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颐和园》探究型教案设计
《颐和园》教案设计(锦集19篇)

《颐和园》教案设计〔锦集19篇〕篇1:《颐和园》教案设计《颐和园》教案设计【教材分析^p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的一篇写景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欢之情。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形态不一等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风光。
2、过程与方法: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快乐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播放录像〕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⑴ 出示词语:金碧辉煌葱郁朱红形态不一神清气爽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⑵ 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渐渐游,细细赏呢?老师点拨,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游赏美景,感悟美1、游赏长廊:⑴ 在这些美丽的风光中,最先展如今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⑵ 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8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8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
(开火车读)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1、了解游览顺序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板书)2、领略长廊之美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长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读句子美画(内容多、题材多样)花(品种多、数量多)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颐和园》教案5篇

《颐和园》教案5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之五佚名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

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下面就是整理的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颐和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用词语造句)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知道这是哪吗?(出示图片)教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颐和园中的景物。
(1)那我告诉你们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你会怎么读课题?(2)今天的颐和园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美丽的大公园,你又会怎么读课题?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的语言,去游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
(二)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
1、出示学习指南。
通过学习指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
2、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移步换景的提示语。
(1)教师:作者就是这样走一走,停一停,慢慢看,寻找打动自己的特色景物,这种移步换景的顺序特别适合于参观游览和描写古典园林。
(2)其实,在颐和园还有很多的美丽景物例如:(出示换灯片)边出示,教师边叙述:“德和园”大戏楼,是我国中国最大的古戏楼,“西堤六桥”据说比苏州的西湖的“苏堤”还要美。
但是作者就选取这“三种”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
3、交流总分总的顺序。
(1)教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把这两句话调换吗?体会总起句和总结句的作用和总分总的结构。
(2)通过比较,教师总结:第一句是引出颐和园的美,让人去欣赏,去读,是引出下文。
最后一句是游览之后,作者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是对全文的总结。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颐和园》教案(优秀7篇)

《颐和园》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7篇《《颐和园》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⑴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自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自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自然段:表达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起,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
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使学生掌握《颐和园》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颐和园》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通过对《颐和园》的欣赏和评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颐和园》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颐和园》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和评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颐和园》的内容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文化,引出《颐和园》的话题。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 《颐和园》,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颐和园》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以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颐和园》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3. 深入理解(1)让学生分析《颐和园》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让学生讨论《颐和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颐和园
学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8《颐和园》
作者: 史荣辉
工作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天阁小学
情境:
颐和园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博物馆。
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相信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想去颐和园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请先看视频资料,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写了哪几处景点?
任务:
1、依托网络媒体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前搜集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和素材,搜集本地风景的介绍等,体现学生搜集和运用素材的语文能力。
2、利用网络搜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图片
3、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野”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过程:
1、教师、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2、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
(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
3、提出探究性研究的课题: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4、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找出能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1)、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4)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5)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6)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7)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
6、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5)说说体会,有感情读课文。
7、课内扩展研究。
(1)汇报搜集到其他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
(2)小组推荐交流。
(3)背诵喜欢的部分
8、课后延伸研究。
继续搜集颐和园的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颐和园的景点
成果:
通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将形成下列成果:
1、学生能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通过探究、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资源:
1、利用网络搜索颐和园相关文字介绍
2、网络搜索颐和园的风光视频
3、软件:演示文稿
评估:小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