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语言学专业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与研究

语言学专业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与研究

语言学专业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与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语言学专业作为外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研究的理论支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实践和研究两个方面探讨语言学专业在外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外语教育实践在外语教育实践中,语言学专业的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们负责教授学生语言技能,帮助他们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同时,语言学专业的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交际习惯,以便更好地教授跨文化交流技巧。

除了教师的角色,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参与到外语教育实践中。

他们通过与母语为非目标语的人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交换生项目,到目标语言国家学习并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

这样的实践经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增加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理解能力。

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语言学专业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至关重要。

他们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行为和价值观的研究,为学习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在跨文化交流研究中,语言学专业的学者们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比较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用规则,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习惯和沟通方式,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

另外,语言学专业的学者还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教学策略。

他们探索如何在外语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使用文化教育、文化比较和文化背景知识等教学方法,他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并且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成功地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语言学专业在外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与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师的实践和学生的参与,外语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语言学专业的研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跨文化差异认知规律的探索

跨文化差异认知规律的探索

跨文化差异认知规律的研究王雪鉴(2011级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生)一、研究背景: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沃尔夫提出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determinism ) ,引发了对语言文化与思维关系的大探讨(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paradox);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从50年代开始,在美国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

1959年,随着霍尔(E.T.Hall)《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的出版,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门新兴的学科便确立了其学科的地位。

自1980年以后认知语言学从一开始就强调语言、文化、思维三者之间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离开其中任何两者都不可择其一进行分析研究,即是说,语言、文化、思维是三位一体(trinity : language culture thinking) 的。

新近,认知语言学家克里斯辛哈(Chris Sinha)将其推向认知语言学前台,根据认知语言学观念,很多语言行为都是基于非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二、研究意义: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出现了文化教学的理念并逐渐发展,但这些研究大体上都是就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来入手,对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认知方式,过程,规律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上以文化教学检索得到1993条结果,以跨文化认知与策略为核心词检索仅得到86条结果,这一方面说明文化教学热,另一面说明从认知策略角度来研究外语教学的较少。

那么本研究就是从文化认知策略的角度来研究外语文化教学,从而从丰富外语教学理论,从实践上指导外语教学。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思辨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网上资料,充分利用温州市和温州大学图书馆书籍、期刊文献资料,综述国内外语言文化认知策略研究内容及现状,了解国内外有关文化的内涵、分类、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目前英语文化认知策略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一、引言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当代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化、民族融合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这也正是促使这一领域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1. 语言教学的历史演变语言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它是一门介于语言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广泛应用,语言教学也历经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图画文字、表音文字到今天的拼音文字,从早期的口传心授、师徒相传到现在的现代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教学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着。

2. 跨文化交际的现状及挑战跨文化交际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往和沟通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也变得更加频繁和重要了。

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不少挑战。

其中,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等,这些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流的误解和歧义。

例如,中国人习惯用“您好”来表示问候,而在欧美等国家,人们更倾向于用“Hello”来代替。

另外,跨文化交际还面临着语言障碍、人际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

三、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1. 语言教学的研究语言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教育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包括语言教育心理学、语言教育哲学、语言教育方法学等等。

(2)语言课程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语言课程的设置、设计和实施的研究和探讨。

(3)语言教学材料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取、编写和使用的研究和探讨。

(4)语言测试和评估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语言测试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探讨。

语言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语言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语言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摘要: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既是该语言的教学过程,同时又是该语言所蕴涵文化背景的教学过程。

因此,只有引入文化教学,将文化差异融入外语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感知的基础上,外语教学才会有实效。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教学;外语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因文化而异。

对不同的行为,每种语言都有着各自的说话规则和习惯。

这种不同语言里的文化差异往往是导致交际障碍的根本原因。

而外语教学要注重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传授,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力,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中的交际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包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对语言习惯的了解和对文化的领悟是相辅相成的。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

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离开了文化因素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要全面正确地掌握某一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社会(特别是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承载的文化不相同,表达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面自然会存在不少差异。

外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既教该门语言, 又教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的过程。

外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培养学习者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语言背后文化差异的导入,把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说该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

要懂得他们心灵的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或文化背景,实际上是要使学习者知道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能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反映,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将文化差异融入外语教学。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语言学课程的思考语言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语言学课程的思考语言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语言学课程的思考语言与跨文化交流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学习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课程非常必要。

本文将对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对语言的结构、使用和演化的研究。

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包括音韵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

通过学习语言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在交流中的作用。

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跨文化交流意味着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由于文化的差异,跨文化交流常常会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语言障碍。

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语言习惯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比如,某个词在一个文化中可能有积极的含义,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则可能有负面的含义。

三、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语言学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学习语言学,我们可以获得对语言的深入见解,进而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

其次,语言学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语用学研究了语言的使用情况,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言辞和交流方式。

此外,语言学还研究了言语行为、语言习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对我们理解和改善跨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语言学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的结合,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通过学习和研究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社会规范,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适应和交融。

四、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课程的重要性考虑到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开设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技巧。

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实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如何与跨文化交流相互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意义。

首先,语言学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语言学的研究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语音学中,我们可以研究不同语音声调的区别,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特征。

在语法学方面,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语言的句式结构,揭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而在语义学中,我们可以研究不同语言的词汇义项,理解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

这些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其次,语言学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口译和笔译领域,语言学为翻译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信息。

在商务交流中,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礼仪和谈判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商业谈判和合作。

此外,语言学还可以为教育和文化交流领域的人士提供相关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语言学的知识和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例如,在旅行中,学习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在社交场合,学习一些文化礼仪和语言技巧可以使我们更加得体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因此,语言学的学习和应用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需求,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追求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语言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基础,而语言学的应用为我们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外语习得与跨文化传播的再认识-从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出发

外语习得与跨文化传播的再认识-从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出发

外语习得与跨文化传播的再认识——从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出发史修媛(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由于外语学习与文化传播间的必然联系,以及传统文化传播这一热点话题,近年来多有研究者探讨中国文化在外语课堂中的渗透和传播。

这一新的视角和议题无疑具有创新价值和意义,并为未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和无限的可能。

然而,当回到语言与文化这一学理基础的时候,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学说进一步剖析了语言的独特存在。

从这一理论出发不难发现文化和思维所带有的天然的“语言性”,这使得外语习得抛不开它所代表的文化特质。

故而站在跨文化交际这一高点,可以重回到语言思维这样的框架下来探讨文化传播的新方法。

[关键词]外语习得;跨文化传播;萨丕尔;语言相对论[中图分类号]H09;H0;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416(2015)03—0109—03今天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加之经济的全球化更使得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因此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和传播即我们所讲的跨文化传播成为一门显学。

在我国,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多集中在外国语、传播学、西方历史、文化等领域。

而外语作为研究西方原典材料和国际交流的首要工具成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增进国际间交流的主要的研习客体以及必然的归宿。

一时间,“目的语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研究的深入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兴趣点。

然而,在当下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由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特殊性,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华文明,也需要把握这一国际间交流不断加强的趋势,以新的视角阐释和传播自身的优秀文化成果。

因此,塑造一个与当前我国经济实力相一致的国家形象,不断改进对外传播的方法和策略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有幸的是很多致力于外语习得和文化传播的学者看到了这一点,并率先发出声音:增加中国文化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导入,并强调“母语文化”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最基本工具之一,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也是文化的体现。

跨文化沟通研究在语言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文化下人们使用语言所呈现的差异、问题和解决方法等。

语言作为跨文化沟通中的工具,既是困难的来源,又是破解困难的关键之一。

那么,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语言差异,并如何解决这些差异呢?本文将从此角度出发,探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一、语言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语言的差异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语音规律,甚至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英语习惯使用间接语气表达意思,而汉语比较直接;日语中甚至有一种“敬语”特别繁琐,普通人很难使用,但是不使用会被认为是不尊敬对方。

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差异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不能理解和应对语言差异,就会产生严重的沟通障碍,甚至影响工作和交流效果。

二、如何应对语言差异为了在跨文化沟通中更好地应对语言差异,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1. 学习对方语言和文化学习对方语言和文化是解决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关键。

尽管很难学会所有语言,但至少应该了解对方语言的基本规则和常用词汇,这样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同时,也应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这对于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非常有帮助。

2. 避免使用具有文化色彩的语言在跨文化沟通中,有些语言容易引起文化误解或不适。

比如,在中国,“太胖了”是一种侮辱性的话,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大码”却是一个正面的词汇。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具有文化色彩的语言,找到更加中性且贴近事实的词汇,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误解。

3. 不要使用俚语和隐喻在跨文化沟通中,使用俚语和隐喻容易引起误解。

这是因为不同语言中的俚语和隐喻很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

如果必须使用俚语和隐喻,最好在事先进行解释和解读,这样能够避免对方产生误解和不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 B C,5,(D%1- )*EE%& 由于这种多样性
的存在 ! 有必要建立 ) 国际解读社团 * 和 ) 民 族解读社团 * 两大类别标准 ! 以便对来自不 同文化背景的写作行为作恰当的评述 $?<1@,A )*EE%& 这项调查还表明 ! 各种文 化传统对于写作过程中的诸因素 给 与 了 不 同的权重 & 新西兰与瑞典的教师注重写作过 程 ’ 智利教师不太强调篇章结构 ’ 荷兰教师 不 太 注 重 语 气 风 格 $?<1@,A B ;%F4AD,1 /**" + /*"%& 显而易见 ! 流行于一种教育体 系中的解读评介标准 ! 代表了一种写作文化 观 ! 对一定的写作模式的形成和维持产生深 刻而持久的影响 & 文化传统对于写作行为的影响 ! 还可通 过文本连贯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来 & 在母语 写作中 ! 我们通常借助文本结构来表现思维 的连贯性 ! 并通过文本结构引导读者做出正 确的推论 & 用于体现思维连贯的文本模式 ! 却时常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类型 的 不 同 而 表现互异 & 海 因 茨 $;4(GA /*EH !/**" % 的 研 究表明 ! 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 ( 日本 ( 韩国 ! 以及泰国的写作者 ! 喜欢采用一种归纳式的 表述模式 & 亚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归纳式文 本模式 ! 不同于英美写作者常用的演绎式风 格 ! 缺乏从一般到特殊的连贯与过渡 ! 经常 出 现 目 的 表 述 延 迟 介 入 的 现 象 $;4(GA
众所周知 #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问世以来 # 逐渐分化为 % 强式 & 与 % 弱式 & 两 种 ! 参 见 拙 作 ) 社 会 语 言 学 研 究 , 文 化(色 彩(思 维篇 *##$$%# 高教出版社 "$ 本文所谈的 # 属于后一种形式 $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 $
杨永林
门顺德
!"#
古希腊以来 ! 这种观点在西方知识界普遍流 行 " 到了中世纪 ! 这一观点更为学者视为圭 臬 ! 成为欧洲各大学在拉丁语教学 中 推 行 #三位一体 $ 教学大纲 ! 以及后来的唯理语法 中普遍法则存在的认识论基础 %!"# $%&&’( ) 萨丕尔 3沃尔夫假设所要回答的一个重 要的问题就是 ! 语言结构的多样性是否会诱 发和产生思维模式的多样性 " 从理论上讲 ! 思维模式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 在萨皮尔
!"#
语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鉴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 以下从语言文化学的 角度 ! 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做一介绍 "
而是一种多彩的 )文化活动 *& 国际教育成就 评价协会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 不同文化在 评估学生作文之时 ! 对于文章风格 ( 文章内 容 ! 以 及 文 章 语 用 有 不 同 的 要 求 $=.1>%(!
亚里士多德以来 # 语言 ’ 思维 ’ 客 观 世 界
!" 背景介绍
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 语 言 与 思 维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 $ 不论是西 方 世 界 的 % 名实 & 之争 # 还是古代中国的 % 名物 & 之辨 # 本质上都体现了一种认识世 界 的 看 法 # 反映出古代先哲对于外部事物 ’ 内 在 心智 ’ 语言工具之间相关性的一种 朴 素 认 识 $ 到了 <* 世纪末叶 #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大师约翰(洛克 !8-=>3 <?$@ " 在其鸿篇巨 制 ) 人类理解论 * 中 # 通过外在符 号 标 记 语言和内在符号标记观念的讨论 # 构 建 了 双重符号理论 # 认为语言与观念是 人 类 认 识世界的 % 中介筹码 &$ 在此基础之上 # 他 通过词语 ’ 观念 ’ 事物之间存在的 三 元 关 系的确认 # 从 % 本质论 & 和 % 规约 论 & 的 对立出发# 对贯穿于整个中西方哲学史’ 语言学史中的名与物的论争 # 特别 是 对 词 语的规约性和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 自 己 的 看 法 与 解 释 ! 卓 新 贤 <@**"$ 实 际 上 # 自
L) 现 有 研 究 仍 然 处 于 很 不 充 分 的 阶
段 ! 我们在考察语言相对论的诸 种 表 现 之 时 ! 一般仅限于个别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 ! 有以偏概全之嫌 , 涉及到词汇语义关联 + 语 篇关联之时 ! 问题更多 %!"T V@!+ D//6, 桂诗 春 RMMM), 6) 其 他 因 素 的 干 扰 ! 如 研 究 方 法 的 合 理性 + 实验设计的可靠性 + 实验过程的可监 控性 + 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 等 等 /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 使得许多对比研 究无法取得一致性的结果 "
!""#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现代外语 ! 季刊 "
1-2345 6-437’5 895’&9’3( !:&94)34.;"
%&’&() 言相对论与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清华大学
杨永林 大连大学 门顺德
提要 ! 本项研究是文化相对论 !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关系之间的讨论 " 通过广泛的 跨文化比 较 # 有理由认为 #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 #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设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 不宜全盘否定 " 同 时 # 也有理由认为 # 面向新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 应当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行为 " 只有这样 # 才有可 能更为正确地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 促进语言学研究 " 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研究背景 " 第二部分从历时的观点入手 # 研讨 了文化相对论的发展过程 "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干内容 # 分别就对比修辞研究 ! 文摘文 本对比研 究 ! 反事实条件句研究 ! 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 # 以及认知假设研究五个方面 的内容 # 讨论了思维 模式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 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 # 谈到了跨文化 研究的意义 # 以及这种研究所 面临的挑战 " 关键词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文化因素 ! 语言相对论 ! 思维模式 ! 语言表达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卡普兰的篇章结构研究 !" 世纪 #" 年代中期 ! 美国语言学家罗 伯特#卡普兰 $$%&’%( )*##% 声称 ! 文本的篇
章结构 ! 因受不同语言文化因素的制约 ! 在 抽象层面上体现为一种以文化为特 征 的 图 式表象 & 此论一出 ! 引起了轩然大波 ! 揭开了 学术界对比修辞研究的序幕 $+,(-.’% /**/ ! 0.((.1 /**2 %& 对比修辞研究的产生 ! 有其 深刻的学术背景 & 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学和人 类学的影响 ! 认为逻辑是一种文化现象 ’ 另 一方面是受语言学 ! 特别是文化决定论的影 响 ! 认为语言类型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 法 $34(5 !"""! !""/%& 卡 普 兰 收 集 了 67" 篇 来 自 不 同 文 化 背 景的英语学习者所写的作文 & 通过逻辑层面 和篇章结构层面的分析 ! 他发现可以通过学 习者的写作修辞方式 ! 感受不同文化在交流 模式上的不同 & 譬如说 ! 来自阿拉伯社会的 英语学习者 ! 在作文中喜欢使用重复和平行 表达方式 ’ 来自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者 ! 善 用迂回手法 ’ 来自拉丁语系的英语学习者 ! 常常采用偏离主题的叙述方式 & 在卡普兰看 来 ! 不同的语言文化理解导致了修辞或交流 方式的不同 ! 由此形成了外语写作过程中的 一种障碍 & 若想克服这一障碍 ! 有必要在外 语写作中教授得体合意的目的语模式 ! 以及 相应的逻辑结构 & 随着对比修辞研 究 的 展 开 ! 其局限性逐渐显示出来 ! 分别在以下两 个方面受到了批评 & 首先 !有学者认为 ! 对比 修辞研究仅限于对写作结果的分析 ! 并没有 考虑到写作过程的研究 ’ 其次 ! 依据写作过 程理论研究 ! 有理由认为 ! 学习者在母语和 外语写作中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和困难 ! 所以 外语写作中来自母语的干扰并不像 卡 普 兰 认定的那样明显直接 $0.((.1 /**2! 89: ;<
3沃尔夫假设这个理论框架中 ! 可以得到充
分的描述与验证 "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索一直 就 没 有 中 断 ! 但是时至今日 ! 我们对于这个假设所牵 涉到的一些本质问题 ! 知之甚少 " 究其原因 ! 大约有以下六点 (
.) 限 于 人 类 目 前 的 认 识 水 平 ! 我 们 对
!
之间关系的讨论 # 一直是西方哲 学 家 所 关 心的一个焦点问题 $ 到了 !" 世纪 #" 年代 # 随着萨丕尔 A沃尔夫假设的提出 # 语言相对 论的观点又一次成为现代语言学 所 关 注 的 另一个语言哲学问题 # 引起了学 术 界 广 泛 那么# 从历史的观点出 发 # 考察与语言文化关系之时 # 语言 相 对 论研究 # 对于新时期我国外语教 学 与 研 究
<
的关注与讨论$
又有什么启迪呢 + 本文共分四个 方 面 # 采 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 # 试图就此 问 题 做 一 初步的探讨 # 旨在促进外语教学改革 $
#" 从洪堡特到萨丕尔$ 沃尔夫假设
既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如此 # 外部世界 并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认识 # 纯粹以客观独 立的方式存在着 # 现代医学亦复证明 # 人类 的大脑在神经结构 ’ 生理机制方 面 也 无 二 致 # 因此有理由相信 , 纵然不同语言结构千 变万化 # 人类看待世界的眼光理应趋同 $ 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