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答案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南京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答案:《失帽记》.doc

南京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答案:《失帽记》《失帽记》阅读答案:7.第①段为什么从“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写起?(2分)答案:引出“我”的失帽故事(1分);将世界不少重大变化与失帽并提,暗示失去这顶帽子对自己影响很大,设置了悬念(1分)。
8.从第②段到第⑥段,作者整整用了五段文字详写失帽原因及经过。
对作者详写失帽经过的用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A.文章的题目是“失帽记”,作者详写失帽的原因和经过,与题目相应。
B.详写签书现场,暗示若不是自己难以“身外分身”决不至于丢了帽子。
C.第⑥段写作者由“不死心”到死心,进一步暗示了所失帽子的不寻常。
D.作者详细地追忆往事,意在对当年青年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提出批评。
9.联系全文,说明第⑧段中“帽内的乾坤”的深刻含义。
(3分)答案:帽子是父亲的遗物,恩佑两代(1分);在“我”心中象征着父爱的温暖,隐藏着感恩父亲、怀念父亲(1分)、愧对父亲的赎罪之情(1分)。
10.第⑨段加点的写景文字(“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案:“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两个场景交相辉映(或:抓住冬夏两个特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分);前者突出了炎炎夏日父子一起读书的宁静,后者突出了寒冷冬夜父亲教“我”读书的温暖,场面温馨(2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此点必答,否则扣1分)。
11.第?段画线部分中的连词“和”与“或(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答案:两者不能互换。
“和”表并列关系,说明“我”确定父亲在“暗淡的孤寂中”会想“亡妻”和“往事”;“或”表选择关系,表明“往事”可能是“历历的”(清晰的),也可能是“渺渺的”(模糊的),显示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准确。
12.联系前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6分)答案:从形式上看,末段以“倍加畏冷”与前文的“失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此处之“冷”,一语双关,既是天气之冷,也是内心的感受(此点和“内容”有交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不起”形成反复,后面的两个逗号,对“我”的情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与前文“我”对父亲的歉疚以及母亲对“我”的嘱托呼应,卒章显志,语言朴素但意味深厚。
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失帽记余光中①xx 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
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
我失去了一顶帽子。
②去年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
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
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
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
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
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
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
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
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
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
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
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
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
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
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
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
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
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
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
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
失帽记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教学设计3篇

失帽记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教学设计3篇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text w ith answers in the story of losing one's hat失帽记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教学设计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失帽记》记叙文阅读原文教学设计2、篇章2:《失帽记》记叙文阅读题目教学设计3、篇章3:《失帽记》记叙文阅读答案教学设计阅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认知活动,是获取信息的必经途径。
下面是小泰为你整理的《失帽记》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篇章1:《失帽记》记叙文阅读原文教学设计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的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
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
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
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②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
我存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
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孙明珠、樊善标,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
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
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B)(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B)——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霜天杨朔昏昏沉沉中,冯卯子觉得有人在拖他、抬他,又脱他的棉袄。
他使尽全身力气,想要抵抗,却只能睁开两只失神的细眼,金大娘和她的女儿妞子出现在他的眼前。
妞子站在炕前,拿着灯。
金大娘身前系了条沾满面粉的围裙,跪在冯卯子旁边,一面拿金创药替他擦伤口,一面唠叨:“老天爷,你这是怎么了?我正在打烧饼,听见院里扑通一声,还当是哪个没长眼的小賊,没想到竟是你昏在地上……”好几个伪军在村子里乱叫,声音一会儿近,一会儿远。
全村的狗都叫起来了。
冯卯子抬起头,吃力地说:“不行,我还得跑!”金大娘连忙按住他的胳膊,着急地说:“你往哪儿跑?我不能见死不救。
你这样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咱们!我活了半辈子,还怕什么死!有我就有你,放心好了。
”冯卯子推开金大娘的手,焦急地说:“你不知道!我死是小事,我有要紧的情报给上级送。
”金大娘心里又生气,又感动。
妞子一直不声不响地站在旁边,这时突然轻声问道:“你们上级离这儿多远?”冯卯子挣扎着坐起身,含混地答:“不远——最多不过四十里【注】地。
”金大娘忍不住埋怨道:“四十里地还说不远,我看你怎么跑得到!派个人去不是一样吗?”冯卯子勉强笑着摇摇头,忍着痛站到地上,才走了几步,不禁脱口叫了一声,重重地跌倒,再也不能动弹了……几个伪军的吵嚷声又隐隐可闻,惹得狗叫得更急了。
刚才在路上,他们隐隐约约地望见个人在跑,便加快脚步追上来,进村后人却不见了。
他们追出村,跑了一段路,不见人影,料定这人躲在村里,便转回头,分散搜索。
一个伪军来到金大娘房前,隔着矮墙见房里还点着灯,纸窗上晃着个又大又黑的人影,心里犯起疑惑来。
他翻过矮墙,轻手轻脚地走到窗下,闭上一只眼,从窗孔一望,不觉高声地叫:“老物件,你做什么?”一面踢开门,像阵风似的闯进来。
屋里就金大娘,她正拿着铁夹子烤烧饼,听见人声,吓得掉转身,用手掩着心窝,指着那个伪军笑骂道:“死鬼,怎么不学好!半夜三更捉弄人!看你冻得那个鬼样子,快过来烤烤火吧。
2021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2021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最新】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
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
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
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
”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
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
内容:网。
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
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
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
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
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课外阅读答案 一

《失帽记》答案:1.(2分)乾坤:原指天地,在这里指作者戴帽时感受到父亲传递给的爱及对父亲的思念。
2.(2分)通过详写,极力渲染出了这顶帽子的不同寻常;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是父亲的遗物,帽子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了下文。
3.(3分);因为“我”对不起父亲。
年轻时因忙于工作,与父亲交流不多;父亲年老体衰之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即使在身边,也未能很好尽孝;以愧疚之心戴父亲的帽子表达对父亲的追念(意近即可)4.(3分)能只写作者与父亲在春天或秋天的读书场景,描写具体,语言表达流畅,字数符合要求。
5.(3分)父母爱子女的方式虽有不同,但都包含了对子女的深情;子女应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孝顺父母。
《那年冬天好大雪》答案:1.(1)粗糙(cāo) (2)皲裂(jūn)(每小题1分,共2分)2.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分)运用比喻渲染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引出下文。
(1分)(共2分)3.第⑤段:心理描写第⑦段:动作描写(各1分,共2分)4.(1)“输掉”仅能表现出胡小兵玩牌输钱这一事实,而“糟蹋”不仅表示输了钱,更能表现出胡小兵此刻因为毫不吝惜地浪费了自己的血汗钱之后的悔意。
所以不能代替。
(2分)(2)“眼泪”一词只表现了胡小兵被农民工们的举动所感动,而“鼻涕”一词既符合胡小兵农民工的身份,又表现出了胡小兵被感动的程度之深。
同时,也符合腊月里这一特定的气候环境,所以不能代替。
(2分)(共4分)5.用“一只只”写出了给胡小兵凑钱的农民工之多,(1分)“一张张”写出了农民工们凑的钱之多。
(1分)而“粗糙皲裂的手”和“皱巴巴的人民币”更形象地表达了凑的这些钱都是农民工们靠自己千辛万苦挣来的血汗钱。
(1分)(共3分)6.A:略。
(示例:屋内寂静无声,只听见披在身上的衣服和破棉被被风吹得“啪嗒啪嗒”的声音。
)(1分)B:略。
(示例:窗外是北风疯狂的怒号,只看见远处的树木在不停地东摇西晃。
)(1分)(共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答案
导语: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以下是分享的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失帽记
余光中
①xx 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
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
我失去了一顶帽子。
②去年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
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
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
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
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
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
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
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
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
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
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
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
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
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
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
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
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
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
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
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
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⑦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
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
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
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⑧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
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
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
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
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
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
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
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
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
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
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
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
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50 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
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
母亲逝于53 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
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34 年,享年,还是忍年,97 岁。
?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
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
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
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
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
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
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
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
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
对不起,父亲。
对不起,母亲。
xx 年l 月28 日
【注】①我存:余光中之妻范我存。
7.第①段为什么从“xx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写起?(2分)
8.从第②段到第⑥段,作者整整用了五段文字详写失帽原因及
经过。
对作者详写失帽经过的用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的题目是“失帽记”,作者详写失帽的原因和经过,与题目相应。
B.详写签书现场,暗示若不是自己难以“身外分身”决不至于
丢了帽子。
C.第⑥段写作者由“不死心”到死心,进一步暗示了所失帽子
的不寻常。
D.作者详细地追忆往事,意在对当年青年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
提出批评。
9.联系全文,说明第⑧段中“帽内的乾坤”的深刻含义。
(3分)
10.第⑨段加点的写景文字(“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
灯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1.第?段画线部分中的连词“和”与“或(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12.联系前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6分)
答案:
7、(2分)引出“我”的失帽故事(1分);将世界不少重大变化与失帽并提,暗示失去这顶帽子对自己影响很大,设置了悬念(1分)。
(第二点如果回答出对“自己影响大”和“设置悬念”即可给2分) 8、(2分)D
9、(3分)帽子是父亲的遗物,恩佑两代(1分);在“我”心中象征着父爱的温暖,隐藏着感恩父亲、怀念父亲(1分)、愧对父亲的赎罪之情(1分)。
10、(4分)“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两个场景交相辉映(或:抓住冬夏两个特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分);前者突出了炎炎夏日父子一起读书的宁静,后者突出了寒冷冬夜父亲教“我”读书的温暖,场面温馨(2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此点必答,否则扣1分)。
11、(3分)两者不能互换。
“和”表并列关系,说明“我”确定父亲在“暗淡的孤寂中”会想“亡妻”和“往事”;“或”表选择关系,表明“往事”可能是“历历的”(清晰的),也可能是“渺渺的”(模糊的),显示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准确。
(对“和”和“或”的分析,只要一个正确,即可给2分)
12、(6分)从形式上看,末段以“倍加畏冷”与前文的“失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此处之“冷”,一语双关,既是天气之冷,也是内心的感受(此点和“内容”有交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不起”形成反复,后面的两个逗号,对“我”的情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与前文“我”对父亲的歉疚以及母亲对“我”的嘱托呼应,卒章显志,语言朴素但意味深厚(答出“双关”、“直抒胸臆”、“反复”、“逗号”作用、指明“呼应”、“卒章显志”中的任意1点并有相应的分析,给1分;答出两点并有相应分析,即可给2分)。
(形式需考虑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4分)
从内容上看,结尾所渲染的寒冷环境及内心感受(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父母的深深愧疚之情(只要答出“歉疚”即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