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集下载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教皇的权威
•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 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 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 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 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 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 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 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一 教皇的权威
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 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 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 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 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 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 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 “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 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 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 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 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 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 得救。 •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 规章仪式。 • 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 “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 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 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 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考点】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解析】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虽然后来扩展至西欧等地,但是中心区主要在意大利,这种结构与图片不同颜色构成的区域分布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中出现“教皇国”,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息,据此出发,罗马城所在的淡黄色分布区域、以日内瓦为中心的绿色地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偏北的深黄色地区分别对应传统天主教、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势力范围,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是在法国,这与图片所示侧重点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接着扩展至法国、美国等地,与图片不同颜色标示的示意结构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B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个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题中反映了信仰自由的观点,选择D项。

答案:D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答案:D5.(2014·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历史现象,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宗教改革后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D项排除。

答案:C6.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 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
课标要求
• 1、知道马丁· 文主义的含义。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 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 大教堂
材料1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 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 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
2、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阅读材料:
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 ⑵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 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 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 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 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 常尖锐; 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 ⑶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 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 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 教会思想的存在。
宗教改革的 性质?
宗教改革的 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性质:在宗教外衣下的资产阶级反天主教会反封建
的社会运动
本课小结
天主教 日益阻碍 欧洲资本 主义的 发展 马丁· 路德的 “因信称义” 宗教 改革 新教摆脱了 罗马教廷的 控制,推动了 资本主义的发 展
加尔文的 “先定论”
知识结构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 化的教规、贪婪的敲诈
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经济(根本原因)
政治(主要原因)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会 势力
信仰得救 发财致富是上帝恩赐和安排 善功主要表现在世俗生活上
资产阶级 信仰得救 人祈祷上帝没有意义 穷人就是穷人,不能反抗。
下层 民众
四、宗教改革的作用 1.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了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2.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各国 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与干涉; 3.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 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二、德国宗教改革 2.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内容: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 “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释义: 因,凭借; 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 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 教 称:成为,叫做; 义人:灵魂得到上帝拯救的人。 读《攀登圣梯的启示》,思考为什么说马丁·路 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 彩? 使人获得精神上„„和灵魂得救„„
教皇的权威, 封建主的特权, 基督教, 上帝, 《圣经》的权威
二、德国宗教改革 1.首先发生在德国的原因 材料一: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占取的财富 大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 21倍。因此,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材料二: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 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 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1)主要原因:当时德国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分裂 和软弱使罗马教廷有了大肆掠夺的机会。 (2)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为敛财兜售赎罪券。 2.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1)罗马教皇“因行称义”理论:依靠以教皇为首 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课后“自我测评” 宗教改革对至高无上的罗马教皇权威的挑战。 “因信称义”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先定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 和合理性。两者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历史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课件】(共21张PPT)

历史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课件】(共21张PPT)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 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直接原因:教皇教会兜售赎罪券。
疑难突破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及发展
2、政治上 天主教会堕落和残暴激化了 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上 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思 想,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思想上: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处于 精神独裁地位。
中世纪教会的地位
政治上:中世纪西欧教权强于王权。 经济上:教会经济实力强大。 思想上: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处于精神独裁地位。
教会的腐化与堕落
教皇出巡
华丽的祭坛 纵情声欲的生活
马丁路德 加尔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的 主要思想; 2、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 义的含义
4、导火线 教皇出售免罪券
疑难突破二、 “因信称义”如何凸显 人文主义色彩?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说和救赎说。人类只有信 仰上帝,跟随基督才能得救,死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灵魂得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在获救的途径 上,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
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圣洗礼和圣餐礼),参加教会组织
政治上:教权强于王权。 七世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 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 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 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材料三: 中世纪欧洲成立的宗教裁判所,又叫“异端”裁判 所,存在了500多年之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若曾 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 略曾被罗马教法廷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异乡
课堂小结
一、教会有何权威?
中世纪教会的地位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 结果: ②结果:产生了新教和新教会 因大体按路德的主张改革, 因大体按路德的主张改革,故 路德的主张改革 又称“路德教” 又称“路德教”或“新教路德 宗”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 结果: ②结果:产生了新教和新教会 不受教皇管辖, 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 牧师代替神父, 牧师代替神父,一切仪式从简 神职人员允许结婚 人人有权读《圣经》 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
一、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和特权 欧洲的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笼罩着宗教 欧洲的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笼罩着宗教 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 灵光的“黑暗时代” 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 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不仅支配文化教育,而且干预国家政治。 不仅支配文化教育,而且干预国家政治。天 主教统治下的人们, 主教统治下的人们,基本上既是一个国家的 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
欧洲宗教 改革第二 位伟大人 物加尔文 《 加 基 尔 督 文 教 著 原 作 理 》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完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完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学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

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

2、经过: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

3、影响:(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难点解析】1、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及影响如何?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姓名班级学号编号:013 面批
编者:韩孝圣审核:梁桂秋使用时间:2012年9月27日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1.掌握:西欧宗教改革——背景、进程、主要教派、历史意义
2.掌握: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
3.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3、思想条件:
4、客观因素(对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核心:学说,针对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提出。

具体内容。

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建立廉价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2、结果及意义:
①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针对的是教皇的因行称义,由此A.贬低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树立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
②建立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

实质上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③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④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出版 (称新教百科全书),主张 ②宗教学说的核心及意义: 核心: 意义: ③建立了不受制于罗马教皇的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

④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2、结果及意义: ①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在实践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被誉为 “ ”。

②教材 P53 三、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影响
1、性质(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
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

(早
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2、影响:
(1)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重打击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近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3)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
民族国家的成长。

(4)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它: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
原则奠定了基础。

新教登上历史舞台。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
想武器等。


3、从采取的斗争形式、兴起和开展的范围比较文艺复兴和和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4、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同点的说法
错误的是
A .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 .都是从意大利发起的
C .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
级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D .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5、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1.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B.反对天主教会垄断宗教事务的斗争
C.天主教内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运动
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3.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这一原则的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和神学信条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4.西欧宗教改革的最大历史作用是
A.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 B.宗教自由在西欧逐渐盛行
C.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精神枷锁
5.马丁·路德坚持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马丁·路德深受人文精神的影响 B.天主教会出售赎罪券
C.教皇对马丁·路德的围剿D.马丁·路德为维护诸侯的利益
6.)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说
C.“因信称义”说
D.《基督教原理》
7.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8.下列有关宗教改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有利地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西欧民族文化的发展
9.下列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依靠上帝才能得救 B.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C.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D.动摇了教皇的绝对权威
10.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A.否定教皇地位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C.否定封建特权D.宣扬《圣经》精神11.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人们不再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B.最终废除了天主教会
C.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教派D.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控制削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

他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

我不能也不愿
撤回任何意见。

”(见右图)
(1)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慷慨陈词的核心主
张是什么?(2分)
材料二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
(6分)
(3)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分)
(4)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宗教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ABCDA/DCAAB/B
因信称义(或信抑上帝即可得救)。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4)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影响:①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近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③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④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ABCDA/DCAAB/B
因信称义(或信抑上帝即可得救)。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4)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影响:①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近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③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④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