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也随之增加,中外交流更加密切,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使用语言交际,人们还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交际。

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触摸等肢体语言,也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

了解特定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规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靠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同时由于非语言交际具有模糊性和文化规约性,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和冲突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中心内容。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1.1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胡文仲,1999)(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Ting Toomey,1999)(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她)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

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Samovar et al,2010)1.2非语言交际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四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也是就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例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

(2)副语言(Paralanguage),也称辅助语言,它包括发音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

语言有真有假,而副语言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往往是不自觉流露的。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指的是人的相貌、服装、饰品、体味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摘要: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必要补充。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明显的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有一系列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差异。

本论文旨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认识其意义差异,了解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际,增进相互了解。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差异一、引言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交际方式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交流经验的符号系统。

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外我们还会用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来帮助我们交流、传达思想,它是语言的必要补充。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

由此可见,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占到了信息总量的93%,对交际的影响之大,。

因此,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非言语的主要分类及其中的意义差异做一论述,以便帮助人们在非言语行为交流过程中弥合差异,促进理解。

二、非言语行为及其分类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和意义。

语言学家F.Poyetos认为非语言交际即个人或人们相互之间通过某一特定文化内所有的非文字的、躯体的、服饰和环境等可观察的信号系统发出的一些信号。

非言语行为有其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多意性。

在语言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甚至对立的含义,如有些非语言行为中的身势语是约定俗成的,为不同文化所独有,这就造成了非语言行为因文化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二是非结构性。

非言语交流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属于自发的、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因此是无章可寻的。

三是连续性。

语言交际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有始有终,持续时间有限,而非语言交际则不然。

譬如,在激烈的争论过后,语言虽然停止了,但双方丰富的表情仍然在传递许多信息。

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这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除了语言以外,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非语言交际是指除了语言以外,通过动作、表情、姿势、目光等方式进行的交际行为。

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的行为,它包含了身体语言、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多种形式。

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正确理解和运用非语言交际变得尤为重要。

二、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非语言交际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

语言只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工具,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起到补充和解释的作用。

其次,非语言交际可以传递更加直观和真实的信息。

有时候,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最后,非语言交际可以加强交流双方的互动和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可以增加双方之间的互信和友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方法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实验研究和文化分析三种。

实地观察是指研究者亲自去观察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通过记录和分析来了解其特点和含义。

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室的控制条件对非语言交际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间的非语言交际差异。

文化分析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非语言交际,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意义。

综上所述,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还可以传递更准确、直观的信息,促进交流双方的互动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需要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理解,提高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跨文化交际是现代商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都是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语言因素主要指语言的选择、使用和交流。

非语言因素则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肢体语言、视觉效果等。

语言因素语言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商务交流的基础和桥梁。

因此,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选择合适的语言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使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要了解对方使用的语言并根据需要做出选择。

其次,语言的正确使用也非常重要,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对词汇、语法、语调、语气、语速等要格外注意。

因此,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将是成功跨越文化差异的基础。

非语言因素指除了语言以外的各种表达方式。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非语言因素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在商务交际时需要了解对方的习俗、礼仪和文化。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身体接触和面对面交流是非常普遍的,而在其他文化中,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冒犯。

在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时,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抱有开放的态度,并避免误解和冲突。

在非语言因素中,肢体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姿势、手势、表情等都可以传达信息和情感。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肢体语言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

在某些文化中,肢体语言是无意义的,而在其他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非常重要。

因此,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和惯例,避免使用可能会被误解的肢体语言。

视觉效果也是非语言因素的一部分。

在商务交际中,学会正确的礼仪和着装也非常重要。

不同文化中,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着装。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男性必须穿西装,而在其他文化中,传统的服装可能更为合适。

正确的着装可以传递尊重和专业形象,反之,错误的着装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总结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根据不同场合选择正确的着装和行为,都是成功跨越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语言与文化问题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语言与文化问题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语言与文化问题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文化观念以及非语言行为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语言与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带来的问题。

一、语言差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问题。

首先,中文与英文等西方语言在语法和词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例如,中文是一种以词义为主导的语言,强调整体理解,而英文则是一种以语法为主导的语言,强调单词和句子的结构。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中文母语者在使用英文时出现句法错误或理解困难。

其次,中文是一种以音调为特征的语言,而英文则是一种以重音为特征的语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在英语口语中会出现音调错误的原因。

音调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因此,在与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于他们的音调特点应该给予理解和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所表达的内容,还要注意他们的语音表达方式。

二、文化观念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观念,这些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争议或不适应。

例如,中国人重视集体,注重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较强,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合作和沟通中出现冲突和误解。

此外,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礼仪和习俗。

例如,在中国,长辈被视为尊贵的人物,需要给予特别的礼仪和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体之间更加平等,对长辈的尊重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与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积极学习和尊重他们的文化观念,避免产生冲突和误解。

三、非语言行为除了语言差异和文化观念外,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与非语言行为相关的习俗和规范,如握手、眼神接触、身体姿态等。

这些非语言行为在中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用途,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固然重要,但非语言交际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双方交流的影响。

通过对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深入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减少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首先介绍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然后分别阐述中英两国在非语言交际礼仪方面的主要特点。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时间观念以及服饰礼仪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需求。

本文也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二、非语言交际概述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语言之外的各种符号和方式来传达信息、情感、态度和关系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语言本身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触摸行为、时间观念、服饰打扮等诸多方面。

这些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对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有效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表达情感、态度和尊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疏远的举动。

同时,中国人重视礼貌和谦逊,常常通过点头或微笑来表示认同和尊重。

相比之下,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则有其独特之处。

英国人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因此在交流时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它是一种非语言的、隐性的、文化特定的行为,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声调、姿势等。

这些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非语言行为对于交流和理解他人的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并提供应对策略。

一、文化差异对非语言行为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例如,有些文化中,直接的目光接触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其他文化则将其视为表现出信任和尊重。

同样的,有些文化重视手势来强调自己说话的重点,而其他文化则认为过多的手势是不必要的。

此外,文化背景还会影响口音、声调和语速等。

例如,中国人倾向于用高声调强调句子的重点,而英语的语速通常比其他语言更快。

当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这些文化差异时,可能会误解他人的意图并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1.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跨文化交际中较为明显的非语言行为之一,它涉及微笑、皱眉、眼睛的凝视以及其他面部表情。

例如,在中国,微笑被认为是体现尊重和友好的一种方式,而在日本,微笑可能被用来掩盖负面情绪。

2.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指使用身体姿势和动作进行交流,包括手势、姿势和身体位置。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面对面、正视对方进行交流,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面对面交流被视为不敬和威胁。

另外,一些文化中,使用手势过于频繁被看作是无礼的。

3. 声音声音是跨文化交际中极为重要的非语言行为。

它包括语音、语速、音调和音量。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快速直接的交流被认为是有效的,而在中国文化中,缓慢、有耐心、由姓氏或称谓引导的交流被认为是有礼貌的。

此外,中国人通常会用更高的音调和更强的声音强调他们的语言,而在英语中,较低和较慢的声音被视为温和和平静。

三、应对策略了解和认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

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

非言语交际简述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并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分。

它包括除了使用言语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从广义上讲,非言语交际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等?!"身体动作与姿势又称身势,传递信息者通过自身器官或部位的动作即手势、面部表情、腿部动作、头部动作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 手势主要包括手指、手掌和双臂体态语。

鉴于手是动作灵活的器官,人们广泛利用手势进行交流。

食指靠近嘴唇并与嘴唇交叉成十字型,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

将中指和食指叉开或将双臂叉开成$型,表示争取胜利的决心或表达胜利的喜悦。

双手抱臂体现一种高傲、漠然、。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各种手势在各国所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或“棒极了”,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

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神经有问题。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 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做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

中国人表示“(”时伸出食指和拇指,而英美人通常用这一手势表示“)”。

英美人向人示意向其走进时,通常是掌心朝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则是掌心向下,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英美人站在公路旁向上伸出拇指,向过往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 0123);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办得成功,故有“4335 67389 :17;309 <069932”的说法。

!") 面部表情则通过面部各个器官眼眉口舌等的变化来表情达意。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 8 语言 8,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 8 语言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09电气班汪晶098320127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

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

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

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

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

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

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

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

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

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态语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体触等。

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

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非语言交际相比语言交际有着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它们在不同文化或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含义。

如果对这种现象了解太少,一旦置身于不同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

其次,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即: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是无意识的,无章可循的。

再者,非语言交际具有连续性。

语言交际有始有终,持续的时间有限。

非语言交际则不然,譬如,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辩论双方虽然不再开口,但是,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仍在传递着许多信息。

3•非语言交际的模式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各自的规则。

人们用语言交际时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等语言符号有着传情达意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符号系统,也有其特殊的传达信息的符号特征和功能。

如,人的面部表情能通过眼、眉、嘴、鼻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传达快乐、悲伤、惊奇、恐惧、愤怒、蔑视、困惑等多种情感。

因而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通过对非语言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信息发出者(编码)—非语言信号(解码)一信息接受者如上所示,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交际双方本身,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知识、经验、心理等背景和具体语境下发出和接受信息。

文化差异带来的咫尺天涯”的感觉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避免冲突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可能同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非语言行为。

此外,如果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使用与语言行为相冲突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者应持特别审慎的态度,并要及时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这种冲突信息,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冲突。

因此,研究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三、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关系的确认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即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或接受。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毫无疑问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当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非语言交际的替代、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不可低估。

众所周知,能说会写另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

因为词汇的字面含义毕竟有限,而理解的决定因素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因素又往往隐藏在词汇之后,它包含了许多非语言交际因素在内。

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影响,结果文化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

虽然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缩短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而这并未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隔阂。

文有学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川还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仪态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人们自然流露出的各种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所反映出的信息同语言交际相比更真实、更准确、更适宜传达隐含的示意。

依赖非语言的迹象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能更好地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从而使交际的质量升华。

在很多语言表达不好或不屑用语言来表达的场合中,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或必须替代语言行为,使交际更精确、更具表现力。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对非语言行为的依赖性就会更高。

当然,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方面要看到,脱离非语言行为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

而脱离了语言行为,孤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陈原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

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

” 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与非语言之间是主与从的关系,客观地讲,语言是交际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处于主导地位,非语言暗示是语言的有力辅助工具。

对于这一主从关系的确认不应有任何的动摇。

在一般情况下,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的主要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

它包含六个方面:补充(Co呷lementing),抵触(Contradic-ting),重复(R 伞ating),调整(Re, lating),强调(Aeeenting),替换(substituting)。

[,] 首先,交际的主要意图要通过语言手段来实现,尽管非语言暗示传送的信息量很大,但对交际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它们无论如何无法与有限的、但却系统连贯的语言表达相提并论,而非语言暗示则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交际情景以强化和补充语言手段。

其次,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性质和作用大不相同。

在某些方面,如准确、细腻地刻画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语言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非语言暗示是影响语言交际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更丰富且准确地表现较为细腻的心理活动。

与语言行为相比较,非语言手段有诸多优势:(1)更可靠;(2)有时更方便、更恰当。

但是,当我们在肯定非语言暗示相对于语言行为有许多优势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1)非语言交际是非结构性的,往往无章可循,变通性大;(2)非语言行为较多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容易产生歧义;(3)文化背景的不同使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者们很难找到诸如音素、音节、单词、句子等清晰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四、语盲交际与非语育交际冲突的产生在谈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冲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词语的常规语义和隐含语义。

所谓常规语义”主要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的字面含义(uteralmeaning)。

该意义为一般人所普遍理解,在具体的情景中不会产生歧义。

同时,常规语义还包括那些约定俗成的引申含义。

例如,pig 一词的字面含义是猪”,但该词还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

这两种含义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都属于常规语义。

而隐含语义”是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所具有的通常不为人知的含义。

这种语义由于使用频率较低,交际者无法依赖语言本身来揭示其隐含语义,因而常常需要借助非语言的手段来进行确定。

某些词语的隐含语义是无限丰富的,这些无限丰富的隐含语义与该语言单位的常规语义有着或疏或密、或正或反的联系。

由于隐含语义不但具有隐蔽性,而且内容多样化,因此要使非语言行为与语言的隐含语义保持一致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

隐含语义的理解如果离开非语言行为的帮助,语言与非语言的语义指向有时会发生冲突。

概括起来,语言与非语言的冲突有三种结果:(I)使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无法断定传递的哪一个信息是真实的。

(2)两者搭配,传递出一种特别的混合效果。

这种混合不是两种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营造出的一种特别的语义或情感氛围。

(3)两者搭配,但唯有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目的语使用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时,交际者要从对方支离破碎的言语中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其理解的难度可想而知。

此时,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非语言行为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行为本身必须是信息的载体;编码和解码的程序必须是交际双方所熟悉的;载体的形式必须是双方都承认的。

如果双方用不同的载体形式(非语言行为)表达某个意义,交际就会发生障碍。

例如,拇指与食指合拢,其余三指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在我国是三”,但在有的国家它是一种很猥琐的动作。

很多人不太喜欢,甚至是有一些讨厌这种行为。

[3]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冲突并非只会对交际产生负面影响。

实际上,我们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利用两者的冲突关系以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

例如用愉悦的面部表情去搭配包含负面意义的语句则会给人以不真诚的,或是玩笑"的感觉。

因此,交际中保持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一致才是至关重要的。

五、避免冲突、保持和谐1•使用一个公共信号库”所谓公共信号库”即交际双方知识和经验范围内的交叉重叠。

只有存在这样一个信号库,发信方所要传递的内容才有被正确接受的可能。

如手势“V能正确传达胜利”的含义是以交际双方都有这一先验信息为基础的。

2.正确利用语境语境因素决定谈话的含义。

谈话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际者根据对语境的认知而确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