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论语(lùn yǔ)十二章一等奖教案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3篇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1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fāngfǎ),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xué sheng)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决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缺乏之处,主要表现在:论语十二章教案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比照拟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拟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案2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

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

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似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五、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论语》整本书,细细揣摩、梳理串联,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来明晰书中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孔子主要思想及其框经验,明确研习任务
1.回顾经验:筛选归纳,内引外联。
2.明确任务:探究“仁”和“君子”的内涵。
二、解答质疑,理解孔子之“仁”
1.缘形索义,推测“仁”的本义。
2.答疑解惑,辨析“仁”的真谛。
(1)心怀仁德就不会感到忧愁了吗?
(2)国君暴虐,臣子若忠君则不爱民,仁者该如何自处?
三、解答质疑,理解孔子之“君子”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缘形索义,比较“仁”“君子”本义与孔子之说的差异,认识儒家对其内涵的发展。
2.通过内引外联、辩证分析,解答自身困惑,从而获得了对关键概念更为深入和质实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使用内引外联的方法,梳理课内外文本信息,解答预习中产生的具体困惑。
教学难点:
在解答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仁”“君子”的抽象准则。
2.在内容上获得结论:仁者克己复礼、不忧不惧。但“仁者无忧”并非是说仁德之人永远无忧无虑,而是强调其言行坦荡因而问心无愧。“仁者好礼”也不意味着僵守四勿、愚忠一君,而是要带着真挚爱人之心,灵活变通地合宜处事。“君子”自省修身,谦逊爱人,礼乐治国。但“君子”并不追求衣衫褴褛、口舌笨拙,而是爱财有道、言行一致,“文质彬彬”也不是要我们拘泥于外在的和顺温雅,其核心要求在于表里如一、澄澈真实。
1.缘形索义,推测“君子”本义。
2.答疑解惑,提炼“君子”原则。
(1)非衣衫褴褛、口舌笨拙者不可为君子?
(2)“文质彬彬”是怎样的境界?
四、获得结论,形成小结
1.在方法上形成小结:聚焦于看似熟悉的概念,边阅读边思考,提出具体问题,而后联系与此话题相关的更多章句,形成一个框架体系,从而获得了对关键概念更为质实的理解,也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2. 掌握《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2.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2. 帮助学生掌握把书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a. 介绍《论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b. 说明《论语》的地位和作用。

2.《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a. 介绍《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

b. 谈论十二章的意义和作用。

3.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a. 孔子的教育思想。

b. 孔子的政治思想。

c. 孔子的行为准则。

d. 从多个角度分析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4.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a. 帮助学生分析清楚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案。

b.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2. 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组演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演讲和展示。

六、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

2. 读懂《论语》十二章。

3. 组织小组展示。

4. 学生写一篇文章探讨孔子的价值观和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七、评价方法1. 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合格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评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领会程度。

3. 学生报告和展示的评分,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地位。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篇一:12 《论语》十二章(教案)】12 《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点击播放课文录音)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

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

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课外延伸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继续学习后五则。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一、课文导入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

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也。

”(《里仁》)..见不贤而内自省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自省:自我反省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示课件16)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探究第二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小结: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

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项为之强。

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

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

为,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可以为师矣。

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èi,后面的读wéi。

2.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够3.知人不知而不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