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二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及答案

完整版)初二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及答案

完整版)初二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及答案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一、路线垂直(时间相同)1.一颗子弹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在5m处的人听到了枪声,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为340m/s。

求子弹前进了多少米。

2.一架喷气式飞机以声速的1.5倍速度飞行,高度为2720m,水平方向飞行。

当听到飞机在头顶上方轰鸣时,抬头观看,飞机已经飞到你前方多远水平距离的地方?3.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1m长的导火索来引爆炸药,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5cm/s。

引爆员点着导火索后,至少以每秒多少m的速度才能跑到600m以外(包括600m)的安全区域?4.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76cm长的导火索来引爆钻孔里的炸药,导火索的燃烧速度是0.8cm/s。

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以外的安全区?二、列车(队伍)过桥问题(总路程=车长+桥长)5.一列长90米的火车以每秒30米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200米的桥,所需时间为多少秒?6.一列火车途经两个隧道和一座桥梁,第一个隧道长600米,火车通过用时18秒;第二个隧道长480米,火车通过用时15秒;桥梁长800米,火车通过时速度为原来的一半,则火车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为多少?7.一列队长360m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1.8km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9min。

求:(1)军队前进的速度;(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8.一列火车长200米,用20s的时间穿过了一条100m长的隧道。

该火车如果以这样的速度通过长3.4km的大桥,要用多长时间?9.一列长130米的列车,以16米每秒的速度正在行驶。

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48秒,这个隧道长多少米?10.一列火车长200米,每秒行20米,要经过一座长700米的大桥。

求这列火车通过这座大桥需要多久?三、平均速度问题(总路程/总时间)11.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行驶0.5小时,接着又以3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5分钟到达目的地。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测试卷有答案(含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测试卷有答案(含解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卷有答案一、选择题(共18道总分36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测量错误造成的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C.0℃的水与0℃冰的冷热程度相同D.地球自转不属于机械运动2、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A.B.C.D.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A.甲在乙前面0.6米处B.甲在乙前面1.2米处C.乙在甲前面0.6米处D.乙在甲前面1.2米处4、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灯B.路边的树木C.小明D.驶来的校车5、在科技活动中,小万遥控一辆四驱车在平直轨道上运动,由静止起在5s内加速到8m/s,共运动了30m,该物体在这5s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5m/s C.8m/s D.都不对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8s,甲在乙前面1.6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7、如图是甲、乙两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确定8、李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如下,其中记录错误的一次是()A.17.52cm B.17.32cm C.17.31cm D.17.30cm9、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10、降雪量是用一定面积的雪化成水后的高度来衡量的,一场大雪后,小华用刻度尺测出水平地面雪的厚度为180mm,然后他脚使劲将雪踏实,测出脚踩出的雪坑的深度为165mm,这场大雪的降雪量为()A.345mm B.180mm C.165mm D.15mm11、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0"刻度线量起B.不论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C.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应尽可能避免产生实验误差D.测量长度的准确值只与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关,与刻度尺的长短无关12、一物体从A地运动到B地,如果通过前二分之一路程时的平均速度是4m/s,通过后二分之一路程时的平均速度是6m/s,则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 m/s B.4.8m/s C.5 m/s D.6m/s13、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A.1.3m/s B.12m/s C.1.2cm/s D.1.2km/s14、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拟将PM2. 5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初二物理上机械运动例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上机械运动例题及答案

例1.如图所示的物体A的长度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答案:1.90cm1mm例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答案:B例3、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答案:D例4.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像。

你从该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例5.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2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6m/s,求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设前、后各半程的路程为S1,时间分别为t1、t2,速度分别为v1、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答: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3.7m/s。

练习1、单位换算10m/s=_____km/h54km/h=____m/s答案:36,152、下列速度中最大的是()答案:BA.750m/minB.15m/sC.36km/hD.1250cm/s3、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向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也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向北运动。

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答案:CA.只有甲车B.只有乙车C.只有丙车D.甲车、丙车4、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答案:C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5、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则速度大小()答案:C A.猎豹最大B.旗鱼最大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6、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答案:C7、深秋,乐乐坐在树下看书,一阵风刮来,树叶纷纷落下。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一、小明骑自行车以5米每秒的速度匀速行驶,他用了100秒到达学校,那么他离学校有多远?A. 100米B. 200米C. 500米D. 1000米(答案)C。

解析: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的公式,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5米每秒乘以100秒等于500米。

二、一辆汽车以20米每秒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看到前方有障碍物,紧急刹车,汽车在经过5秒后停下,那么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是多少?A. -4米每秒平方B. 4米每秒平方C. -10米每秒平方D. 10米每秒平方(答案)A。

解析: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汽车从20米每秒减速到0,速度变化量为-20米每秒,所用时间为5秒,所以加速度为-4米每秒平方。

三、一列火车以72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它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行驶完360千米的路程?A. 5小时B. 10小时C. 15小时D. 20小时(答案)A。

解析: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72千米每小时等于20米每秒,360千米等于360000米,所以时间为360000米除以20米每秒等于18000秒,换算成小时为5小时。

四、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经过3秒后落地,那么它落地时的速度是多少?(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10米每秒平方)A. 10米每秒B. 20米每秒C. 30米每秒D. 40米每秒(答案)C。

解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即10米每秒平方乘以3秒等于30米每秒。

五、一艘船以10米每秒的速度在水面行驶,船上的人以2米每秒的速度相对于船向前跑,那么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多少?A. 8米每秒B. 10米每秒C. 12米每秒D. 14米每秒(答案)C。

解析: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等于船的速度加上人相对于船的速度,即10米每秒加上2米每秒等于12米每秒。

六、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2米每秒平方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在第5秒末的速度是多少?A. 4米每秒B. 6米每秒C. 8米每秒D. 10米每秒(答案)D。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0分)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在0~10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B .在0~20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筝C .两同学在0~15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在0~15s 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100m 处相遇 解析:D 【详解】A .由图可知,乙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0~10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0~15s 内的平均速度,所以乙的速度为100m 6.7m/s 15ss v t ==≈ 故A 错误;B .由图可知,0~20s 内时间相同,但路程不相同,根据公式sv t=可得,两个同学的速度不相等,故B 错误;C .由图可知,甲在10~15s 内静止,故C 错误;D .甲乙同学从同一位置同时出发,0~10s 内甲运动的快,甲在乙的前面,甲在10~15s 内停止运动,在时间为15s ,路程为100m 时两图像相交,代表甲和乙相遇,故D 正确。

故选D 。

2.(0分)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 A .2:5 B .5:2C .9:10D .5:8解析:C 【详解】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由st v=可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9:10,故选C 。

3.(0分)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奋力划浆,龙舟飞速前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该龙舟是运动的B .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河岸是运动的C.以龙舟为参照物,河岸是静止的D.以河岸为参照物,龙舟是静止的解析:B【详解】A.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相对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变化,该龙舟是静止的,故A错误;B.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河岸相对运动员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河岸是运动的,故B正确;C.以龙舟为参照物,河岸相对龙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河岸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河岸为参照物,龙舟相对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龙舟是运动的,故D错误。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正确答案为B。

解释:同一个人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测得的数值可能有细微差别,但应该接近于同一个值。

不同人的测量方法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测得的数值可能不同。

2、正确答案为B。

解释:跳远成绩通常在3-4米左右,使用米尺不太方便,而长30米的卷尺过长,使用不便。

分度值为1cm的皮卷尺既方便使用又足够精确。

3、正确答案为B。

解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记录长度应该以厘米为单位,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4、正确答案为A。

解释:烟是竖直向上的,说明烟没有受到风的影响,外界无风。

5、正确答案为A。

解释:如果乘客坐的火车向东行驶,窗外的火车也向东行驶,两车相对静止,不可能看到窗外火车向正东行驶的情况。

6、正确答案为B。

解释:乘船的人相对于轻舟是静止的,轻舟是选定的参照物。

7、缺少图示,无法判断。

8、(1)他的计算错误在于没有将整个课本的厚度减去纸张的厚度。

(2)正确的计算应该是:纸的厚度=整个课本的厚度/页数=0.7cm/356=0.002cm。

9、停表所示的时间为3分50秒。

10、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刻度尺要平放,有刻度的一面要贴着被测物。

(2)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避免视差误差。

(3)要估读到的下一位,尽量减小测量误差。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1、无法判断。

风,乙小车不可能,也不可能有12、甲、乙、丙三人各自驾驶一辆汽车沿着平直公路同向而行。

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汽车为参照物,甲看到乙的车静止不动,乙看到丙的车离自己远去,丙看到甲的车在后退。

但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汽车的运动速度最快。

据报道,有一天在某个工地上,工人们在一座高达190米的大楼上进行施工。

突然,一片乌云飞快地飘过了大楼上方,引起了一些人的惊呼:“楼要倒了!”这种错觉是因为这些人以大楼为参照物,以为大楼是运动的或静止的。

两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为36km/h,乙车的速度为12m/s。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项训练(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项训练(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项训练单选题1、如图,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运动的是()A.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都是运动的B.联合收割机和运水稻的车都是静止的C.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运水稻的车是静止的D.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运水稻的车运动的答案:A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如果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相对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它们都是运动的;如果选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与它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都是静止的。

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小明有几种长度测量方法: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0圈,测出总长度,然后算出细铜丝的直径;②测1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③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

其中所用测量方法相同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A①②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③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的运动s﹣t、v﹣t图像分别如下两图所示,由图像()A.甲和丙的速度相同B.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3C.若乙和丙运动的时间相同,则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D.甲是变速直线运动,乙和丙是匀速直线运动答案:AA.根据s=vt,可由图1得出甲的速度为:v 甲=st=20m5s=4m/s由图2可知丙的速度为v丙=4m/s,所以v甲=v丙,故A正确;B.设甲和乙运动的路程为s,则甲所用的时间为t 甲=sv甲=s4m/s乙所用时间为t 乙=sv乙=s6m/s所以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甲∶t乙=s4m/s∶s6m/s=3∶2故B错误;C.设乙和丙运动的时间为t,则乙运动的路程为s 乙=v乙t=6t丙运动的路程为s 丙=v丙t=4t所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s 乙∶s丙=6t∶4t=3∶2故C错误;D.甲、乙和丙的速度恒定,所以三辆小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习题(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甲、乙、丙、丁为四辆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小车,它们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 .甲和丙B .甲和丁C .甲、丙、丁D .乙、丙、丁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B .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C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D .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错误越小3.两个做匀速直线的物体甲、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5,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A .2:5B .5:2C .9:10D .5:84.下列有关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10m /s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20m /sC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的5sD .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记录的相等时间隔里小车往右运动的情景,则小车刹车过程的运动情景可能是( )A .B .C .D .6.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B .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C .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D .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7.在《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诗句“风烟俱静,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乘坐着船随江水飘荡,任凭船随水漂去。

从物理学角度,若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诗人自己B.空中飞鸟C.岸边青山D.天上云朵8.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A.刻度尺B.天平C.量筒D.弹簧测力计9.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四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以声速C.一位同学按选项 A方法测量时间,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D.一位同学按照选项 B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10.甲、乙两小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其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11.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B.前6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5m/s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1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第3s时乙的速度比甲快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甲、乙相遇时,他们速度相等13.对于做运动的物体,根据公式=sv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路程一定,速度越大,时间越长B.时间一定,速度越大,路程越小C.在同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D.在同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均无关14.甲、乙、丙三个运动物体,甲运动速度为72km/h,乙运动速度为18m/s,丙物体在1min 内通过900m, 比较可知()A.甲运动最快B.乙运动最快C.丙运动最快D.三个物体一样快15.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相对于什么参照物而言,可以认为他是静止的()A.来来往往的行人B.迎面而来的车辆C.他所骑的电动车D.街道两边的房屋二、填空题16.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向右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甲同学运动的速度是______m/s,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____m,6s时,若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机械运动——长度时间测量、运动描述习题1、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2、在校运动会上,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下列测量工具中合适的是()A.分度值是1mm的米尺B.分度值是1cm,长30m的皮卷尺C.分度值是1mm,长30m的钢卷尺D.游标长尺3、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A.6.2分米B.62厘米C.6.20分米D.620.0毫米4、一列蒸汽火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远处的人看见火车头上冒出的烟是竖直向上的.这是由于()A.当时外界无风B.火车顺风行驶,车速与风速大小相同C.烟的喷出口是竖直向上的D.烟有惯性5、某乘客坐在一列火车里,他看见窗外另一列火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乘客坐的火车一定向西行驶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东行驶C.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向西行驶D.窗外的火车有可能静止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彩云B.轻舟C.高山D.两岸7、(2011•济宁)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cm.8、为测量书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有位同学这样做:先测整个课本的厚度,结果为0.7cm,然后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看到页码为178,他计算得到纸的厚度为:0.72cm÷178=0.004cm.(1)他计算中存在的错误是:;(2)正确的计算应当是:.9、(2005•江西)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min s.10、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刻度尺要放有刻度的一边要被测物.(2)读数时视线要和尺面.(3)要估读到的下一位,并记下.(4)多次测量取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11、研究运动的时候,地面、树木、太阳、人体自身都可以作为运动的参照物.毛泽东主席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著名诗句,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以为参照物,判断运动了八万里.12、观察如图的烟和小旗,可判断现在吹的是风,乙小车不可能,也不可能向方向运动.13、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汽车运动得最快.14、据报道,有一天在某工地上,工人在一幢高190m的大楼上施工时,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的上空,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引起数千人惊叫狂奔.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这些人以为参照物,所以他们以为大楼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15、(2008•扬州)如图所示,甲图中橡皮块A的宽度是cm;乙图中电流表的读数A;丙图中秒表的读数是.16、学校的实验桌上摆放着如下器材:三角板一套(两块),刻度尺一把,大头针以及足够长的白纸条,圆柱体一个.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中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圆柱体周长的实验,误差越小越好.写出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17、造纸厂生产的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所示是它的横截面.从它的标签上知道,纸的厚度为d.但是,要想知道纸的总长度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纸很薄且卷绕的很紧,所以无法数出卷绕的层数;又因为纸筒上卷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请你设计一个简易的测量方案,估测卷纸筒上所卷绕的纸的总长度L(用相应的字母表示您在测量过程中所测的量,最后写出计算纸的长度的表达式).18、A、B、C三列火车在一个车站(如图所示),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站台上的人看A、B、C三列火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19、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个人一次乘船出门,途中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总会让船停下来去打捞.可是,这个楚国人与众不同.他并没有让船夫停船,只是在船帮上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个记号,船开到目的地后,他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江去打捞宝剑.这个故事就叫“刻舟求剑”.请你回答: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帮掉下去的吗?这个人没有捞到宝剑而闹出了笑话,说说这个笑活里包含着的物理道理.20、两辆汽车同时同地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为36km/h,乙车的速度为12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运动;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运动.第二章答案及解析1、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一般情况下,减小误差的方法是: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解答:解: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所以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B、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每次的估读数字不同,所以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C、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不能确定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测量方法错误;D、两个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由于每个人的估读数字不一样,所以两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故选D.点评:刻度尺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测量工具,需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2、分析:刻度尺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要求要选择不同量程分度值的尺子,以满足不同需要.解答:解: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远成绩,成绩一般在十米左右,故最小刻度值达到1cm 就比较适当,量程大于十米的皮卷尺就可以.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人们对身边常见的测量结果有所了解,能对结果的精确程度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的刻度尺去测量,才能少走弯路,准确性高.3、分析:长度测量时,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该小组使用的是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A、6.2分米=62厘米,没有估读,故A不正确;B、62厘米,没有估读,故B不正确;C、6.20分米=62.0厘米,估读到了厘米的下一位,故C正确;D、620.0毫米=62.00厘米,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故D不正确;故选C.点评:长度测量时要看清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分析:“烟”由于质量较小,且具有流动性,因此很容易受风的影响而改变方向;而此题中,烟是竖直向上的,说明风并未对烟的方向造成影响,因此可判断,风与火车之间是相对静止的.解答:解:烟雾的主要成分是固体小颗粒,它具有一定的惯性,冒出时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但由于烟雾很轻,容易受气流的影响,因此,只有气流与火车的运动状态相对静止时,烟雾才不会受到它的影响,据此可判断,风与火车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速度也是相近的.D选项中说烟雾有惯性作用,是不合实际的,因为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一种作用.而B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烟雾具有它的特殊性,这既有惯性同时又容易受风的影响,因此,判断其竖直向上冒出的原因,应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5、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有所改变.解答:解:乘客坐在火车中,看到窗外的另一火车向东行驶,如果乘客是以自己乘坐的车厢为参照物,则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面静止,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向东行驶;二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面向西行驶,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静止;三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面向西行驶,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向东行驶;四是乘客坐的火车相对地同向东行驶,窗外的火车相对地面也向东行驶,但窗外的火车行驶速度快.由此可见选项B、C、D说法都是正确的,A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由该题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是可能改变的.6、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船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船(轻舟)为参照物的.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7、分析: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看清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图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末端刻度值为 3.85cm,所以物体长度为3.85cm-2.00cm=1.85cm.故答案为:1.83~1.86均为正确.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8、分析:此题是利用累积法测物体的长度,当一个物体得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两点:(1)计算时要看清楚测量值,不要把数值代错;(2)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解答:解:(1)课本的厚度是0.7cm,而不是0.72cm;(2)课本的张数是:178/2张;课本厚度的正确算式是:0.7cm/(178/2)=0.007865cm;故答案为:弄错课本的厚度和纸的张数,0.7cm/(178/2)=0.007865cm.点评:此题主要考查计算时数据代入的准确性,只要认真分析就不会错.9、分析: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解答:解: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钟为单位的,每一格表示0.5分钟;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一小格表示0.1s;小表盘的指针在3分钟到4分钟之间,且超过3.5分钟,大表盘的指针在38.3秒.故答案为:3;38.3.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停表的读法,停表在实验室中用到的比较多,需要掌握其用法.10、分析: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在使用前首先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使用中要按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避免产生错误,为了数据的准确性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于测量仪器的精确度所限,会产生误差,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解答: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2)读数时视线要和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数值和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故答案为:(1)正;紧靠;(2)垂直;(3)分度值;数值和单位;(4)平均值.点评: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基本的操作技能,必须熟记正确的使用方法.11、分析:①“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本意是人坐地(不动),但每昼夜随地面运行八万里路程.②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轨道近似看成圆,轨道半径1亿5千万公里,地球绕太阳一周按365天计算,连接日地的半径每天绕过的圆心角约1度,于是地球运行的路程(弧长)=2πR/365=250万公里=500万里!即地球上的人相对于太阳日行500万里,而不是8万里.③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坐地”的人相对于地心(地轴)日行路程是多大呢?地球赤道半径约6371公里,地球自转一周,人行的路程为周长值:2πr=2π×6471公里=40100公里=80200里.解答:解:人“坐地”(不动),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显然参照物不是“地面”;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坐地”的人相对于地心(地轴)日行路程是多大呢?地球赤道半径约6371公里,地球自转一周,人行的路程为周长值:2πr=2π×6471公里=40100公里=80200里.由此看出,“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参照物是地轴.故答案为:地轴,人.点评:此题如果不经过计算,只看到“坐地”的人是运动的,则参照物可能会选择太阳.解决此题需要考虑到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并且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12、分析:(1)根据冒得烟可以判断有西风,再根据小车上的小旗子,判断小车的运动情况.(2)采用参照思想和假设方法.解答:解:冒烟情况可以判断有西风.(1)甲车:①当甲车不动时,小旗子受西风的影响,被刮向东方;②当甲车向西行驶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③当甲车向东行驶时,由于车速小于风速,小旗子还是刮向东方.(2)乙车:小旗子和烟的飘动方向不同,乙车一定运动,乙车向东或向西运动.假设乙车向西行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与图不一致假设错误.假设乙车向东行驶,当车速使小旗子向西刮,西风使小旗子向东刮,如果车速大于风速时小旗子还是刮向西方.符合题意,假设正确.故答案为:西;静止;西.点评:(1)根据房子做参照物,首先判断风向,再判断小旗子在东风和车速的共同作用下,判断小车运动情况.(2)假设方法经常运用到解题中.13、分析:相对于地面向相同方向运动的物体,如果以速度快的物体为参照物,运动慢的就向后退,如果以慢的为参照物,运动快的物体仍然向原方向运动.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解答:解: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说明甲和乙是相对静止,即相对与地面速度相同;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说明相对应地面丙车的速度大于乙车;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更进一步证明丙的速度大于甲.故以地面为参照物丙的速度最大.故答案为:丙.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14、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解答:解:“楼要倒了!”,被研究的物体是楼房,楼房和地面(自己)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地面(自己)为参照物,大楼是静止的.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大楼和乌云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乌云为参照物,大楼是运动的,所以造成“楼要倒了!”的错觉.故答案为:乌云;运动.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15、分析:三种测量仪器的读数,刻度尺要先看清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电流表要先看清量程0-0.6A,分度值为0.02A;秒表先看内小表盘,再读外面的大表盘的示数.解答:解:(1)刻度尺的示数为:1.00cm+0.25cm=1.25cm;故答案为:1.25(应该在1.24-1.26之间都对).(2)根据电流表连接的量程,示数为0.2A+0.06A=0.26A;故答案为:0.26.(3)内表盘读数为1min,外表盘读数为5s,故秒表读数为1min+5s=1min5s;故答案为:1min5s.点评:本题重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刻度尺要估读,最后一位估读值可能不同;二是电流表必须先看清连接的量程;三是秒表要先读出内小表盘的读数,再读外表盘的示数,这三个问题在三个测量仪器上都容易出问题.16、分析:圆柱体的周长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我们可以使用白纸条绕圆柱体一周,并用大头针在重叠处扎一个小孔,测出相邻两小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周长,这种测量长度的方法叫以曲代直法.为了减小误差还可以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解答:答:器材:白纸条、大头针、刻度尺、圆柱体;步骤:(1)将白纸条紧紧包住圆柱体一周多,在纸条的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一个孔;(2)将白纸条展开,用直尺量出相邻两孔之间的距离L1;(3)在圆柱体的不同处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别记下测量结果为L2,L3;(4)求出平均值就是圆柱体的周长,L=(L1+L2+L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