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
通过宋有财逃难到南方的人物故事设置教学情境。在同学们帮助宋有财解决生存困境的同时,教师利用史料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宋代水稻、茶叶、棉花等作物的发展情况。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耕地面积的扩大、新物种的引进,以及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宋代南方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通过宋有财学手艺,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宋代手工业在纺织业、造船业和制瓷业方面的突出成就。适当运用丰富的图片和史料加深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感知。
(配音:出海贸易果然很赚钱啊,现在的我已经吃穿不愁了!可是啊,每天背着很重的银两实在是不方便,这该怎么办呢?
生:使用纸币,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师:相比于金属货币,有哪些优呢?
生:纸币的制造成本更加低廉并且携带方便。
合作探究一: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如下:
课堂检测
请学生代表上台完成三道相关题目
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课堂小结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唐代中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伴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传到了南方,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具体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大部分;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了最终的南移。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进一步提升和促进学生对我国宋代经济发展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板书
生:广州、泉州、明州等地。
师:造船业主要是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并且造船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还建有当时世界上最早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场所——船坞。并且南宋时期还配备了指南针来准确辨别航向。
(配音:都有哪些著名的瓷窑呢?到哪个瓷窑最能学到各家之长呢?)生:汝窑、哥窑、官窑、均窑和定窑和江西景德镇。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宋代经济的发展展开,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景象,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宋代经济的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但对于宋代经济的发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宋代经济的发展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认识宋代经济的繁荣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代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难点:宋代经济的繁荣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资料分析法: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史学研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经济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

3.准备好板书设计,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代的市井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宋代经济的发展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宋代经济的繁荣特点。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
材料二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南宋政府……又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
问题:对以上三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6.材料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民间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与何时?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展示一:自主研习
检验自习成果
展示二:合作探究(根据老师下发的小纸条进行展示)
要求:把本课பைடு நூலகம்习中遇到的问题或难题列出来
知识
构建
反思
4、课堂检测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合作探究(6分钟)
展示归纳
主题展示(25分钟)
归纳总结
内容
学法指导:
阅读:P41-46内容,结合相关史事及插图,在课本批划勾注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劳动力和资金;
③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具有优越
的条件。
2、表现:
①粮食作物:从越南引进的,成熟早,抗旱力强;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宋朝时,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中游和成为重要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者“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

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开封城平面图宋朝时,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而广布于街衢大道和宅巷之中。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海关,加以管理。

(展示市舶司图片)商贸的繁荣也促进货币交易了的[板书设计]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水稻、茶树、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2.手工业:纺织、制瓷、造船业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3.商业:都市、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纸币的出现二、经济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的劳动力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3.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4.政策倾向: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三、经济发展的结果: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列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列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①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②通过南方经济的发展,感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副作品,该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去了解北宋经济的发展。

环节二:整体感知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宋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经济格局的发展有何影响?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表格问题的答案。

答案提示: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秧马、复种技术;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教师指导: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

秧马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

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复种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实行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等,因而成倍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2、问题探究:从材料可知,宋朝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什么农作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农作物有哪些优势?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早即水田不登(注:登,收成或丰收的意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状况;
技能目标:知道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吗?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又是怎么回事?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宋代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师:课件出示两宋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情况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宋代经济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发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反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成就,并分析总结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讨论,解答疑问。

3)课堂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三课堂探究】总结宋代经济集中发展的区域,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理解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反馈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宋代经济集中发展的区域,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并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解答疑问。

3.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意义,并回顾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断提升历史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总结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发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区域集中在中国的南方。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总结归纳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学生根据材料简述,教师总结要点,总结出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生产等原因。

接着,教师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的概念,并通过图例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结果。

农业产量大幅提高,使太湖地区租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南方市场经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远远超过了北方。

宋代经济的发展在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这一变化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以及对外开放和重视对外贸易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时期分别是战国到中唐、五代十国到南宋、明清时期。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2.了解宋代城市和市场的繁荣状况;3.理解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革新。

二、学习重点1.经济形态的变化;2.农业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和市场的繁荣。

三、学习内容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经济高度繁荣、技术水平高度提高的一个时期。

宋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经济形态的变化宋代初期,由于前期战争频繁,大量人口死亡,土地荒芜。

为了恢复经济,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缩小私人土地占有面积,优化生产组织方式等。

这些措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宋代后期,经济主要以手工、农业、商业为主。

其中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商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是一种新型工业生产方式,使得工业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

2.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宋代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提高。

宋代实行了许多农业改革,比如减轻农民赋税的负担,推行佃租制,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等。

这些改革使得宋代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农业收益。

此外,宋代还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比如推广田间栽种的杂粮作物,提高园艺地区的水稻产量等。

这些改进使得农民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并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3. 城市和市场的繁荣宋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时期,城市和市场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推动。

宋代时期的城市主要发展在钱塘江下游和京杭大运河两侧。

在这些城市中,商业繁荣,市场昌盛。

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商品的交换机会。

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买卖商品和服务。

四、学习方式本课程的学习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自学。

在课堂上,老师会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想象宋代的城市和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在自学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更进一步地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

五、学习评价通过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不同阶段内实现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

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教师简略地介绍,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开始,南方无战乱,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学生分组讨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时期、地点: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5)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想一想,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三、课堂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业布置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2.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教学反思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需要从史料中启发学生得出自己正确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