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对中医现代化的贡献及发展方向
四十年铸就针刀医学的独特优势——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主任李石良

章 教授 开始 在 南京 开办 小针 刀疗 法学 习班 ,
将这 一新 方法 向全 国推广。1 9 9 0年 中罔小针 刀疗法研究会( 中华 中医药 学会针 刀医学 分会
个 新的治疗 器具— — 小针刀 , 经过逐 渐积 累总结 , 发 明 r“ 小针 刀疗法 ” 。1 9 7 8年 , 江苏 省卫 生厅批 准将 小
钊‘ 刀疗 法列 为重 点课 题 , 进 行严 格 的实 证检验 。 l 9 8 4 年 在江 苏省卫 生厅 组织 々家 对小 针刀疗 法进 行鉴 定 ,
一
贵 阳了所中医药大学开设 了针灸专业针刀 医学方 向本 科 及研究 生教育 , 北京 中医药 大学还招 收针 刀专业博 士研 究生及 博士后 研究 人员 , 但 目前 国内大多数 医师 学习针 刀技 术还是通过各种培训班 。 经过 4 0 年的发展 ,
针刀 技术 已经发 展成 为同际知 名的新 型医疗技 术 , 为 同1 人 】 外 众多患者解决 了病痛 。 从我 同针 刀 研 究 的科 研 现 状 看 , 『 f 1 阂中 医科 学 院、 北 京 中医 药 大学 、 I l 1 日友好 医 院 、 南 京 巾医 药 大
2 0 0 4年 , 教 育部组 织召开 针刀 医学 原创
性 及 其推 广 应用 的研究 鉴 定 会 , 邀 请 包括 4
位 中两医 院士在 内的著 名医学专 家与会 。会
CHI NA MEDI CI NE AND PHARM ACY Vo1 . 6 No. 22 No v embe r 2 01 6
浅析针刀疗法与中医学的关系

毫针对 穴 位 的刺激 作用 和手 术 刀切 开 的作用 .因此 针 、 铍针 都 有 刃 , 有切 开 的功 能 。 形 态 和功 能 上 都 在 把针 刀疗 法概 括为 针刺 与手 术 的结合 .是 中西 医结 娩 针 、 铍针 都 与针刀 器 械有相 似 之处 。 因此可认 为 针 合疗法 亦有人 认为 针刀疗 法 是手术 操作 。 是西 医疗 刀 器械 源于古 九针 法 然 笔 者认 为 : 刀疗 法来 源 于 中医学 , 对 传统 1 针 刀 器械是 对 九针 中带 刃针 的发展 《 枢 ・ 针 是 . 2 灵 中医疗 法 的继 承和 发展 .是 传统 中医疗 法与 时俱 进 九 针论 》 “ 针者 , 法 于 巾针 , :魏 取 去末 寸半 , 锐 之 , 卒 的产物 本 文试 从 以下 5个 方面探 讨 针 刀疗 法 与 中 长 一 寸六 分 . 热在 头 身 也 … …铍 针 , 法 于剑 锋 , 主 取 医学 的关系 广 二分 半 , 四寸 , 长 主大 痈脓 . 热争 者 也 。” 针 形 两 缓 1 针 刀 器 械 与 九 针 的 关 系 如 箭 头 . 于浅 刺 出 血 , 针 形 如宝 剑 , 于刺 破 痈 用 铍 用 11 针 刀 器械 源 于九针 针 刀器 械 分 多种 型 号 . . 但 疽 。可见 绩 针 、 针 适用 于人 体 浅层 组 织 的切 开 , 铍 临 其 形状基 本一致 , 分为 针柄 、 均 针体 、 针刃 3部分 。 针 床 应 用 一 般 不 超 过 浅 筋 膜 层 。针 刀 器 械 来 源 于 镜 体 细 长 . 毫针 而 略 粗 . 端有 平 刃 。 似 前 尾段 有 扁 平 的 针 、 针等 带 刃针 , 在结 构 和功 能上 有所 发 展 。与 铍 但
『] 罗国 安 , 义 明. 2 王 中药 复方 物 质 基 础 和 药 效 相 关 性研 究. 世 界科 学技 术 一 中药 现代 化 , 9 9 1 : 1 19 ( ) 1 『1 薛燕.中药 复 方 霰 弹理 论 一 论 中药 复 方现 代 研 究 方 法. 3 北
试论针刀医学和银质针疗法

试论针刀医学和银质针疗法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人民医院针刀科陈文精关键词针刀医学银质针疗法内容提要:针刀医学和银质针疗法都是合符科学规律的疗法,是无数的医生和患者认可的,因此谁也不能妄下“伪科学”一词,否则不是无知,就是愚蠢,或是无耻。
下面我从针刀医学和银质针各自的发展史、和针灸的关系、各自的理论精髓、器械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各自发展的问题等方面去学习讨论,已达到继承和发扬的目的。
针刀医学和银质针疗法是软组织损伤疾病的克星,是软伤领域的两只奇葩。
两者对疼痛医学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对颈肩腰臀腿痛的病人带来福音,对人民的健康事业做了巨大贡献。
两者虽然皆为软伤的法宝,但二者理论精髓和器械以及操作等方面都是两种不同的疗法,可谓殊途同归。
有由于两者与针灸学的千丝万缕的渊源,可以说两者同源同根。
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倡导学术交流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坚持以人民的健康为己任,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实问题。
基于此我们做一些有益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探讨,已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完善和共同发展。
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动不动就用“伪科学”打压别人,严重阻碍学术的发展。
“伪科学”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伪科学”指违背客观规律,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
在没有确切的证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的前提下,不要妄用“伪科学”三个字。
不要一来脾气就“伪科学”,不要强词夺理就“伪科学”,不要气急败坏就“伪科学”,不要和自己意见不同就“伪科学”,不要学术观点有异就“伪科学”,不要心胸狭窄就“伪科学”,不要自己搞不懂就“伪科学”,不要不懂装懂就“伪科学”,不要发现一点错误或不足就“伪科学”,不要因为极个别的失误或事故就“伪科学”,不要因为某些极个别的低素质或低水平就“伪科学”,不要无理取闹就“伪科学”,不要打击报复就“伪科学”。
总之,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没头没脑瞎说。
针刀医学和银质针疗法都是合符科学规律的疗法,是无数的医生和患者认可的,因此谁也不能妄下“伪科学”一词,否则不是无知,就是愚蠢,或是无耻。
针刀治疗原理

针刀治疗原理针刀治疗,又称针刀疗法,是一种结合了针灸和手术治疗原理的疗法,它通过针刀在患处进行刺切,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刀治疗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
在现代医学中,针刀治疗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针刀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刀治疗依托于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多条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针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络分布,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切,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其次,针刀治疗依托于中医经络刺激理论。
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
针刀治疗在刺切穴位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刺激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神经,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和修复能力,加速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再次,针刀治疗依托于现代生物医学理论。
现代研究表明,针刀治疗可以通过刺切创面产生的生物刺激作用,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愈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最后,针刀治疗依托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针刀治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临床操作方法和治疗规律。
医师在进行针刀治疗时,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各种针刀技术,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综上所述,针刀治疗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经络学说、经络刺激理论、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疗法。
它通过刺切穴位,调节经络、刺激生物反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针刀治疗已经被证实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和慢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受到了患者和医师的一致好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进大家对针刀治疗原理的了解,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
针刀医学知识点

针刀医学知识点针刀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分支,通过使用针灸和手术刀具来治疗各种疾病。
它结合了传统医学的哲学理念和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针刀医学的知识点,从针灸的原理到手术刀具的应用。
针灸是针刀医学中最广为人知的疗法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针灸的原理基于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恢复健康。
经络系统被分为十二个主要经络和八个奇经六脉,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和器官相连。
针灸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疼痛管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问题等等。
除了针灸,针刀医学还包括手术刀具的使用。
手术刀具是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们由不锈钢或其他材料制成,形状各异,用以满足不同手术的需求。
常见的手术刀具有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钳等。
手术刀具的使用需要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操作技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
针刀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无创手术。
无创手术是指在不开放体表的情况下进行的手术操作。
传统手术通常需要通过大切口进入患者的身体,但无创手术通过使用微创技术,可以通过小孔或自然腔道进入体内进行手术。
这种手术方法具有许多优势,如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无创手术在心脏手术、肺部手术和腹腔手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针刀医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术前和术后的护理。
术前的护理是为了准备患者接受手术,并确保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
这通常包括进行身体检查、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和提供情绪支持。
术后的护理是指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护理和监护。
这包括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定期检查伤口、防止感染等。
良好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不良事件的发生。
尽管在现代医学中有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针刀医学仍然被广泛应用。
它的疗效在不同疾病和症状的治疗中有着成功的案例。
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了针灸和无创手术的有效性。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小针刀加艾灸治疗疑难疾病

达 到 ‘ 压 ’ ‘ 连 松 解 ’ 目的 ”, 减 和 粘 的
疏 通 经 络 , 和 气 血 。 ̄ 7 后 再 对 患 处 调 t] -
2 0 年世 界性 的 “ 界 中联 ”针刀专业 委员会 成立 , 04 世 针刀医学 的影 响 力 逐 步扩 大 , 透 到 国外 , 后国 外陆 续有 l个 国 家和地 区成立了针刀医 渗 此 5
新医疗 体系 , 形成 自己治疗 特 色 的同时 , 逐 渐得 到 了社 会大 在 也
众 和政 府相 关部 门的认可。
2 0年3 , 0 2 月 针刀医 学经 典性 著 作 《 针刀医 学原 理 》由人 民 卫生 出版社 出版 , 志 着针 刀医学理 论与实践 体系的形 成。 标
中 医 药 学 经 过 几 千 年 口耳 相 传 、 师 徒 承 继 , 历 经 千百 万 次 的实 践 和 又 优 胜 劣 汰 , 逐 步积 累 、 展 、 善和 才 发 完 成熟 起 来 , 中华民族 的繁 衍生 息 、 为 繁 荣 昌盛 作 出 了 不 可 磨 灭 的 贡 献 。
作 特点 是在 治 疗 部 位 刺入 深部 到 病变 处 进 行 切 割 、 离 , 剥 以达 到 止痛 祛 病 的 目的 , 要适 用 于软 组 织损 伤性 病 变 和骨 关节病 主
小针刀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小针刀技术的历史及发展人类为了能够生存繁衍,不断和各种各样的疾病展开斗争。
随着生产生活实践发展,人类对疾病的治疗工具和手段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如从初期只借助自然条件减轻病痛到“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路史》),再到古代九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工具不断问世、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对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灵枢·九针论》曰:“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指出锋针用于浅刺出血,治疗热病、痈肿及经络痼痹等疾患。
《灵枢·九针论》谓:“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说明铍针形如宝剑,是一种两面有刃的针具,多用于治疗外科疾病,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加强。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思维模式不同,中西医学形成了一种完全对立的发展格局,在各自为阵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临床治疗中的困惑和难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的新医学。
”于是,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们开始致力于寻找两种医学互相融合的结合点和方法。
朱汉章教授从一个临床病例中得到启发,通过对中医学和西医学理论和临床的不断深入摸索,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治疗疾病。
他于1976年发明了将针灸针和手术刀融为一体的医疗器械针刀,在临床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并逐步将针刀疗法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上,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针刀医学就此诞生。
朱汉章教授不断探索针刀理论、积累临床经验。
1978年针刀疗法被江苏省卫生厅列入了重点科研课题。
1984年,江苏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在对针刀疗法进行了临床实证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了专家鉴定,标志着“针刀疗法”的正式诞生。
1987年,经批准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针刀疗法培训班,针刀疗法开始向全国正式推广应用。
针刀疗法得到全面的推广,在大量实践及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交流的基础上,1990年,“中国小针刀疗法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小针刀疗法这一新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课件

针刀治疗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等,强 调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调理。
注意事项
在进行针刀治疗时,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消毒, 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治疗 方案。
03 针刀医学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等,针刀医学通过调节经脉和穴位, 改善胃肠功能,缓解疼痛等症状。
05 针刀医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针刀医学与其他医学的结合
针刀医学与中医其他疗法结合
将针刀医学与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
针刀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
借鉴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和药物,针刀医学可以与之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治疗体系。
针刀医学的科研进展
临床研究
开展针刀医学的临床研究,探索其治疗各种 疾病的疗效和机理,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 据。
针刀医学的应用范围
内科疾病
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 疡、慢性支气管炎等。
外科疾病
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 出症、肩周炎等软组织
损伤和骨关节疾病。
疼痛性疾病
如头痛、颈痛、腰痛等 。
其他
如部分皮肤科、儿科疾 病等也有应用针刀治疗
的报道。
02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经络系统
01
02
03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 网络结构,由经脉和络脉 组成,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
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针刀医学通过调整腰椎错位和松解 神经根粘连,缓解腰痛和下肢麻木 等症状。
肩周炎
针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通过松解肩部软组织粘连 和痉挛,缓解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外感风邪或经筋反复劳损,久而形成粘连、挛缩、疤痕,即是可触摸到 的圆状或条索状的硬结,它们异常牵拉、压迫了经筋、经络,导致经络 中气血运行不畅,这即是“横络盛”。造成不通则痛。
针刀医学对中医现代化 的贡献及发展方向
▪ 一,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针刀医学的创业史: ▪ 针刀医学发明于1976年,1978年被江苏省科委、卫
生厅列入重大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在1984年通过 江苏省卫生厅鉴定,鉴定为一种新疗法—针刀疗法, 并同意向全国推广应用。 ▪ 1987年首届小针刀疗法培训班在南京举办,小针刀 疗法开始向全国推广,至今全国已有针刀从业人员 十余万人。针刀医学已经进入了中医大专院校,不 但有了本科生、硕士生,而且还有了博士生。 ▪ 1992 年《小针刀疗法》出版,至今已再版了十二
▪ 慢性软组织损伤是由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四大病理因素形成的,
▪ 动平衡失调是慢性软组织损伤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或称根本性的病理因 素;
▪ 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主要方针是松解粘连、挛缩,切除疤痕,疏 通堵塞,恢复机体组织的动态平衡,也就是“阴平阳秘”。
针刀医学病理病机之核心应该是阴阳平衡失调理论,
▪ 1999年首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 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13届国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 大会和四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
▪ 2002年4月朱汉章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针灸学 院针刀医学中心主任,同年针刀医学经典著作《针 刀医学原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象征着针刀 医学在理论上的创立,
▪ 针刀松解疏通治疗消除了“横络盛”,气血运行正常,达到通则不痛。 “解结”即是松解之意。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 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 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炅”即热之意。“分肉间”即 筋膜间。 针刀松解治疗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经气不通”的病理状态,恢 复了机体动态平衡,而痛止。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课 题证实针刀松解可以使局部皮肤温度提高,证明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次,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 199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成立,朱汉章 担任主任委员。迄今为止全国已有31个省、市、自 治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本、 韩国、香港、台湾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成立了 针刀学会。
▪ 199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成立,为针刀专科 医院,朱汉章任业务院长。
(包括力学平衡失调—解剖平衡失调—代谢平衡失调。)
针刀疗法的治疗过程和目的(包括针刀松解与手法调整)
就是调节、恢复或重建上述衡。
——王燮荣
2,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客观化;
▪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之一。
▪ 针刀医学强调局部的疾病与全身整体密不可分,如腰椎疾患可能与下肢关节的疾患 有关,头痛可能与颈椎疾患有关,某些内科病、妇科病与脊柱疾患有关等等,通过 调节、恢复机体动态平衡而不是简单局部治疗,使疾病治愈。因此针刀治疗有上病 治下、下病治上、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前病治后、后病治前的取穴方法。
3.朱氏经络学说将经络实质化、客观化,并区分经络通与断,电流量高与低,有序 排列与短路的不同,导致发病的证候不同,并且发明了不同的针刀手法。
3 ,验证了中医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机理
▪ 《黄帝内经 ·灵枢 ·刺节针邪》篇提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 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二, 针刀医学对中医现代化的贡献:
▪ 针刀医学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科技,创 立了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六大组成部分。 对中医现代化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理论具体化;
▪ 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强调人体感受外邪和内伤是导致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
2.椎周软组织损伤动平衡失调的病理因素,引发小关节微小位移(筋出槽、骨错缝) 是临床的常见多发病,应用针刀松解时要辨明在筋、在骨分别施治,配合手法治疗, 纠正动平衡失调而取得显效。《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 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 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 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 2003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国内27所知名大 学29名专家参加的“针刀疗法的临床研究”鉴定会 召开,将“针刀疗法”界定为一门新学科,并正式 命名为“针刀医学”至此针刀医学正式得到国家的 承认,历经27年完成创始阶段。
▪ 2004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针刀医学分会 成立,朱汉章任会长。
▪ 对于疾病的治疗,针刀医学非常注重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如:
1.针刀医学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认识到:骨质增生的根本病因是“内应 力平衡失调”,依据力学不同性质,将骨质增生分作压应力性,拉应力性,和张应力 性的不同类型;治疗要求审症求因、治病求本,不同类型应用相应治疗方法。如提 插补泻、快速摆动泻实、慢速摆动补虚等补泻手法。
▪ 2005年“针刀松解疗法”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973计划)课题,同年“针刀治疗骨性关节 炎机理的临床实验研究”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此阶段针刀医学在朱汉章老师的领导下,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中心继承和发扬 朱老师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主持完成了973课题 任务,取得了辉煌成就。编写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 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等多本教材,并培养出 一批批针刀医学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为针刀 医学的发展储备了科研人才,充实了针刀医学队伍, 为今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