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摘要: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为了在其中的大巴山前缘与川东褶皱带交汇的地方进行油田勘探,我们专业人员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通过各层构造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构造的演化史等构造形成的作用分析,以及川东地区各构造层的表现特征的各不相同,对川东北地区的地层结构尽行分析,以及深一层的探讨。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地层构造特征一、川东北地区地域背景大巴山前缘和川东高陡构造带的北端就是川北地区,并且南大巴山向西南突出的弧状冲断构造带与川东褶皱带的交汇地点,在这样的构造下它为罗家寨,金珠坪构造,铁山坡构造形成了一个该地区所特有的三角地带。
在晋宁运动中,川东北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基底,前震旦纪地址发展史由川东地区的构造形成已经终结,由此进入地台发育阶段。
二、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特征1.中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它们的构造规模大、断裂的数量特别到,同时在构造两翼带有着发育倾轴逆断层,它的作用是控制着主体构造的形态,同时隆起幅度以及它的宽缓程度。
中层构造层与上层、下层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形状是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发育。
剖面特征是断层延伸远、之间的落差大,尤其是其中很多的断层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0米,这些断层向上消失于嘉陵江祖及以上底层,向下消失于奥陶系及以下地层,但是大多数小规模断层不与上、下构造层贯通。
2.下层构造特征。
这一层在川东北地区中埋得比较深,同时受大巴山褶皱带的影响比较弱,川东北地区早期的伸展作用受压力影响对于构造来说,本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
在下构造层的逆冲断层发育良好,它的断层断距比较大,相对于中层来说,延伸较远。
至于奥陶统一下,川东北地区的下层这周强度小,构造变的相对缓慢,断层及落差较小。
3.上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的所有构造带中,上层构造的地层是属于埋得比较浅的,同时岩层比较软弱,同时它的褶皱构造发育较好并且排列紧密。
在川东北地区的上层沿断层的延伸方向,它会滋生一些狭长的潜伏构造、潜伏高以及鼻状构造显示。
川东南地区地层表

T2112 T2111 T1j5 T1j4 嘉陵江组 T1j3 T1j2
下 系
T1j1 T1f4 T1f3 飞仙关组
统
T1f2 T1f1
川东南赤水—綦江地区地质简表
系 统 组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口组 下 统 中 下 统 下 统 上 统 中 统 下 统 栖霞组 梁山组 韩家店组 地层 代号 P2ch P 21 1 P1m P1q P11 S1-2hn 厚度(m) 50~60 80~100 200~250 90~110 3~6 200~600 简
志 留 系
石牛栏组 龙马溪组 五峰组 涧草沟组 宝塔组 十字铺组 湄潭组 红花园组 桐梓组
S1s S11 O3w O3j O2b O2sh O1m O1h O1t
150~350 100~400 3~10 2~7 20~60 10~100 100~400 10~80 100~170
奥 陶 系
中 上 统 寒 武 系 中 统 下 统
J1m J1d J1Z T3x6
150~200 15~28 100~125 20~40
紫红色含灰质泥岩夹灰绿色灰质石英粉砂岩 黄绿,灰,深灰色灰岩,介壳灰岩,及泥灰岩 紫红色,暗红色泥岩,含灰质泥岩,夹砂绿色粉砂岩 浅灰、灰白色块状含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多为硅质胶 结,性坚硬。 灰黑色页岩与灰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夹薄煤层,页岩含植物 化石。 浅灰、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 灰黑色页岩夹灰色砂岩,夹薄煤层。 灰、深灰色含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 黑灰色页岩夹深灰色粉砂岩及薄煤层。与下伏雷口坡组呈假 整合接触。 深灰色泥质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页岩及石膏 灰褐色灰岩,云质灰岩,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石膏底为玻 屑凝灰岩“绿豆岩” 灰白色石膏,灰褐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厚层深灰色石膏,夹灰褐色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 深灰色中层状灰岩,局部夹泥质灰岩 深灰色石膏与白云岩互层,夹灰岩,底部为兰灰色泥岩 灰,深灰色灰岩,泥晶灰岩,顶部含鲕粒,生屑灰岩 紫红色、灰绿色泥(页)岩 灰,灰褐色灰岩,泥灰岩,石油沟以东顶部发育鲕粒灰岩 暗紫红色泥(页)岩,灰质泥(页)岩,夹灰绿色灰岩,泥 灰岩 灰,深灰色灰岩,鲕粒灰岩夹泥灰岩,泥岩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特征等资料,将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Ⅰ型层序界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可作为地层界线,并据此分为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
继而可划分出三个岩性段,黄龙组一段、黄龙组二段、黄龙组三段,其中,黄龙组一段与低位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二段与海侵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三段与早期高位体系域相当。
标签: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自1977年钻获工业气流以来,已成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1-2]。
因此,有必要研究对于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的层序地层学。
关于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前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根据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将研究区黄龙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三个四级层序和七个五级层序[3];也有学者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Ⅰ型层序和分别相当于C2hl1、C2hl2、C2hl3三个岩性段的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4-5]。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解释[6-7],以P.R.V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对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川东地区北抵城口、南达涪陵、西至南充、东邻巫山,面积约5.78万km2。
构造上隶属于川东高陡弧形褶皱带。
受海西运动影响,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地层不完整,其顶部与下二叠统梁山组呈不整合接触[8]。
2 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2.1 层序界面识别(1)Ⅰ型层序界面。
Ⅰ型层序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盆地上升速率或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形成的层序边界。
早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加里东运动,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地层抬升速率;晚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云南运动以及沉积物沉积速率等影响,相对海平面下降。
四川盆地地层层序及岩性表

川中油层
川东 广安产层 广安产层 川南、川西、川北九龙山等
上统
须家河组
6.000
中生界 Mz 中统 雷口坡组
6.959
川西、川中
嘉五 三叠系 嘉四
嘉陵江组 下统
6.456
嘉三
嘉二
川中、川东
飞仙关组
嘉一 飞四 飞三 飞二 飞一
6.080
川东 川东
上统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四 茅三 茅二
6.014
茅口组 二叠系 下统
上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6.098
川东
志留系
泥岩、粉砂岩、深灰色页岩夹生物灰岩
5.34
黑灰、灰黑色泥灰岩及云质页岩
中统 奥陶系
兰灰、浅紫、深灰色灰岩,石灰岩夹页岩及少许粉砂岩 6.924
下统
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生物灰岩,砂岩、砂质云岩夹泥岩
上统
白云岩,局部含砂质、燧石
寒武系
中统
白云岩,局部含砂质、燧石
2
代码 Q00 N00 E10 E20 010 020 030 110 120 131 132 141 142 151 152 153 154 155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31 232 241 242 243 244 251 252 253 261 262 263 271 281 282 283 284 310 32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41 342 343 350 410 420 500 610 620 630 640 710 720 730 740 750 760 770 780 790 810 820 830 840 850 860 810 880 911 912 913 914 920 930 940 A10 花岗岩、云岩 白云岩、粉砂岩、页岩 泥岩
川东北地区地层简表

一段
200~420
T1j1
深灰色灰岩夹灰色灰岩
浅海台地
飞仙关组
四段
60~100
T1f4
灰紫色云岩与硬石膏
潮间
三-一段
400~550
T1f3~T1f1
灰色灰岩、紫灰色泥质灰岩,上部夹鲕灰岩,底为灰质泥岩。部分地区为鲕粒云岩和灰岩。
浅海台地夹鲕滩
二叠系
上统
长兴组/
大隆组
100~300
P2c/ P2d
T2l1
硬石膏夹云岩及砂屑灰岩,底为“绿豆岩”
潮间
下统
嘉陵江组
五段
110~120
T1j5
上部硬石膏,下部云岩夹鲕粒或砂屑云岩
咸化泻湖
四段
100~280
T1j4
上部硬石膏及岩盐,下部云岩夹鲕粒、粒屑云岩
咸化泻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段
140~180
T1j3
灰岩夹石膏及砂屑灰岩
浅海台地
二段
130~190
T1j2
硬石膏与云岩及砂屑云岩互层
上沙溪庙组
1374~1532
J2s
棕紫色泥岩与灰、灰绿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
浅湖与河流相
下沙溪庙组
290~500
J2x
棕紫色泥岩夹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顶有黑色页岩
湖泊与河流相
千佛崖组
185~320
J2q
绿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细-中粒岩屑砂岩夹黑色页岩
浅湖与滨湖相
下统
自流井组
410~570
J1z
灰色灰绿色泥岩夹岩屑砂岩及黑色页岩、顶有介壳灰岩
P1q
深灰色灰岩夹生物灰岩、含燧石结核
浅海台地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作者:邢梦妍代龙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18期摘要: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特征等资料,将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Ⅰ型层序界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可作为地层界线,并据此分为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
继而可划分出三个岩性段,黄龙组一段、黄龙组二段、黄龙组三段,其中,黄龙组一段与低位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二段与海侵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三段与早期高位体系域相当。
关键词: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DOI:10.16640/ki.37-1222/t.2016.18.072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自1977年钻获工业气流以来,已成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1-2]。
因此,有必要研究对于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的层序地层学。
关于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前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根据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将研究区黄龙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三个四级层序和七个五级层序[3];也有学者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Ⅰ型层序和分别相当于C2hl1、 C2hl2、C2hl3三个岩性段的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4-5]。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解释[6-7],以P.R.V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对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川东地区北抵城口、南达涪陵、西至南充、东邻巫山,面积约5.78万km2。
构造上隶属于川东高陡弧形褶皱带。
受海西运动影响,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地层不完整,其顶部与下二叠统梁山组呈不整合接触[8]。
2 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2.1 层序界面识别(1)Ⅰ型层序界面。
Ⅰ型层序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盆地上升速率或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形成的层序边界。
四川区域地层

代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地 层
小 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雅江小 金川 区 小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志
然西组
留
纪
雍忍组 散则组 格扎底组
米黑组
通化组
卓乌阔组 舟曲组 迭部组
志 S留
系
奥 陶 纪
蒙措钠卡组
寒
武
纪
小坝冲组
物洛吃普 组
物洛吃普 组
邦归组
颂达沟组 额顶组
四川省西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
扬子西缘,岷江流域及金沙江东侧的巴塘地区层序较完整。在几条深大 断裂带上有二叠系岩块产出于混杂堆积物中,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基性 火山岩,火山角砾岩变质碎屑岩及硅质岩,厚500~千余米,筵类、珊瑚及 腕足类化石均较丰富。金沙江一带存在大量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及中酸性火山熔岩,总厚可达3000米以上。三叠系全区普遍发育,厚度巨 大,甘孜-理塘断裂带以东的马尔康—雅江地区为一套厚度达数千米至愈万 米的灰、黑色变质砂、板岩系,具复理石特征,富含海相双壳类化石,以 Halobia具代表性,称为”西康群”。北部阿坝地区该套砂、板岩系以黄绿 色为主,富含火山碎屑,称为“草地群”。甘孜-理塘断裂带以西的义敦地 区,统称“义敦群”,总厚度超过5000米;下、中统以砂板岩为主,夹数 量有限的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上统以灰色砂、板岩为主,夹 大量碳酸盐岩、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常构成互层,含丰富的海相双壳类、 腕足类、六射珊瑚及头足类化石,上部广泛含有煤层。此外,在岷江东侧 出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系,未变质,缺失上统,残厚1500米左右, 旧称”漳腊群”。金沙江东侧也有下三叠统分布,为杂色板岩夹中酸性火 山岩,厚数百米;得荣等局部地区出露少量紫红色砂、砾岩夹泥灰岩互层, 厚数百米,过去称“茨冈组”,可能为藏东三叠系的东延部分。
重庆市地层划分对比表

表3 寒 武 系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 说 明 书黔北川南分区大巴山分区东秦岭分区川东鄂西秦岭区扬子区扬子区扬子区台 区槽 区酉阳、秀山、南川小区巫溪小区城口小区毛田组毛田组毛田组毛田组∈3三游洞群八仙组耿家店组三游洞群耿家店组三游洞群耿家店组三游洞组八仙组耿家店组三游洞组八仙组平井组平井组平井组平井组八挂庙组八挂庙组八挂庙组茅坪组石冷水组石冷水组石冷水组∈2覃家庙群毛坝关组高台组覃家庙组高台组覃家庙组高台组覃家庙组毛坝关组高台组覃家庙组毛坝关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清虚洞组石龙洞组箭竹坝组箭竹坝组天河板组箭竹坝组金顶山组天河板组金顶山组天河板组宋家场组天河板组金顶山组天河板组石牌组明心寺组石牌组明心寺组石牌组膏田组石牌组鲁家坪组明心寺组石牌组鲁家坪组∈1水井沱组鲁家坪组牛蹄塘组筇竹寺组牛蹄塘组水井沱组扬家坪组水井沱组巴山组牛蹄塘组水井沱组巴山组表1 青白口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湖南区调队(1981)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贵州省区域地质志(198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陕南秦岭地层区湘北永川—酉阳分区黔北酉阳—秀山槽区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城口小区秦朵组Zb五强组青江水组茅坡组茅坡组楠木沟组Za 耀岭河群Pt板溪群马底驿组Pt板溪群红砂溪组Pt板溪群红子溪组Pt板溪群红子溪组Pt耀岭河群Qb2板溪群红子溪组龙潭河组表2 南华系、震旦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湖南区调队(1981)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贵州地质志(198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川东鄂西秦岭区湘北台区槽区黔北酉阳—秀山城口槽区(城口)酉阳、秀山小区巫溪小区城口小区灯影组Z2灯影组水晶组灯影组灯影组灯影组水晶组灯影组灯影组水晶组Z1陡山沱组陡山沱组Z2陡山沱组陡山沱组陡山沱组蜈蚣口组Z2陡山沱组陡山沱组观音崖组蜈蚣口组观音崖组蜈蚣口组南沱组南沱组南沱组南沱组木座组南沱组木座组木座组湘锰组大塘坡组大塘坡组大塘坡组东山峰组Z1南沱组耀岭河群渫水河组莲沱组明月组代安河组Z1澄江组千子门组明月组代安河组Nh2千子门组明月组代安河组表4 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川东鄂西川东酉阳—秀山重庆—沪州分区巫山—酉阳分区台区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巫溪小区S1双河场群龙马溪组龙马溪组观音桥组五峰组龙马溪组五峰组五峰组O3临湘组临湘组临湘组龙马溪组龙马溪组临湘组五峰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宝塔组庙坡组庙坡组庙坡组庙坡组O2牯牛潭组十字辅组牯牛潭组十字辅组宝塔组牯牛潭组牯牛潭组十字辅组牯牛潭组大湾组湄潭组大湾组大湾组湄潭组大湾组大湾组湄潭组/大湾组大湾组红花园组红花园组红花园组红花园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分乡组分乡组O1扬家坝组桐梓组南津关组南津关组桐梓组南津关组南津关组桐梓组南津关组表5 志留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县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 说 明 书黔北以南分区八面山分区大巴山分区台区川东川东酉阳—秀山川东台区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巫山小区巫溪小区S 4(缺失)S 4S 4(缺失)S4S 3(缺失)S 3(缺失)小溪峪组车家坝组S3(缺失)回星哨组回星哨组回星哨组S 3回星哨组(缺失)S2回星哨组S 2徐家坝群S 2韩家店组韩家店组秀山组S 2韩家店组纱帽组纱帽组韩家店组纱帽组纱帽组白沙组雷家屯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彭家院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罗惹坪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罗惹坪组新滩组新滩组S1新滩组新滩组S 1双河场群S 1龙马溪组S 1龙马溪组龙马溪组O 3O 3龙马溪组龙马溪组O 3龙马溪组龙马溪组O3五峰组未出露五峰组表8 三 叠 系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县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 说 明 书川东黔北川南分区四川盆地分区大巴山分区八面山分区川东、鄂西川东成都—合川分区涪陵分区达县分区酉阳—秀山台区南川小区酉阳、秀山小区荣昌小区万州小区巫溪小区巫山小区JT 3须家河组须家河组香溪组须家河组须家河组须家河组香溪组香溪组须家河组二桥组香溪组T 2巴东组雷口坡组巴东组雷口坡组巴东组巴东组巴东组雷口坡组巴东组雷口坡组雷口坡组巴东组巴东组巴东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嘉陵江组大冶组T 1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飞仙关组大冶组大冶组大冶组表9 侏 罗 系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表四川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本 说 明 书四川盆地(川东)四川盆地(川东)重庆—酉阳分区达县分区荣昌小区万州小区酉阳小区J 3蓬莱镇组蓬莱镇组蓬莱镇组蓬莱镇组遂宁组J 3遂宁组J 3遂宁组遂宁组上亚组上沙溪庙组J 2沙溪庙组下亚组下沙溪庙组沙溪庙组沙溪庙组凉高山段J 2新田沟组J 2新田沟组新田沟组大安寨段大安寨段大安寨段大安寨段马鞍山段马鞍山段马鞍山段马鞍山段东岳庙段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东岳庙段自流井组东岳庙段J 1-2自流井群珍珠冲段綦江段J 1珍珠冲组J 1自流井组珍珠冲段珍珠冲组表7 二叠系地层划分对比表1∶20万城口幅—巫溪幅区调报告(1974)四川省地层总结表(1978)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82)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1994)1∶5万酉阳幅等区调报告(1987)1∶5万城口幅等区调报告(1996)本说明书川东鄂西川东川东川东酉阳—秀山台区万州小区、荣昌小区巫溪、巫山小区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大隆组大隆组长兴组大隆组长兴组 大隆组长兴组大隆组长兴组大隆组长兴组吴家坪组长兴组P2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吴家坪组P3龙潭组吴家坪组龙潭组吴家坪组孤峰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茅口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栖霞组P2栖霞组P1铜矿溪组铜矿溪组铜矿溪组梁山组梁山组梁山组P1梁山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
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
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
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
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
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
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
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
川东地区岩性、电性上特征不突出。
关口砂岩由西南向东北颗粒变细至尖灭,特征不明显。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大井径为特点。
(3)分层:底以浅灰绿色细砂岩(关口砂岩)与下统凉高山组黑色页岩分界。
川南地区砂一下部可能有一层~几层结构相对较粗的砂岩,现场很难确定那一层是关口砂岩,分层有时不尽统一,原则上应以最后一层完分界。
但不论一概而论,尽可能与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一致。
川东地区“关口砂岩”的分层作用几乎没有,只有讲课时大家还会提起。
现场都是红层完分界,我的意见是最后一段红层以下的砂岩还是划在沙一好些,与区域上的“关口砂岩”对应一下,但还是应优先考虑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大井径顶分层。
具体划分需据岩性、电性对比确定。
目前在不同的区块划分的位置可能不一样,主要参考岩性划分。
(4)厚度:在重庆地区320~410m,川东地区500m左右,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减薄。
下统川东地区分为两个组:即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
其中自流井组又分为过渡层、大安寨、马鞍山、东岳庙、珍珠冲五段。
东岳庙段页岩可作为井下对比标志层。
大安寨岩性横向变化较大,重庆地区为砂泥岩夹薄层灰岩组合,卧龙河及东北地区灰岩厚度增大。
大竹~忠县一带以北至大巴山前缘主要为灰绿色砂泥岩组合,分段不明显。
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之东岳庙段为黑色页岩,自流井之过渡层~马鞍山、珍珠冲井段为砂泥岩组合。
川南地区原来只有一个自流井组,且为五分:自五相当于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的过渡层,岩性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为岩性组合特征,底以灰绿色粉砂岩与下伏自四~三紫红色泥岩分界;自四~三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灰绿色泥岩;底以紫红色泥岩与下伏自二东岳庙灰岩分界明显;自二上部为灰岩,下部多为深灰色、黑色页岩夹灰岩。
不同井区灰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但厚度相对较稳定,为区域标准层。
底以页岩与下伏自一(珍珠冲)紫红色泥岩分界明显;自一为紫红色、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泥岩常为杂色,底部泥岩与下伏须六砂岩(常为粗砂岩,颜色为灰白色~灰色深灰色,因“岩屑”含量不同而不同)。
下面仅将川东地区的下统特征分述如下:凉高山组(J1l)1、岩性:黑色页岩与浅灰绿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局部浅灰色灰岩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
重庆地区则为灰黑色页岩与灰绿色粉砂岩或薄层灰岩间互层,下部渐变为紫红色泥岩,底为一层具底砾岩的厚层砂岩,接近于川中类型。
川东地区基本上无灰岩,主要为黑色页岩夹砂岩。
2、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300~500Ω.m,自然伽玛60~90API,补偿声波120~210微秒/米。
以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
3、分层:底以黑色页岩完后浅灰绿色砂岩与J1g(过渡层)紫红色、绿灰色或杂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分层。
4、厚度:重庆地区70~120m,川东地区120~280m。
整体看有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加厚的趋势。
自流井组1、过渡层~大安寨(J1g~J1dn)(1)岩性:川东地区过渡层~大安寨不易划分,通常以大安寨统一称之。
上部(即过渡层)为紫红色、深灰带绿色或杂色泥岩夹灰带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暗紫红、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等。
中下部(即大安寨)为灰黑色页岩及灰绿色粉砂岩,一般夹3~4层灰褐色生物灰岩。
本组岩性变化较大,在达县~开江~忠县东北区页岩厚度增多,由南向北灰岩厚度增大,层数增多,有的单层厚度由2m增至20m左右。
在涪陵~重庆以南多数构造未见灰岩,相变为砂岩或灰质砂岩。
(2)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700~3000Ω.m,自然伽玛起伏较大,一般60~100API,补偿声波180~200微秒/米。
对比上下层,该层以高电阻,低伽玛为特征。
(3)分层:底界岩性为灰岩或灰质砂岩与J1m顶部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高阻降低和低伽玛升高半幅点、井径变小底界分界。
部分构造区与自三不易划分。
(4)厚度:一般80~120m,上部过渡层一般20~40m。
2、马鞍山(J1m)(1)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
大竹~忠县以北紫红色渐变为深灰带绿色,局部夹有少许薄层灰岩。
(2)电性:以低电阻、高伽玛、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
深浅双侧向一般400~1000Ω.m,自然伽玛一般60~100API,补偿声波170~200微秒/米。
(3)分层:岩性以深灰带绿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与J1d顶黑色页岩分界,电性以自然伽玛升高和电阻降低半幅点分界。
(4)厚度:60~100m。
3、东岳庙(J1d)(1)岩性:黑灰色、黑色页岩,中、下部夹深灰褐色泥质介壳灰岩。
一般具有1~3层灰岩,川东东北部局部不具有灰岩或较薄,相变为砂岩或灰质砂岩(如云安厂北段、硐村、七里峡北段、亭子铺以北)。
向南灰岩减薄。
灰岩分布最厚区在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内。
(2)电性:双侧向一般400~1100Ω.m,自然伽玛一般60~90API,补偿声波一般170~200Ω.m。
电阻、伽玛变化较大。
(3)分层: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或灰质粉砂岩与J1z紫红色或深灰绿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高值降低和自然伽玛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
(4)厚度:一般40~80m。
厚度总的变化趋势是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一般大于60m,涪陵~长寿以南一般小于45m,江北~邻水~达县一带、万县~达县以北一般40~55m。
4、珍珠冲(J1z)(1)岩性:紫红色或深灰绿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夹浅灰绿色、黄绿色砂岩,的底部为杂色泥岩(向北东不明显,多呈绿色。
川东中部、重庆地区近底部有深灰色、灰绿色、黄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常见粘土岩、灰质页岩、赤铁矿和底砾岩)。
本层在卧龙河构造区距底以上20~30m左右有一层灰褐色中粒砂岩,厚度几~十几米。
此层砂岩易与须家河砂岩混淆(但仔细观察,这层砂岩在南部色带褐;北部为灰绿色或深灰色,也有带褐者,局部已尖灭。
而须家河砂岩在南部且多为灰白色、中粒,在北部多为深灰、灰带黑色,深褐灰色,夹少量灰白色细粒砂岩,黑色矿物多,中粒,具有明显的特点是含白云母片)。
北部地区J1z近底部野外见1~3层3~5cm厚的煤线,岩屑中煤的碳化程度低,岸屑中可见到2~3cm含有煤。
罗家寨、铁山坡一带下部为页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夹煤层,通常以出现砂岩为主,页岩辅的组合特征就认为是须家河地层。
只有钻开须家河组足够的厚度才能确定。
这些地区当岩性组合与邻井可对比性较强时,分层才显得容易一些,否则是有相当的难度,通常只有钻过后回过头来划分层界线。
(2)电性:以大段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
双侧向一般500~1100Ω.m,自然伽玛一般70~100API,补偿声波175~225微秒/米。
(3)分层:以自然伽玛高值降低,双侧向低值升半幅点分层。
进入T3x后井径明显减小,呈现大块高电阻、低伽玛特征。
岩性以杂色或深灰绿色泥岩或砂质泥岩(砂~泥岩过渡岩类)与T3x灰白色中粒砂岩(北部地区局部为深灰、灰带黑色中粒砂岩)分界。
需特别注意的是T3x顶砂岩向北其白色标志并不明显,从已钻井证实T3x顶岩屑为灰褐色细~中粒砂岩,含黑色矿物丰富,很少见灰白色砂岩,也较致密间或见有疏松的,明显特点是具有云母片。
而J1z底部一套砂岩多为绿灰色(在渡口河构造区砂岩颜色、成份与T3x上部砂岩具有相似性而使其归属存有异议),结构致密,细粉砂级,无白云母片。
另外可确认的是,见大套砂岩夹页岩即为已进入T3x。
(4)厚度:厚度变化不大,一般150~200m。
第二节三迭系(T)三迭系可分为上、中、下三统。
中、下统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类。
中三迭世末的印支运动,四川盆地周边抬升,形成大陆湖盆,使上三迭统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砂岩、页岩夹煤系地层。
一、上统须家河组(T3x)1、岩性:厚层灰白色、深灰色、黑褐色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灰质砂岩,夹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煤。
底以黑色页岩与雷口坡组假整合接触。
资料表明,自贡、泸州、川中基本上可六分(香一、三、五页岩为主,香二、四、六砂岩为主),到川东地区六分已有困难。
但川东整体上仍能反映出沉积旋回特点。
须要提一下的是个别地区须家河下部也有灰岩发育,要在三叠系中统或下统顶部下套管的井应加以注意。
底与雷口坡或嘉陵江组呈假整合接触。
(最近的天东80井就出现了分层错误)2、电性:川东地区测井曲线上六分已不明显,电性特征以块状高电阻低伽玛、高声波时差为主。
双侧向一般300~1300Ω.m,自然伽玛一般40~80PAI,补偿声波一般175~225微秒/米。
3、分层:电性一般以自然伽玛高值降低和双侧向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
岩性一般以须家河黑色页岩(极个别井为深灰色砂岩、煤)与雷口坡组或嘉陵江组的灰岩(或云岩)等接触(雷口坡组可能存在泥质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