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植被(第1课时)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 植被(第1课时)示范课件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 植被(第1课时)示范课件

2.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
3.将树木进行分类(“当地树种”“引进树种”)
4.针对引进树种的生长状况,探究原因。(完成表2)
5.为校园绿化提出合理建议。
树木生长环境比较分析表(表2)
植物名称 1
生长所需环境 条件
当地气候条件
当地土壤条件
生长状态
原因分析
一、植被与环境
课堂活动
校园树木与环境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
校园树木与环境
步骤一:调查前的准备
1.明确考察任务,合理进行组间和组内分工。 任务: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分工:按校园不同区域分小组,组内根据制表、记录、照相等工作内容进行分工。 2.下载“形色APP”,学会使用APP识别不同植物。 3.提前制作“校园树木登记表(表1)”“树木生长环境比较分析表(表2)”
人工植被的 营造








……
再见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第1课时)
课程引入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 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一、植被与环境
1 植被的概念、分类与形成
观察并回答: 1.描述图中的植物有什么特征? 2.图中的植物是只有一种吗?种类多吗? 3.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在一起? 4.说说你理解的植被的概念?
某地森植被的垂直结构
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
一、植被与环境
2 植被的垂直结构
亚寒带针叶林的垂直结构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 观察并回答: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谁的垂直 结构更复杂?为什么?
一、植被与环境
3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本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植被与土壤相关知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优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被与土壤的知识,我将采用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方法。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图片和土壤剖面实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植被与土壤,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植被与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表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必修第一册》的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植被分布、类型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的认识。本案例针对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大单元教学,以植被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理解,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本教学案例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关注植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4.情境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学习植被与土壤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5.反思与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

5.1.1植被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5.1.1植被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植被与环境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植被概念和分类,了解植被的演化过程;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的影响;3.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植被对环境的影响;4.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1.理解环境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的影响;2.说明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学法指导一、植被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 植物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和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高,植物种类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二、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在地表,除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外,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植物与环境三、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土壤、大气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着帮助,它必须依赖环境,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长。

同时植物也在生长的过程中改变着其生长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条件。

不同的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四、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洪涝灾害加剧;植被破坏土壤冲刷土层变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形:沟壑纵横;植被破坏蒸腾减弱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生态恶化。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后反思。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植被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
2.学会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植被分布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被类型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内容包括:
1.分析所选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探讨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3.分享植被调查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被的分类、分布规律、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强调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植被保护的相关资讯,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学生对植被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特征的辨识能力。
2.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植被分布数据的能力。
3.学生在植被调查、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以及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4.学生对植被保护意识、环保观念的认知程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环境知识,如气候、地形等,为学生理解植被分布规律打下基础。此外,通过分享一些植被保护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让学生认识到植被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学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高一【地理(人教版)】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通过环境指示性植物,说明土壤和水文对植被的影响。
3min
案例研究
通过红树林的视频资料,分析植被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5min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示意图和数据等资料,说明植被对大气的组成成分、局地气候、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2min
案例说明
通过塞罕坝人造林场和包兰铁路轨道旁的草方格的案例,进一步说明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并用示意图表示植被形成的过程。
8min
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1、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和撒哈拉沙漠自然景观图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全球的植被会有分布差异,受什么因素影响,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辅助分析。
说明气候对植被的种类及其分布有影响。
2、通过观察植被的垂直结构示意图,得出光照对植被的影响。
3、通过观察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以及祁连山脉的阴阳坡植被分布,得出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植被(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及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物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和案例分析,初步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以及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案例情境,理解并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min
导入
学生观察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的市树,思考市树和当地的环境特点有什么关系

5.1植被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1植被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实践应用,提高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和研究植被类型、分布特点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探讨当地植被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情感教育,培养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1植被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被的概念、分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掌握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2.掌握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了解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学会使用植被图、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植被分布规律,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课堂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植被分布图、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植被的意识,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1.学生对植被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对植被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解析、形象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学生在植被分类方面的掌握:学生对不同植被类型的辨识能力有待提高,可通过提供丰富的图片、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3.学生在分析植被分布规律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运用地理信息分析植被分布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植被图、遥感图像等资料,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专业软件等途径,获取植被研究的前沿动态。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被调查,制作植被分布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植被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3.实际需求: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深入人心。让学生了解植被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方式。此外,植被知识在高考地理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对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学习方法: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本章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知水平: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植被知识,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他们对于植被的深入理解、分类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掌握还不够,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提升。
2.学习兴趣:学生对大自然的植被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对各种奇特植被的形态、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等方面。因此,本章节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植被图片,引发学生对植被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梳理:详细介绍植被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分布案例,让学生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植被知识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5.1植被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1植被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6.总结反思: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与植被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植被的概念和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植被的地理分布等更深层次的知识充满好奇心。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植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分析植被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讲解植被与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因素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植被适应环境的过程。
3.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以我国为例,详细介绍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植被类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4.植被保护的意义与措施:阐述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确保作业质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身边的植被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撰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不少于5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植被类型,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一份植被科普海报,内容包括植被的分布、特点、生态价值等。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植被教学的重点知识,如植被的概念、类型、地理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等。同时,强调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还将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植被,并撰写一篇关于植被保护的建议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植被相关知识,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植被生态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了罕见的丰沛降水。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植被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
出示图片:“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述图中的植物有什么特征?(可以从色彩、高矮、生命周期等方面回答)
生:(可能的答案)植被普遍比较低矮、开着紫色的花、植被看起来比较稀疏、生命期应该很短……
2.图中的植物是只有一种吗?种类多吗?
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可以看到稍高的暗色灌丛、紫色的花,从资料可以得知,这里的植物不止一种,而是有上百种……
3.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在一起?
生:(可能的答案)可能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一致。

4.说说你理解的植被的概念?
生:(可能的答案)生活在一起的植物……
(板书)一、植被与环境植被
1.植被的概念、分类和形成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简单地说植被就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但是我们要注意,植被并不是各种植物杂乱无章的聚合体,而是在自然环境下,有不同种的植物在一定地段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图中的植被与刚才的“沙漠花海”相比有何相同之处?
生:(可能的答案)它们都是有若干种植物组成的,这些植物都生活在同一区域内。

师: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植被的概念有三个要点:一定的地方、成群共同生长、各种植物的整体。

师:图中植被与“沙漠花海”相比有何区别?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生:(可能的答案)区别,生长地点不同,植物的种类多、颜色绿色为主、叶片大,有树木且树木高大、茂密,生命周期长。

因为当地的环境条件更好,热量更充足,降水更丰沛。

师: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植被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植被具有不同的生态特征。

描述植被要从种类、分布规律、生态特征等角度入手。

而植被的特征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板书:种类、生态特征、分布规律;环境、适应(箭头由“植被”指向“环境”)
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和柑橘林景观图
师:两图中的植被在形成原因上有何差别?
生:(可能的答案)自然形成的、人工种植的。

师:我们把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做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做人工植被。

板书:人工植被、天然植被
师:刚才我们看到大雨之后智利沙漠中的出现了花海,那么一种稳定的天然植被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来看图片。

(出示某地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1)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回答:最早出现的植物是什么?植物出现的顺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说明了植物和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最早出现的是地衣类的植物。

越后面出现的植物等级越高。

因为开始时候的环境高等级植物无法生长。

说明早期出现的植物改造了土壤条件,为后续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师:大家答得非常好,从中可以看出,植物既要适应环境又能够改造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稳定状态,而稳定植被的形成是需要漫长的时光的。

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难度会非常大,同样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板书:改造(箭头由“植被”指向“环境”)
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稳定的森林植被形成过程,那么成熟的森林植被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一幅示意图。

出示:某地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2
师:图中成熟森林中的植被高度有何差异?自上而下可以分成几层?小组讨论这种垂直结构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板书:垂直结构
生:(可能的答案)高度差异大有高大的乔木也有矮小的草本植物。

大概可已分成3-4层。

原因可能是不同高度的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不同。

师: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那么不同类型植被的垂直结构一样吗?我们来看两组图片出示:热带雨林景观、亚寒带针叶林景观、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示意图
师: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谁的垂直结构更复杂?为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热带雨林树木更高、植物种类更多、生物量大,垂直结构分层更多,更为复杂。

师:这说明植被的垂直结构不仅受光照的影响,还要受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的种类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板书:光照、水分、温度、土壤
师:我们通过观看一个视频,来了解植被分布的特点。

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的现象体
现了植被分布的什么特点?
播放视频: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植被和环境的关系。

出示:各种不同的植被景观图
生:(可能的答案)不同地区环境不同植被不同,植被适应环境会形成相应的生态特征。

师:同学们只总结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实际上,植被既要适应自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完成板书:
师:我们刚才总结自然植被要适应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改造自然环境。

那么,人工植被是否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呢?
出示:六安香樟树因雪灾死亡、折断的图片和资料
师:香樟树大面积死亡、折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时要注意什么问
题?
学生:(可能的答案)香樟树是南方的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条件,树冠大,冬季树叶较多,且树干较脆弱,因此在低温时易遭冻害;当积雪量过大时容易被压断、压倒。

师:可见,人工植被的营造也要考虑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

我们的校园中树木与环境是否完全匹配呢?课下我们做了调查和研究。

下面就请各小组汇报。

生:分组汇报(制作PPT)
汇报内容包括:树木名称、生长所需环境条件、学校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树木类型(原生树种、引进树种)、生长状况其原因分析,最后为学校的绿化建设提出建议。

师:同学们的调查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除了考虑环境的适应性,还要考虑种植成本、生长速度、净化功能、美观等很多的因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调查研究学校周边地区绿化植被,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被的概念,学会了如何在野外或是利用图片视频观察植被、描述植被的特征;通过对不同植被的比较,我们分析了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植被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植被也能改造环境;最后我们通过调查校园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等活动,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认识到保护天然植被和合理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