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故事简介范文.doc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伟人事迹【篇1】【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
【关于梁启超的学术贡献】新史学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
继此,他又撰写了一系列论著,构建其资产阶级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如《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观及其突出贡献,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接连发表震动一时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史学主张。
目录学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光绪二十二年(18)成书。
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
梁启超错割右肾的故事

梁启超错割右肾的故事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今天我听老师讲了一个超级神奇的故事呢!老师说:“同学们呀,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梁启超错割右肾的事儿。
”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梁启超。
有一天,梁启超觉得身体很不舒服,就去看医生啦。
医生检查完后说他的右肾有问题,得做手术割掉。
哎呀呀,那时候的医学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呀!
梁启超就躺在手术台上,心里肯定特别紧张呢。
医生们忙前忙后的,准备给他做手术。
手术做完啦,可是呢,后来发现好像割错肾啦!哎呀,这可怎么办呀!梁启超得多难受呀!他可是个大名人呢!
同学们都惊呆了,纷纷说:“哎呀,怎么会这样呀!”“那梁启超后来怎么样啦?”老师接着说,梁启超虽然遭遇了这样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很坚强呢,没有一直抱怨。
这就好像我们平时遇到困难一样呀,不能总是哭哭啼啼的,要勇敢面对呢!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觉得梁启超好厉害呀!虽然遇到这么倒霉的事情,可还是那么坚强。
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呀,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个小勇士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可不能轻易就被打败啦!这就是梁启超错割右肾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呀!。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观田,号忠爱,是清末民初的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均有卓越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个性鲜明、极具争议的名人。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
故事一:梁启超喜欢说“南辕北辙”梁启超在史学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经常运用“南辕北辙”来形容历史的变化和沧桑。
这个成语意为“车辕向南,车轮却朝北”,形容车轮的转向与车辕的移动相反。
梁启超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历史上的矛盾和变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据说在一次演讲中,梁启超使用了这个成语时,他像个驯马师一样拿着马鞭,手舞足蹈地解释这个成语,并配以精彩的说教,令在场的观众非常喜欢。
故事二:与陈独秀的争论梁启超与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许多分歧。
据传,在一次辩论中,陈独秀批评梁启超的思想过于保守,不利于中国革命。
梁启超则回应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正是由于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次争论被后人称为“梁陈之争”,也是当时知名的辩论之一。
故事三:梁启超的“乞丐智慧”梁启超曾亲身经历过与乞丐的一次交往,这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有一天,梁启超路过一位蓬头垢面的乞丐,他停下来与乞丐聊天。
乞丐自豪地说,他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学生,但不幸家道中落。
他告诉梁启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轻易掌握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会满足,学会享受简单的快乐。
”这种乞丐的智慧启发了梁启超,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故事四:梁启超和他的“混沌冬瓜”梁启超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据说有一次,他种了一片冬瓜地。
由于冬瓜的花色形状各异,梁启超斤斤计较起来,觉得非常烦恼。
于是,他决定将这些长得与众不同的冬瓜割掉,只留下整齐的。
结果,割掉的冬瓜却是最好吃的,非常甜美可口。
梁启超意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不能仅仅按照传统观念去评判,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创新。
梁启超的故事

精心整理梁启超的故事两次被“掌掴”梁启超任主笔,他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一系列宣传维新变法和民权思想的论文,一时风靡海内,广受欢迎。
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
回、,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张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慷慨应对张之洞考问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
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
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
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
”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
梁启超传

梁启超传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首(其余三人为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参考《梁启超传》吴其昌1.早年事迹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1884年中秀才。
1889年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师。
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后主笔于《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协助康有为创办“强学会”。
并担任广学会总干事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中文秘书。
1896年离京抵沪,与黄遵宪等筹办《时务报》,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
撰写《变法通义》等书并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影响巨大。
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开民智、伸民权。
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皇帝于7月3日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授六品卿衔,令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
2.海外流亡:1898年10月16日梁启超抵达日本东京;康、梁抵日后不久,孙中山等即想与之建立联系,但遭康有为拒绝;12月23日,梁启超在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出版;该年冬,梁启超撰写《戊戌政变记》,陆续刊登在《清议报》上。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后,孙中山等多次与梁启超接触,商谈两党合作;12月31日,梁启超离开日本抵达檀香山。
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严拿康、梁;梁启超忙于保皇会与勤王起义事宜;其间,与他的英文翻译何蕙珍女士产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恋”;4、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迅速发展,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决定联合出兵,6月清政府与各国宣战;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7、8月间唐才常策划、发动自立军起义,梁启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国;自立军起义事败,梁启超经香港前往新加坡与康有为会面,后应澳大利亚保皇会邀请前往澳大利亚;1901年春,梁启超再到日本;著《南海康先生传》;开办广智书局;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

关于梁启超的有趣的名人故事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牧之,号颐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才智和品质。
下面将为你归纳整理几个有趣的梁启超的名人故事。
故事一:赴京参加乡试梁启超年少时,凭借其聪明才智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有一次,年逾七旬的梁启超的祖母突然生病危急,梁启超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日夜守在祖母的身旁,照料她的生活。
就在这时,梁启超得知他进京参加乡试的通知已经到达,这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试,可以让他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学府学习。
然而,由于祖母病情危急,他面临着进京参试和照顾祖母的两难选择。
梁启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留下来照顾祖母。
他知道参加乡试是他一生的机会,但他将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爱置于自身发展之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梁启超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敬爱之情。
故事二:斗法洪宪梁启超在27岁时闯入了政治舞台,成为了公众的瞩目焦点。
他经常与其他政治家展开激烈的辩论与斗争。
故事中,梁启超与当时的政治家洪宪之间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辩论开始时,洪宪声势汹汹,准备一举击败梁启超。
然而,梁启超却调侃道:“洪宪先生,你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但你却不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政治家。
”这番话一出,全场哗然。
洪宪气愤地反驳道:“你说的是什么废话?你有什么理由说我不是最伟大的政治家?”梁启超冷静地回答道:“因为最伟大的政治家应该在经济学方面看得更清晰,而你对经济学的看法是如此的狭隘和错误。
”这个故事展示了梁启超出色的辩论技巧和对时事的深刻理解。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成功地引起了全场的关注,并取得了胜利。
故事三:友善的处世之道梁启超在人际关系和交际方面备受赞誉。
他以友善和善解人意而闻名,与人相处时总是保持礼貌和谦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梁启超的人际交往的故事。
有一次,梁启超去拜访一位文化名人。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_初中作文素材_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青年时期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梁启超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梁启超人物简介1.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
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
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
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
2.戊戌变法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
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中华历代名人故事-梁启超的故事

中华历代名人故事-梁启超的故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中华历代名人故事-梁启超的故事。
梁启超充当“枪手”为了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风潮,1905年9月,清政府专门派载泽、端方等人为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到东西洋各国考察立宪政体是否适合于中国,要求他们考察完了交出有见解的考察报告和奏议。
可是,载泽、端方等人是些不学无术的庸碌官僚。
他们愿意出国,因为出国可以体味异国情趣,游山玩水;他们也害怕出国,因为出国有艰巨的考察任务,尤其使他们怵头的是要写考察报告和奏议。
载泽等人根本就不懂究政法理,其随从参赞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难写出有分量的考察报告和奏议来。
怎么办呢?这伙人正点子不多,歪点子不少。
他们打算在海外寻觅既了解西学,又通晓宪政的人,替他们撰拟各项考察报告、奏议等,即寻找充当考政大臣的“枪手”。
壮志未酬的梁启超,虽然遭清政府的通缉而避居国外,但他变法维新的思想一天也没有泯灭。
此时,他得知清政府的考政大臣要在海外寻觅“枪手”,觉得这是个宣传自己主张,倡导变法的好机会。
于是,他通过多种途径同考政大臣们秘密地建立起了联系,自愿担当起为他们撰拟各种奏疏的“枪手”。
考政大臣们对梁启超是知道的:梁有思想有观点,也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考政大臣们虽然知道清政府还在通缉梁,但由于他们自己无能,写不出朝廷需要的考察报告和各种奏议,也只好让梁充当“枪手”。
梁启超得到了考政大臣们的默许后,就积极行动起来。
据梁启超说,他在1905年秋冬之际,为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们起草考察报告和各种奏折多达20余万言。
梁利用撰拟考察报告的机会,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完全融进了报告之中。
他在考察报告中,以海外各国的事例阐述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好处;在各种奏折中,他又借考政大臣们之口,奏请清廷早日实行君主立宪制,奏请赦免戊戌维新派等政治犯,请定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词大全】
梁(启超)先生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收集了关于梁启超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梁启超三拒红颜
国学大师梁启超自小聪明,17岁参加乡试,成了举人。
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
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参与维新变法的梁启超,由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然而,好景不长,百日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
第二年秋天,梁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不久,28岁的梁启超应康有为之召,前去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事宜,在那里邂逅了美丽大方的何惠珍。
当时,梁启超在檀香山演讲,何惠珍为其担任翻译,两人配合默契,演讲活动盛况空前。
此时,何惠珍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暗生情愫,活动过后,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今生今世,我之心惟有先生……”
“不行,我家中已经有妻子了。
”梁启超明确地拒绝了她。
初遭拒绝,何惠珍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为梁启超的忠贞感到快慰。
事后,为博取梁启超的好感,她动员父亲为康、梁保皇之事捐了一笔款,并托人设宴向梁启超交接捐款事宜。
席间,梁启超又一次见到何惠珍。
这次,何惠珍提出一个让梁启超心惊的要求:“我情愿下嫁梁先生做小。
”
晚上,回到寓所的梁启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何惠珍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她作出这样的决定,其痴情实在令人感动。
他们在事业上,确实可以相互扶持,可是,他和妻子李惠仙这些年来一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怎能让妻子伤心?为此,他异常苦闷。
于是,他连夜给身在日本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梁启超心想,妻子接信后,定会生出一些醋意来,大骂他一顿,这样,他发热的头脑也好冷静一下。
很快,妻子回信了。
梁启超打开信后,愣住了,妻子给他寄来了《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竟然乐意成全他的婚事。
李惠仙说:“我远在日本,不能照顾,先生身边若有个情投意合的何小姐照顾,岂不更好?”
梁启超在妻子的宽容面前惭愧万分,将妻子的信转给何惠珍。
何惠珍一看,欣喜地笑了,说道:“惠仙姐贤德,我就向她学习,我们就做先生身边的娥皇、女英吧。
”
梁启超却提笔为何惠珍写了一首诗:“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浏阳”指谭嗣同)。
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
”聪慧的何惠珍马上明白了梁启超的意思,她眼泪汪汪地拿着梁启超赠给她的一张自题诗词的小像,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梁启超。
“惠珍是一位多才多情的好女子,可惜……”梁启超叹了一口气,把何惠珍亲手织的一把
小扇寄给妻子,让其代为保管。
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想得到惠珍的帮助,驰骋世界,但理想与现实的条件,又万万不能……”
1924年9月,李惠仙因病逝世,梁启超身边少了一个理解、支持他的人,顿感悲痛万分。
痴心不改的何惠珍,听到李惠仙病逝的消息,急忙找到梁启超,一面劝慰其节哀,一面寻机重续秦晋。
没想到,梁启超以“年迈不想再婚”为由,第三次婉拒了她。
何惠珍心有不甘,多次上门,梁启超都避而不见,万般无奈的何惠珍只好挥泪告别……
梁实秋先生评价梁启超时曾说,梁(启超)先生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梁启超小时候的故事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
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
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
“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
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
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
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
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
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
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
”“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
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
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
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
“启超,你过来。
”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
”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
”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
客人哈哈大笑。
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
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
”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
”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
”
“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
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
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
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
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
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
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
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
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
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
”这就是梁启超11岁时写的《登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