

梁启超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还是国家独立运动的重要倡导者。

他声援慈禧太后废黜皇帝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国家独立,中国才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梁启超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应当适应时代的原则,主张培养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反对僵化教育体制的存在。

他倡导新式教育,主张推行科学教育和实践教育,并积极推动了新式学校与大学的建设。

在学术领域,梁启超被誉为“学术教父”,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主持编写了《中国通史》,被称为“中国学术的百科全书”,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他还创建了“国学运动”,提倡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后来的国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梁启超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社会科学思想的新局面。

他主张“变法兴制度”,强调制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堪称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他还提出了“君主立宪论”,主张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佳道路,为后来的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梁启超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在这一时期积极争取政治民主化,倡导个人自由和平等,主张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结合。

梁启超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节选)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 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 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 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 雄于地球。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 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 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 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 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 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 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 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 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时人合称 “康梁”。
梁启超,曾用笔名饮冰子、饮冰室主人
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计 148卷,1000余万字。著作还有包括影
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纪念学校
1989年秋,在梁启超先生的故乡--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建成了梁启超
纪念中学。该校 2008年3月获 “广 东省一级学校”称号。
梁启超纪念学校
梁启超纪念学校
梁启超先生的铜像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有多处,分别位于北
京、天津、新会等地。
梁启超北京故居
梁启超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北新桥地区,在 东直门南小街以西。 梁启超故居杂乱不堪 一个院子住了60户人家

梁启超天津故居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 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梁启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

- 他出生在广东省,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梁启超是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民主、科学和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成就
- 梁启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和哲学著作,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现代思想。

- 他对教育改革、政治制度和社会进步等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 梁启超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革命活动和政治参与
- 梁启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为实现民主和自由而努力。

- 他参与了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策划者之一。

- 梁启超还曾积极参与过国民党的组织工作,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与影响
-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精华。

- 他提出了"中国之命运在于教育"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 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结论
-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参与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 通过翻译西方思想和参与革命活动,梁启超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进步。

- 我们应当铭记梁启超的贡献,继续探索和借鉴他的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国学大师梁启超:真情真情真君子

国学大师梁启超:真情真情真君子

国学大师梁启超:真情真情真君子人物春秋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加,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运动领袖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实秋先生评价梁启超时曾说:”梁(启超)先生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国学大师梁启超:岭南奇才梁启超自幼聪明绝项,四五岁就读完了《四书》和《诗经》.9 岁时,便能作千言的文章;12岁就中了秀才,17岁中举人,被乡人称作”岭南奇才”.有一次,梁启超到三江东胜街书铺买书,选好一本书后,与店主议价,店主分文不愿减,梁启超说:'我买不买这本书无什么相干,反正我已看完了,已能从头到尾背诵出来.'店主以为他吹牛, 便随手翻开书中的一页说:”你能背出这一页,我便将此书送给你.'结果他一字不漏地背出.店主亦守信,将该书送给了他. 梁启超博闻强识,读书极杂,知者甚多.一次宴会上,胡适说:中国古诗很多,诗人都吃肉,就是没有人写过猪.这个牲畜没有人作过诗.'梁启超马上反驳:'不见得,清朝乾隆就写过’夕阳芳草见游猪’的句子.'乾隆一生诗作无数,佳作甚少,鲜有人读,由此可见梁启超读书之杂. 梁启超学识驳杂,藏书多. 他的藏书多达3470种,4万多册.他潜心研究图书文献学,支持图书馆事业.逝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将所有藏书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梁启超一生勤奋,着述繁多,多种着述达1400万字,每年平均写作39万字.这些着作,是他近 36年的政治活动之余写出来的, 足见其勤奋.他的《饮冰室合集》共148卷,曾经产生”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的社会影响. 最是难得真性情康梁一起变法,曾亲如兄弟,但康梁的性情又差别很大,康有闫桂萍为多少有些趋炎附势,喜欢到处捧场,梁启超则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军阀吴佩孚过50岁大寿,给康梁都发了请帖,梁启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拒不捧场;康有为不仅亲往捧场祝寿,而且绞尽脑汁,送上贺联:”百岁功名才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极尽吹捧之能事.虽得了吴佩孚的欢心,被敬为座上宾,却为时人轻之,梁启超也羞于与康为伍. 梁启超曾是康有为的学生,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嘉现史逮景日鹜塞库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己.” 梁启超的真性情,还表现在他在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上的那一番”不近人情”的讲话中. 徐,陆敬他是名人泰斗,请他主持婚礼,没想到他劈头盖脸竟是番教训: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做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要尽妇道之职• 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 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一语既出,满座皆惊.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后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刨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试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 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不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成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三拒红颜知己梁启超在美国檀香山演讲,何惠珍为其担任翻译,两人协作默契,珠联壁合.演讲活动盛况空前,何惠珍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暗生情愫,活动过后即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今生今世,我之心唯有先生了……” 参现兜晨不行,我家中已经有了妻子了.'梁启超严厉地回拒了 . 被遭拒绝,何惠珍并不气馁.为博取梁启超的好感,何惠珍动员父亲为康,梁保皇之事捐了一笔款,并托人设宴向梁启超交接捐款事宜•席间,梁启超又次见到了何惠珍•这次,何惠珍提出了一个让梁启超心惊的要求:我情愿嫁给梁先生做小I” 晚上,梁启超回到寓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何惠珍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她做出这样的决定,其痴情实在令人感动.可是他和妻子李惠仙这些年来一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怎能让妻子伤心?于是,他提笔为何惠珍写了一首诗:'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浏阳指谭嗣同).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总慧的何惠珍马上明白了梁启超的意思.1924年9月,李惠仙因病逝世•他悲痛万分,立誓不再续弦.痴心不改的何惠珍听闻消息,急忙找到梁启超,一面劝慰其节哀,一面寻机重续秦晋•没想到,梁启超以”年迈不想再婚”为由,第三次婉拒了她•纸电报点燃”五四运动”1918年11月I4日,北洋政府宣布,全国放假3天.这一天, 人们在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次成为战胜国.12月初,梁启超筹借了 10万元经费,挑选了一批各有所长的专家,组成一个民间代表团,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巴黎和会正式开幕.会上,战胜国日本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遭到中方代表顾维钧的严词反对. 场外,梁启超作为民间代表进行了频繁的游说活动,发挥了出席和会的中国外交代表所起不到的作用.他写下《世界和平与中国》一文,并翻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散发,宣传中国的要求,驳斥日本占据山东的借口• 由于日本早在和会召开前就与协约国各方达成了秘密共识,梁启超打听到和会条约的内容,并且得知部分中国代表已准备在条约上签字•他赶紧致电国内好友林长民(林徽因父亲)告知他巴黎和会的详情.林长民4月30日接到梁启超电报,5月1日就写成《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刊登在《晨报》上,他在文中惊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林长民文稿被披露的第二天,北京大学的墙报就贴出了十三院校学生代表召集紧急会议的通告.5月4日下午13时,北京大学等14个学校的5000多名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由此爆发了 . 清华国学院教授梁启超在清华任教时,每周三讲授《儒家哲学》•讲课时,他让学生周传儒负责记录他讲课的内容.一次,一名学生制作灯谜则,曰:'梁任公先生每周讲哲学,打一人名.大家都猜不着,最后这位学生揭开谜底,原来是”周传儒”众人哄笑.1914年11月初,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说,他在演说中引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们,希望他们能够”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砥柱”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校训,沿用至今.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
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下面就由为你介绍国学大师梁启超,欢迎阅读!!!
国学大师梁启超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
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国学大师梁启超主要成就改良思想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

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

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

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

”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

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

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

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
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

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复归传统
民国七年(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与蒋百里、张君劢等人前往欧洲。

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

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

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

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

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他由此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梁启超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忌恨与反对,而且也有力地说明,在近代中国,找不到出路的改良主义者,在时代浪潮的冲击和对社会现实的迷惘中,只能回转身来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赋税思想
梁启超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

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

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
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

”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

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

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国学大师梁启超历史评价谭嗣同说:不有生者,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康梁就去图将来了。

结果都是反对革命的保皇派,不过总体来说还是进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