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旅游者

合集下载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旅游者

\
TOURISM
(6)空间距离
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居民旅 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 地理研究,1997(2)
距离(KM)
出游市场所 占比例(%)
<15
37
15-50
24
50-500
21
500-1500
12
>1500
6
整理课件
累计比例 (%)
37 61 82 94 100
\
TOURISM
价格
D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 称为(来华)海外游客。海外游客是指来我国 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 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 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按照在我国大陆访问期间停留时间的差别, 海外游客划分为海外旅游者(过夜游客)和海 外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初中 高中及中专 大专及以上 受教育水平
西安碑林和华山游客的受教育 程度——吴必虎,1997
上海市民受教育水平与出游率 的关系(潘勇,1998)
整理课件
\
TOURISM
参与率%
(5)家庭结构
游憩活动参与率
70
60 50
61
52
56
40
43
30
31
20
10
0
1
2
3~4
5~6 7或以上
家庭规模:人数
家庭规模对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影响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creation Service,1990. 整理课件
80 60 40 20 0
职业 观赏风景 出差 度假休养
上海市民职业与出游方式的关系 (吴必虎、徐斌等,1999)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条件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条件

地位与声望的动机——会议
第四节 旅游者类型及其特点
一、旅游者的类型 1、按地理范围 2、按费用 3、距离 4、组织形式 5、按旅游者购买心理 ▲理智型 这种旅游者头脑比较清醒冷静,经验比较丰富,对 旅游产品的品质、特征、用途、价格高低等都有自己的 见解,主观性强,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少感情 用事。他们能够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行情,进行认 真分析,权衡各种利弊因素,然后才实施购买行为。
三、旅游动机的类型
1、日本学者的分类 心情的动机——追求愉悦
身体的动机——康体、保健
精神的动机——审美、教育 经济的动机——商务旅行
2.美国学者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自身会出于哪些需要而进行旅游? 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 ·W 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 分四种基本类型: 身体健康的动机——疗养、运动、治疗、休闲 文化动机——历史文化故迹、修研、增长知识和见闻 交际动机——探亲、访问故乡、民间交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安全、保护
自尊、地位
感情、爱情、友谊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食物、水、 空气
2、个人的文化修养、年龄和性别
●个人的文化程度与修养显然与一个人的受 教育程度有关。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掌握的知 识和关于外界的信息也相对较多,从而更有亲自了 解外部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对 陌生环境的不安和恐惧。
”Disposable Income” ,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 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 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即:可支配收入=总收入—全部税收
(三)可随意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
“Discretionary income”,指全部的总收入扣除全部税 收,社会消费(保险、养老、保健、教育等)以及日常生活 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余下的收入。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述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述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概念的主要说法,熟悉定义旅游者的基本原则,掌握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及旅游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对本地区旅游者的基本类型、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提问]: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江门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一、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1.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它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

具体可包括以下人员: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以下人员不可统计在内:到某国就业任职者,不管其是否订有合同;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凡属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其在该国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1950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具体包括:(1)在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同样被视为旅游者进行统计;(2)到他国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员被视为国际短途旅游者;(3)途径他国,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的人员被视为过境旅行者。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由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发起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

会议提出了“游客”(Visitor)的新概念,并将游客定义为“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其它一个不是自己常住国家访问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游客在一个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对游客进行细分,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夜旅游者(Tourist),简称旅游者,另一类是一日游游客(Excursionist)。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举行第19次会议,通过《国际旅游统计暂行准则》,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 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之列: • (1)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 • (2) 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 (3) 调遣的武装人员; • (4) 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 (5) 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 (6) 到境外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 (7) 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罗马会议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 (1) 根据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为旅游者。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 除了为获得报酬 的职业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 包括消遣性旅游和非消 遣性旅游。
• (2) 把访问者在一个国家停留的时间作为划分游客的标准, 凡超过 24 小时的称为旅游 者, 未超过 24 小时的称为一日游游客。 该定义 在旅游统计中更具操作性。
• ( 一) 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 • 1937 年, 国际 联 盟 统 计 专 家 委 员 会 ( the Committee of
Statistics Experts of the League of • Nations) 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标准和人员范围做了如下解释和规定
。 • 国际旅游者指离开自己的居住国, 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 24 小时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 什么是游客? 就概念性定义来讲, 游客是指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 以外, 基于任何原 因到其他一个不是自己居住地的国家观光、 访问 的人。 游客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 ( 包括 娱乐、 度假、 疗养保 健、 学习、 宗教和体育活动等) , 也可以是工商事务、 家庭事务、 公务 出使、 开会等。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章老师提供)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章老师提供)
江西庐山
宁海温泉
女人街
太古广场
韩国美容游
(4)、身体条件
高原旅游:容易产生 高原反映
思 考:
圆圆和芳芳两个人,他们在同一家公司上 班,有同样的收入(每个月2000元),每年都 有20天可以自由安排的带薪假期。但是,圆圆 经常性到处旅游,而芳芳旅游的愿望却不能实 现,原因可能是什么?
个人条件 社会条件
社会富裕和社Biblioteka 闲暇 人们的旅游权利埃菲尔铁塔
巴黎圣母院
法国三大精品
人们的旅游权利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外交 部禁止中国公民去包括马来西亚、沙 特阿拉伯、爱尔兰;意大利也通知暂 停发出签证。朝鲜、越南也停止让中 国公民入境。
拓展训练
作为未来旅游从业人员,帮助旅 行社针对我们职高学生做一些相应的 策划。结合我们自身的心理特点、所 具有的条件,从食、住、行、线路安 排方面的安排进行讨论。
LOGO
问题:
1、歌手是想去哪里? 2、歌手最后有没有成功到达那里,为什 么?
3、歌手是去那里干什么?以什么身份想 到达哪里?
一、旅游者的概念
旅游者:暂时离开常住地, 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 得精神上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 的人。
(1)有“钱”
有“钱”:特指有足够用于支付 旅游费用的“可随意支配收入” 。
我每月的收入为2000元
我的基本开销为: 吃300元,交通费150元,买衣服 300元,通讯费100元,还要交税收、交房屋公积金、 退休金……

想一想
❖马文博有可随意支配的收入5000元, 虞凯波有500元,他们在参加旅游过程 中会有哪些区别?
区别:
旅游目的地远、近 旅行方式(飞机、火车、轮船、汽车) 逗留时间长、短 消费水平高、低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旅游者PPT课件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旅游者PPT课件

旅游者希望通过旅行建立美好的回忆,留 下深刻的印象。
旅游者的期望
安全保障
旅游者期望在旅行中能够得到安全保障,包括人身安全 和财产安全。
良好环境
旅游者期望旅行目的地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够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旅行体验。
ABCD
优质服务
旅游者期望得到优质的服务,包括酒店、餐饮、交通等 方面的服务。
文化体验
80%
提高当地居民素质
旅游者的到来能够给当地居民带 来新的知识和观念,促进当地居 民素质的提高。
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
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可能会对目 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 过度开发和垃圾污染。
资源消耗
旅游者的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 自然资源,如水、电等,对目 的地的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噪音和空气污染
旅游者体验的类型
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可以将旅 游者体验分为自然探索、文化探索、 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
旅游者满意度
旅游者满意度的概念
旅游者满意度是指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感知和评价,是衡 量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旅游者满意度的测量
测量旅游者满意度的常用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在线 评价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以 及他们对旅游服务的评价和意见。
探险旅游者
喜欢挑战和刺激,追求新奇和 不同寻常的旅游体验的旅游者 。
旅游者的特点
多样性
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和行为各不相同,呈现多样 性特点。
消费性
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会进行各种消费活动,如餐 饮、住宿、交通和购物等。
流动性
旅游者经常在不同的目的地之间流动,跨越地理 、文化和经济界限。
季节性
旅游者的活动受到季节和节假日的影响,呈现一 定的季节性特点。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研究和探讨旅游现象及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涉及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等。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旅游者的特点、需求和行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旅游者是指选择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方进行旅行和观光活动的人群。

他们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经济资源,以及旅行的欲望和动机。

旅游者分为两种类型:主观旅游者和客观旅游者。

主观旅游者是主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的人群。

他们根据自身的偏好和利益选择旅行目的地,例如文化巡礼者、自然爱好者等。

主观旅游者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自主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旅游目的地,并且会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和对目的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客观旅游者是被动受到外部条件和因素影响的人群。

他们可能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而选择离开常住地,或者是被旅行社、亲友等带动而进行旅游活动。

客观旅游者通常会按照既定计划和行程进行旅行,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方式的选择相对较少。

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主性较低,但也有可能在旅途中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旅游活动。

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如休息、放松等)、心理需求(如探索、体验、认知等)和社会需求(如交流、互动等)三个方面。

不同的旅游者有不同的需求,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需要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旅游者的行为包括旅行决策、旅行准备、旅行行为和旅行反馈四个阶段。

旅游者在旅行决策阶段会对于目的地、交通方式、住宿、活动等进行选择和安排。

在旅行准备阶段,他们会准备旅行所需的物品、文件和信息等。

旅行行为阶段是旅游者最直接的行为表现,包括到达目的地、参观景点、购物、用餐等。

旅行反馈阶段是旅游者对于旅行体验的评价和反馈,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旅游者还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行为规律。

他们通常会寻求新奇、刺激和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会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文化和社会产生影响。

旅游概论 第三章 -旅游者

旅游概论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三)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等:
为移民或就业而进入目的 地国家的人 以外交官或军事人员身份 访问该国的人 上述人员的随从 避难者、流浪者以及边境 工作人员 逗留时间超过一年的人
但包括下列人员:
中途停留在该国的外国轮 船或飞机的乘务人员 逗留时间不到一年的外国 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 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二、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一)消遣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二)事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一)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
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之 一和重要物质基础。但真正决定能否实现旅游活动 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是指家庭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水平。
可自由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 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收入水平这一因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家庭 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而且还在于超过满足基本生 活需要这一临界水平后,每增加一定比例收入,旅 游消费便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1.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田中喜一的四类动机 麦金托什的四种基本动机 托马斯的18种旅游动机
利奥得的8类基本动机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2.旅游动机的常见类型
健康、娱乐的动机 好奇、探索的动机
文化方面的动机
社会交往的动机 探亲访友与追宗归祖的动机
公务和商务方面的动机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旅游心理类型对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
自我中心型(安乐小康型)
1、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小
多中心型(追新猎奇型)
1、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罗马定义的核心体现在三个方 面,即是否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国、访问目的和停留时间。不足之 处在于此定义只提到了国际旅游者的定义,而未涉及国内旅游者。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在1981年出版
的《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一书中,使用排
除法,对国际游客的统计口径做了界定,并向全世界推荐。 规定下列人员可以作为国际游客计算: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务、学习
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短暂停留者。 3.停留时间不足1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1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
旅游学概论 模块二 旅游者
前言
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 介—旅游业。三者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其中,旅游者 是构成旅游活动的首要条件。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旅游者的活动,旅游资源定 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如果对于旅游者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 那么就不可能称之为旅游资源。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产业, 也是针对和围绕如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来进行工作的。因此,旅游者是旅游 学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模块以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者的概 念,分析旅游者的形成条件,并划分旅游者的类型。
旅游者旅游需求形成的客观因素
从近年来的全球旅游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欧洲、 美洲以及亚太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区。这些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要远远高于非洲、中东和 南亚地区。因此,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形成与国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旅游者旅游需求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 (一)收入水平—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2015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 年国民总收入为673021亿元。从上面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内 生产总值是超过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那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应该 是高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我国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351元,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按照1:6.2计算,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960 美元。所以,随着我国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已普遍拥有出国 旅游的动机。目前中国也是备受全球各国青睐的旅游客源国之一。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对于国际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的释义,国际联盟、罗马会议、世 界旅游组织(WTO)都曾做出过解释。
(一)国际联盟的解释 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Committee of Statistics
Expert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曾对“国际旅游者”或“外国旅游者” 定义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 具体包括下列人员:
国际上有关统计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当一个国 家或者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跨国旅游 动机;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以上时,居民将产生洲际旅游 动机;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环球旅游动 机。因此,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越高,居民外出旅游的 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月底,当地居民产 生外出旅游的动机的可能性越小,甚至不会产生外出旅游的动机。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 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不但可反映 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民生产总值是 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 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是一个国民概念。
国际或者地区经济体系划分标准
截止2011年7月1日,低收入经济体系是指其2010年平均收入在1005 美元以下的经济体。中低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收入为1006至3975美元。中 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收入为3976至12275美元。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收 入为12276美元以上。
从上面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这些定义的一个共同点在 于均强调了旅游的目的,包括观光、好奇心、精神愉悦等目的。而无论观光、愉 悦还是放松身心,这些目的都是属于消遣性目的。我们在上一个模块学习过旅游 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的,也包括会议、商务、宗教、公务等非消遣性目的的旅游。 但是,概念性定义大多没有将非消遣目的的旅游包括进去。
在我国旅游统计中,下列人员不能列为国内游客:
1.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2.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3.调遣的武装人员。 4.到外地入学就读的学生。 5.到外地基层锻炼的干部。 6.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7.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2 Part
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1.为了消遣、娱乐、家庭事务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 行的人。
2.为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各国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 3.为工商业务而出国旅行的人。 4.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 超过24小时,也看做入境旅游者(凡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分开 另作一类,必要时可不论其惯常居住地为何处)。
我国在进行旅游统计时,明确指出”惯常居住地”是指一个人 最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在居住的城镇或者乡村,或者虽然 在这个城镇或乡村只居住了较短的时间,但是未来12个月内仍将 会返回那里居住。正如在上一个模块讲的一样,无论是国际旅游 的定义还是国内旅游的定义,都使用了“居民”这一概念而不是 “公民”。因此,国内游客应该包含在我国大陆境内居住已满一 年或者以上,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 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为了便于旅游统计工作的开展,罗马会议对有关术语做了如下 解释:
游客是指除了为获得报酬和移民目的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 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任何人。其访问目的可以是下 列之一:其一,消遣行目的,包括娱乐、度假、疗养保健、学习、 宗教、体育运动等等;其二,事务性目的,包括工商业务、家庭 事务、公务出差、出席会议等等。 旅游者,即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 留24小时的游客。
国际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不 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活动的人。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
停留时间至少24小时,但至多不超过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
是去从事某种从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游客。 国际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
但是,下列人员不包括在旅游者之列:
1.到某国就业任职者; 2.到国外定居者; 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学校的学生; 4.边境居民日常越境工作的人; 5.边境临时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 算做旅游者。
(二)罗马会议的定义
1963年,联合国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国际性旅行和旅游会议,即 罗马会议。会议出于统计工作需要,对1937年国际联盟的定义做了 修改和补充,就各国对旅游者的统计口径做了新的规范,并提出了 “游客”(visitor)这一总体概念。在“游客”下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夜旅 游者,即称为旅游者,是指在所到访国家过夜停留的游客;另一类 是不过夜的当日往返者,称一日游游客或游览者(excursionist)。
关于技术性定义
各国政府、旅游业中的旅游组织机构以及各旅游企业需要对来访旅游者的 数量、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数据进行统计和调查,并通过分析数 据来制定相关政策来发展和规范本国或者本地区的旅游业。因此,在旅游统 计工作中,概念性定义的作用不大,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 角色。技术性定义在界定旅游者时将一些能够测量的,可以有效区分旅游者 与非旅游者的旅行者的准则着重突显出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对 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旅游统计工作也备受各国政府和各旅游权威机 构的重视。国际联盟组织、世界旅游组织(WTO)以及很多国家的旅游组织机 构均对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做出过解释。
行,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并且未在所到访国家的住宿设施内 过,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 的游客。
中国关于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我国的统计标准和统计体系基本与世界旅游组织的口径相一致, 将游客作为国内旅游统计系统的基础概念,纳入国内旅游统计的人 都可称为国内游客。我国对国内游客的释义为:任何因观光、度假、 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 宗教活动等原因,离开惯常居住地到我国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 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的的人。
目 录
CONTENTS
1
旅游者的界定
2
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
3
旅游者的划分
1 Part
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定义
哪些人是旅游者?国内外的很多旅游组织和专家学者都 给旅游者下过定义,这些
概念性定义
概念性定义较为抽象,在旅游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很难运用得上。下面 给大家列举一些国内外较为知名的概念性定义。1811年英国的《牛津词典》 蒋旅游者解释为“以观光为目的的外来游客”。1876年瑞士的 《世纪大百 科词典》认为旅游者是出于好奇心,为了得到愉悦而进行旅行的人。1933 年,英国人F.W·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中从经济目的的视角对旅游者对 的定义做了如下归纳,从经济目的来看,旅游者必须是具备两个条件的人: 第一,离开自己的久居地到外部任何地方去,时间不超过一年;第二,在 离开自己久居地期间,把钱用到他们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挣钱。
国内游客根据停留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 日游游客。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去我 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到访之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 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是指我 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去我国境内10公里以外的其他地 方旅行和访问,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到访地 区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