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真相
解读《垓下之战》司马迁

东城快战
项羽性格2
溃围 斩将 刈旗
骁勇善战 临危不惧 勇武豪爽 轻信自负 不知自责自省
乌江自刎
写了哪三件事?
拒渡 赠马 赐头
项王笑曰:“天之亡 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 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 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
项羽知耻而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快登 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他却笑曰:“天之亡我,我何 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 不愧于心乎?”这一番肺腑之言,表现出他知耻而重义 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身受重伤后 看到背楚投汉的吕马童,于是赠头绝对给他,自刎而死, 再次表现了他视死如归。
解读《垓 下 之 战》
司马迁
《史记》之《项 羽 本 纪》
“《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 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 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 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 数端耳。”
-----郑板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 •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 •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榖(gǔ)城
虞(yú)姬 乌骓(zhuī)
歌数阙 (què) 麾(huī)下 绐(dài)曰
自度(duó)
披靡(mǐ) 瞋(chēn)目
刈(yì)旗
辟( bì)易数里
舣(yǐ)船
被(bèi)十余创 (chuāng)
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 辟易数里 自陈以东傅海
通“疲”疲惫
垓下之围的历史故事

垓下之围的历史故事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
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
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雅,也常常骑着它。
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
项工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
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
项工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
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
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
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
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
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
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癌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
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
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
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
随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骑兵奔驰而下,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地方集合。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垓下之战是汉⾼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的⼀场战略决战。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霸王⾃刎留悲叹 在楚汉相争这幕历史⼤戏剧中,项⽻是第⼀号悲剧⼈物,韩信称得上第⼆号。
但是,在项⽻演完⾃⼰的悲剧前,韩信却是项⽻的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他攻下彭城,断了项⽻的归路,公元前202年,10万楚军才被围于垓下,粮尽援绝,全部被歼。
但这个战役的初期项⽻的楚军还占上风,他们把刘邦围困在固陵城中,固陵城⼗分薄弱,经不起连番攻击,楚军将⼠都认为刘邦的⽓数尽了。
项⽻整天策骑奔驰于阵头各地,他怒声呵斥⼠卒,命令他们加紧攻城。
由于楚军粮草有限,项⽻限期⼀两天攻下固陵城,活捉刘邦,千⼑万剐。
但⼀次次的限期过去了,固陵仍未攻下,饥饿使得楚军的疲困⽇益加深,楚军的⼠⽓⽇益下降。
项王原是楚军⼠兵的⿎舞者和激励者,可现在项⽻再吆喝,也⽆法振奋起他们。
他们只是在强打精神,勉强作战,早已失去了胜利的信⼼。
当饥肠辘辘的楚军⼠卒们从⼴武⼭上撤下来的时候,项⽻允诺他们说:“⼤家再忍耐⼀段短短时⽇,只要回到彭城,就能够得到饱餐。
”当时他们惟⼀的希望,就是赶快回到彭城,休养、饱⾷。
想不到如今⼜与汉军纠缠在这个荒凉凄清的固陵荒野。
美丽富饶的彭城啊,竟然如此遥远! 不少楚军官兵趁机逃亡,不再回归⾃⼰的营地。
⼀天早上,项⽻在固陵城外的⼤帐中,突然接到⼀个令⼈惊骇的急报:镇守楚军后⽅的将军周殷,中了敌⼈的离间计,举兵弃楚投汉了。
这⼀回,项⽻的表现,⼤异平常。
他因为太过疲累,已经没有⼤发雷霆的⼒⽓,只是在嘴⾥咕哝着:“周殷⼀直对我忠⼼耿耿,因此我才命他率部坚守巢湖沿岸的要地舒城,他怎么可能……” 舒城的地位、形势,最为险要。
只要能控制舒城,就可以囊括湖周平畴所⽣产的⼤量⾕物。
因此,舒城是楚军军粮补给的重要枢钮站。
⼀旦失去舒城,南⽅对楚军的军粮补给,就断绝了。
垓下之战实用课件

刘邦擅长联合其他势力共同作战,通过联合行动增强自身实力,对 敌人形成包围之势。
韩信的战术与策略
1 2 3
背水一战
韩信善于运用背水一战的战术,使士兵置之死地 而后生,激发士兵的斗志和战斗力。
诱敌深入
韩信擅长诱敌深入,通过示弱、诱饵等手段吸引 敌人进攻,然后利用伏兵等手段对敌人进行反击 。
灵活多变
韩信的战术灵活多变,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和敌人 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和策略。
其他重要战术和策略
心理战术
在垓下之战中,心理战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 宣传、谣言等手段扰乱敌军军心,削弱敌军战斗力。
地形利用
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布防和攻击是垓下之战中的重要战 术之一。例如,利用山地、河流等自然屏障进行防守和反 击。
萧何
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将领,对刘邦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战争 中负责后勤和兵员补充,保证了刘邦军队的战斗力。
张良
刘邦的另一位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协助刘邦 取得了许多重要胜利。
04
CATALOGUE
垓下之战战术与策略探讨
项羽的战术与策略
勇猛果敢
项羽以勇猛著称,善于利用个人武勇和骑兵优势进行突击,打乱 敌军阵型。
垓下之战实用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垓下之战背景与概述 • 垓下之战过程详解 • 垓下之战关键人物分析 • 垓下之战战术与策略探讨 • 垓下之战影响及意义评价 • 垓下之战相关文化遗产与传承 Nhomakorabea01
CATALOGUE
垓下之战背景与概述
战争背景及原因
楚汉相争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 发生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垓下之战精品实用课件

垓下之战精品实用课件一、垓下之战背景垓下之战,又称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2年,是汉朝的刘邦与楚国的项羽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决战。
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
二、垓下之战经过垓下之战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刘邦与项羽的对抗。
第二个阶段是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楚国。
第三个阶段是垓下之战的决战。
在第一个阶段,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展开激烈的战斗。
刘邦采取了“四面楚歌”的策略,使得项羽的军队陷入混乱。
然而,项羽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击退了刘邦的进攻。
在第二个阶段,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庞大的联盟。
他们共同对抗楚国,并逐渐削弱了楚国的实力。
在第三个阶段,垓下之战的决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与项羽率领的楚军在垓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长时间的激战,汉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楚军败退。
这场胜利标志着汉朝的建立,也奠定了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皇帝的基础。
三、垓下之战的影响垓下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刘邦的胜利导致了汉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垓下之战也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
刘邦、项羽等人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垓下之战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教训。
这场战争展示了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垓下之战精品实用课件为了更好地了解垓下之战,我们制作了一套精品实用课件。
这套课件包括背景介绍、经过概述、影响分析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课件采用清晰的段落和严谨的用词,力求准确、生动地呈现垓下之战的历史画卷。
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还是研究者,这套课件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
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影响深远。
通过了解垓下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垓下之战实用课件

目录
• 垓下之战背景介绍 • 垓下之战的经过 • 垓下之战的影响与意义 • 垓下之战的争议与评价 • 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战的相关人物与事件 • 垓下之战的启示与思考
01
垓下之战背景介绍
楚汉相争的背景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 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
争。
项羽在战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 中后期逐渐失去人心和盟友的支
巩固政权
刘邦在位期间,采取 多项措施巩固政权, 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其他相关人物与事件介绍
01
02
03
韩信
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出 谋划策,垓下之战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彭越
刘邦的重要盟友,在垓下 之战中协助刘邦击败项羽 。
垓下之战
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场大战 ,项羽遭汉兵四面埋伏, 最终自刎于乌江边。
项羽的应对措施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采取了坚守 不出的战术,利用垓下地形险 要、易守难攻的优势,抵御汉 兵的进攻。
项羽在战斗中亲自率领精锐骑 兵出击,试图打破汉兵的包围 圈,但未能成功。
项羽在战斗中多次调整兵力部 署和战术安排,试图扭转战局 ,但最终未能扭转败局。
垓下之战的转折点
垓下之战的转折点是汉兵攻破楚 军的西面防线,打开了楚军的退 路,导致楚军军心涣散,战斗力
楚汉相争
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历经多 次战争,最终在垓下遭汉兵四 面埋伏。
刘邦的生平事迹
草莽英雄
刘邦出身平民,曾任 泗水亭长,因释放囚 徒而亡命天涯。
义军起事
刘邦加入项梁义军, 因作战勇敢和善于用 人而逐渐崭露头角。
争夺天下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 ,历经多次战争,最 终在垓下击败项羽。
项 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

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项羽,这位曾经的西楚霸王,在秦末的乱世中崛起,以其勇猛无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
然而,在垓下之战中,他却遭遇了致命的失败,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失利呢?首先,战略决策的失误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未能制定出一个长远而全面的战略规划。
他过于注重个人的勇猛和战斗的胜利,而忽视了对全局的把控。
例如,在与刘邦的对峙中,他没有有效地巩固自己的后方,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和后勤保障体系。
相比之下,刘邦则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战略举措,包括拉拢各方势力、巩固根据地、保障后勤供应等,从而为长期的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其次,项羽的性格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和行动。
项羽性格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过于自信,认为凭借自己的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关键时刻往往独断专行,错失了许多扭转局势的机会。
例如,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最终放虎归山,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再者,项羽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他不能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才能,也不能有效地团结各方人才。
许多有才能的人在项羽麾下得不到重用,纷纷转投刘邦。
而刘邦则善于用人,能够让手下的将领和谋士各尽其能,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比如韩信,原本在项羽帐下默默无闻,转投刘邦后却成为了一代名将。
此外,项羽在政治手腕上也显得相对稚嫩。
他在推翻秦朝后,未能妥善处理好与各路诸侯的关系,导致诸侯纷纷背叛他。
而刘邦则善于运用政治手段,拉拢和分化诸侯,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再者,垓下之战时,项羽的军队在兵力和士气上都处于劣势。
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项羽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而刘邦则集结了优势兵力,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的军队很难抵御刘邦的进攻。
最后,刘邦的战术运用也非常巧妙。
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简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最终汉军胜利,项羽自刎乌江。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垓下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垓下之战参战部队:汉军;楚军战争结果:汉军胜利,项羽自杀时间: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地点:垓下人物: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刘贾项羽垓下之战详情开始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为左翼,费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
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四面楚歌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
(传说中有称是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斗志,但《史记》中实际并无谁故意“用计”的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同为楚人出身的刘邦部队看到数年征战,最后胜利在望,自发地唱起楚歌。
)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
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战真相:项羽弃军而逃霸王别姬是虚假报道
2010年11月15日 09:12 学习时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3条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太史公司马迁笔下流传下来的这荡气回肠2000多年的《垓下歌》声,连同“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一起,在中华文化中牢牢地刻下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对于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和司马迁那样一个震古烁今的史学巨匠,如果我们说这种悲壮形象完全是假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认为除非是又出土了什么爆炸性的竹简帛书才有可能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论断。
但其实这里什么新的史料也没有,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在《史记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这样4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
首先是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然后是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第三是项羽突围:“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最后是乌江自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
这些史料表面上看起来跟我们所熟知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分别,其实除了虞姬自刎的这一个小细节之外,霸王别姬的故事也正是源自这些史料。
但是,有一个细节,却被司马迁成功的隐藏了、同时也被后人们视而不见达2000多年之久。
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对汉军的重兵而言。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军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
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骑出逃
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弃了。
就在司马迁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的描绘项羽和他那几百亲信如何在汉军重围之中杀入杀出,“斩将刈旗”,“汉军皆披靡……人马俱惊” 的时候,对于这几万楚军被统帅遗弃后的遭遇,却耐人寻味的缄口不语,只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
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洒疆场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极高的战斗意志,在主帅弃军而逃、被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围攻的情况下,败军一方是很少有如此之高的死亡比例的。
因为远在死这么多人之前,部队就会崩溃、投降,成为战俘。
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刘邦一直把坑杀秦俘 20万作为项羽的一大罪状,以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因而自己自然是不能擅杀俘虏的),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
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再谋求卷土重来的。
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如此不堪,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
但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所向无敌,虽然楚军在其他战场上吃了许多败仗,但项羽自己统帅的部队还从未大败过,因此他也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
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军主帅,他是绝不应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
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
而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的决定,反映出项羽开始为自己的卑劣行为感到悔恨,他所说的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的话,其实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
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以无韵之离骚为载体,深深铭刻进了中华文化之中。
当然,司马迁这样写是有他个人原因的。
史学界许多人认为司马迁因为受到汉武帝的冤屈,而在史记中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霸王别姬的这一幕可能也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然而,太史公的一介个人恩怨,却造就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如果说司马迁关于霸王别姬的虚假报道只是扭曲了史实,骗取了2000年来无数人们的同情和眼泪,而不致有什么现实危害的话,我们今天媒体的虚假报道就不只是这样了。
那些与司马迁类似性质的媒体报道,即通过突出局部(例如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各级领导如何高度关注、受灾群众如何谱写出一曲曲生命赞歌等等)、无视整体(例如灾难为什么发生、除了天灾之外有没有人祸的成分、哪些人应为灾难负责、救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灾难等等)的方式来扭曲事件的整体形象的行为,也会对现实社会带来重大的危害。
因为这种报道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无法在痛定思痛之中汲取经验教训,来避免或者减轻新的灾难。
当同样的问题引发下一次灾难的时候,这些媒体又会大唱生命赞歌,而那些原本有可能逃过此劫的生命,却只能在九泉之下哭泣了。
如果新闻媒体上甚至是在决策者的眼中,几乎全部都充斥着这样的报道的话,那么对于我们社会的进步,对于我们在吃一堑长一智、跌倒了再爬起来的过程中的不断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张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