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11论语十二章教案(详案)-论语十二章教案

11论语十二章教案(详案)-论语十二章教案

11《论语》十二章知识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力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重点)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情感目标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1课时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朋-----朋友见-----看见改------改正逝-----流逝知——知道择——选择舍----舍弃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通假字就是用同音字代替本字,一般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2.孔子资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的旅游名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5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识记孔子和《论语》的文学常识;
3.识记文中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说、愠、省、信、传、惑、逾矩、罔、殆、好、乐、饭、夺、笃等;“不亦……乎”的固定句式和“贤哉,回也!”的倒装句式
4.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结合自己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两句诗,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们能猜出是评价的哪一位伟大人物吗?
(介绍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政治思想核心:“仁”与“礼”。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北宋初年一位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这部经典究竟有何魅力而经久不衰呢?(介绍《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宋代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初读感受
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文意,讲解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1. 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点出“不亦……乎”的特殊句式)
2.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
..为师矣。

”——《为政》
.....,可以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点出倒装句式)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再读《论语》
体会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之道。

齐读《论语》的第一章,回答:这一章孔子认为哪三件事是人生之乐事?
明确:学习之乐、交友之乐、修身之乐。

1、“学”“习”之“乐”
①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的?
“学而时习之”,习有温习、实践之义。

经常反思:“传不习乎?”
②温习旧的知识仅仅是不断地重复吗?怎样才能取得进步呢?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礼记·学记》中曾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仅仅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是不足以当别人的老师的。

我们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④当我们懂得了某种学问,怎样才能投入更大的热情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礼记·学记》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另外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们还可以向谁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结:孔子认为能带来快乐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思
孔子认为应该有什么样学习的态度?
好之乐之、以人为师。

2、交友之乐
①第一章孔子提到的第二件快乐的事是什么?
“有朋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②孔子的志向在哪里体现呢?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不逾矩。


③一个人的志向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和孔子一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为人谋而尽忠,与朋友交而尽信。

(从第2章反思得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修身之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除了从学习和交友中获取“乐”之外,孔子认为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做一位君子,也是很快乐的。

①第一章中孔子提到的第三乐,做到什么就是君子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的门槛就是“不愠”吗?”这里的“人不知”指的是什么?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句话是说“君卿大夫”(即当权者)不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

孔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亦说乎?”即让自己快乐。

所以,即使孔子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甚至是贫穷的生活,依然很快乐。

②文中哪里体现孔子安贫乐道、贫贱不移的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孔子的修身之乐深刻影响着他的弟子们,孔子反复地赞叹颜回,是因为颜回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可以朗读几遍,体悟前后两个赞叹有什么不同:惊叹和肯定)
④君子提升个人修养,最终达到“仁”,需要怎么做?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⑤孔子勉励弟子珍惜时光、不断进步的句子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慨叹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慨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

小结:孔子思想所倡导的交友和修身这两种为人处世之道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
志同道合、坚守志向、尽忠尽信、谦虚自勉、安贫乐道、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珍惜时间。

四、主题升华
1.《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为什么今天还要学习它?
《论语》包含了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比如本篇文章选入的十二章内容包含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2.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自由讨论)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