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也随之增加,中外交流更加密切,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使用语言交际,人们还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交际。
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触摸等肢体语言,也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
了解特定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规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靠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同时由于非语言交际具有模糊性和文化规约性,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和冲突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中心内容。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1.1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胡文仲,1999)(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Ting Toomey,1999)(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她)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
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Samovar et al,2010)1.2非语言交际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四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也是就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例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
(2)副语言(Paralanguage),也称辅助语言,它包括发音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
语言有真有假,而副语言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往往是不自觉流露的。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指的是人的相貌、服装、饰品、体味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摘要: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必要补充。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明显的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有一系列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差异。
本论文旨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认识其意义差异,了解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际,增进相互了解。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差异一、引言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交际方式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交流经验的符号系统。
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外我们还会用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来帮助我们交流、传达思想,它是语言的必要补充。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
由此可见,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占到了信息总量的93%,对交际的影响之大,。
因此,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非言语的主要分类及其中的意义差异做一论述,以便帮助人们在非言语行为交流过程中弥合差异,促进理解。
二、非言语行为及其分类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和意义。
语言学家F.Poyetos认为非语言交际即个人或人们相互之间通过某一特定文化内所有的非文字的、躯体的、服饰和环境等可观察的信号系统发出的一些信号。
非言语行为有其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多意性。
在语言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甚至对立的含义,如有些非语言行为中的身势语是约定俗成的,为不同文化所独有,这就造成了非语言行为因文化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二是非结构性。
非言语交流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属于自发的、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因此是无章可寻的。
三是连续性。
语言交际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有始有终,持续时间有限,而非语言交际则不然。
譬如,在激烈的争论过后,语言虽然停止了,但双方丰富的表情仍然在传递许多信息。
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这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除了语言以外,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非语言交际是指除了语言以外,通过动作、表情、姿势、目光等方式进行的交际行为。
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的行为,它包含了身体语言、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多种形式。
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正确理解和运用非语言交际变得尤为重要。
二、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非语言交际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
语言只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工具,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起到补充和解释的作用。
其次,非语言交际可以传递更加直观和真实的信息。
有时候,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最后,非语言交际可以加强交流双方的互动和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可以增加双方之间的互信和友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方法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实验研究和文化分析三种。
实地观察是指研究者亲自去观察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通过记录和分析来了解其特点和含义。
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室的控制条件对非语言交际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间的非语言交际差异。
文化分析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非语言交际,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意义。
综上所述,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还可以传递更准确、直观的信息,促进交流双方的互动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需要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理解,提高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它是一种非语言的、隐性的、文化特定的行为,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声调、姿势等。
这些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非语言行为对于交流和理解他人的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并提供应对策略。
一、文化差异对非语言行为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例如,有些文化中,直接的目光接触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其他文化则将其视为表现出信任和尊重。
同样的,有些文化重视手势来强调自己说话的重点,而其他文化则认为过多的手势是不必要的。
此外,文化背景还会影响口音、声调和语速等。
例如,中国人倾向于用高声调强调句子的重点,而英语的语速通常比其他语言更快。
当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这些文化差异时,可能会误解他人的意图并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1.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跨文化交际中较为明显的非语言行为之一,它涉及微笑、皱眉、眼睛的凝视以及其他面部表情。
例如,在中国,微笑被认为是体现尊重和友好的一种方式,而在日本,微笑可能被用来掩盖负面情绪。
2.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指使用身体姿势和动作进行交流,包括手势、姿势和身体位置。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面对面、正视对方进行交流,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面对面交流被视为不敬和威胁。
另外,一些文化中,使用手势过于频繁被看作是无礼的。
3. 声音声音是跨文化交际中极为重要的非语言行为。
它包括语音、语速、音调和音量。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快速直接的交流被认为是有效的,而在中国文化中,缓慢、有耐心、由姓氏或称谓引导的交流被认为是有礼貌的。
此外,中国人通常会用更高的音调和更强的声音强调他们的语言,而在英语中,较低和较慢的声音被视为温和和平静。
三、应对策略了解和认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人类进行交流 , 表达思想 , 传递信息 , 主要靠
言语 手段 , 括文 字和 言语 。但 是 , 类传 递信 息 包 人 还有 一种更 古老 、 方便 的手 段 , 更 即非言语交 际 手
段 ( ovra e ai ) nn ebl h vo 。其 实 人 际 间 的交 流 是 通 b r 过 两种形式 进行 的言语行 为 和非言语 行 为。非 言
Vo . No 4 14, . De 2 0 c. 0 8
文章 编号 :6 3— 7 1 2 0 ) 4— 0 4— 3 17 1 5 (0 8 0 0 8 0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的 非 言 语 行 为 差 异
闫 阳
( 南工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5 ) 河 河 502
存在文化差异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 的差异 , 并容
易 由此造 成交 际者 之间 的误 解 , 甚至 反感情绪 。
非 言语行 为具 有两大 特征 , 一是 生物性 , 二是
收稿 日期 :0 8—0 20 9—1 6 基金项 目: 河南 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资助项 目(0 6一 20
部 动作 、 面部 表情 、 体距 离 、 默 等 。这些 富有 身 沉
表 现力 的行 为像语 言一样 , 由于文化 背景不 同 , 也
目光神色 、 面部表情 、 坐立姿态 、 言语声音的音量
语调等。著名学者 Br Wil指出, i se d t 光人的脸 , 就
能做 出大 约 2 0,0 5 0 0种 不 同的 表情 , 他认 为在 意
们之间交往的障碍 , 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 很
知甚少 ” 。
l 非 言语 行 为
非 言语行 为是 指言语 范畴之 外 的一切表 现形
浅析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

( 宁对 外 经 贸 学院 , 宁 大连 辽 辽 摘 165 ) 10 2
要 : 语 言 交 际 是 交 际体 系中 重要 的组 成 部 分 。 交 际过 程 中起 着 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 各 种 非 语 言 交 际形 非 在
式 . 体 态语 、 如 副语 言 、 体语 和 环 境语 等存 在 着较 大 的文 化 差 异 。 认 真 探 讨 跨 文 化 中非 语 言 交 际 的 内容 、 点 以 客 特
交 际 就 是 指 一 切 以 非 口头 或 书 面 语 言 的方 式 完 成 的信 息
的 传 播 。L n Sm vr 0 0认 为非 语 言 交 际 包 括 由交 a yA. o a 2 0) a (
际 者 双 方 及 其 利 用 环境 所 产 生 的 交 际 设 定 中 所 有 非 语 言
有 表 达 形 式 都 属非 语 言 范 畴 .它 同语 言 表 达 一 样 有 着 丰
言 交 际 与 文 化 之 间 的关 系 至关 重 要 。
二 、 语 言 交 际 在 文 化 差 异 下产 生 的 语 用 失误 非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 由于 对 非 语 言 行 为 知 识 的 匮 乏 和 对 中西 方 文 化 差 异 内涵 的无 知 .往 往 会 造 成 非 语 言 交 际 语 用 失 误 和交 际 的 失 败 。想 要 彻 底 解 决 非 语 言 交 际 语 用 失 误 的 问题 , 必 须 要 了 解 和 掌 握 中 西 方 的文 化 差 异 , 就 从 而 避 免 因语 用 失 误 而 造 成 的 误 解 和 冲 突 。促 进 跨 文 化 交
为 表 现 或 动 作 与 在 另 一 种 文 化 中 所 觉 察 到 的 动 作 和 行 为 表 现 可 能 不 同 , 样 就 造 成 了 交 际 失 败 。因 此 , 这 了解 非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引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是人们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之一,然而非语言交际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可能会造成误解和冲突,因此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文化间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并提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要性1.1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定义非语言交际行为指的是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交际方式,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姿势动作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障碍或文化差异,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比语言更加直观和明确。
1.2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要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补充语言信息: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弥补语言的表达不足,增加交流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2)表达情感与意图:人们常常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姿势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非语言交际行为更加直接和真实。
(3)传递文化信息: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往往反映了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文化的背景和内涵。
二、不同文化间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2.1 面部表情的差异面部表情是非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不同文化对于面部表情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比如,在西方国家,笑容通常表示友好和愉快;而在一些东方国家,笑容被认为是不尊重和不礼貌的行为。
2.2 眼神交流的差异眼神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神通常被认为表示诚实和自信;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直视他人的眼神被视为挑衅和不礼貌。
2.3 姿势动作的差异姿势动作也是非语言交际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同文化对于姿势动作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在某些非洲国家,交叉双臂被视为亵渎神灵的行为;而在西方文化中,交叉双臂通常表示沮丧或防御。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应对策略3.1 研究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间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是有效应对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问题探讨

t e n p o l h s utrl p re t n n y o w e epe w o e c l a ec p o s a d s mb l u i s s msaeds n te o g oatrtec mmu ia— n yt r it c n u h t l h o e i e nc t o i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2期
长江 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un f a g eU i r t(o i c n e) o ra o nt nv sy Sca Si cs l Y z ei l e
V0. 9 No 2 12 . Ap 0 6 r2 0
一
是进行有效交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二 、 文化 交际中的非语 言行为定义 跨
I t r u u a o n e c h r l mmu iai n i c mmu iai n b — C n c t s o o n c t e o
言) 或被他称为人类交际中的“ 行为语言” 的作用。 他说 :我深信存在 于我们 和其他 国家人 们之间交 “ 往的问题 , 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 交流所知甚少这一
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跨文化交际因此成为一种
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除语 言行为外 , 非语 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是指在交际环境 中除去语言刺激 以外的
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非语 言行为( ovra bhv r 也是 传递信 息、 nne l eai ) b o 表达 思
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 如 D v br o b 诚 ai A e r i d c m e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MTI)姓名:陈宗誉(口译)12013090318日期: 2014.6.29QQ:744784471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摘要:人类的交际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得以实现,而在国际化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得到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语言交际的不顺畅更加凸显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等方面对非言语交际进行分析概述,并结合实例对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突出了非言语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非语言行为;差异一、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在当下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环境中,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拥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文化上的冲突。
人类的交际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语言交际( 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non- verbal communication)(王晓晓,2008)。
在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然而,在交际双方相互不懂对方语言,不能依靠语言交际进行沟通的情况下,由于“因为人类是同一个物种,拥有相同的遗传基因,从而针对不同的情绪(例如,恐惧、快乐、惊讶、厌恶、悲伤)产生相同的面部表情”(Samover,2009:249-250)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就更能够得以体现。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
“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可以被分为四种: 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服饰、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语以及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副语言(Paralanguage),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等等;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相貌、体味、衣着、打扮、随身物品、家具和车辆提供的交际信息,环境语( 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等)和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前两种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种称为‘非语言手段’。
”(王晓晓,2008),其中“非语言行为”往往能够给予交流双方更加直观的感受,接下来我就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对“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进行分析。
二、非语言行为非言语行为是指言语之外的一切表现形式,如:眼神、手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身体距离、沉默等。
跟语言一样,这些行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同一个动作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非言语行为有两个特性,一是生物性,二是社会性。
“所谓生物性,是指人类不论种族、民族都具有表达某些情感的生物特征;所谓社会性,是指人类部分非言语行为是后天学得的,是世人相传的,为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所共同享有。
”(闫阳,2008)1.首语首语指的是人们用头部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常见的首语即点头和摇头,通常人们用点头表示同意或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或者不同意。
但是这种首语也会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文化上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比如:希腊人和美国人一样用点头表示“同意”,但是在表达“不同意”时,希腊人会扭头朝天。
在伊拉克,人们把头往上耸并且咂舌头来表示否定。
印度人朝两侧甩头表示肯定,上下点头表示否定。
(Morrison,Conaway,and Douress,2001,172)在2014年南博会上,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会场的活动,在跟印度人的交流中因为点头和摇头的问题产生了误会,印度人在对方最终报价后有摆头的动作。
作为翻译我想当然的翻译成不,但是当顾客走开时,印度人一脸不解,经过沟通才知道,印度人的这种摆头正相当于我们中国人的点头。
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情绪的非语言行为,并且拥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著名学者Birdwhistle指出:“光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Birdwhistle,1970)。
仅仅是一些很细微的面部表情比如轻轻地一皱眉、一撇嘴或者鼻子的上扬都可以传达我们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面部表情的依赖有时候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
面部表情使用的程度和频率在不同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
当我们把情感与面部表情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感与面部表情之间的联系,有些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些是由于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
例如,中国人通常用微笑或大笑来掩盖自己的消极情绪,除非在亲密的人面前才会展露真正的情绪。
然而,北美洲的人却从小就被教导要展现真正的情感。
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误解交流双方的误解。
沙特阿拉伯有个少数民族却认为笑根本就是一种不友好、不尊重人的表情,甚至恋人之间也不许笑,否则将会被视为感情破裂。
日本人禁止使用贬义的面部表情,日本人的微笑和点头并不一定表示快乐和友谊,也许是表示害羞、不舒服等感情,甚至也可表示悲痛和厌恶,日本人的微笑很难理解,这在世界上也是闻名的。
尽管在同一场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笑却持有不同见解。
例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本来就感到窘迫,这时,旁边的中国人笑了笑,旨在安慰他,“别当一回事儿”,“没关系,我也常干这种事。
”等。
可这位美国人却感到自己被耻笑,非常生气,因而对发笑人产生反感。
(闫阳,2008)3.目光接触眼睛被誉为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83%,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占11%,通过其他感观获得的信息占6%。
在不同文化中对目光的内涵认识和对目光的运用也是不同的。
在伊斯兰教信仰中,穆斯林信徒的目光通常除了他们的合法家庭成员伙伴不去关注最初异性的脸和眼睛,通常是为了避免唤醒潜在的欲望。
年轻或成人与异性淫荡的眼神接触也被禁止。
这即是说,在男人和女人的目光接触只允许一两秒钟。
这是一个必须在大多数穆斯林学校遵守的规则,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在课堂教学、法庭作证和女孩结婚事被允许的。
如果存在以上几种情况,它也只被允许在总的原则范围内:“不能有性幻想”的眼神必须纯洁。
否则,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可以被视为“邪恶的眼睛”。
阿拉伯人谈话时,往往会直视对方以表示尊重;美国和欧洲人在谈话时会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然而东方的中国人尤其是日本人谈话时一般会避免目光的接触,他们认为交谈时正视对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在2014年南博会上,很多为印度等南亚国家商户提供翻译服务的同学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在与老板交谈有关工资的话题时,老板会直视你的眼睛,但是作为中国人就不是太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所以下意识地去避开眼神的接触,造成老板认为不被信任,从而对对方的诚意有所怀疑。
4.手势语手势的作用多种多样,它可以作为语言标记( linguistic markers)。
语言标记像文字中的标点符号,按照词在语流中的位置和重要程度进行标点或加以强调。
(席红宇,2001)作为语言标记的手势种类繁多,例如: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在英国是路边的人用来请求搭车的信号;在希腊表示“滚蛋”;在马来西亚则表示不吉利和罪恶;在美国和加拿大,大拇指向上翘起表示赞成和满意,向下则表示反对和不满。
“OK”这个手势比较常见,食指和大拇指合成一个圆圈,另外三指伸直,就“OK”了!不过,我们得注意,在中国,美国,英国,这个手势的含义是这样,其他一些国家可就不是了:在法国,这个手势表示“零”或“没有”,引申为毫无价值;在泰国,我们做出这个手势,是告诉人们“没有问题”;到了印度,又变成了“正确”的意思;如果到了德国、巴西、希腊,注意了,这个手势是非常不文明的,和一些污秽的内容相关。
在本次2014年南博会中,当印度老板决定以双方谈好的价格卖给顾客货物时,会五指并拢,做出一个向外赶的动作。
这个动作在中国是带有侮辱性的“滚”的意思,因而导致很多顾客疑惑是不是自己过低的出价惹怒了印度人,其实这个手势在印度是“get it and go”(“就这价,拿去”)的意思。
可见手势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之大,熟悉了解这种文化导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5.体距生活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习惯中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保持一定的空间与距离有其内在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所谓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
“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气泡包围,这个气泡可以根据周围人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正在从事的活动来变大或变小。
我们不允许有人穿过这个气泡,即使允许也是短时间的。
”(Hall and Hall,1990,12-13)美国学者, 近体学创始人霍尔把人的交际距离分为4种类型。
第一类是“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交际者之间关系非常亲近, 如夫妻、恋人、儿童与父母之间, 体距以身体接触到45cm。
第二类为“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指熟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熟悉关系, 身体距离45~ 80cm。
第三类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即一般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体距为1. 30~ 3m。
第四类是“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如演讲厅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 体距为3m 至目力可及、听力可及的距离。
而文化无疑决定着谈话者之间的距离。
在相互交谈时英国人、美国人和瑞典人彼此站得最远,意大利人和希腊人站得较近,阿拉伯人和巴基斯坦人站得最近。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引起误解。
三、结束语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巨大,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总之,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跨文化对比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比,可以揭示各民族各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异同,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这样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进行换位思考,知己知彼,顺利、成功的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1] Birdwhistle B. Kinesicsin and Context[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 Press,1970.[2] John Morrison et. al. Doing Business Around the World[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99.[3] Samovar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Washington: Wadsworth PublishingPress,2009.[4] 陈建平.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5] 姜杨. 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文化教育):2008,(6):145[6] 王晓晓. 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J]. 科技信息(外语教育):2008 ,(4):276-277[7] 席红宇. 浅谈跨文化交往中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对比[J].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外语教育) :2001,(8):37-39[8] 许力生.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9] 闫阳.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差异[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84-86。