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集下载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材料一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 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 拒绝。……上帝藉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 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事 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所谓预定, 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 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 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 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加尔文什么宗教思想?这有何意义?
东正教(东派)
△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本课件的第二部分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我们将

从中清楚地看到,宗教改革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材料1: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
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 向而驰。 想一想: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材料2: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 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 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 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佛教
东正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教皇的权威
•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 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 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 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 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 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 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 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一 教皇的权威
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 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 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 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 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 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 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 “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 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 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 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 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 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 得救。 •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 规章仪式。 • 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 “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 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 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 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考点】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解析】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虽然后来扩展至西欧等地,但是中心区主要在意大利,这种结构与图片不同颜色构成的区域分布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中出现“教皇国”,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息,据此出发,罗马城所在的淡黄色分布区域、以日内瓦为中心的绿色地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偏北的深黄色地区分别对应传统天主教、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势力范围,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是在法国,这与图片所示侧重点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接着扩展至法国、美国等地,与图片不同颜色标示的示意结构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B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个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题中反映了信仰自由的观点,选择D项。

答案:D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答案:D5.(2014·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历史现象,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宗教改革后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D项排除。

答案:C6.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展示——“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

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权强于王权)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2015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2015

• 8、有人说,中世纪的‚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 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但后 来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出 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A.天主教会被打倒 • B.人们不再信仰上帝 • C.上帝已经不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 D.出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3、在哪些领域进行? 思想、社会
实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天主教会 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分析宗教改革的意义? 过客留言
楼主 路德:教皇没有权力赦免罪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使人 过,这一权力属于上帝! ^o^ 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 2楼 加尔文:顶楼主!你让我们得 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 到了更多个人自由,我可以放开手 促进了思想解放。 脚干工作了,马哥,我爱死你啦。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
资产阶级
获 得
资本主 义发展
要求
阻碍
自由
天主教会的 宗教特权
改革
资 料 卡 片
马丁路德(1483— 1546),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的发起者。少年时 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 学学习法律。1505年, 在父母朋友诧异的目光 中,他断然放弃学业, 当上了修道士,曾于 1510和1511年两次访问 罗马,目睹了罗马教廷 的腐败,这促使他改变 了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 法,并从事于宗教改革。
君主可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改革深入-----加尔文改革
结合教材和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是 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 路德思想的?
矛头指向 继承 思想主张 发展 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信仰得救
把“信仰得救”发展成为“先定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练习巩固
2.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
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
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
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
中世纪的火刑柱
思想:垄断人们的意识形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领域 必要性
可能性
经济 政治
最大的封建主 教权高于王权,腐败
文化 禁锢思想
导火线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讨论:15-16C 转型下的欧洲
例2材料1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 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 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
中学西渐
同时传教士又把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带到欧 洲,为启蒙运动提供支持,形成中学西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例4材料1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 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 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教会土地 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兜售赎罪券
经济:欧洲最大封建主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2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 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问2:据材料可知,教皇与国 王的权力如何?
卡诺莎之辱
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 的敲诈
2、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直接原因:
1)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2、改革内容:
1)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卷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内心真成悔罪,就能赦免 3)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 《马丁路德教》
真题练习三
(2013广东学业57).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 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 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 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 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 现实生活的逃避
真题练习二
(2010广东学业57).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 《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 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 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 累; 惜时如金
(二)加尔文改革(法国) 1、直接原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
家先后接受新教。
2、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 上帝预定获得永生和成功的人,他的 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 内心充满对上帝的信仰,而他的道德行为、 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 宗教生活、日常工作等必定是具备勤奋、友 得救.(称新教百科全书 ); 【问题探究】联系加尔文先定论谈谈你怎样 爱等美德(善功)。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 理解“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 成先定论 ; 把劳动、放贷生息、聚敛财富说成是教 徒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手段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加尔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 宗教改革的基本要点:
否定教皇的绝对权威; 《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
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
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活节俭; 教随国定……
注意:宗教改革否定什么? 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 上帝
封建主的特权
《圣经》的权威
本课小结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马丁·路德的 天主教会 日益阻碍 宗教 “因信称义” 欧洲资本 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 改革 主义的发 加尔文的 展 级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的运动 “先定论”
否定教皇的权威 ★ “因信称义”的实质:
罗马教会 因行称义
教徒
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上帝 教徒(信仰上帝) 我的信仰我做主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意 义: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上帝
神职人员
我的信仰教皇做主 加强罗马教皇的权威
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加尔文
信仰得救;先定论 教徒(信仰上帝) 上帝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思想上:天主教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四: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变 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 发展的趋势背向而驰。 材料五: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一起 “探讨”球艺的问题,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 俱乐部。优雅地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 及信仰的问题。 从以上两则材料可获得哪些信息?西欧为什么要 挑战教皇的权威?
加尔文
【知识拓展】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佛教(BC6C)
东正教
基督教(1C)
伊斯兰教(622)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 (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探究一: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有怎样的权威?威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一:1077 年 1 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越过阿 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 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诺萨觐见,三天三夜后,教皇 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教皇是位出身于皮鞋手工 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二、西欧宗教改革的经过及内容 国家 德意志
1517年 马丁.路德 (1483-1546)
因信称义
信仰得救 《九十五条论纲》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瑞士
1536年 加尔文 (1509-1564)
信仰得救
先定论
《基督教原理》
宗教异端(宗教内部,借助《圣经》 的原始教义)
小结: 古希腊 (起源) 文艺复兴 (复兴)
材料一:要成为义人,就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 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 罪券等,而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
天主教会:因行称义。
材料二: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称为“义”,要想称义, 不在于遵守教会教条,不在于本人的善功,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 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①发源地:前者在意大利,后者在德意志
②影响:前者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后者形成一场各阶层广 泛参与的思想文化运动;前者促进近代科学兴起,后者建立 资产阶级的教派,取得宗教自由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你有信仰吗? 你信仰什么?
【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B.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C.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 D.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宗教观的实质是: A.否定教皇、封建主的特权 B.否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 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D.依靠上帝
D
A
【练习巩固】
3、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D
4.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材料三: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我自己个人奋斗,发家 致富,不是我自己爱财,而是上帝要我去当商人,让我去奋斗的, 因为上帝早就安排好了。所以,个人的财富是合法的,谁都要尊 加尔文:信仰得救;先定论 重,不可以夺走。 结合教材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各代表了谁的观点?有何不同?那 些观点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探究二: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经济: 天主教会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以后)
政治: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思想: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各国人文主
义思想活跃。
导火线: 教皇出售“赎罪券”。
第14课 怎样 挑战教皇的权威 探究三:向教皇的权威发出了 的挑战?
意义:①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 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②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不在善行,上帝先定
人文主义色彩
因信称义 先定论
因行称义 相同 不同
都相信上帝,相信灵魂得救 加强罗马教 皇的权威, 封建神学精 神垄断
否定罗马 教皇权威, 信仰自主
信仰自主基 础上为资产 阶级发财致 富辩护。
探究三:向教皇的权威发出了怎样的挑战?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506年—1626年,为梵蒂冈的教廷教堂, 是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梵蒂冈教廷从中古时代起即 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第13课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威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 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构成。
材料三:在西方中世纪的时候,宗教盛行时,任何不 符合“教义”的都会被教会领袖称为“异端”。因此 还设立了“异端”裁判所,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曾被 判为“异端”活活烧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被 罗马宗教法庭 判为终身监禁,后或是客死他乡。严 重阻碍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 从材料可得知天主教会拥有在哪个领域的控制权?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人文主义的源流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 现世幸福,提倡个性解放。
宗教改革 (发展)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 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 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 多的个人自由。
人文主义的宗教观
三、西欧宗教改革的影响
(1)实质: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A
【练习巩固】
5.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带有 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神学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C.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D.宗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A
推动了资 本主义发 展 新教摆脱罗 马教廷控制 宗教枷锁中解放出 来,获得更多个人 自由
16世纪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探究2:作为14-16世纪的两场重要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有哪些异同? 相同:
①背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阶段 ②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③对象:封建教会和封建神学 ④核心:宣扬人文精神 不同:
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和罗马神 权的社会政治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
①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 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P53第一段) ②挑战教皇的权威,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③为西欧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 了发人深省的一页。(P53最后一段)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兜售赎罪券
教 皇 出 行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 意志搜刮的财富相当于德意 志皇帝年收入的20倍左右。
(1)材料一“卡诺莎之辱” 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
(2)材料二反映天主教会 在哪个领域的控制权?
经济上: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探究一: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有怎样的权威?威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