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皮亚杰与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方面的比较

皮亚杰与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方面的比较10小教3班10150317 佘文婷在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和信息理论都有各自的看法,,他们的主要目标类似,都是先对认知做自己的定义,再分析人类心智的表现和如何作用于外部世界,同时,他们也研究年龄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来自主体和外界的共同影响,是主体与客体共同影响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而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像一台计算机先寻找再接受然后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认知,作用于外部世界,,就好像儿童对于记忆的过程一样,他们先进行感觉登记,再试短时记忆,通过强化后变成长时记忆,甚至是永久的记忆。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三座山实验表明此时的儿童自我中心突出,还有他们不能守恒。
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
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
信息加工理论中,西格勒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得出儿童随年龄发展会使用不同的规则去评定。
通过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实验研究结果,由此对科学思维和系统认知的实质和发展做出更广泛的概括。
信息加工理论还将儿童的记忆分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儿童会用策略来记忆,通过对策略的有无及对策略的使用程度来对儿童的认知来进行分类。
皮亚杰的理论把认识论同心理学紧紧地结合,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而信息加工理论及吸收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技术,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突破。
这是两者的优点;两者又都存在缺点,皮亚杰倾向生理,而贬低了环境,语言和教育的作用,信息加工理论把人比作计算机太过简单,不能解释人脑复杂的认知活动,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信息加工理论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就是我总结的皮亚杰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同于不同处。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5前沿6 2007年第6期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杨慧慧 石向实 郑莉君*(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 310018)[提 要]本文述评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的儿童认识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于当代教育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 认识发展理论[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7]6-0055-03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不仅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更可以看出皮亚杰的理论对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皮亚杰的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价值。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对儿童认识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对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观点。
皮亚杰提出了心理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的观点。
关于心理和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是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变与质变,向前发展。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生物适应的延伸,是后者的一种特殊表现。
换言之,人的心理或智力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
皮亚杰提出,应当把适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被环境不断影响着,但同时有机体产生的变化又增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更利于有机体的生存。
皮亚杰说:/和生理的成长一样,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趋向平衡的活动。
身体的进化是趋向比较稳定的水平,其特征是完成成长过程和各种器官的成熟。
同样,心理的演进也可以说是向着平衡的最后形式发展,构成人的心理。
新皮亚杰主义

2.特点 (1)研究基点:新皮亚杰学派接受皮亚杰理论中的传
统概念和发展模式,但同时又赋予这些概念以新的内容, 用它们来解释新问题。 (2)研究方向:新皮亚杰学派不同于皮亚杰后期的纯 理论研究方向,更重视应用的研究,并积极把实验结果 运用到教育中去。 (3)研究内容:新皮亚杰学派对皮亚杰所忽视的社会 环境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把个体认知和社 会认知结合起来,重视社会因素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 用。 (4)研究技术:他们改变了皮亚杰实验中往往只有一 个变量的情况,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 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 了被试在实验中的作用。
在皮亚杰晚年和他去世以后,他的同事和学生在保 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的前提下,或者补充和修 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或者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皮 亚杰理论,形成了新日内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蒙 纳德(Moundoud),他于 1976年发表了《儿童心 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新日内瓦学派迈出了第一 步。1985年这个学派出版了一本文集《皮亚杰理论 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他们 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他们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教 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体人格完满 发展的需要。因此,他们特别强调社会关系、交往、 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新皮亚杰主义
新皮亚杰学派发展原因
修订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儿童 发展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 形式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 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 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 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他们质疑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实验依据不 够充分,有些试验较难不适合幼儿去做。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整理shaqingnorthA名词解释:(5道)1.守恒

名词解释:(5道)1. 守恒P121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数量、物质、长度、面积、重量、体积等)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途径具有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儿童一般要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才能获得守恒概念。
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的能力。
)2. 观察学习P18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现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3. 最近发展区(ZPD)P25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显示能力(表现)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表现)之间的潜能范围。
也就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指个体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4. 元认知P147按照弗拉维尔的观点,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主体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是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5.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P98-99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即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的现象。
去习惯化: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在这个刺激基础之上同时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即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刺激感兴趣的现象。
这是由于婴儿相比熟悉刺激,对新异刺激更感兴趣的表现。
6. LAD(语言习得装置) P206Chomsky 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普遍语法,它是人类的语言发展遵循共同的规律,乔姆斯基假设在儿童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化的言语习得区域,称为言语习得装置简称LAD,它的作用是根据普遍语法生成个别语法,LAD根据普遍语法和从环境中输入的少量的原始语言材料提出语法假设,经过假设检验过程逐渐建立起一套深层语法结构和转化规则。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对照目录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三、皮亚杰理论的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对照四、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 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 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 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和数理逻辑经验 (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人类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关键理论

人类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关键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分支,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理论,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理论进行探讨。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石之一。
根据该理论,人类的认知活动可以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
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等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二、模式识别理论模式识别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项关键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是如何通过对信息的模式和结构进行识别与理解的。
根据模式识别理论,人类通过将刺激与其在记忆中存储的模式进行匹配,从而对信息进行认知和理解。
这一理论不仅对我们认知的基本过程有着重要的解释作用,还在智能系统设计和模式识别技术方面具有实际应用。
三、认知心理学的开放系统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开放系统理论是指人类认知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认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内部过程,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认知过程的发展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的提出,拓展了我们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解,也为研究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弗斯基提出的,旨在解释人类在认知冲突和矛盾情境下的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调整。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类遇到认知冲突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进而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减轻这种不适。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的人际关系、认知偏差以及心理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旨在解释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成熟和变化。
虽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是针对儿童认知的,但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以及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相同点:1)它们都具有明显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认为认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结构,有着兼容之处2)它们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它们的主要目标相似,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发展,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4)它们的试验手段相似,都是通过做实验或仔细观察儿童在一段时期内的表现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不同点:1)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
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
因此,信息加工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2)相对而言,皮亚杰理论的内容显得较活,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显得较为程序化了。
3)它们的研究方向不同,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2.我的看法:皮亚杰理论:优点:1)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他将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并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 3)他促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且取代了原先传统的观点。
缺点:1)皮亚杰理论虽然描述了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推动了儿童认知结构的完善化,但他还是过多强调遗传的或成熟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而轻视教育和环境的力量,贬低了语言的作用。
2)皮亚杰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往往是抽象的,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
3)他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十分庞大,且文字晦涩难懂,常常造成误解。
信息加工理论:优点: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
2)兼收并蓄,它既吸收了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又加入了自身的观点,与时俱进。
缺点:1)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
2)将人的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无法完全解释在人脑中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智慧发展的阶段
• 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 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 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 • 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 叉重叠。 • 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 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智慧发展的阶段 • • • • 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形式运算阶段(11、12- )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 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 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 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 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 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 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 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 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 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 时期。
第二节 思维发展阶段
•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 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 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 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 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 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 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 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通之处,以下就是我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首先,是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即“相互作用论”,他指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此阶段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此阶段特点是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儿童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从三座山实验可以看出;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
此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获得了守恒性;二,群集结构的形成;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
通过上述的材料,我从中总结了皮亚杰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①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②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③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识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皮亚杰创造性的临床法是对儿童心理学的更深理解。
但是,同样的皮亚杰理论有他自身的不足之处。
缺点:①皮亚杰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存在生物倾向,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②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引用了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③皮亚杰在研究方法上,把许多变量混肴起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④皮亚杰最后把形式运算思维认为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把认知功能看做是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的过程,利用这些知识单元来表征事物或信息。
这样的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
信息加工理论中,信息加工的阶段从开始接受刺激从而开始了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感觉登录,接着就会让人注意到这刺激,进而开始对感觉刺激的识别和
解释,即知觉;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的和有意识的记忆。
最终形成长时记忆,但是,长时记忆并不是永久保存的,而是相对永久的。
同样,信息加工理论也有他的优缺点。
优点:①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②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既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③把人的感知、注意、表象、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纳入信息的输入、加工、丛储和提取的完整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从而更科学、现代化。
缺点:①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②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使用了看似清晰、简易的流程图模式,但并不能完全解释发生在人脑中的复杂的认知过程;③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接着,是对这两个理论的对比。
他们的相同点在于:们都具有明显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结构不是一种简单的S—R反应过程,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 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R单向活动模式;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提出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模式。
所以这两种理论表示异曲同工的兼容性。
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很少加以注意,并且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更容易理解;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
我个人对于对于二者的理论既有赞同之处,也有不认同的地方。
皮亚杰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我觉得是比较完善的,但我觉得恰恰是过于追求完美,理论显得颇为臃肿,庞杂不已,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摸不着头尾,感觉学到了许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息加工理论,将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运行,怎么说呢,很科学,很有创意。
但是,我觉得这个理论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计算机的运行恰恰是模拟了人脑的运行过程,反过来,又将人的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运行,有点怪怪的。
但是,这个理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觉得他为我们研究人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向。
以上就是我对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