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分析他们思想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展示,学生从中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运用材料,创设问题,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意义。

(3)通过讲解宗教改革时的人文主义,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及其影响。

四、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分为四个板块,罗马教皇的权威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怎么挑战,挑战的结果如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探究一、教皇有哪些权威:中世纪的欧洲,教皇到底有哪些权威?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教皇的权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一: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外整整等了三天,终于得到了教皇的一个赦罪之吻,而教皇是位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史称“卡诺莎之辱”材料二: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材料三:中世纪天主教会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

(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天主教会)材料四: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

教皇权威的具体表现:政治:教权高于王权;经济:最大的封建主;思想:垄断思想;社会生活:影响人的一生;探究二:为什么挑战教皇的权威:材料一:作为教士本身应该遵守规定,但是教皇英诺森八世有八个私生子,瑞士教会的一个主教把他管辖下的一个修女院修女变为自己的情妇,巴黎圣母院的教士甚至把自已的住所变成了赌场。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不断鞭打自己。

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教皇具有绝对权威。

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

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生回答后,师概括: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

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

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

13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 挑战教皇的权威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一、导入:二、课外调查反馈:展示图片,这是我校老校区所在地蓉花山镇的一座天主教堂,可以说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教堂,我想问一下课外考察团的同学,它叫天主教堂,这里的信徒是否受罗马教皇领导?不受!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罗马教皇号召信徒反对新中国成立、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在1957年中国人自己成立了不受教皇领导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可以说这是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对于教皇来说,习惯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挑战教皇的权威”。

二、课题展示: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三、新授:第一篇细数教皇的权威展示:资料卡片—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资料卡片—教阶制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赎罪,在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的帮助下。

探究一:阅读材料一到四,分析: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结论: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思想:垄断意识形态社会生活:人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所以说,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过渡:教皇有这么高的权威,是不是就应该传播正能量呢?探究二:根据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背景:(材料略)结论: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天主教会腐化堕落。

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德国:德国四分五裂,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导火线:1517年教皇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第二篇挑战教皇的权威1517年,教皇以修建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并与教皇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情景探究三:教皇与马丁·路德就如何才能得救展开论战:因信称义因信称义本质是树立教会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色彩分析人文主义的含义:内涵:强调个人信仰的决定作用,否定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高中历史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 省赛

高中历史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 省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2)了解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使学生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2)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2)通过知识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赵林教授说:“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

而这场宗教改革大幕是由马丁·路德揭开的。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及影响,二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内涵及其影响,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力量。

故本课的主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解放”。

据此,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天鹅的鸣唱这个环节主要学习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内涵及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1.一鸣惊人——挑战教皇的权威学生阅读《九十五条论纲》部分内容,讨论、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含义和影响。

2.一名战士——蔑视教皇的权威通过讲述,使学生体会马丁·路德挑战教皇权威的勇敢精神。

3.一个教义——“因行称义”的魔力通过讲述马丁·路德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天主教战士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了解并思考“因行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2)掌握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所奠定的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材料展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运用材料,创设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意义。

(3)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敢于坚定信仰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更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导课: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西欧各国。

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

讲授新课:“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统治者,任职终身,驻在梵帝冈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而且是全球8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圣彼得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梵蒂冈将一个宗教的神奇演绎得美轮美奂。

(一)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

392年,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庞大的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

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

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天主教)。

(二)教皇的权威中世纪(欧洲的封建时代,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前476年至文艺复兴以后公元1500年)的西欧,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全面控制之下。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 岳麓版必修3

导学案历史高二年级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时安排】1课时【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学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基础知识】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

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

2、经过: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

3、影响:(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难点解析】1、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如何?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08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08岳麓版必修3)

岳麓版教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说的涵义及《九十五条论纲》。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教权强于王权)4、出售赎罪券——导火线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内容A、“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是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充满了个性解放的色彩,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救赎。

基本教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要不断地赎罪,只有不断的赎罪,灵魂才能得救。

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因行称义”实质是:精神独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学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学前需知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突破: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难点攻坚:宗教改革的背景、加尔文的先定论、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二)知识梳理与结构注意:“结构图”课后学生画出来。

知识梳理:1、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政治、思想、教会自身、导火线)2、宗教改革的过程。

(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3、宗教改革的实质。

(时间、首先爆发的地点和扩展的地点、阶级、反对、运动)4、宗教改革的影响。

(经济、政治、思想、教会自身)5、思考:两个比较、一个含义。

知识结构图(学生作业):(三)自主学习核心思想意义教皇派马丁·路德加尔文(四)材料与问题1、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卡诺莎之辱)(愚人船)(天主教的俱乐部)材料二: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思考:(1)、当时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处于什么地位?(2)、教会内部是什么状况?(3)、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什么样结果?材料三:14—15世纪英、法、西班牙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民族意识为其特色,并且出现以专职君主为核心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阻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吴于廑《世界史·近现代史编》(上卷)思考:(1)、这段材料反映了王权和教会之间什么矛盾?材料四: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

但商品经济不声不响的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上帝——金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

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教皇具有绝对权威。

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

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
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XX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
二、宗教改革概况
路德宗教改革
简单介绍路德:夏季,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
雨,闪电火球落在他脚前,他念
死期临到,扑到在地,大呼圣安娜就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
安。

为了守誓言,进入修道院当修士。

潜心修道,当他亲临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后,
看到教皇及教廷大员们的腐败,大失所望。

决定改革宗教。

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一定发展,四分五裂使教皇对德国剥削相当沉重,不利于资本原始
积累,而且极大恶化人民生活,矛盾逐渐集中在教会问题上,像火药桶一样一触即发,那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改革呢?
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
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

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甲: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

问: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他们观点的分歧点在哪?路德观点哪里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
生答:⑴观点:甲是罗马教皇;乙是马丁.路德
⑵分歧: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罗马教会“因行称义”:教徒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间接对话得救。

路德“因信称义”:教徒与上帝直接对话即可得救。

⑶人文精神:“因信称义”把人的灵魂从神职人员转到信徒手中,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圣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第二十二条教皇事实上并没有赦免炼狱中灵魂的任何处罚,因为按照教会法的规定,人应在生前接受这些处罚。

第二十八条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至于教会代表的功效,仅由神主宰。

第三十七条真诚悔过的基督徒,或生或死,就是没有赎罪券,也能分享神和教会的赐福和恩典。

第八十六条教皇是当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钱比古时最大的富豪克里沙士还多,那他为什么要花费
可怜的信徒们的钱,而不掏自己的腰包来建造圣彼得教堂呢?
问:⑴路德对教皇的权利是什么态度?否定教皇权威
⑵路德如何认识赎罪券的功效?认为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路德观点:⑴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得救。

⑵《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功效微不足道
路德“因信称义”的意义:⑴否定教皇权威
⑵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影响:⑴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⑵新教路德教产生
⑶形成了天主教、东正教、路德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阅读材料: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会,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以牧师代替神
父,一切仪式从简,礼拜仪式使用德义,神职人员允许结婚,是人人有权读《圣经》、人
人可以通上帝的“廉价教会”。

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
答:⑴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⑵加强资本积累⑶昔时如金
过渡: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
新教。

在这场运动中,加尔文的新
教活动富有时代特色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加尔文宗教改革
阅读课本及下面材料思考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发展路德的思想的?
材料:对于每个人如何确知自己是否是选民的问题,在他心底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我们知
道上帝已经选定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满足了,但不能仅限于此。

即不能像路德那样只靠信
仰而得救。

下一步就是要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的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
市,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尘世生活之中,并且以不懈努力、艰苦劳作的创业精神和厉
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去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以完成
上帝的意愿,光大上帝的荣耀!这种把世俗生活神圣化,把赚钱发财看作是人生必须追求
的目的,在资产阶级看来,就是自己实实在在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庇护,就是成为上帝的
选民标志了。

生回答师总结
加尔文思想:⑴继承:①信仰得救②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③否定教皇权威
⑵发展:先定论①成败贫富上帝先定②现世成功即可得救—致富者是选民
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你会更倾向路德和加尔文谁的主张,为什么?
答:加尔文,因他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问:加尔文思想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答: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三、宗教改革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的思想、政治运动
问:为什么要“在宗教外衣掩饰下”?
答: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直接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

四、意义:1、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问:从刚才讲的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来归纳一下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小结:天主教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下西欧进行了宗教改革,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先定论”,把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路德和加尔文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作业:比较路德教和加尔文教?
教后札记:用材料讲课,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学生配合好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配合不好,整节课会略显枯燥而完不成教学任务。

所以,把要用到的材料及问题事先打在学案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十分有必要。

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