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学(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x

• B. • C.两人都正确 • D.两人都不正确
20
• 6.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选择参照物,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结论往往不一样,
机械运动的这运种动性和质静叫止的相对性
做
;1984年我国发
射 12的5度第赤一道颗上试空验,通说信它卫静星止,,它是定地以点球在东经为
21
• 7.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 训练和实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 如图1-2-5所示为歼-15航母舰载机从航母上 起飞,以航母运为动参照物,舰载机是 的; 以 是舰载机的上。挂(选载填的静“导止运弹动为”参或照“物静,止舰”载)机
•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
• B. • C. •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9
• 5.(2017扬州)如图1-2-4所示,菲菲和翔翔 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 菲菲: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 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翔翔:以 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 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 ) C
了
,物理机学械运里动称这种现象
为
。
7
• 2.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B 是( ) • A.五四运动 • B. • C.心情激动 • D.铁生锈了
8
• 知识点2 参照物及其选择
• 例2 2017年5月1日,全球首创的智能共享 单车项目——摩拜单车,正式入驻重庆大 学城。小花同学在周末进行了体验,当她
• A.小明自己 • B. • C.公路两边的楼房 • D.
16
• 2.(2017邵阳)2017年4月27日,我国的天舟 一号货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 如图1-2-3所示的是它们成功对接时的情形, 此时若认为天宫二号是静止的,则所选的 参照物是( ) D
初中物理竞赛 第四讲 运动学

第四讲 运动学一、相对运动问题如果有一辆平板火车正在行驶,速度为火地v (脚标“火地”表示火车相对地面,下同)。
有一个大胆的驾驶员驾驶着一辆小汽车在火车上行驶,相对火车的速度为汽火v ,那么很明显,汽车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火地汽火汽地v v v += (注意:汽火v 和火地v 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汽车中有一只小狗,以相对汽车为狗汽v 的速度在奔跑,那么小狗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火地汽火狗汽狗地v v v v ++=从以上二式中可看到,上列相对运动的式子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①合速度的前脚标与第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
合速度的后脚标和最后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相同。
②前面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和相邻的后面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
③所有分速度都用向量合成法相加。
④速度的前后脚标对调,改变符号。
相对运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许多问题通过它的运用可大为简化1、一列火车在雨中自东向西行驶,车内乘客观察到雨滴以一定速度垂直下落,那么车外站在站台上的人看到雨滴是( )A 沿偏东方向落下,速度比车内乘客观察到的大。
B 沿偏东方向落下,速度比车内乘客观察到的小。
C 沿偏西方向落下,速度比车内乘客观察到的大。
D 沿偏西方向落下,速度比车内乘客观察到的小。
2、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路上行驶,方向相同,乙在前,早在后,在射程以内,车上两人同时发出相同的演示子弹,子弹对枪口的速度都是u 。
在两车速度分别为1v =2v ,1v >2v ,1v <2v 三种情况下,正确的判断应该是( )(A )甲车上的人选被射中 (B )乙车上的人选被射中(C )两人同时被射中 (D )无法确定3、有A 、B 两艘船在大海中航行,A 船航向正东,船速15km/h,B 船航向正北,船速20km/h. A 船正午通过某一灯塔, B 船下午二点也通过同一灯塔.问:什么时候A 、B 两船相距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4、如图所示,某人站在离公路距离为60m 的A 处,他发现公路上有一汽车从B 处以10m/s 的速度沿公路匀速前进。
初中物理教案:学习运动学基本概念与公式

初中物理教案:学习运动学基本概念与公式一、引言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与公式的学习部分。
掌握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本工具。
二、运动与静止的基本概念1. 运动: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给定参照系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的状态。
它包括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类型。
2. 静止:静止是指物体在给定参照系下保持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三、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点位置之间直线距离的差值,用Δx表示。
位移和方向有关。
2. 速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量,用v表示。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v=Δx / Δt,其中Δt表示时间间隔。
瞬时速度则通过无限缩小Δt接近于0来计算。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率的量,用a表示。
平均加速度计算公式为a=Δv / Δt,其中Δv表示速度变化量。
瞬时加速度的计算同瞬时速度一样。
四、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应用1. 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在给定参照系中以恒定速度进行直线运动时,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位移公式:Δx = v × t- 速度公式:v = Δx / t- 时间公式:t = Δx / v3. 应用: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解决包括车辆行驶距离、时间计算等实际问题。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公式1.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是指只受重力作用下垂直下落的物体运动。
它的特点是重力仅对物体垂直方向起作用。
2.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重力加速度g:地球上物体在真空中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大约是9.8m/s²。
- 初始速度vi:开始下落时的初速度。
- 终止速度vf:结束下落时的末速度或者即将反弹时的末速度。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位移公式:h = vi × t + 0.5 × g × t²- 速度公式:vf = vi + g × t- 时间公式:t = (vf - vi) / g4. 应用: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公式,我们可以解决物体下落高度、时间等问题。
初中物理运动学基础知识

初中物理运动学基础知识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物质和能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运动学作为物理学的一部分,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是初中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讲解初中物理运动学基础知识。
一. 运动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概念作为运动的基本概念。
1. 位置:位置是指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通常用坐标系来表示。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可以表示为(x, y)。
2.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通常用公式v=d/t来表示,其中v表示速度,d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可以是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等。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通常用公式a=(v-u)/t来表示,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终止速度,u表示起始速度,t表示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可以是米每秒平方(m/s²)等等。
二. 运动的描述为了更好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物理学中引入了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匀加速度四个概念。
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可以用公式Δx=x2-x1来表示,其中Δx表示位移,x2和x1分别表示物体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
2.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用公式vav=Δx/Δt来表示,其中vav表示平均速度,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3. 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可以用求导来计算,即v=dx/dt,其中v表示瞬时速度,x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4. 匀加速度运动:匀加速度运动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可以用公式v=v0+at和x=v0t+1/2at²来表示,其中v 表示终止速度,v0表示起始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x 表示位移。
三. 力与运动物体的运动是受力的结果。
牛顿运动定律给出了物体运动和受力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归纳为三个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运动学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运动学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运动学知识点总结
1. 引言
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规律以及与运动有关的各种物理量。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的运动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2. 运动的描述
-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 运动的描述方法:图示法、行进图、位置-时间图等。
-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3. 运动的计算
- 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 运动速度的图像表示: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 运动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 运动加速度的图像表示:加速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
4. 自由落体运动
- 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 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重力加速度、下落时间、下落高度等。
5. 斜抛运动
- 斜抛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 斜抛运动的计算:水平速度、垂直速度、飞行时间、最高点
高度等。
6. 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主要涉及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描述方法、运动计算以及自由落体运动和斜抛运动。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运动计算的方法,并能应用
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以上是对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运动学知识点的超详细总结。
希望
对您有所帮助!。
《物理运动学》课件

刚体的特点
刚体具有无限多的自由度,其运动状态完全 由其质心位置和相对于质心的角速度决定。
刚体的平动和转动
平动
刚体的平动是指刚体在运动过程中,其质心 沿某一确定直线作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同 时刚体上任意一点都跟随质心以相同的方式 运动。
转动
刚体的转动是指刚体在运动过程中,其上任 意一点都绕着某一定点作圆周运动,而该定
伽利略变换定理
当两个参考系之间的相对速度恒定时,时间和空间的 关系是线性的,即变换是线性的。
相对运动的应用实例
交通工具的运动
在交通工具上观察到的运动,如 汽车、火车、飞机等,都是相对 运动的应用实例。
天体运动
天体之间的运动,如行星绕太阳 旋转、卫星绕行星旋转等,也是 相对运动的应用实例。
THANK YOU
= frac{Delta v}{Delta t}$。这些公式和定理是描述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实例
总结词
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如汽车的启动和制动、物体的自由落体等。
详细描述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实例很多。在交通领域,汽车的 启动和制动可以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影 响汽车的启动和制动时间。在航空航天领域,火箭的发 射和卫星的变轨也可以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控制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火箭或卫星的运动轨迹。 此外,自由落体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上的物体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下落时,可 以视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位移和速度
位移描述
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量,用矢量表示,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定义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归纳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状态的描述。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学知识点。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运动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与静止: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改变。
2.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路径长度,用Δx表示。
3.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用v表示,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其中Δt为时间的变化量。
4.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a表示,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其中Δv为速度的变化量。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长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2. 速度与位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恒定不变,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Δx=vΔt。
3.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计算公式为V=Δx/Δt。
4. 时-空图:时-空图是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置,直线斜率为速度。
三、加速直线运动1. 定义: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保持不变的运动。
2. 加速度与速度:在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速度的变化量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即Δv=aΔt。
3. 加速度与位移:在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Δx=v0t+1/2at²表示,其中v0为起始速度。
4. 速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是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直线斜率为加速度。
四、自由落体运动1. 定义: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_1.2_运动的描述课件_(新版)新人教版.ppt

3、思考教材17页的想想议议以及下一张幻灯 片的情境,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的的 里
呢有呢 的 这
?人? 人 幅
)说( 是 图
是有 静 中
静人 止 的
止说 还 观
的是 是 光
运动的描述
2020-11-18
谢谢观赏
1
问题1
你们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 请各举3例。 运动的物体:特点是位置发生 了变化
静止的物体:特点是位置不动
2020-11-18
谢谢观赏
2
形形色色的运动
2020-11-18
谢谢观赏
3
机械运动及运动的多样性
1、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如飞驰的流星、飞奔的猎豹、蠕动的蜗 牛等)
2020-11-18
谢谢观赏
10
运动还是静止?
长江探险漂流队乘坐竹筏顺流而漂, 以江岸为参照物,竹筏是__运_动__的;而以流 水为参照物,竹筏是___静_止___的。
2020-11-18
谢谢观赏
11
难点的突破
1.给定参照物,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相对静止
选定的参照物 (假定不动)
位置关系不变 位置关系改变
谢谢观赏
8
•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 3.参照物的选择: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 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020-11-18
谢谢观赏
9
你能判断参照物?
1、“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运动以______为参照物 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竞赛——机械运动专题一、知识回顾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1刻度尺(估读):分度值、量程、测量时刻度尺的摆放和读数的记录。
1.2秒表(停表):不估读,读数的记录。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运动的快慢:速度(平均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二、扩充知识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vt s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在变,但方向不变的运动。
t v s ⋅=3.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不变,大小在均匀变化。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速度,用a 表示。
特点:a=恒量.即加速度是恒定的变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是匀加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矢量和标量:基本公式: V t = V 0 + a t S = v o t +21a t 2(可以由v —t 图像得到) 常用推论:( 1 )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负值) ( 2 ) t v v s t ⋅+=20(推导)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公式:(推导)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3)在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ΔS = S Ⅱ- S Ⅰ=aT 2=恒量.(推导)说明:1.式中v 0、v t 、a 、s 均为矢量,方程式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 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以v 0的位置做初始位置.2.以上各式给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规律.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的v 0、a 不完全相同,例如a =0时,匀速直线运动;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a >0时,匀加速直线运动;a <0时,匀减速直线运动;3.对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长的运动时间t=v 0/a ,对应有最大位移s=v 02/2a ,若t >v 0/a ,一般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位移。
几个重要推论:初速无论是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都具有的特点规律①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S n+1一S n = aT 2= 恒量 ②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③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④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如何推出?)⑤第t 秒内的位移= 1--t t s s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线:(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直观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v-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面积”表示位移大小。
(why ?)s-t 图线物理意义:①图线上的坐标点(t, s)表示某时刻的位置,②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位移v-t 图线物理意义①图线上的坐标点表示物体某时刻的速度。
23n②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④图线和横轴所夹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大小。
特别注意两种图线的区别比较物理表述方式:文字语言、公式、及图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方程:s=5t-2t2+2 (m)求该物体前2s的位移大小?解题指导: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
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特点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
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的解题方案。
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法和解析法外,图像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也是本章解题的常用的方法.4、列运动学方程时,每一个物理量都要对应于同一个运动过程,切忌张冠李戴、乱套公式。
5、解题的基本思路:审题一画出草图一判断运动性质一选取正方向(或建在坐标轴)一选用公式列方程一求解方程,必要时时结果进行讨论\运动和力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中考物理学霸提分笔记,中考复习提分必备¥30购买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1、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五、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六、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