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集下载

第13课__挑战教皇的权威优质课件

第13课__挑战教皇的权威优质课件

路德的故事还在继续……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加尔文主张《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认为信仰得救, 比路德更激进,提出了“先定论”。所谓“先定论”就是上帝的 永恒旨意,上帝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加尔文 (1509-1564年) 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刘祚昌《世界 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 史》 二位伟大人物”。 请思考: 1、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发展路德的思想的? ⑴继承:①《圣经》是最高的权威 ②信仰得救 ⑵发展:先定论 2、恩格斯认为“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 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如何理解?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生活 和 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温故知新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评价文艺复兴(性质、进步、局限) 4、文艺复兴前三杰和后三杰? 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代表?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习目标: 1、掌握宗教改革的概念。 、结合马丁· 路德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分析讨论引起不同反响的原因?
教皇:冲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动摇了他的神 权统治。 诸侯:迎合了诸侯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 政治要求。 市民:提倡信仰自由、 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挑战教皇的权威
路德教改革影响:
(1) 它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 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 立的局面。 (3)它首次在天主教的神权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4)新教会为了树立权威,仍然加紧对人们思想的 控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展示——“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

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权强于王权)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堂总结
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 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 到极大的压制。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以一种巨 大的精神力量将世界历史从中古扭向了现代。从 此以后,不只是多元化的新教产生并且欣欣向 荣,而且还将产生一个商业和文化的黄金时代。 不迷信传统、陈规,勇于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 权威的欧洲宗教改革家们,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 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2)其学说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对欧洲宗教改革家的评价
1、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 和罗马神权的政治运动。 2、意义: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打击了西 欧的封建势力,解放了人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关于“赎罪券”
亚尔伯特是通过贿赂教皇
当上大主教的。为了还债,他
PowerPoint Template 替教皇兜售“赎罪券”。在销
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负责
售“赎罪券”时,他到处宣扬:
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 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送到了天
购买“赎罪券” 堂。
落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②.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新兴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③. 对欧洲尤其德意志的严重压榨; ④.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世俗君主和贵族都窥见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
的打算,也站到了反对天主教的行列中来了。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 会各阶层的矛盾
文化: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一些天主教徒 也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激化矛盾
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阅读材料:
材料八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 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 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 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 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 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 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 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 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趁德 于是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 1077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 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
——教皇英诺森三世
拿破仑加冕
材料二: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向民众征收什一 税和兜售“赎罪券”以搜括钱财。
马丁· 路德
A
教徒
因行称义
神职人员 上帝
因信称义
(信仰上帝) 教徒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直接对话、得救
影响: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三、宗教改革的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内容: 罗马教会
马丁· 路德
A B
因行称义 兜售赎罪券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完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完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学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

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

2、经过: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

3、影响:(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难点解析】1、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及影响如何?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 的敲诈
2、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直接原因:
1)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2、改革内容:
1)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卷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内心真成悔罪,就能赦免 3)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 《马丁路德教》
真题练习三
(2013广东学业57).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 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 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 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 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 现实生活的逃避
真题练习二
(2010广东学业57).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 《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 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 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 累; 惜时如金
(二)加尔文改革(法国) 1、直接原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
家先后接受新教。
2、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 上帝预定获得永生和成功的人,他的 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 内心充满对上帝的信仰,而他的道德行为、 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 宗教生活、日常工作等必定是具备勤奋、友 得救.(称新教百科全书 ); 【问题探究】联系加尔文先定论谈谈你怎样 爱等美德(善功)。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 理解“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 成先定论 ; 把劳动、放贷生息、聚敛财富说成是教 徒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手段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加尔文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 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
材料二: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 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 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 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材料三: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 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 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 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 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小结:
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
人文主义思潮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打破天主教 的权威
宗 马丁· 路德 教 改 加尔文 革
体现了人文主 义含义
促进了西欧社会 的进步
1、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与基督教的“因行称 义”的本质区别是 A、人们得救的途径 B、对教皇权威的否定 C、为人处事的准则 D、“人”与“上帝”的对 立
5、加尔文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 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其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
罗马教会
因行称义
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教徒
教皇
上帝
(信仰上帝)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P54 阅读与思考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 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 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 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 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 望。

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目的:巩固以教皇为首的教会封建统治。
2、马丁路德:
信仰:因信称义。
目的:否定教皇代上帝言的身份和特权。
上帝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神职人员(从罗马教 皇到地方各级主教)
教徒
因行称义
天主教会主张
教徒
因信称义
路德教主张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改革前教皇宣扬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其目的是什么? 2、马丁路德宣扬什么宗教信仰?其目的是什么? 3、加尔文宣扬怎样的宗教信仰?和路德相比有何异同? 4、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在行动上如何挑战教皇权威?
梵第蒂1冈4课国挑旗战教皇的权威
传说金黄和银白两色是耶 稣门徒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的 颜色。象征着上帝把天上和 地上的一切权力交付给他。
梵蒂冈(先知之地)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教 皇的所在地。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与4个临淄中学一 样大。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第一14世课纪的挑罗战马教帝皇国)的权威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 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 ④改革都在德国进 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加尔文的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它是: 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取政权服务 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免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而斗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舆 论
6、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第往1带4课有宗挑教战色教彩皇的的原权因威是: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 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7、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影响。

2.牢记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3.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难点突破】
【预习自测】
1.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

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宗教的虚伪 B.灵魂自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 D.生命的起源
2.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多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A.人文主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教皇教士 B.资产阶级C.广大民众 D.封建领主
4.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

其主张否定了( )
A.宗教神学的价值 B.世俗君主的作用 C.罗马教皇的权威 D.宗教仪式的意义
探究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一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1)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一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主,反对教权的政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练习案
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4.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5.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上帝 B.罗马教皇C.君主 D.马丁·路德
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

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7.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主要是因为二人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8、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
《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C.挑战教会权威
D.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1-4 B C A C
探究案(1)观点: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教皇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4分)
(2)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练习案1-8 B D D A B B A C
一、问题导引
1.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①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②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主因)③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2.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实质:否定教皇权威,主张信仰自由的资产阶级人文思想。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加尔文宗教改革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加尔文认为人只有靠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在思想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加尔文主张先定论,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打碎了宗教神学的人文枷锁。

4.加尔文宗教改革与路德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性质: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②形式:都采取神学异端的形式;
③社会基础: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④斗争对象: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定教皇权威,⑤内容:都主张“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都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权威;
不同点:加尔文比路德更激进,主张先定论,建立民主教会,不仅否定教皇的权威,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其思想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和理论武器。

5.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